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盧道,幽州南部,高粱河與桑乾水交匯之畔,
雖然象徵性的隔河對射已經結束了,但是在浮空飛舟的遙遙指示下,持續不斷的例行炮擊,還是時不時的落在對岸的營壘里;間歇性的濺起一陣又一陣的破碎殘片,或又是飛舞的人類肢體;再加上獵兵隊投入的自由擊殺和尋獵,對面河岸上已經在沒有巡曳的隊伍,以及多少敢於輕率露頭和現身的人影了。
而風雷旗下的淮軍將士們,也依舊在不緊不慢的用從附近拆除而來建材,逐一綑紮成各種用來渡河的工具,而且就這麼明目張胆的展現在露天之中。
畢竟類似的渡河搶戰,在淮鎮的征戰當中已經經歷過了許多次了,堪稱得上是具有相當成熟和經驗和對策了。比如用充氣皮囊和木板組成的浮筏,就這麼當着對方的面逐一成型了。
負責用特製的風箱和伸縮筒子吹氣鼓囊,監督着輔卒和軍役用刀斧消切合適木板的魯倌兒就是其中一員;當然了,經過這些時日的打磨和歷練,已經洗脫掉他身上作為新兵的那種生澀和不夠成熟,而正式成為一名領有全額津貼和補助的正卒,可以在這陣前直接指使着,臨時分配的輔卒和軍役在內足足五個人幹活。
而在他的不遠處,則是那些膽子更大的老兵們所製造出來的動靜,他們甚至赤着膀子站在河水裏洗身,而挑釁式的做出一些不甚雅觀的舉動來,儘可能的撩撥和刺激着對岸敵軍陣營,然後為本方潛伏的獵兵們,引出一些比較合適的狙殺目標來。
因此,在短時間內累積下來吃了許多虧之後,對岸就徹底學起了縮頭烏龜,而只顧躲在營壘背後用毫無準頭可言的弓弩,時不時的漫射過來權作象徵性的反擊。其中大多數都沒有機會抵達南岸,而就落在河水裏沖走了。
然而,還沒有等魯倌兒一邊數着第五隻射到河岸上的落矢,一邊完成這個早上的第十一個充氣皮囊,很快就聽到吹響了午間開伙的哨子;然後,抬着鐵皮大桶和飯筐子的廚頭和輔卒,就已經忙不迭的為他們送上來今日的軍中飲食。
蝦醬豬肉燉芋干條,算是淮東新出現不久的特色軍中伙食之一。燉得爛呼呼肥瘦相間的大膘肉,連濃醬湯汁一起扣在糙米雜豆糰子上,三五幾下就下了肚子一頓。
然後,一口氣巴掌捏的五個糰子,就沾着醬汁徹底消失在在嘴裏了,甚至連加鹽的茶湯都省下了,打着飽嗝的魯倌兒只覺得在沒有如此愜意和滿足過了。
當然,他所能夠享受到的陣前物資條件和保障,是建立在後方已經平定而大為通達的情況下。
作為進攻幽州的橋頭堡和前沿要衝,河北平原上與平盧道交境的益津關(河北霸縣)、瓦橋關(涿縣南)、淤口關等幽南三關,早已經被克復拿下來,而變成後方重要的糧台中轉樞紐。
所以,通過多條路線源源不斷的水陸轉運力量,軍前的供給和支應還是相當的充足。
唯一美中不足的是,由於需要編管沿途佔領區人口和城邑的需要,從淮上渡過黃河所運出的糧食有很大一部分,被耗用在這些地方控制力和秩序重建的維持需求上。
然而,還沒有等魯倌兒徹底消食完畢,而對岸就突然的金鼓齊鳴警號連天的,而四下里炸響開各種呼嘯聲來,然後就見驟然冒出來的煙柱和火光之間,一連數枚有些眼熟的彩色焰箭,從敵營的後方徐徐然的升空而起。
「這又是怎麼回事。。」
這是他們這些岸前士兵心中最大的疑惑和不解了。
然後自己方陣營當中的喇叭聲也由此吹響開來督促着他們丟下手中的材料工具和未吃完的食具,火速的拿起側近的火銃刀劍,就地完成集結和列隊。。
看着對岸驟然掀起的大片煙火和嘈雜當中的混亂聲囂,我微微一笑,然後下達了強渡過河的命令。
在驟然加強的短促炮擊和更加密集的對河排射當中,無數個綁着皮囊的浮筏被同時從河岸上推入水中,在善於泳溺的先兵和敢戰士推動下,載着相應的裝具和器械,緩慢而穩定的向着並不算寬敞的對岸飄渡而去。
雖然對岸的營壘當中,仍有一些零星的箭雨倉促的射出來,而紛紛濺落在他們的頭頂和身邊,但是大多數不是射空就是被浮筏上的裝具給擋住,只有少數人在河水中蕩漾出血色來,然後就很快被跟在身後的同伴接替過去。
這時候對岸的攻戰和紛亂,愈加的嘈雜與熱鬧起來,被點燃起來的濃煙和烈火也已經籠罩了大半可見的河岸防線;當然了從這裏已經可以比較明白的看見,因為對方某種準備比較倉促的原因,在對面河岸所建立的營壘其實只朝着河面單向存在,而在側後方向是基本不設防或者說來不及佈置的;
所以依靠當地出身的嚮導,從下游覓地潛度過去的數營騎兵,才能取得如此相對有利的成果的。不然的話,也就是個牽制、騷擾和截斷後援而呼應本陣大隊人馬強攻的基本效果。
不多久,就有第一批浮筏抵達了對岸,而被貼着河岸固定下來,然後有通過浸在河水裏的牽引長索,而與其他推過來的浮筏聯並在了一起,然後一條臨時過渡而仍有些晃蕩的浮橋就此基本成型了。
而那些蹲在河岸淺灘里作業的先兵,也在近處營牆零星的反擊當中,從浮筏上的防水裝具里拿出火銃和刀劍來,成為了第一批守衛河岸灘頭的力量。而直到這時候,對方仍舊沒有一隻武裝力量能夠主動殺出來,試圖和反擊或是驅除這些躲在河岸下的先兵。
於是接下來的事情就要簡單的多了;當可以通行的浮橋數量已經達到了兩位數以上的時候,就算火力支援和掩護都已經停下來了,也再沒有人能夠抵擋和抗拒,淮軍將士搶攻過河的必然趨勢了。
當然了,在幽州城下決定性的戰役開打之前,在這片廣大戰場當中真正的主角,其實還是我帶來的十幾個營頭的騎兵,尤其是那些安東子弟組建而成的驃騎兵。
與之相對的是表現得有些孱弱和乏力的燕地騎兵;不過這也並不算什麼的稀奇事情,因為自北國權臣張氏一族崛起於幽燕之地的安東行營後,平盧道當地久負盛名的騎兵力量,就一直被持續削弱的厲害;
幾乎每年出產大多數的駿馬和表現出色的騎兵,差不多都被優選去了洛都,而充作畿內的拱衛力量和京軍諸衛的兵源;尤其是在兩度北伐期間,因為本身機動性的緣故,燕地優先被抽走的都是騎兵或是騎馬代步之屬,而只剩下一些二三流的地方駐防力量和機動性有限的屯守邊軍;
以至於至今平盧道上下都還沒有緩過勁來,不過畢竟基本的底子和歷代的基礎在那裏,再加上鄰接和背靠草原諸藩獲取馬匹的便利,也許只要休養生息或是生聚上那麼一兩代人,就能有所恢復過來。
不過,既然現在我率火器大軍已經來了,他們就再沒有這個機會了。或者說,正在我軍中服役的那些安東子弟,也不會給他們這個機會的;畢竟他們的祖祖輩輩,可是沒少在戰場上和這些燕地騎兵,世世代代得打過交道的;可以說是彼此最了解和熟悉他們的敵人和對手了。
如果不是最終成軍的騎兵實在數量有限,而淮鎮的要求又相對寧缺毋濫的話,在現有的十幾營騎兵的基礎上,以輔助騎兵的名義再湊出兩三萬騎手完全是不成問題的。
這還是僅限於遼東遼西所在的遼河流域,還是因為近些年窮步黷武和征戰綿連,所帶來的人力匱乏與疲弱,不然還有可能募集到更多;也並不包括新入手未久的從鐵嶺到混同江流域的中部地區呢。
此外,從那些保留了領地的諸侯分藩等附庸勢力當中,大概還可以臨時募集到一至兩萬自備坐騎的騎兵,不過從成色上就不好說。
當然了,如果再讓安東休養生息幾年時間,等到地方重建和人口恢復的大多數成果開始體現出來之後,這些數字完全還可以再往上翻幾番的。
因此,光是從騎兵戰的現成實力和後續底蘊上,就已經完全壓倒了對方一頭。
不多久,度過了桑乾水的我,就在被奪佔下來的臨時營壘里,接收戰果的報告。
「恭喜軍上,此番破敵過萬,。。」
「斬首四千有餘,俘敵約五千,又獲各色夫役、丁壯約八千。。」
「繳獲榆關守捉、興平軍、盧平團結、漁陽鎮四部的旗幟數百面。。」
而這顯然只是幽州攻略之前的熱身戰而已。
html|sitemap|shenma-sitemap|shenma-sitemap-new|sitemap50000|map|map50000
0.0271s 3.986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