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的味道張寶同 2018.10.1
人們對幸福和快樂的奢望與渴求永無止境,就像人們對金錢的擁有永遠也不會滿足。一筆閣 www.yibige.com由於人們過分地追求物質的富有,而看不到物質享受的盡頭,所以,就會產生一種今世前生欠了他們永遠也還不清的債務一樣,所以,他們才無休無止地在向生活不停地索求。
許多人對幸福和快樂永遠也不會感到滿足,非但不會滿足,而且對幸福和快樂的索求會越來越多。但是,他們越是這樣地索求就越會感到自己不夠幸福,不夠快樂。這種現象我們可以從孩子這一代人的身上看得非常清楚。
他們這一代人差不多是二三十歲的年輕人。他們大多數是獨生子女,受到了比較完整的教育,許多人上了大學,有房有車有較好的收入,父母非但不是他們的經濟負擔,而且還一直在資助着他們。他們工作輕鬆,生活優越,喜歡穿戴名牌,享受着現代文明的富有與成果。可是,他們常常報怨工作太累,工資太少,房子不夠大,車子不夠好。好像生活永遠欠他們的太多太多。
與此相比,我的母親卻說現在的生活天天都在過年,甚至是過年都沒有這樣好。其實我媽現在還住在六十年代工程處蓋的紅磚紅瓦的平房裏,從十多年前我繼父離世後,基本上就是一人單獨地生活。但她對自己的生活非常地滿意和知足,也感到非常地幸福快樂。
她之所以對現在的生活感到非常地滿意和知足,感到非常地幸福和快樂,是因為她這一生中經歷了太多的艱辛和磨難。
母親今年88歲了,她是我們鐵四局六處家屬大院裏仍然活着的為數不多的老人之一。這個工程處的職工差不多都是從抗美援朝戰場上下來的老兵,仍在活着的人幾乎都是八九十歲的老人了。他們都經歷了共和國建國初期的那些極其艱苦的生活。
母親是窮人家的孩子,十六歲時被父親家人看中,與我父親定親。當時,我爺爺是甘肅平涼市的稅務局長,我父親家是安徽宿縣鄉下的一個大戶人家。因為未來的婆婆不喜歡我媽的一雙大腳,就逼着我媽開始裹腳。當時我媽的年齡已經有點大了,裹腳是件非常痛苦的事,可是,為了迎合未來婆婆的心愿,我媽就硬是每天裹腳,把一雙好好的腳裹成了小腳。結婚不久,國家就解放了,我父親去了甘肅那邊工作。我媽媽跟着婆婆在一起生活。可是,因為爺爺在平涼那邊找了小老婆,而且整年都不回安徽老家,婆婆就非常生氣,心情不好,就老是喜歡找我媽撒氣。我媽脾氣很倔,受不了婆婆的氣,就獨自一人千里迢迢地去甘肅找我父親。那時幾乎沒有公路,也沒有鐵路,主要是靠兩腿走路。我媽不識字,又是一雙小腳,從安徽宿縣到甘肅武威數千公里,我媽硬是靠一雙小腳走了兩三個月,才到達了烏梢嶺下的鐵路工地。當時,鐵路工人住在用鐵皮木板搭的工棚,職工家屬就沒有地方住。於是,父親和工友們在山坡邊挖了一個洞穴,用一個破麻袋把洞口一擋,就住下了。就這樣,我媽跟着我爸從寶蘭鐵路一直到了寶成鐵路,直到六十年代初再到陝西蒲城和大荔交界的洛河邊上修鐵路大橋,我媽都是帶着我哥我姐和我一起住在洞穴里。那時,夜間有狼群,經常有餓狼會從麻袋遮擋的洞口鑽進洞子裏,嚇得我媽常常夜裏不敢睡覺。
後來,我爸從鐵路工地調到了西安車站工作。工程處不再給我們家供應糧食和物品。我們家斷了糧食,我媽就背着妹妹帶着我去農民的地里撈紅薯,撿麥穗。那時正是六十年代的初期,因為天災人禍,人們都吃不飽飯,所以,你就是有錢也不到糧食。我家常常是一塊紅薯煮上一大鍋飯,稠一些給我哥吃,因為他已經上學了,每天要走很遠的路。半稠半稀的給我和姐姐吃,剩下的稀湯我媽自己喝。在我爸到西安車站工作的第四個月,他在一天大霧的清晨擦道岔時,沒有注意到一趟列車已經朝他開來,結果造成了工傷事故。幾天之後,我媽帶着四歲的我和兩歲的妹妹赴西安奔喪。因渭河洪水泛濫,過不了河,被迫在河這邊等了三天三夜,而我可憐的妹妹因為夜間突發高燒,無處醫治,第二天夜間就死在了河邊。
父親死後,我們不能再住在鐵路工地上了,唯一的退路就是回到安徽的宿縣老家。老家雖然有許多的房子,還有大片大片的土地,僅一片梨園就差不多有足球場那麼大。可是,我媽因為害怕和婆婆在一起生活,就死活不想回老家。當時,我爺爺已被政府關押,老家都是由婆婆在管事。就在我們家面臨滅頂之災和被迫回農村老家時,工程處的領導把我媽介紹給了我繼父。繼父是抗日英雄,右臂上還殘留着日本人的一顆彈頭,已經三十多歲了,還沒結婚。他比我媽大將近8歲。我媽雖然沒看上他,但為了不帶我們回農村老家受苦受罪,還是決定嫁給了繼父。從那時起,我們才從工地的洞穴里搬了出來,第一次住進了家屬區的平房裏。我們家的生活從此也開始有了一些起色。後來,我媽為繼父又生了一男兩女,靠着繼父的五十元錢的工資和我們每月二十九元的撫恤金,把我們六個孩子養大成人。
母親這一生吃過許多的苦,遭過許多的罪,她深知生活的艱辛和不易,所以,再過着現在這種不愁吃不愁穿,想吃啥做啥,想要啥買啥,冬天有火爐,夏天有空調的日子,就覺得這種日子就連過去的地主老財都享受不到。所以,她覺得每天都在享福,每天都在過年。
通過對比母親的一生經歷和母親的生活感受,我這才意識到一個人對幸福的感受並不取決於生活的條件,而是取決於一個人的生活經歷。只有經歷過艱辛苦難的人才能體會到平和安穩生活的來自不易,只有經歷過忍飢挨餓的人才會體味到食物的珍惜寶貴。不吃黃連不知蜜甜,不經嚴寒不知春暖。富人家天天吃肉都不稀罕,可是窮人家吃上一次餃子就跟過年一般。母親的大半輩子都是在貧窮與艱辛中度過的,而孩子們幾乎從小是在蜜罐里長大。因為他們的生活經歷不同,對幸福的衡量標準和價值觀也不盡相同,所以,對當今生活的體味和感受也大不相同。比如不丹這個國家雖然比我國貧窮許多,可是,他們人民的幸福感卻比我國高出許多。
為了讓孩子們知道今天的生活來自不易,讓孩子能珍惜當今的生活,我們常常給孩子講過去的故事,希望他們不要一切朝錢看,不要比優越講排場,不要盲目地追求物質享受。可是,孩子只是把這些故事當成了故事,甚至是當成了一種傳說。這讓我們感到非常地無奈。因為孩子所經歷的是國家改革開放和國家逐漸富裕的時期。就跟昨天的太陽曬不干今天的衣服一樣,老一代的生活經歷也無法成為下一代的人生感受。生活中本身就有許多的矛盾和無奈。我們既想讓孩子們過着舒適安樂的生活,又想讓他們具有和我們一樣的價值觀和人生觀,這完全是不可能的。所以,生活的味道是甜是淡,還是由他們自己去品嘗去感受吧。
html|sitemap|shenma-sitemap|shenma-sitemap-new|sitemap50000|map|map50000
0.0196s 3.9136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