北京城徐庶家中
「吾兒,你是否有心事?」徐庶母親徐吳氏將飯菜端上座,見徐庶半天沒有動作,不由得關切的詢問到。一筆閣 www.yibige.com
徐庶的父親早逝,吳氏獨立將徐庶拉扯長大,徐庶後來為了友人報仇被官府抓捕,他逃脫之後躲藏了幾年,因為天下大亂,官府沒有精力再去捉拿他才得以平定此事。否則,若是是在太平年代,徐庶有生之年都不一定能夠和母親團聚。或許,因為有過這樣的經歷,才讓徐庶對母親愈發的孝順。
而後來,徐庶也是因為對母親的孝順,導致吳氏喪命。
三國中徐庶投到劉備麾下,在新野大敗袁紹舊將呂曠和呂翔二人,隨後又用計擊敗曹仁、李典,奪得樊城。曹仁和李典回去之後請罪,程昱認出徐庶,獻計曹操用計將徐母騙來,隨後程昱偽造徐母的書信又將徐庶騙來,徐庶臨走前向劉備推薦了諸葛亮。很多人看到這裏或許就有疑惑了,徐庶既然知道諸葛亮的能力,為何不早些推薦諸葛亮給劉備,偏偏要等到離開了才推薦,難道他擔心自己的地位被諸葛亮擠佔了,這裏其實是因為三國跟真實的歷史有些出入。且說徐庶來到許昌之後,徐母得知此事就自縊身亡。
而原本的歷史是這樣的:徐庶在投效劉備之後,向劉備推薦了諸葛亮,劉備在三顧茅廬之後求得諸葛亮。之後,曹操在解決了北方的戰事之後,開始南下,這時剛好劉表病死,次子劉琮接領荊州,派遣使者請求投降曹操。當時徐庶與劉備屯於樊城,聽聞此事後,劉備率眾南行,徐庶帶家眷與諸葛亮一起隨劉備逃亡,在當陽長坂坡被曹操大軍追上,徐庶的母親被曹操軍所擄,徐庶為了保全母親,辭別劉備,前往曹營。雖然歷史沒有明確記載徐母的生死,但是,既然三國中有說,顯然空穴未必無風。雖然真實的歷史和三國有些許出入,結果卻是一樣,卻也無傷大雅。
其實,以諸葛亮和徐庶的才智,他們未必不能想到,一旦徐庶前去曹操麾下,徐庶或許因此而喪命。那麼,徐庶其實不去曹操陣營,豈不是能夠兩全其美,既能為劉備效力,又能顧全吳氏的性命。
當然,有句話叫魚與熊掌不可兼得。
徐庶離開劉備可以說是必然的結果,應該說,這是與三國時期的提倡孝道和徐庶身臨的情勢有關。
在漢朝,一個人要想做官,一靠門第,二靠孝道。漢朝以孝治天下,皇帝的諡號當中都有一個「孝」字,官吏的選拔也有孝廉一科。也就是說,在漢代無論是做人還是做官,孝是最基本的條件和要求。反過來說,不孝是難以在社會上立足的,這就是徐庶母親被擄掠要離開的直接原因。
此類事例,絕不僅僅是徐庶一人。
張邈和陳宮叛離曹操,曹操的別駕畢諶母親被張邈、呂布扣為人質,曹操要畢諶到他母親那兒去。畢諶發誓,絕無二心,惹得曹操一頓流淚感動,但剛剛離開曹操的視線,畢諶還是跑了。後來叛亂平定,畢諶被捉,曹操不但沒有殺他,還以「孝於親」必「忠於君」原因任命他為魯相。至於把在外帶兵的將軍母親留在京城,則更是君主們的常規做法,這表面看起來是讓將軍的長輩們享福,實際上也有扣為人質的一面。還是這次叛亂,呂布被打敗後陳宮被曹操擒獲。陳宮認為自己不忠不義無臉活在世上,曹操愛他之才,想不殺他,也是拿他母親來逼他。曹操問陳宮,你還想讓你的母親活嗎?陳宮說:「我聽說以孝治天下的人不會殺害人家的親人」,還說,我的母親是死是活,你看着辦吧。面對着一個要處死自己的人,陳宮還要變相的拍馬屁,還不是為了自己的母親?曹操就是為了這個「以孝治天下」,還把陳宮的母親養了起來。
反面的例子也有。袁紹部將季雍背叛後投靠了公孫瓚,袁紹派遣大將朱靈前往攻擊。朱靈的家就在叛城之中,公孫瓚將朱靈的母親弟弟拉上城頭,以此來要挾朱靈。朱靈沒有顧忌,力戰攻城,結果城池攻陷了,全家也被公孫瓚殺害了。這件事對朱靈有多大影響不好說,但朱靈作為曹操早期就已成名的大將,卻始終不得曹操信任,不能不說這是其中原因之一。徐庶的家族背景和個人的社會地位不能和以上人員相比,如果再背上一個不孝的名聲,可以說,這個人仕途也就基本結束了。
不是說盡忠重於盡孝,徐庶不可以以盡忠為理由留下來嗎?
這就是三國這個特殊時期的另一種情況了。當時天下雖然是諸侯各自為政,為某一個諸侯效力,就是那個人的臣子,但天下還有一個名義上的皇帝,假如曹操以天子的名義任命某人為官,那這個人也就在形式上和諸侯一樣,成為了朝廷的臣子。這就像劉表手下的韓嵩所說的那樣:「天子給予韓嵩一個官職,我就是天子之臣子,而只是將軍劉表的古舊官吏罷了。」
有一個故事很能說明這個時期的不同平常。
曹丕有一回大宴賓客,他出了一道題,說:「君主和父親都得了重病,只有一粒藥丸可以救一個人,你們是先救君主呢還是先救父親?」眾人莫衷一是,只有長史邴原不參與討論。曹丕點名讓邴原表態,邴原大聲說:「救父親!」曹氏父子挾天子以令諸侯,他們就是實際上的「君主」,曹丕問這話的用意,顯然是要大家表忠心,但邴原身為曹丕幕僚班子的首席官,卻說出了曹丕並不想得到的答案,而曹丕卻也並沒有為難他,可見這是一個時代的特殊。畢竟,內戰和抵禦外辱是有區別的。
既然在劉備麾下和為曹操效力沒有根本性的區別,如果丟掉了孝道又會導致身敗名裂,從某種方面來說,徐庶還真的沒有更多選擇。
那麼,劉備為什麼沒有強留徐庶呢?大致有三個原因。
一是劉備沒有強留徐庶的理由。孝是當時最高的道德標準,徐庶過不去的坎,劉備同樣不能違背。整個封建社會,只有皇帝可以「奪情」(父母死後的守孝),其他人沒有這個權利,劉備這時候還不是皇帝,強留不符合情理。這樣做就不符合劉備的初衷,一旦他這麼做豈不是告訴世人他有異心,想要自己當皇帝,畢竟劉備當時喊的口號是恢復漢室,而不是自立為帝,畢竟這時候漢朝還在,皇帝還在;而等到後來曹丕篡位,劉備在「諸葛亮」等人的逼迫下稱帝,若是他自己沒有這想法,諸葛亮等人真的能逼迫成功,顯然不大可能;
第二個原因說起來有些殘酷,但是卻是不得不說的事實,徐庶不算頂級人才,強留實無必要,反而若是因為強留徐庶害的徐母喪命,那劉備反而要背上罵名,那就得不償失了,若是換成諸葛亮,劉備不一定會放人。徐庶的才能出眾,不過那也要有對比的人。跟劉備原本的麾下如孫乾、簡雍、糜竺等相比,徐庶的才能自然很高;但是,跟諸葛亮、郭嘉、司馬懿這些人相比,那就是螢火之光跟皓月的區別了。曹丕的黃初中期,徐庶官至右中郎將、御史中丞。諸葛亮疑惑,這是魏國人才太多的緣故嗎?如果說,《魏略》的記載不足信,但實際情況是,徐庶的確只是一個中才。徐庶將諸葛亮推薦給劉備,劉備見了諸葛亮,諸葛亮長篇大論了一番話,即所謂的「隆中對」,從此明確了劉備的戰略思想和發展方向。一個在家「種地讀書」的人能看清的天下大勢,為什麼一個「在職」的高參看不到呢?說到底就是才能的區別。
第三個原因,徐庶自己也說了,用徐庶自己的話說:「現今失去老母親,我已經方寸大亂,留下來對您的事業也不會有什麼幫助」,因此一個要走,一個難留。庶不能留在劉備陣營,從徐庶來說是限於情,而從劉備方面來說,則是迫於勢,都是不得已。所以說,在情勢方面,任何人都可能有邁不過去的坎。
基於以上的原因,徐庶離開劉備前往曹操陣營也就沒什麼好說的。或許有的人有疑問,當時離開劉備是情非得已,那麼,徐庶到了曹操陣營之後,其母因此喪命,曹操可以說是間接的兇手,他又為何不離開曹操再次投入劉備懷抱,或許還能藉此報仇。而徐庶自己也給出了解釋,他已經背叛過劉備投到曹操麾下,已經不忠一次,他不想再次做個不忠之人,所以寧可在曹操麾下碌碌無為也不再次改變陣營。
那麼,真實的原因是什麼呢?
三國中有這樣一個記載:卻說玄德正安排禮物,欲往隆中謁諸葛亮,忽人報:「門外有一先生,峨冠博帶,道貌非常,特來相探。」玄德曰:「此莫非即孔明否?」遂整衣出迎。視之,乃司馬徽也。玄德大喜,請入後堂高坐,拜問曰:「備自別仙顏,因軍務倥傯,有失拜訪。今得光降,大慰仰慕之私。」徽曰:「聞徐元直在此,特來一會。」玄德曰:「近因曹操囚其母,似母遣人馳書,喚回許昌去矣。」徽曰:「此中曹操之計矣!吾素聞徐母最賢,雖為操所囚,必不肯馳書召其子;此書必詐也。元直不去,其母尚存;今若去,母必死矣!」玄德驚問其故,徽曰:「徐母高義,必羞見其子也。」玄德曰:「元直臨行,薦南陽諸葛亮,其人若何?」
且看這段對話,司馬徽說徐母必死,劉備問了一句原因之後,緊接着就詢問諸葛亮這個人。或許,在劉備的眼中,成大事者不拘小節,他自然不會因為徐母這樣的一個老婦人花費過多的精力。而別忘了,徐庶和司馬徽二人是好友,這件事必然會落入徐庶的耳中,那麼,徐庶不再回到劉備麾下,也就說的過去了。或許二人的想法一致,劉備麾下已經有諸葛亮了,那麼,徐庶是否回來已經不是很重要了。
吳氏是心懷忠義之人,但是,並不代表她的才智同樣過人。否則,無論是三國還是真實的歷史上,吳氏在被曹操抓到之後的第一時間就會一死了之,而不是等到徐庶投到曹操麾下之後才喪命。
且說徐庶聽到吳氏的詢問,猶豫了片刻,他便直言說道;「母親,孩兒心中有些許疑惑,故而無法釋懷!」
「你且說來,看看為母能否為你解惑。」
父母在自己的孩子面前,歷來都是一種頂天立地的形象,即便他們知道自己的父母有很多問題無法解決,但是,他們還是願意將問題告訴父母。或許,他們並不一定需要父母給他們解答,只是希望有一個傾訴的對象。
「是!」
隨後,徐庶沒有保留,將袁常他們準備迎接天子的舉動,以及準備推行新制度的想法給說了一遍,或許他明白吳氏不能給自己解惑,他只想傾訴一番,不想讓這件事梗在心中,讓他無法平靜下來。
「原來如此!」
吳氏點了點頭,明白了自家兒子為何會迷茫。也是,從小被教育忠義觀念的徐庶,碰到這種事若是不迷茫那才奇怪了。想了想之後,吳氏說道:「吾兒,為母自小告訴你要心存忠義,你能謹記在心,為母很高興。但是,你卻是沒能明白為母的心思,若是天下太平,天子英明,君臣和諧,你這麼做為母自然高興;然而,如今天下大亂,各方勢力征伐不斷,你如今忠的是幽州牧,心懷的當是幽州百姓。若是你能力足夠,那麼再去考慮天子和天下的問題,如今的你卻還不能做到那一步。如今,你應該走出去看看幽州的百姓,看看他們的生活,在幽州牧的治下,他們是否能夠做到溫飽。為母不懂得大道理,該怎麼做還是要看你自己,無論你怎麼做為母都會支持你。」
「是,母親,孩兒知道了。」徐庶不指望吳氏能幫他解惑,他只需要這不摻雜任何感情的關心和叮嚀就足夠了。
用完飯,徐庶決定聽從母親的話,去看看百姓的生活,或許會讓他有所感悟。
html|sitemap|shenma-sitemap|shenma-sitemap-new|sitemap50000|map|map50000
0.0221s 3.902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