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十二歲到十八歲,葉天士先後拜過師的名醫就有十七人,其中包括周揚俊、王子接等著名醫家,無怪後人稱其「師門深廣」。
在整個中國醫學史上,葉桂都是一位具有巨大貢獻的偉大醫家。
後人稱其為「仲景、元化一流人也」。
他首先是溫病學派的奠基人物,又是一位對兒科、婦科、內科、外科、五官科無所不精、貢獻很大的醫學大師。
史書稱其「貫徹古今醫術」,他是當之無愧的。
無論其醫學理論,還是治學態度都是值得後人珍惜和學習的寶貴遺產。
特別是他那種謙恭好學、改名換姓求師學藝的精神永遠是後世習醫者的光輝典範。
史書稱其「切脈望色,如見五藏」,「治病多奇中」,十分神奇。
他自己也說:「病有見證,有變證,必胸有成竹,乃可施之以方。」
當時的尚書沈德潛曾為他立傳說:「以是名著朝野,即下至販夫豎子,遠至鄰省外服,無不知有葉桂先生,由其實至而名歸也。」
可見當時其知名度之高。
後人對其醫術總結說:診疾深明病源;立方不拘成法;投藥每有奇效;治療常多變通。
史書亦稱「當時名滿天下」,為眾醫之冠。
民間則普遍傳說其為「天醫星下凡」。
傳記載其處理「疑難證」方法:「或就其平日嗜好而得救法;或他醫之方,略與變通服法;或竟不與藥,而使居處飲食消息之;或於無病時預知其病;或預斷數十年後:皆驗。」
雖然史書盛讚其獨一無二的高超醫術,但對於民間廣傳的葉天士治病的神奇案例卻又不敢相信,稱其為「傳聞附會,往往涉於荒誕」,因而「不具錄」。
若以當時老百姓的反映而論,葉桂可謂中醫史上醫名最著者。
民間傳聞,特別是全國性的,絕非空穴來風,往往有其常人不可知解的原因,而「天醫星下凡」的說法也只有這一回。
史官因為自己不能理解和接受,就「不具錄」其超常醫案,實為一憾。
可惜葉桂生前傷病盈門、忙於診治病人,無暇親筆著述。
他留給後學者的寶貴醫學著作,全部都是他的門人和後人搜集、整理的結果。
其主要著作有《溫熱論》《臨證指南醫案》《未刻本葉氏醫案>
此外,題為葉氏所作的醫案和著述還有很多,比如《醫效秘傳》、《葉氏醫衡》、《葉氏名醫論》、《葉天士家傳秘訣》、《女科症治秘方》、《本事方釋義》(有乾隆十年自序)、《葉評傷寒全生集》、《柯氏來蘇集評批》、《景岳發揮》、《眉壽堂方案選存》、《三家醫案合刻》、《南陽醫案》等等。
世間所傳葉桂注釋的《本草》,其中頗有心得之言。
鐵老哥手上這一套書,雖然也是別人幫忙整理的,但因為與葉天士時代幾乎一樣,估計是葉天士的幫手或者朋友,上面有不少葉天士的親筆題注。
這東西在什麼地方張天元都沒見過,唯獨這一次看到了,不得不說,這真得是一套讓人驚奇的好書啊。
&這些書!」
張天元驚訝的發現,剛剛鐵老哥打開的那個箱子裏頭,居然還有排列整齊的一些書籍,他一眼看去,就覺得那些書非同尋常,不由激動了起來。
&那不是醫書,那個是閒書,也沒什麼意思,叫《九國志》,不過好像是歷史書,我看着沒意思,只是跟這醫書一樣,是我父親他收藏的,所以也不好意思扔掉。」
鐵老哥無所謂地說道。
&國志!」
張天元的心撲通撲通直跳。
據他所知,《九國志》可是宋代的書,宋版書的價值那真是不用多說了啊。
九國志,這是個書名。
北宋路振撰。
四十九卷。
記五代時吳、南唐、吳越、前蜀、後蜀、北漢、南漢、閩、楚九國史事,有世家、列傳之目。
其後張唐英補撰北楚二卷,雖足十國,仍因舊名。
原本久佚,清人邵晉涵自《永樂大典》中輯出,周夢棠重編為十二卷,凡列傳一百三十六篇,並補世家目於卷首,略注始末,以便檢閱。
各叢書多有刊本,守山閣本末附《拾遺》一卷,為他本所無。
路振是唐相路岩之四世孫,路岩貶死嶺外,其子路琛避地湖湘間,遂居於此。
其父路洵美跟隨馬希杲,任連州從事,因病辭官終老家中。
路振年幼聰悟,5歲誦《孝經》、《論語》。
&歲聽講《陰符》到百言而止,父洵美責怪他,希望他學完。
路振說:「百言說明道理足夠了,其餘的何必再學?」
父親甚是驚奇。
路振12歲時父親去世,母親怕他荒廢學業,天天嚴加教誨,不管隆冬盛暑,從來都沒有鬆懈。
太宗認為,科舉試詩詞,大多文辭淺薄,不能反映出古人之道,因此親出試題《厄言日出賦》,以觀其學術水平。
當時參加考試的有數百人,都茫然不知所出,即使當時名氣很大的人亦有難色。
路振來自貧寒之家,學習刻苦。
平時遍訪古籍,連京師人家所不知道的地方他也去查找,所作的賦引經據典,太宗很欣賞,便把路振放置在甲科。
路振及第後初任大理評事,邠州通判,徙徐州。
召還,直史館,遷太子中允、知濱州。
一日,契丹兵至城下,路振兵少,民眾驚恐不安,人們都認為路振是文官,不懂防禦的策略,於是圍在一起哭泣。
路振親自加以勸慰,並且說敵人士氣正盛,不可跟他們正面交鋒,應該堅壁自守。
幾天後,契丹引兵退去。
北河轉運使劉綜上書稱讚他,皇上下詔書褒獎。
後入判大理寺,改太常丞、知河中府、知鄧州。
景德中任福省巡撫,不久,路振為編修官修太祖、太宗兩朝國史。
大中祥符初,出使契丹,撰《乘軺錄》獻真宗。
改任太常博士、左司諫、擢知制誥。
路振文詞溫麗,屢奏賦頌,為人稱道。
尤長詩詠,內多警句。
大中祥符七年,同修起居注,張復、崔遵多次因書事失誤遭降職處罰,由路振與夏竦代替他們。
路振因嗜酒成疾,當年冬天病亡,年5>
他這一輩子,留下最後名的著作就是《九國志>
&完待續。)
html|sitemap|shenma-sitemap|shenma-sitemap-new|sitemap50000|map|map50000
0.0268s 3.85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