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格說,從膠東最北端的登州蓬萊縣,東牟港,穿過長山島在內一系列島群之後,抵達遼東半島最近的陸地邊緣,直線距離差不多才一百公里。
因此,靠體形較小的漁船進行接力,都可以進行有限的貿易活動了。如果是大型海船的話,順着環渤海的自然洋流,大半天就可以輕鬆抵達對岸。
而在本軍入主淮東之前,往來流竄自遼東地區與膠東半島之間的海賊和私販子們,也經常以長山列島,作為活動跳板或是逃匿、藏身之地。
因為,這裏的地形和環境,實在是太過方便了。所以,直到去年才真正宣告將這些邊緣化的勢力,給基本清理乾淨。
因此,相比冬天時海路出兵新羅藩的些許兇險和意外等不確定因素,這一次開春的航行幾乎還沒有行程什麼像樣感覺,就已經波瀾不驚的抵達了目的地的彼岸。
現代化的新興海濱市大連,和古時名為積利州的區劃比起來,自然完全是不同的風味和感觸。
事實上,後世名為大連市區的位置上,還只是一個位於小半島最狹窄處的大連灣里,名為青泥浦的小漁村而已,真正成為城市的雛形,還是近代清末沙俄佔據遼東以後的事情了。
而這時積利州的治所,則是位於小半島北部深入內陸的積利城(今莊河城山山城),屬於高句麗時代沿襲下來的州府。
因此,在這個時代從波光粼粼的茫茫海面上,遠遠放眼望去,除了層疊的矮丘之間,細碎蜿蜒的幾乎辨認不出來的道路之外,基本沒有任何人工留下的痕跡,都是灰綠斑駁的荒野和亂石嶙峋的海岸線,充斥在視野之中。
但唯一例外的是,轉過了一片岬角之後,作為遼東半島尖端部分,收縮延伸出來的不規則長條狀小半島上,作為傳統因海貿興起港城的都里鎮(今旅順口),還是具有相當的規模和繁華程度的。
據說這裏在秦時就已經有人煙的記錄了,而在漢代時屬樂浪四郡的沓氏縣,東晉時名為「馬石津」,而在南北朝之間扮演過外海通貿的角色。因此,作為開港通埠的歷史算是相當悠久了。
雖然,因為沿海的地方有限,而總體格局不算太大,甫一見就讓人想起了大號的梁山海市,但卻又規整有序的多。
層疊錯落的建築從海邊圍堤內,一直按照某種規律和次序,逐級注片鋪陳到近岸的山坡、台地和小丘上,幾乎是匠心獨妙的利用了幾乎每一寸高低空間和落差。
然後又被一道長長環狀的木製外牆給圍攏了起來,只留下面向大海,而延伸出來的堤岸和棧橋的部分。
至於都里鎮本身,對於我這隻渡海而來外來軍隊的反應和態度,也似乎得到某種宣傳和交代,有些平靜的過於冷漠了。
只有那些打着外地旗號商船,會稍稍表現出了些許的慌亂和驚訝。然後,忙不迭的在港區方面的驅使和催促下,匆忙給我們讓出一大片足夠空間的泊位。
而負責給我們引水和開道的,同樣也是出自淮東背景商業團體的划槳快船。在此期間唯一的小插曲,就是兩條避讓不及的商船相撞在一起,而落水了好幾個人。
只是在下船的時候,三枚的臉色有些不好看,或者說有些更糟糕了。難道有些暈船了麼。不過,明明冬天裏去新羅距離更遠的風浪顛簸都過來了,怎麼這麼一點平緩的多的海程,卻暈起船來了。
「要不你先下去休息一會吧……」
我善意的詢問道。
「實在不行就隨船回去好了。不要太勉強了……」
回應我的是她固執的眼神和堅持的表情,好吧,似乎是我說的話,起到了某種反效果一般。
就地紮營和修築防區,劃定警戒的範圍和基本射界之後,順勢就地宣佈封港一個月,並且徵用當地所有的船隻和人手,來提供後續的物資輸送。
由此,自然是一片怨聲載道,不過在搬上預定製高點的數門重炮,在海面上試射的浪建起之後,一切雜音都消失了。
另一方面,這個都里鎮裏的大多數營生,幾乎多多少少都和新興起的淮東,有着直接或者間接的關係。
而當地唯一的武裝力量,就是用來徵稅上百役丁和維持治安的五百藩兵,外加三條只能沿着近岸活動小型海船而已。
看起來也很有些武備馳廢,老弱病殘參半的模樣。
花了三天時間安排停當之後,我才帶着重新休整和縮編的衛隊,沿着西側的海岸線開闢出來的商路,繼續向着半島內陸進發。
說是商路大道,其實也就是條混雜少許碎石的土路而已,只是因為頻繁的商旅往來,而定期有人維護和平整保持一個基本通行的狀態而已。
作為遼東半島多山和丘陵密佈的地理環境,位於南端積利州境內,亦是絕大部分為山地及久經剝蝕而成的低緩丘陵;
平原低地僅零星分佈在河流入海處及一些山間谷地,而由此人煙生聚成一個個濱海的村落、集鎮和城邑。
但這裏卻是有着環境絕佳氣候,正所謂是冬無嚴寒,夏無酷暑。
因為當地的山脈走向,既擋住了每年北面吹過來的寒流,又將來來自大洋方面自溫暖濕潤的水氣,給攔截在沿海的丘陵和平地上。
因此,造成當地苹、梨、桃、山楂等果木的品質和產出都相當不錯,此外還有因為柞樹為首林木眾多,適宜在當地繁殖的柞蠶繭產量也不小。
還有就是水產、種葦、曬鹽等方面上的一些收益,而包括鐵製品在內的大多數生活日用品,都得依靠外來輸入的。
因此,雖然與淮東通商往來的時間尚短,在地方上卻是具有不同程度的熟悉了、
在前往州治積利城途中,我特地在此事還名不見經傳的青泥浦停留了一下,在滿眼綿延錯落的沙灘和浪濤聲中收集了一些海貝和刺螺,作為對後世旅遊城市和濱海度假區——大連的某種隔空緬懷。<版p>
根據預先的初步偵查,
這裏是南端小半島與北邊陸地相連的最狹窄處,寬長大約只有十幾里而已,站在最高處,只要轉個半身,就可以將黃海和渤海一起納入視野了。
這裏也是天然的險要之地,兩面都是嶙峋的海岸,就中間一條背靠山脊而面海的土質通道貫穿而過。
雖然道路足夠曠闊也相對平整,但是在起伏的地面落差之下,只要一道矮牆或是木柵,就可以起到封鎖和攔截的效果。
事實上羅氏本家,也在這裏設立一道稅關性質的卡子。背後是一處利用地勢居高臨下,夯土木構的兩層平頂小寨子。駐紮也是來自遼郡的藩兵,看起來膀大腰圓的精壯了不少。
我想,這也是對方最後答應,讓我在都里鎮留駐部隊的底氣和屏障把。畢竟,任何外來勢力,光靠都里鎮及其周邊一些集鎮村邑的出產,很難維持下去的。
只是這些駐軍所用的武器和裝備,卻又讓人評價降低了不少。
雖然長短兵皆有,而且近半披甲;但大都外觀陳舊且不乏鏽跡斑斑,看起來就是缺乏時間操練和保養的。就算是淮東內線六州的守備團,狀況也要比他們好上一些。
見到了我這隻武裝到牙齒的護衛部隊後,表情也很有些複雜和深沉。既有類似羨慕妒忌恨的情緒,也有驚異、畏懼式的敬而遠之。
穿過了青泥浦之後,浩淼開闊的海岸風光逐漸消失不見,又重新陷入到綿連起伏的矮丘和山野中去了。
大隊人馬走着走着,似乎前面的道路就連同開路偵查的先騎,一起頓時消失不見了;然後等到走得近了在看,卻又在一片山石背後,一段溪流橫架的低矮木橋之間,一線溝壑和山谷之中,重新冒了出行跡和卯端來。
野地里,居然出現了小股可疑行跡的人影,在探頭探腦的窺視着什麼。
html|sitemap|shenma-sitemap|shenma-sitemap-new|sitemap50000|map|map50000
0.0212s 3.8421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