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鴻升既裝備伯格曼MG15NA輕機槍又裝備麥德森輕機槍兩種機槍,怎麼看都好像有些重複,但是他也有他的考慮。
伯格曼輕機槍他想作為一種排級的重火力來使用,而麥德森輕機槍作為班級的重要支撐武器來應用,至於連級的支援重火力當然就是點五零火力的重機槍了,不過那東西還是等到這些武器都搞好再說。
同時還要一種重要的武器他想放到奧匈帝國去生產,那就是意大利二戰期間的M35型45毫米速射輕型迫擊炮,對於此炮人們那是褒貶不一,有人稱讚它是「世界上設計最好的小口徑迫擊炮」,批評的稱它是「世界上最複雜的把一磅重量發射到五百碼遠的裝置。
這炮的口徑是四十五毫米,炮重十五點四公斤,彈重不到零點五公斤也就是一市斤,最大射角八十五度,最大射程五百三十五米,最大射速二十五發到三十發每分鐘。
整個迫擊炮系統由三部分組成,炮身,炮架和發射藥彈匣(6.5MM空包彈)。
這個炮設計結構很獨特,它有兩層炮身,內層炮身的尾部是敞開的,而外層炮身在二分之一偏前處有一個供裝填炮彈的開口,兩層炮身套在一起後,在一個手柄控制下,內層炮身可以前後移動,空包彈彈匣垂直插在外層炮身後部的上方和藥室相連接。
發射時,射手將手柄向前推動,內層炮身相應向前移動,從而使外層炮身上的裝彈口打開,這時候裝填手裝彈,接着射手將手柄向後拉動,內層炮身向後移動完成閉鎖,於此同時用於發射的空包彈匣也將一顆空包彈頂進藥室,射手拉動扳機完成一發炮彈的發射。
它的炮架很有特色,是個「井」字型搖擺炮架,儘管這種設計使得這個炮架結構變的十分的複雜,提高了生產難道,但卻賦予了它很好的射擊穩定性和靈活的角度。
另一個特點就是有一塊供射手趴在上面的胸墊,由於M35輕型迫擊炮的整體高度很低,射手通常是趴在地上操縱(也可以架設在塹壕里,可以站立操作),因此胸墊可以讓射手長時間操縱而不感到疲勞,而且還可以坐在墊子上操作,另一方面射手的體重也起到了穩定火炮的作用,同時還是攜行迫擊炮時的背墊,提高了背負時候的舒適性,攜行的時候只要將炮架和胸墊向中間摺疊就可以很輕鬆的背走。
高鴻升看重這種輕型速射型迫擊炮的就是它的高射速,持續最高射速每分鐘高達二十五發,即使是到了今天也就是自動榴彈槍才能夠與它媲美。
通過這種高射速,M35速射迫擊炮可以有效的壓制敵軍步兵的進攻,陣地前沿四百至五百米敵人步兵還沒展開,噼里啪啦的下上一頓手榴彈雨,就可以讓敵人步兵無法形成戰鬥群,在這種密集的火力之下,步兵進攻簡直就是一種折磨,到處都是手榴彈的爆炸,根本無法組織起進攻隊形出來,只能將進攻的隊形放在這種武器之外,而這樣又增加了進攻的距離,使得防守一方有更加充分的時間來組織防禦。
按理來說這種武器應該相當不錯,但是錯誤的是意大利軍隊將它作為了營級的支援武器,每個步兵營的支援連有兩個各九門此炮的迫擊炮排。
作為一種超輕型迫擊炮卻掌握在營級的手中,而不是如擲彈筒一樣配備在班級或者排級使用簡直不可思議。
M35四十五毫米速射迫擊炮的炮彈重量才一斤左右,也就是相當於一顆手榴彈的重量,跟擲彈筒發射的榴彈差不多,殺傷範圍也就是五米左右,這種武器竟然作為營級支援武器實在是有些太小了,要知道同時期營級的支援武器迫擊炮都上升到了八十一毫米以上。
而對比擲彈筒來說,這種武器也有着無以倫比的優越性,首先就是射程方面達到五百米,跟六十毫米迫擊炮的水平差不多,射速還高,同時由於使用了炮架對射手的訓練相對於擲彈筒來說要簡單的多。
擲彈筒這個東西高鴻升也不是沒考慮過,不過那對炮手訓練的要求實在是太高了點,根本就無法進行精度射擊,同時由於射程太近,兩三百米遠,炮手很容易暴露遭到敵方的狙擊手殺傷。
至於槍榴彈他也考慮了,不過目前來說連手榴彈都才裝備,槍榴彈這種先進的東西遠沒有一門專業的小迫擊炮好用,而且槍榴彈的使用必須要經過專門的訓練,他的那隻小小的土匪隊伍里大部分人連大字都不認識幾個,即使是把槍榴彈真的裝備部隊後,那麼相應的訓練就能把他給難死,遠沒有培訓一批使用速射迫擊炮的炮手來的簡單。
培訓一百人跟培訓十人那根本是兩個概念,人越少越好培訓,同時培訓的效果也越好,而且槍榴彈的使用很大一部分都是靠經驗得來,遠沒有靠炮架上的刻度訓練出來的迫擊炮炮手簡單。
還有就是槍榴彈的價格比起迫擊炮的炮彈來說那價格可是貴多了,特別是槍榴彈的引信更是比迫擊炮炮彈的引信複雜許多,也昂貴許多,他還沒奢侈到將槍榴彈當迫擊炮炮彈來使用的地步。
M35型速射迫擊炮在使用上他是不會犯意大利軍隊的錯誤,他準備將它下放到步兵班來作為一種近距離支援武器來使用。
簡單點就是把這種輕型迫擊炮當成擲彈筒來使用,單獨使用的時候可以伴隨步兵進攻,打擊敵人的輕機槍火力點或是步兵小集群,集中使用的時候可以用來進行阻攔性射擊,打亂敵人在四五百米的步兵集群,使敵人無法集結打亂敵人的進攻節奏。
要是按照二戰時期的侵華日軍擲彈筒裝備方案,他們一個小隊人數大概是五十到七十人,裝備兩具擲彈筒,兩挺歪把子輕機槍,這種裝備方案對付對付缺槍少彈的中國軍隊倒是足夠用了,但是對上歐美各國的軍隊根本就不夠看。
高鴻升又不缺錢,保衛自己在這個世界的力量越強大他就越安全,所以他直接就按照後世的火力標準來進行配備。
一個步兵班,兩挺輕機槍,兩門輕型速射迫擊炮,正負班長兩人,加上六個步槍手,直接算下來一個步兵班竟然是十六人。
一個排按照三三制來說,應該是下轄三個步兵班,但是他增加了一個火力班和輜重班,主要是增加了六挺伯格曼MG15NA型輕機槍的火力班來增加排級單位的火力,同時增加了一個輜重班就是為了提高彈藥的供給能力。
實在是他搞出來的速射迫擊炮和伯格曼機槍都是吃彈藥的老虎,沒有個輜重班來負責彈藥的供給,根本就無法支撐幾次戰鬥。
這樣一個排算下來,整個就達到了八十人以上,都快趕上後世的一個連了,比日軍侵華時候一個小隊的人還多。
不過這也是沒辦法的辦法,當時中國糟糕的路況決定了他只能用增加隊伍里的人數來增加部隊攜行的彈藥量,否則就要面臨有槍無彈的窘境。
html|sitemap|shenma-sitemap|shenma-sitemap-new|sitemap50000|map|map50000
0.0196s 3.9705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