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元年春,袁紹騎兵五萬,要進攻并州。在袁紹眼裏,五萬已經很給趙雲面子了。
郭圖攔了,袁紹一腳把他踹開。
「主公啊,我讓你去迎天子,你不聽,現在天子被趙雲和曹操迎了,現在他倆勢頭正猛,而且都是救駕的功臣,你現在去打人家,不是打大漢朝的臉嗎?」
郭圖兩次敗在趙雲的手上,袁紹現在看見他都噁心的慌。
袁紹說:「就是因為看見你這幅可惡的嘴臉,我才不去迎天子的,現在天子被曹操迎去了,你竟然還有臉說,給我滾。」
郭圖,徹底無語了,大哥,人不要臉也得有個限度吧,我覺得自己已經夠不要臉了,可是沒想到,還是你臉皮更厚。我建議你去一個天子,你不聽,你嫌棄我,這可以理解,那人家沮授、田豐他們都建議你了,你怎麼不聽。
當然這些話,郭圖只敢想,不敢說。
田豐攔了,袁紹把刀架在他的脖子上。
「主公啊,不能打,現在公孫瓚,已經被打的沒有任何脾氣了,攻破易京樓之日可待,到時候我們挾三州之眾,並力向西,趙雲只能束手被擒。現在如果去打趙雲,讓公孫瓚,死灰復燃,我們之前的努力就功虧一簣了。」
袁紹把田豐推開,「去你的,我就不信,公孫瓚,還敢出頭,等我滅了,趙雲,公孫瓚,只能乖乖走出易京樓,否則,那座城那麼堅固,公孫瓚,又在那存了三十年的糧草。每個一年半載,豈能攻下。」
田豐說:「主公你也太天真了,就是因為,現在他倆只要一個死了,另一個也活不長,所以他們才會,攜手共進,相互支援。趙雲兵少,周圍的強敵環繞,所以我們去打公孫瓚,趙雲幫不上太多忙,可是如果我們去打趙雲,公孫瓚的兵力你也是知道的,讓他乖乖在後面等着,我們剁了趙雲之後,再回去剁他,你以為他傻啊。」
袁紹說:「趙雲的兵是少,那時現在少,只要給他兩年的時間,那些黑山賊,白波賊,就會像曹操的青州軍一樣給他提供源源不斷的生力軍。我們現在去打趙雲,用不了五萬,可是如果再過一年去打趙雲,就得用十萬。」
沮授說:「主公說的在理,只是,眼下趙雲的風頭正緊,五萬是不是太少了,要不再讓大公子,從青州再調兩萬兵馬前來,兵分三路,進攻并州。」
沮授知道,天要下雨,娘要嫁人,袁紹要教訓趙雲,那是誰都攔不住的事情,所以只好讓袁紹全力以待,雖然打趙雲不如打公孫瓚保險,但是誠如袁紹所言,這樣將來可以省很多事。
袁紹終於看到有人支持他了,說:「說說看。」
沮授說:「主公,我們應該讓在幽州駐紮的二公子和文丑將軍所部,向常山靠攏,常山是趙雲的大本營,對趙雲的意義非凡,所以,趙雲必定嚴陣以待。這樣,趙雲在壺關和河內的兵力就會相對薄弱。主公可另派遣一員大將,領兵數千,叫陣壺關,主公親帥大軍,進攻河內。擒下臧洪,之後從河內進入并州,這樣趙雲必將無所遁形。」
袁紹雖然覺得沮授對於趙雲有些小題大做,但是為了讓沮授給田豐那些人做好表率,不要老反對主公的意志。也就同意了沮授的意見。並且讓沮授為監軍,整軍出征。
董昭出發了,去幽州找公孫瓚。帶着天子給公孫瓚的冊封。
「公孫瓚接旨,奉天承運,皇帝詔曰,公孫瓚,拱衛幽州,平叛烏丸,功勳昭顯,衛我大漢之威名,朕由是欣慰,先委任公孫瓚為平北將軍,兼幽州牧,守衛邊疆,望卿不負朕之重託。欽此。」
「臣公孫瓚接旨。」
董昭宣完聖旨後說:「公孫將軍,我家主公憑藉并州一地,就敢犯袁紹的忌諱,迎駕天子,收留義士。可是袁紹竟然嫉妒我家主公,受到陛下青睞。無故興兵討伐,這種行為上犯天子的尊嚴,下不安天下人之心,已經是人神共怒,我家主公,身在并州,前去救駕,尚且不忘為公孫將軍,請命討官。將軍可要知恩圖報啊。」
公孫瓚:「董別駕安心,且容我召集部下稍作討論出兵事宜。」
關靖說:「將軍,不用考慮了,眼下袁紹主力西向,如果我們不趁機反攻,等袁紹滅了趙雲,我們就沒機會了。」
鄒丹說:「主公,別想了,袁紹攻打趙雲,出師未名不說,并州險峻,趙雲也不是好惹的,我們如果趁機反攻,把袁紹的兵力趕出幽州,然後趁機消滅劉虞的餘孽,重新佔領幽州,外結好趙雲,這樣事情還有大有可為啊」
嚴綱說:「主公,這些天您就躲在易京樓里,大門不出,二門不邁,現在軍心渙散,人心不齊,如果再不做點什麼,我們真就完了。」
單經說:「主公啊,您當初建築易京樓,就是想看清天下局勢,固守易京,然後再考慮進退。現在袁紹自己找死,就怪得不得我們了,局勢也已經明朗,如果袁紹滅了趙雲,我們還有翻盤的機會嗎?」
田楷說:「主公如果不想親自冒險,就給我一萬兵馬,我丟了青州,請主公讓我待罪立功,擊退袁紹,如果不成,甘願死罪。」
公孫瓚,是個猛人,一個猛人,往往喜歡有骨氣的人,而又骨氣的人,一般都不是小人。
公孫瓚說:「我意已決,傾盡兵馬,全力出擊,進攻袁紹。董別駕才思敏捷,暢銷軍事,又曾在袁紹手下效命過,了解冀州軍,就請董別駕暫且留在幽州,教瓚如何破敵。此戰結束後,瓚必定重謝董別駕和趙驃騎。」公孫瓚也是長記性了,被袁紹耍了一次之後,明白了,和別人約定盟約什麼的,要記得留個人質,防止對方不認賬。
董昭作揖:「敢不從命。」
雖然趙風嘴上整天說袁紹不咋地,但是此時的他很強大的。就連曹操也說過:「袁紹有十萬兵馬的時候,曹操覺得要打敗袁紹怎麼也得二十萬。袁紹有二十萬兵馬的時候,要打敗他,也得二十萬,而袁紹有五十萬兵馬的時候,卻只需要十萬。當袁紹擁兵七十萬的時候,曹操只需要精兵七萬即可。」
這是一個很正確的判斷,應為兵不再多,在精。將不再勇,在謀。袁紹的兵馬越多,他的心就越驕傲,而驕兵必敗。
袁紹擁兵十萬時候,他很禮賢下士,聽取正確的意見,任用有才能的人,治軍嚴整,無論什麼都嚴陣以待,因為他輸不起。所以對付這樣的人,必須要有絕對的優勢,才能有足夠的把握取勝,更何況,袁紹四世三公,門生故吏遍天下。這樣的名氣和資源,往往可以創造奇蹟。
而袁紹擁兵二十萬的時候,他就會覺得自己是個人物,在天下諸侯之中,也能博一個不錯的位置,讓所有人都不敢小覷,自以為高人一等,不再對那些謀臣名士懷有尊敬之心,只是覺得他們是在給自己打工,自己給他們口飯吃,就得老老實實給自己幹活。這種情況下,是袁紹集團正常的運轉,雖然少了同心協力,卻仍然能各司其職。
等到了五十萬,袁紹放眼天下,也是一等一的霸主,地盤跨州連郡,稱霸一方。文臣武將,比比皆是,周遭的小諸侯都進貢稱臣,威震蠻夷,一般到了這種情況,就是****之心,日益驕固。陳兵利刃,問天下,而誰何。此時的袁紹不再信任自己部下,尤其是那些比他聰明的人,君臣關係,也從相互信賴,變成了相互提防。臣子之間,也會分幫立派,相互攻擊,做任何事情都要由內而外,既要防備外敵,又要防備黨派攻擊。無論是主子還是臣子,都是身心俱疲。
七十萬了,投江斷渚,摧枯拉朽,至少袁紹是這麼認為的。此時,無論是內鬥,還是外斗,都到了白熱化的境界,袁紹的兩個兒子分別組建勢力,在袁紹死前就分好財產。一個勁地想要吃掉對方,成為袁紹的法定繼承人,此時的戰爭已經不再是和敵人的加減法,而是石頭剪刀布的關係,你是石頭或者布,而對方就是剪刀,如果你選擇穩紮穩打,就想一塊石頭,向敵人緩緩移過去,雖然過程會有些長,但是成功的幾率會很大。而如果你想張開翅膀,一下子把對方給吃掉,那就危險了。
而此時的袁紹還處於第二個到第三個階段之間。
趙雲就不得不為自己擦汗了。
袁紹三路齊攻,總兵馬近十萬。而趙雲眼下能用之兵只有三萬。
html|sitemap|shenma-sitemap|shenma-sitemap-new|sitemap50000|map|map50000
0.0189s 3.7988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