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果的強硬對抗,這幾乎是每一個人都可以預料到的情況,從過去一年的交鋒就可以看得出來,雨果不是一個軟柿子,也許他看起來是一個陽光少年,但並不意味着他沒有脾氣、沒有堅持。
相反,只要一個真正了解雨果的人,只要一個真正傾聽過榮耀至死音樂的人,就知道雨果絕對是一個棘手角色。否則記者們也不會在過去一年時間裏屢屢吃癟了。
但即使如此,雨果今天如此強硬、如此強勢的回擊還是讓所有記者都跌破了眼鏡,因為這和雨果以往的形象實在是相差太大了。
雖然說經歷了魔女審判、拒絕格萊美、戲弄記者等多次交鋒,但整體而言,雨果在大眾包括記者心目中的形象更加接近於保羅-紐曼,溫文爾雅、謙謙君子,時而幽默、時而自嘲,風度翩翩、紳士有禮,這也是「洛杉磯時報」將雨果稱為「保羅-紐曼繼承人」的原因。
但今天的雨果卻更像是馬龍-白蘭度,桀驁不馴、恃才放曠、複雜多變、強硬暴躁,面對記者時才思敏捷、毫不嘴軟、霸氣還擊,幾乎讓現場一百五十多名記者都招架不住。即使雨果口出狂言、爆點不斷,但記者們還是很難對雨果進行還擊。
當初「紐約時報」認為雨果是「馬龍-白蘭度繼承人」,更多是從雨果的天賦、才華角度進行評論的,認為雨果在大屏幕上展現出來的能力完全可以媲美年輕時的馬龍,但卻不包括脾氣這一點。
可是今天,雨果卻向所有人展現了他骨子裏的不羈,讓人們知道了,當媒體侵犯到了雨果的逆鱗時,他會毫不猶豫地給予雷霆還擊,讓這些人都清楚地感受到慘痛的代價。雨果絕對不會忍氣吞聲,期待着自己的沉默能夠讓媒體閉嘴,他會用自己的實際行動作出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回擊。
於是,第二天各大新聞媒體都用一根中指的照片作為頭版頭條,一夜之間就取代了「國家詢問報」昨天關於亞當暴力毆打記者的新聞,成為所有媒體共同矚目的焦點。嚴格來說,這是「國家詢問報」報道事件的延續,可以算是後續報道,只是,這個後續報道的威力明顯超越了首要報道。
雨果倔強而坦然的背影,高高舉起右手的中指,沒有任何掩飾、沒有任何遲疑、沒有任何解釋,只有一根中指筆直而挺拔地指向了天空。
這就是雨果,哪怕只是一個背影,根本看不到正面,但也依舊用他的方式向人們表達着他內心的洶湧。
一直以來,雨果都是溫和的,即使是魔女審判期間,他的尖銳也沒有真正被釋放出來,他不同於西恩-潘、馬龍-白蘭度那些個性張揚的演員,在私底下,溫和的雨果並不光芒四射,更多時候就像是鄰居家那個人人稱道的孩子,平易近人的親和力為他贏得了廣泛的觀眾緣。
雨果身上的尖銳通過大屏幕上一個又一個的角色展現了出來,又通過榮耀至死一首又一首的音樂展現了出來,他懂得用這些方式去表達自己的個性,隱晦卻又直接。
但是這一次,雨果卻沒有隱藏自己內心的想法,他毫無遮掩、毫無顧忌、毫無阻擋,就這樣直接而坦然地表達了出來,原因只有一個:狗仔破壞了他父親的平靜生活。
那一張中指的照片幾乎可以說是1994年最具震撼的一幕,刊登在各大報刊雜誌的頭版,用這種張揚而強勢的方式,宣告着這一場戰爭的開始!
原本人們以為,這回事一場一面倒的聲討,所有新聞媒體的記者都會團結一致向雨果發難。不僅因為亞當的槍口確確實實瞄準了安東尼,也不僅因為過去一年時間裏雨果已經吸引了太多太多記者的仇恨。
更因為雨果面對一百五十多名記者不僅不膽怯,反而還聲勢強大地讓所有記者都退縮了。雨果在面對記者時的言論,更是沒有任何折扣,赤果果地表現出了對記者的不屑和憤怒。正如安東尼所說,雨果就是在和所有記者開戰,他坦然而直接地下了戰帖。
所以,按照正常思路來看,所有媒體群起而攻之,這就是明擺着的結果,幾乎閉着眼睛都可以想像無數媒體鋪天蓋地指責雨果的新聞。
但事實卻讓所有人都跌破了眼鏡。
以「紐約郵報」、「國家詢問報」為首的媒體,包括「今日美國」、「休斯頓紀事報」這幾份全美銷量前十的報紙,他們都顯然是平時就對雨果並不感冒的媒體代表,沒有任何疑問地紛紛開始向雨果發難,指責的話題千篇一律地暗示着雨果成功背後的秘密。
「當雨果一次又一次挑戰媒體的權威,狂妄自大地認為他就是荷里活的主宰者,這是對整個荷里活的侮辱,更是對整個新聞界的侮辱。隱藏在雨果強勢崛起的背後,是他脾氣暴躁、目中無人、囂張霸道的可怕事實,任何阻擋者都會被消滅,成為他進一步成功的墊腳石。難道,雨果就要成為荷里活的獨裁者?」
「紐約郵報」的這篇評論最具有代表性,認為雨果成功的背後參雜着無數不能曝光的隱形交易和黑暗內幕,他甚至隱晦地將雨果拿來與阿道夫-希特拉做比較,這着實是一個巨大的諷刺,因為所有人都不會忘記,真正讓雨果名揚四海的恰恰就是「辛德勒的名單」之中阿蒙-戈斯的這一角色。
而「紐約郵報」這一舉動的背後,不僅僅是在指責雨果,更是試圖破壞猶太人對雨果的支持。要知道,如果猶太人不願意再支持雨果,雨果目前強大的聲勢幾乎就要失去一半了。至少媒體這方面就會讓雨果吃盡苦頭。
這一次「紐約郵報」就不再是孤軍奮戰了,它的身後還站着幾個強大的支援軍,另外再加上許多小媒體,這也使得整個指責聲浪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甚至超過了當年金球獎事件時的情況。畢竟現在雨果的地位也今非昔比了。
可以猜測得到,安東尼-邦德-斯圖爾特這一次的謀求顯然不僅僅只是新聞爆點而已,他不僅要噁心雨果一次,而且還想要在未來的對抗之中佔據上風。但邦德先生究竟能否如願,就不是他可以控制的了。比如說「芝加哥論壇報」。
「芝加哥論壇報」的評論在一片指責聲之中顯得十分有趣,他們還是保持了自己一貫的黑色幽默加上諷刺吐槽的風格,「馬龍-白蘭度巔峰時期遭受的待遇,今天我們似乎又感受到了,難道這是從側面證實了雨果就是『馬龍-白蘭度繼承人』的言論嗎?不知道剛剛結束『天生愛情狂(don。juan。demarco)』拍攝工作的白蘭度有什麼看法。我們好奇的是:有人敢去採訪白蘭度這個問題嗎?」
這一番評論不像是在譴責雨果,但又不像是在支持雨果,着實讓人哭笑不得,完全延續了「芝加哥論壇報」的一貫風格。
不過從這個評論還是可以看出「芝加哥論壇報」的一個態度,他們其實是在暗示,馬龍-白蘭度事業巔峰時期,也是飽受指責,幾乎時時刻刻都站在爭議的巔峰,但這卻不會損失馬龍的人格魅力和事業前景,相反,這種個性還成就了他的輝煌。
更為有趣的是,就好像羅恩-克拉拉被馬龍毆打得住院之後,不僅沒有退縮,反而戴着橄欖球員的頭盔繼續追蹤馬龍,讓人哭笑不得。
也許,這就是「芝加哥論壇報」暗示的事實。雖然媒體對雨果的指責如同疾風驟雨,但隱藏在這些熱點的背後,卻是媒體對於雨果的依賴:現在任何包括了雨果名字的話題都炙手可熱,媒體離不開雨果,他們需要雨果。
這一次的爭議如此洶湧,不僅因為過去一年雨果的記者仇恨太過深刻,更因為雨果不聲不響失蹤了兩個多月,這已經影響到了無數記者們的生計。所以,記者們必須抓住這一次機會,發泄自己怒火的同時,彌補自己過去兩個月的「利益」損失。
「芝加哥論壇報」的一句話道破了這些天機,「比起這次話題的火熱本身,我們更加好奇的是:有人敢不報道這件事嗎?或者說,有人願意放棄這個報道嗎?」
「芝加哥論壇報」獨樹一幟的風格讓他們在全美無數媒體之中佔據了一席之地,這一次也不例外。
除了「芝加哥論壇報」之外,出人意料地,居然有許多媒體主動開始聲援雨果,他們無視了亞當舉槍威脅邦德先生的事實,他們也無視了雨果正面挑釁無數媒體的事實,而是冷靜下來,仔細去審視這一次新聞事件背後的真相。
不僅有「洛杉磯時報」、「美國周刊」,也不僅有「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華盛頓郵報」,同時還有「每日新聞報」、「時代」周刊等雜誌,都紛紛站到了雨果這一邊。
顯然,雨果橫空出世之後兩年時間裏,雖然爭議不斷,但還是有媒體能夠理智冷靜地去看待這一切,他們能夠看到雨果的努力、拼搏和堅持,不僅是背後站着猶太人的媒體,其他許多媒體也都可以感受到雨果每一次表現凝聚的汗水和淚水。
最重要的是,史蒂文-斯皮爾伯格、萊昂納多-迪卡普里奧、大衛-格芬、傑克-尼科爾森、阿爾-帕西諾等等,這些和雨果真正合作過,能夠成為朋友的夥伴,他們都清楚地知道雨果的為人,自然不會因為一篇媒體報道就咋咋呼呼。
邦德先生分化猶太人和雨果之間的策略,看來是要失敗了。不僅如此,指責雨果的聲浪和為雨果澄清的聲浪幾乎不相上下,沒有中間值的緩衝,兩種輿論的直接正面碰撞形成了驚天巨浪!
html|sitemap|shenma-sitemap|shenma-sitemap-new|sitemap50000|map|map50000
0.0214s 3.8856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