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好比二戰時期的數據,「一輛T-34約耗費五萬工時」,這一數字僅供參考,用來比較不同武器裝備的產能消耗程度還可以,據此預計產量就有點不靠譜。
不過,對王衛國說起的另一個方面,「解放軍沒有大批量換裝的計劃」,龍雲卻挺意外。
和PLAAF飛行員們繼續探討片刻,他就從側面理解了他們的想法:
「……是的,總之目前的戰略態勢如此:
遠東方向,空自和駐日美軍已經受到沉重打擊,我們的空防壓力減輕了不少。
至於另一方面的威脅,中將同志,我想您、和您的同僚們肯定也在關注;關於新一代戰鬥機的情報,就我們所知,美國人的隱身戰鬥機項目——ATF、先進戰術戰鬥機,現在已經很接近定型量產、甚至已經進入了批量部署。
關於雷達隱身技術,我們並沒有這一方面的理論基礎,但是以此出發,部隊上最近也在思考、研討,這對空戰態勢會產生什麼樣的影響?對東西方對抗的整體形勢,如果從實戰出發,倘若美國人很快投入F-22戰機,假如這種戰鬥機的確具備良好的電磁低可探測性,那麼我們是否有辦法應對,如何應對?」
王衛國的話,讓龍雲心有所感的陷入沉思,他沒一下子開口回答。
是的,F-22「猛禽」的威脅,是這樣嗎?
關於F-22,美國ATF計劃的勝出產物,這一計劃是作為美國應對蘇聯威脅、在二十世紀九十年代重新奪取空戰技術兵器優勢而啟動,經過YF-22、YF-23的競爭,最終以F-22「猛禽」的名號定型投產,關於這一種劃時代戰機的情報,身為VVS高級軍官,龍雲自然極為關注。非但如此,和周圍所有同僚的情況都不一樣。作為來自現實世界的穿越者,可以說,他比平行世界裏的任何人都更清楚F-22的威脅之大。
F-22的具體性能,正如「十號工程」一樣。兩個世界裏的戰機情形未必完全一致,不過總體上講差別肯定不大。
對雷達隱身戰機而言,本身的RCS縮減似乎只是技戰術性能的一種提升,然而從這一特性對戰鬥態勢、戰役行動乃至戰略層面的影響來說,低可探測性戰機的出現。確實會產生極其深遠的影響,在某種程度上,也會極大改變天空戰場的遊戲規則。
「如果應對F-22『猛禽』」,這一課題,早在大戰爆發之前,紅色帝國的天空捍衛者們就開展了相關研究,時至今日,必定也有很多成果;現在呢,真正讓龍雲一時沉默的,倒不是說他在斟酌該不該和王衛國等人說這些東西。而是約略想明白了一件事——也許,PLAAF不急於換裝大批殲-10、甚至Su-27SK戰機,這裏面除了經濟、軍事上的考量外,也還有一些對雷達隱身技術的前瞻性考慮?
一旦想到了這點,接下來,龍雲就和PLAAF飛行員們探討這一話題。
交流之際,言談話語間雙方收穫頗多,不過對剛才的推測,龍雲卻很快得到了否定的訊息;意識窺探所得,並不支持他的這一思路。或者說,面對隱身戰機的威脅,共和國的天空勇士們考慮的更為全面、也更加深刻,包括王衛國等人都沒一下子掉進「隱身戰機天下無敵」的陷阱里。而是在認真思考,如果在現有技術條件下對抗美國人的「猛禽」。
以三代機和現有的空軍作戰體系,應對也許即將到來的「猛禽」威脅,所謂「雷達隱身」,其實,這不論對蘇聯、還是中國來說都並非一個完全陌生的新課題。
畢竟。F-22的威脅雖大,這可並非美國人的第一種低可探測性作戰飛機。
說起來,對飛行器RCS的研究,有一種說法是起源於兩位蘇聯科技人員的論文,當然這種東西早晚會引起更多人的關注,身為超級大國的美國走在了時代前列,早在八十年代初就推出了世界上第一種雷達隱身戰機——F-117。
綽號「夜鷹」的F-117戰機,本身頂着一個「Fighter」的名頭,實際上卻幾乎沒有空戰能力(如果不是根本沒有的話),就是一種偷偷摸摸搞空襲的隱身攻擊機;在此之後,採用飛翼佈局的B-2「幽靈」,又成為了第一種低可探測性的戰略轟炸機,這兩種機型人所共知,性能上也做了很大的取捨權衡,差不多就是憑着低可探測性來保障生存,一旦被對手發現並定位就只有死路一條。
藉由前兩款雷達隱身戰機,加上在低可探測性方面的技術積累,再結合航空技術方面的一系列最新成果,到了F-22這一代戰機,情況就有所不同。
關於「猛禽」的討論,來自現實世界的龍雲比誰都有發言權,當然現在限於身份,一名紅空軍的航空兵中將是不應該對F-22知根知底,他暫時「忘卻」現實中那些陸續解密的武器檔案,嘗試着從一名VVS作戰人員的角度來思考問題。
雷達隱身戰機,作為一種高技術兵器,在眾人的探討中顯然是一個嚴峻話題。
雖然長久以來,東方國家對北約的一系列隱身作戰飛機抱有警惕,相關的技術分析也一直在做,但是眼下,和等於是攻擊機的F-117、還有戰略轟炸機B-2不同,偏重於戰術使用的「猛禽」,不論使命、還是造價,都適合於投入大規模戰爭的漫長戰線,也就是說,既然情報戰線的工作確認了F-22的定型投產,那麼可想而知,這樣一種前所未有的威脅,很快就會出現在東西方大戰的戰場上。
面對隱身戰機的威脅,以王衛國等人為代表的空軍人員,一方面並未認定「第四代戰機不可戰勝」,解放軍空軍高層也沒有這樣的片面認識,並未因此而放緩、乃至放棄三代戰機的換裝步伐。
另一方面,在對抗隱身戰機的戰術戰法研究方上,PLAAF也做了一些探討。
話題從單純的戰機、戰術討論轉移到了如何對抗隱身戰機,在這方面,穿越而來的龍雲掌握的資料非常多。
雖然身為一名VVS一線作戰人員,他不應該在談話中透露太多,不過既然說到「猛禽」,面對小伙子們的嚴肅神情,意識窺探也告訴他眼前的飛行員們是一種什麼心情,龍雲就舉杯抿上幾口辛辣的烈酒、決定隨便說一點什麼,反正這是在酒桌上,估計克格勃什麼的也不會來追究他的話從何而來。
再說真被人問起來,其實也無妨,就說這一切都是他自己的思考和分析,那又如何?
一名紅空軍超級王牌,戰績高到如此的不可思議,這樣的人,怎麼說也必定有非同尋常之處,前有「半主動雷達干擾機」、後有「M2型機參戰計劃」,維克托*雷澤諾夫,這一身份恐怕早就被有關方面歸類為例外,現在不論他說些什麼,哪怕信口開河,其實也都是沒大所謂的事。
關於F-22,或者說任何一種雷達隱身戰機,「低可探測性」的確是戰場上的護身法寶,巨大的技術代價也是值得的。
不過要說「不可戰勝」,龍雲就很有些話要說:
「……綜合起來,關於『猛禽』的RCS,我國國內學者現在一般將其認定為『小於等於零點零一平方米』;其他還有紅外特徵、電磁輻射特徵等等,這方面的資料,我個人沒有很完善的研讀過,大致來說,可以認為『猛禽』是一種難以捕捉的低可探測目標。
不過,『低可探測』並不代表『無法探測』,如果只是要發現這一目標,還是有很多手段可以使用的。
在這方面,地面預警雷達的作用,有時候要比戰鬥機的機載雷達更大,比如『米波雷達』……」
一邊比劃,一邊侃侃而談,龍雲隨便從探測隱身目標較為有效的「米波雷達」說起,順便透露一下「蘇聯軍方」(其實就是現實世界裏的中國自己)的研究情況,指出該雷達的探測能力局限性、以及如何改進性能,通過部署探測網絡來察覺空域中的雷達隱形目標,為一體化防空攔截體系指示目標。
當然,對「米波雷達」這種東西,龍雲早年間也很有一些誤解,以為這種世上早已有之的雷達是隱身戰機的噩夢,實際上,由於工作波長的限制,米波雷達的探測距離較遠、分辨力卻很差,往往只能用於遠程預警、早期預警。
米波雷達的使用,一般說來,在敵機出現時只能提示「某某方向有目標」、甚至「某某方向似乎有目標」,具體信息則一概欠奉。
這種表現,差不多就相當於古代的烽火狼煙,只能告訴你「有敵自遠方來」,至於什麼敵人,多少敵人,打到了哪裏?就一概欠奉,模糊的目標訊息,對空中的攔截機來講也是如此,米波雷達構成的遠程警戒體系,只能告訴飛行員「某某方向有情況/也許有情況」,想知道具體什麼情況?(未完待續。)
html|sitemap|shenma-sitemap|shenma-sitemap-new|sitemap50000|map|map50000
0.022s 3.9329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