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日本陸軍是標準的萬國造武器配備,德國的f-190、b-109、ta-152、do-412裝備了一大堆,唯獨b-319陸軍認為是海軍飛機而興趣不大,幾乎沒裝備;意大利的g.55、mc.205也有一些;英國的噴火甚至美國的p-39p-40p-51都有(很多系英國轉交),相比之下,本國的三式戰、四式戰、五式戰居然都成了非主流。本來日本對五式戰寄予厚望,但有ta-152後,五式戰連量產的機會也沒有,直接就被迫下馬了。
在德國「點撥」下,日本還從英國弄到了不少蚊式、惠靈頓、英俊戰士轟炸機,使用後果然好,於是這些也成了標配,然後國內轟炸機又一大批停產。
面對川崎、三菱、中島等公司的質問,現在陸海軍腔調一致你們的飛機不行!性能差、價格貴,維修保養還賊麻煩,軍隊是要打仗的,莫非有好的、便宜的武器不用轉用差的、貴的?你們置帝國軍隊於何地?你們趕緊生產新飛機,生產不出就仿,仿的話必須注意質量,特別是發動機麻煩仿得好一點!這真是要了財閥們的老命!
要知道現在不僅是飛機,坦克、火炮、裝甲車輛都在大規模進口,甚至連機槍、突擊步槍都打算進口,幾大財團的當家人各個唉聲嘆氣,總算海軍還下了一大批造船單子,大家搶着做生意,不然連擴大生產都成問題。
當然也有聰明人看到了機會,現在軍方把大量的實物和圖紙都拿出來供各廠商研究,有些甚至是無償的,這就為中小企業彎道超車提供了方便,整機生產不了我生產配件總可以吧?不少公司現在專門開始造配件以前幾個大公司造裝備是所有零件全自產、不通用,恨不得別人賺不到一分錢,他們根本沒有插手的機會,現在被進口產品一衝擊,零配件標準公開化了,給了中小企業切入其中的機會,無形中反倒是把分工和通用體系給培養起來。
其實大本營高層對目前這局面也很惱火,在裝備上仰仗於歐洲就意味着日本將來說話不硬氣,而且會疏遠與財閥們的關係,在經濟上也很難維持,但堀悌吉有自己的理解因為裝備不好打輸了更不硬氣,再說見識過虎式坦克的威風你難道再讓部隊回過頭去用豆戰車?下面是會造反的!再來「天誅國賊」怎麼辦?
在軍隊造反與財閥關係上,高層明智地選擇了安撫軍隊,財閥不聽話還可以用軍隊去對付,軍隊要不聽話怎麼壓得下去?只希望財閥們腦子清醒一點,趕緊把生產搞好,大家你好我好才是硬道理!
具體到噴火這款機型,日本其實在太平洋戰爭前就很感興趣,曾提出過購買申請,無非英國當時專注對抗德國同時對日本抱有戒心而不肯出口罷了。
印度戰事中,皇家空軍對噴火的使用和戰場表現也讓日方深感敬佩,再加上飛行員們的描述,使得陸軍一心念念要把噴火搞到手。至於英國另一款主力機型颶風,日本就不太瞧得上眼,在目睹其在印度戰事中的實際表現後更是如此,認為和本國已準備淘汰的一式戰鬥機水平差不多,別說對上f-190、b-109打不過,就是日本自己的三式戰鬥機也能輕鬆碾壓之。
所以當初對英談判時日本就咬定颶風一架都不要,英國人最後沒辦法,只好乖乖把噴火拿出來,總算對美帝還有點惻隱之心,沒把最新銳的噴火14、21交給日本,不過德國這裏可瞞不住,不但格里芬發動機連實物帶圖紙都搬回了德國,噴火21圖紙德國同樣笑納了,準備借鑑後嘗試改良ta-152。
日本拿到手的是裝備梅林發動機的噴火9和一些海火反正航母都交出去了,海火留着也沒用,而梅林發動機是談好整套技術資料交給日本,一起交也不心疼。
只是現在日本海軍眼界高了,對短腿且實力一般的海火看不上,一股腦兒全塞給了陸軍你們不是要噴火麼,都給你們!於在日本陸軍成了噴火最大的海外用戶,數量與b-109不相上下,比加拿大、澳新等一干自治領加起來還多。
噴火9算比較早期的機型,但在日本看來實力可不弱,與b-109各有千秋,很多時候還強於b-109(因為後者歷史上很多後續改型根本就沒出現),更讓日本看重的是,雖然噴火與b-109都是小短腿,但噴火體積大、機身冗餘多,這毛病是能治的,b-109那是真治不好。便胡亂按了國產化的名頭準備山寨,ta-152當然也在山寨之列。
陸軍對機炮也認真進行了測試,認為德國轉膛炮mg213毫無疑問名列第一,但這玩意日本根本仿不出來,mg151和西斯潘諾算是各有千秋,只是mg151使用的薄殼彈也不好仿,反倒西斯潘諾使用的彈藥對日本來說難度更低,乾脆心一橫,連西斯潘諾也準備仿;至於美軍12.7mm傳家寶,日本其實也蠻喜歡,認為比本國產品強很多,也強於德國同類產品,不過囊中羞澀的陸軍用不起這麼貴的產品槍不貴,但那個彈藥消耗量可真是要命。
財大氣粗的海軍不介意這個,在陸戰旅團中配備了一批勃朗寧重機槍,還把很多安置在裝甲車上,甚至安裝在吉普車上陸軍喜歡在三輪摩托上架機槍,海軍喜歡在吉普車上架機槍,彈藥充足就敞開用,大不了屆時再去美國那裏「就地取材」,但從這兩年聯合艦隊的繳獲情況看,供應區區幾個陸戰旅團使用一時半會根本不用發愁。
當然,如果英國願意便宜出售,日本也不介意買一點颶風,一部分可以拿來充當高級教練機,一部分還可以轉手賣給中國方面賺個差價,現在國共對技術裝備需求很迫切,日本置換下來的二流裝備基本都賣給了雙方(少部分處理給了暹羅),最後英方留了一部分給巴基斯坦國防軍外,其餘真決定全部拿來對外處理,換取大不列顛本土急需的農產品和其他生活資料。
想法是好的,結果滿世界兜售都沒幾個國家要,歐洲各國不必說,眼瞅着大英帝國被人打得落花流水,寧可買德國貨也不買英國貨,再說只要稍微懂行一點就知道b-109比颶風強得多,南美各國、中東土豪也看不上颶風這種過時貨,再便宜也不要,最後沒辦法只能廉價處理給日本,雙方談妥先處理800架,日本用糧食和其他農產品(如橡膠)沖抵。
首批200架實物剛拿到,日本就將其中100架賣給了重慶方面,40架賣給了延安,自己留了60架當教練機,另外又把100多架過時的一式戰鬥機處理給了鮑斯的印度國民政府和暹羅當局。
向中國賣了裝備自然還得連帶賣點油,不然這些東西都跑不起來。從長遠利益考慮,為更好地搞活出口事業,頭腦靈活、生意手段高明的中國派遣軍當局不滿足於做武器二道販子,開始做起工業化大生意:
他們從國內、蘇聯搜羅了一堆中小煉油裝置,在上海開辦煉化廠,利用從中東(主要是伊朗)進口的原油開始生產,雖說技術水平差、產量低,煉出來的汽柴油標號都偏低,但再低也是貨真價實的汽柴油,一部分用於滿足派遣軍自身需求,一部分向國黨出售,規模不大,也就是3-5萬噸的銷量,解了重慶當局燃眉之急,至於延安反正有玉門油田和蘇聯提供的煉化廠幫助,對這方面需求反而不大。
本來派遣軍對於將武漢和其他地方「賣」給重慶方面是很不滿意的,但現在覺得這麼搞也不錯,打仗不就是為了從中國撈錢?現在中國辦工業,一不要關稅、二不要地稅,賺多少錢都是自己的,產品供不應求,連個像樣競爭者都沒有,簡直是躺着發財。既然做生意就能賺到錢,那為什麼還要和中國人打生打死,腦子壞了麼?
關東軍雖不滿意中國派遣軍出口油料,但經不住中國派遣軍挖苦你們拿着蘇聯的油、北樺太的油小日子過得滋潤,還把持着中俄貿易通道,我們連從中東進口原油轉手加工賺點錢都不行?不讓我出口也行,把你們從北樺太拿到的油分我一部分!關東軍也只能無語。
煉化廠能辦,化工廠、鋼鐵廠、機械廠能不能辦呢?當然也可以,於是江浙一帶特別是幾個沿江、沿海城市又開始工業化輸出進程,並以日本特有的嚴肅勁和精細勁搞了沿海工業區規劃,弄「三通一平」、「招商引資」,建設特別工業貿易區實現軍事化管理,正好德、意、法三國也有過剩、過時工業想要輸出,便談妥了一攬子協定,歐洲三國與日本合作搞對華工業輸出,歐洲以工業設備、技術出資,但接受日本統一管理否則日本不肯放歐洲各國進來。
為更好協調這些關係,德意兩國才在上海設置辦事處,甚至為有效維護自身利益,連蓋世太保也派到了上海,於是上海十里洋場的氣氛又開始恢復。
html|sitemap|shenma-sitemap|shenma-sitemap-new|sitemap50000|map|map50000
0.0222s 3.9502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