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襄陽死守戰中,最後剩下的那些士卒,在這一次大幅度的升職浪潮中,亦有幾人爬上了副將、部將的位置。
又比如當年跟隨宗平在春風渡四千破一萬,又五百殘兵偷城的最後剩下的那兩三百人,亦有人高升,成為一軍官員的中堅力量。
這是個信號!
對於武將來說,這是個讓人振奮的信號。
官家忽然重用了宋金二次大戰的功臣,明顯是在告訴天下臣子,朕又有了要北伐的雄心,你們這些沙場武將可要準備好了……
盛世無英雄。
亂世出武臣。
宋金二次大戰後,閒了幾年的武臣們都感到機會來了。
從隆興大戰之後,官家勵精圖治,到今年乾道三年,雖然還沒達到盛世的風光,但如今國內國泰民安,再有個幾年,恐怕真能組織一場聲勢浩大的北伐恢復江山。
作為武將,對此喜聞樂見。
然而朝中的主和派,卻憂思重重。
好在官家在此次大封之後,並無其他更為激進的動作。
畢竟盛世的風華剛顯。
就算要北伐,至少也還得等上三五年——一場戰爭帶來的創傷,並不是短短兩三年就可以修復的,況且從隆興二年到乾道三年,四年的時間裏不僅要修復戰爭創傷,還要累積財力為北伐準備。
至少也得十年左右。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可以說,官家此舉,便是遠見的佈置。
為將來的北伐儲備人才。
這個局面就是:只要大宋有了一定的國力,官家不僅有心,有能力,還有人來北伐恢復江山。
有道是文成武治。
官家意圖北伐,當然不會只重用宋金二次大戰的功臣武將。
那些有着經略之才的讀書人文臣,不少人也紛紛被吏部考核後,受到了的官家的擢升。
最為顯耀的便是建康知府陸游,便擢升為淮南東路轉運使,權兼建康知府,加封正奉大夫,入寶文閣待制。
隆興二年春闈中高中一甲狀元的木待問,入閣之後在外地出仕了幾個月,隨着這一次大幅度的人事變動,木待問前往建康,權兼建康府通判。
隆興二年春闈高中一甲榜眼卻又被李鳳梧的探花搶去風頭的黃洽,被派到壽州,補了辛棄疾壽州知州的缺。
不僅這兩人,近十年來的大科中,年富力強的有才之士紛紛得到起用。
本科狀元趙汝愚,被召回京後,很快權兼他職。
任然補着郭師元門下省錄事的職,但又讓官家給他權兼了個殿中侍御史,加封朝請郎——這擢升幅度之大,即可媲美當年的李鳳梧。
而起居舍人柳子承,也遷了。
平遷。
從起居舍人遷到了侍御史。
職官上只比趙汝愚高了一階。
不僅這些,趙雲宸從國子司業遷到了樞密都承旨,高升一級。
但不可同日而語。
從搞教育到了樞密院去,這是要重用的跡象。
而諫議大夫趙雲兆,升任給事中。
這個位置極其重要,屬於中樞三省。
隨着這一連串的旨意降下,臨安朝野的人頓時有些震驚莫名——官家重用了如此多的文臣武將,儼然是在為將來北伐儲備人才。
但卻又有個信號在裏面。
太子趙愭薨後,太子的原有勢力,不知道為何,除了刑部尚書江君烈很快倒向了恭王趙惇,其餘大部分人竟然都保持中立去了。
偏生誰都知曉是恭王趙惇的人,那個陰才柳子承,反而從起居舍人帶了侍御史。
這個侍御史可就沒起居舍人有分量可言。
此消彼長,慶郡王趙愷的謀臣趙汝愚,卻權兼了殿中侍御史,還加封朝請郎,儼然就是要平步青雲——要知曉趙汝愚是本科的狀元!
本科狀元,大凡是需要去外地出仕一陣,趙汝愚卻不到半年就回了臨安。
然後就進了中樞,然後又沒過多久,權兼殿中侍御史,加封朝請郎,這種擢升幅度,不得不讓人揣摩其中的信號。
趙汝愚和柳子承,分別代表慶郡王趙愷和趙惇。
官家重用慶郡王的人。
而且是在太子薨後不久,有人提過立儲,官家大怒之下將趙愷宣到垂拱殿訓斥之後發生,只是訓斥了一頓,卻又重用了趙愷的人,這就不少人明白了過來,三王均衡之後,太子趙愭入主東宮,如今薨了,便是雙王對峙。
官家這一連番的動作,擺明了告訴眾臣。
朕要繼續保持雙王制衡的局面!
恐怕也是打算長時間內不立儲,一心打造盛世,圖謀今後的北伐恢復江山了。
隨着邸報送地全國。
大宋境內,人心沸騰。
遠見之士,紛紛撫掌——如今盛世曙光已現,當今天子如此重用賢才,幾乎都在期盼盛世之後的江山北復。
李鳳梧也不得不佩服。
儘管有自己這隻蝴蝶扇了翅膀,趙昚終究是中興之主。
給他恢復了雄心,那就一心要恢復祖業。
尤其是升職了趙雲宸、趙雲兆和趙汝愚這三個宗室子弟,恐怕也能直接提升趙愷爭儲的心氣——如果這樣趙愷還振作不起來,那自己還是愉快老實的帶着鐵木真回蒙古吧。
成為元帝國的開國世家,貌似也是不錯的選擇,沒準到時候還能在中原這邊當個封王,權傾中原什麼的。
日子依然要過。
官家的旨意和意思佈置下去後。
臨安朝堂卻忽然冒起了不和諧的聲音。
剛剛返回臨安的秘書少監、太中大夫、秘書少監、開國子李鳳梧,上奏請求官家,組建一支商隊下西洋。
大宋因為被金國、吐蕃堵住了商貿通道,海運急劇發展。
但國家主持的大型商隊下西洋,這不是一件事小事,需要耗費巨大的人力財力。
朝中反對聲遍野。
李鳳梧也沒在意,反正就是回到臨安上個摺子表示一下自己成婚之後也在憂思官家給官家表一下忠心而已,並沒有奢望南宋就能如明朝那般,做到七下西洋……
那需要的不僅是財力,還需要國內局勢的穩定——更需要人才。
南宋沒有三寶太監鄭和。
所以對此並沒有寄以厚望。(未完待續。)
html|sitemap|shenma-sitemap|shenma-sitemap-new|sitemap50000|map|map50000
0.0193s 3.8372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