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衡,朕覺得這種年號紀元的方式在講述具體歷史的時候特別不方便,所以想換一種新的紀元方式,不知您覺得一下如何?」
這一日,閒來無事的鄭德突然心血來潮地對王廷相說了這麼一句,後者聞言卻是有些不明白皇帝話里的意思,「太祖皇帝所定之一世一元相比之前歷朝歷代變更不再頻繁,用來紀念卻是極好的,陛下又何須無緣無故去更改呢?」
鄭德擺了擺手,解釋道,「這種年號紀年方式現在雖然好用,不過在記述歷史事件上面可是顯得頗為麻煩,一般人更是很難記得清楚。就比如讓你說現在將每個朝代的立朝事件講出來,你能夠清晰的記得嗎?再比如讓你說清楚淝水之戰發生的具體時間,你是覺得用前秦的年號好呢還是用東晉的年號呢?」
「尤其是在兩個政權並立而且戰亂頻發的時候,由於年號更改頻繁導致歷史典籍方面的一些相關記載的更是一塌糊塗,許多歷史都是模糊不清的。究其原因就是沒有一個統一的時間坐標將所有的歷史按照統一的脈絡敘述下來的緣故。所以朕想為我中華歷朝歷代設立一個統一的時間紀年,可以將上古延續至所發生的一些事情統一的按照一個紀元清晰的記錄下來,也方便後世之人研究我華夏上下五千年發生的一些事情。」
想到以前的那個世界全球大都通用基督紀元,鄭德卻是越想越覺得這事兒的確是有意義去做的。一個泱泱大國竟然沒有屬於自己的紀元方式,實在事一件很丟人的事情,或許這兒也算是一種大國心理在作祟吧!
所以他最後想了想,不容置疑地道,「朕決定以秦始皇統一華夏這一年的年份作為起點,作為中華紀元元年,簡稱中元元年。之前的時間則稱之為中元前某某年。今後我大明以中華紀元以及皇帝年號紀元並行的紀年方式,一般是中華紀元在前,年號紀元在後,以後的歷史書統一按照中華紀元編寫,愛卿覺得如何?」
雖然對於皇帝的這個奇怪的想法感到實在難以理解,不過若是今後史書都是用統一的用這個中華紀元來編寫。王廷相也是忍不住贊同的點了點頭,畢竟給記述歷史帶來了極大的方便,倒也算不上是沒事找事干。
「微臣覺得可行,不過若是陛下能夠命人按照中元紀元的方式,重新將我華夏的歷史從三皇五帝至今重新編寫一遍,恐怕會更方便天下之人查閱,也更便於中華紀元的推廣。」王廷相最後也是提出了自己的建議。
鄭德想了想也覺得他的這個建議的確不錯,贊同地點了點頭,「那你覺得這事兒交給誰來做為好呢?」
「陛下的老師楊廷和以及翰林學士劉忠,都是做此事的最佳之人。」王廷相這也不算是討好皇帝,畢竟修史以及修典籍之類的事情本來就是交由禮部以及翰林院去做的。
「王岳,將武英殿大學士王璟、文淵閣大學士王鏊、禮部右侍郎楊廷和以及翰林學士劉忠給朕找來。」鄭德也是雷厲風行之人,下定決心之後便直接對外吩咐了一句。
見王岳應了一聲之後離去,鄭德想了想又遞了一張紙箋給王廷相,「這是今年禮部恩科會試第三場考試的四道試題,子衡覺得如何?」
王廷相接過仔細一觀:
1、對於孔子在歷史上到底該如何定位以及評價?
2、秦始皇是暴君還是明君?
3、當今大明是處於太平盛世還是衰敗積弱之局?
4、五個人七個蘋果在不切割的條件下如何公平分配?
當他看完這四道題目的時候,嘴角更是忍不住略微顯得有些抽搐,抬眼望向眼前的這位大明天子,若不是眼前這位親手將試題交給自己,他實在想不到這些會是這位出的試題。
這齣的是什麼試題嗎?不禁時間跨度太大,而且涉及的範圍也太實在廣了點吧。而且其中的一些更是涉及的一些禁忌敏感的話題,這讓考生如何作答?而且最後一題出的也實在有些無厘頭了吧?
「陛下,這四道題目該如何評分呢?」王廷相還是忍不住詢問了一句。
「這前三道題每道題分別為三十分。每一道題可以從正反兩個方面分別來論述作答,若是考生能夠做到這點可以各得十分,最後總結得十分。最後一道題只有十分,總分是一百分。至於具體到如何給分,還需要主考官以及同考官們自己做決定,總之,就是考生的作答不限定字數,但需要從好的和壞的兩個方面分別作答以及最後做一次總結,聽明白了嗎?」
王廷相聞言感嘆皇上思慮如此周全的同時,也禁不住為這次參加禮部會試的考生感到默哀。
第一次科考便遇到推行百分制度導致三場考試變得一同重要也就罷了,而這次遇到的皇帝親自出的題目更是顯得無比誇張離譜。在他看來第三場考試估計對這天下幾乎都在鑽研如何寫作八股文的考生而言,就和廢了別無二致,也沒有多少士子能夠真正的作答的出來。
「陛下,這是不是太難了一點?」王廷相最後都有些不忍心的說道了。
「難嗎?」鄭德聞言卻是不以為然地道,「若是真的有人能夠替朕將這上面的問題答疑解惑出來,那我大明可謂是真正的得到一個人才。若是真的無人能夠做到,對於我大明也並沒有真正的損失。畢竟科考也不只是只有一場考試而已,至多像以前一樣以第一場科考為主就是了。」
王廷相聞言也覺得皇帝說的的確有些道理,若是真的有人能夠將後者的這些問題條理清晰的解答出來,還真是一個不可多得的人才。
之後,鄭德又和王廷相說了一些奏章上的一些事情,知道王岳領着王璟、王鏊、楊廷和、劉忠等四人進來。
王鏊雖然最後代替謝遷出鎮南京,不過因為他是這次恩科會試的主考官,所以鄭德特許他留下來,待禮部會試結束之後再成行,所以這位也是出現在這裏也不算意外。
「眾位愛卿坐吧!」
鄭德對四人吩咐一聲,待四人坐定之後便先將準備推行中華紀元與一世一元紀元並舉的事情說了一遍。
四人聞言倒是一愣,劉忠更是忍不住出言道,「陛下此舉是否有些多次一舉呢?」
鄭德聞言挑了挑眉,不答反問道,「我大明立朝於何年?」
「太祖皇帝於洪武元年立朝。」劉忠有些奇怪皇帝問這個幹嗎,畢竟這個問題可謂朝野上下無人不知。
「那太祖皇帝立朝至今多少年了?」
「這……」劉忠聞言卻是略顯得有些遲疑,畢竟這大明經歷過的皇帝都已經不知道多少位了,一世一元之下,一時還真是記不清楚。
「若是按照年號紀元我大明立朝於洪武元年,換算成中華紀元即我大明立朝於中元1589年,至今年是中元1727年,立朝138載。諸卿是否覺得用來記載歷史以及統計時間方便了許多?」
「在元朝修訂宋、金、遼三國史冊的時候,曾因為以哪朝國史為正史而一時爭論不休,最後只好以分別修史才作罷,不過也導致他一時期的史料過多且浩繁重複。若是有統一的紀元時間按照時間遠近來修史,豈不是減輕了許多工作負擔而且修訂出來的史冊也是一目了然,不會因為糾結於時間等問題而需要查閱大量的資料,諸位愛卿覺得如何?」
聽了皇帝的這番話,四人也贊同地點了點頭,皇上說的這番話也的確是說的在理,這樣在一起整理一些文史典籍也的確更方便處理一些。
「朕決定按照中華紀元的方式重新修訂我大明華夏上下五千年的編年體史記,書名就暫定為《中華上下五千年》。按照中元紀元從上古開始編寫直到弘治十八年為止,這事兒就拜託先生了。」
楊廷和與劉忠聞言對視一眼,倒也沒有推脫,答應了下來。畢竟歷朝歷代修史都是一件非常稀鬆平常的事情,只不過這次修史的方式有些特別罷了。
解決了這個問題鄭德也是鬆了一口氣,隨即將這次恩科第三場考試的試題遞給了王璟,「這次這次禮部會試第三場考試的試題,愛卿看看覺得有什麼需要改進的?」
王璟看完之後一臉沉思地將手中的紙箋遞給了王鏊,後者看完之後也終於明白前者為何會這樣一幅表情了,」陛下,這……」
由於有楊廷和與劉忠在場,他們二人有些話還真不方便說出來。
「陛下,那臣等告退。」楊廷和見狀倒是迅速反應過來了,拉着劉忠先行向皇帝告辭。
待二人離開之後,王鏊才接着說了一句,「陛下,這考試是否過於簡略了一些?」
「題目雖然簡略,但是確實不限定字數的,可以任憑考生發揮。」鄭德接着又將直接和王廷相說的那番話有再說了一遍。
二人聞言也不禁位皇帝的奇思妙想而折服,不過對於這屆恩科的考生他們也是感到有些惋惜,更多的是感嘆他們運氣不好。
「陛下,最後一道題的答案是?」王璟最後還是忍不住詢問了一句。
鄭德笑着說了一句,在場眾人聞言頓時一陣無語,這也實在太搞了點吧!
html|sitemap|shenma-sitemap|shenma-sitemap-new|sitemap50000|map|map50000
0.0211s 3.836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