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另一個角度說,其他國家就算將海軍轉變為航母為核心,也沒有能力在幾年內辦到。航母編隊同樣是一個系統工程,從確立戰術思想,到設計艦隊航母,攻克建造技術難關,下水服役。從確立航母編隊組成戰艦,再到設計新的護航戰艦。形成航母編隊後的戰術摸索和運用,這些不是一天兩天就可以完成的。
更重要的是航母艦隊的核心是飛機,包括偵察機、護航戰鬥機、轟炸機和魚雷攻擊機,這些不是各國現有飛機設計製造能力可以實現的,甚至不是飛機專家們能夠想像到的,他們的思維還沒有發散到用飛機攻擊戰列艦,各國對於飛機的能力還保持很大的懷疑態度!
在1909年初,英國第一架具備華國f01基本數據的戰鬥機從工廠下線,標誌着英國具備了相當程度的飛機設計製造能力。本時空各種技術因為華國蝴蝶的煽動大量提早亮相併被科學家們攻克,科技樹猛然拔高一截,導致各國工業能力提升的同時,也給軍隊提供了更先進的武器。
巴爾幹戰爭為各國新式武器提供了最佳的試驗平台,英法的新式坦克、火炮、飛機裝備了巴爾幹同盟軍,奧斯曼土耳其則由德國新式武器武裝,雙方展開了第一次實戰交火。通過實戰檢驗,各國又根據反饋改進手裏的新式武器,並最終確定量產型號,投入工廠後大量生產。其中英國索普維斯公司生產的「駱駝」雙翼戰鬥機表現搶眼,成為巴爾幹戰爭中的明星,擊落土耳其空軍裝備的德國「福克3」型雙翼戰鬥機25架,自身僅損失11架,當然這之中也有飛行員的因素,不過駱駝戰鬥機的性能確實出眾。
德國當然擁有更先進的戰鬥機,他們從華國獲得的技術援助更多,德國科學家也不亞於英國人,德國空軍裝備的「福克d。vii」型戰鬥機就在性能上完爆「福克3」型,德國空軍將領稱這種戰鬥機「讓平庸的人駕駛它變得優秀,優秀的人駕駛它能成為一名王牌」。不過出於保密的需要,德國人並沒有讓最先進的戰鬥機在巴爾幹戰爭中亮相。
不過飛機在巴爾幹戰爭中的作用並不明顯,對戰局的影響程度不如新式火炮和坦克那麼大,各國對於飛機的戰術運用還處於初級階段,另外,關鍵的轟炸機航程、載彈量等受到技術的限制,在戰爭中也沒有發揮多大的作用。
這些飛機怎麼能對戰列艦形成威脅呢?從英美等國的角度出發,這樣認為也沒有錯誤。問題是華國空軍和海軍航空兵的實力與他們千差萬別,技術上的差距足有二十年!
單說海軍航空兵,從1908年全軍大換裝開始,海軍就接收了新式戰鬥機和轟炸機,用於海岸防禦使用。此時海軍航空兵的飛機與陸軍使用的飛機沒有區別,不過新式戰鬥機和轟炸機讓原來的飛行員適應了很長一段時間。更快的速度、更強大的火力、更高的升限等等,都與之前的飛機差別很大,相應的戰術運用也不同。飛行員們之前積攢的經驗很少能用上,需要很長一段時間的訓練才能熟練掌握新式飛機。
白起號航母下水後,航空大隊同時組建,並接收了航母專用的飛機。飛行員們已經在陸地平台上訓練了一段時間,上艦後還要進行不同海況條件下的起飛着陸訓練,不過航母航空大隊的座駕讓飛行員們忘記了疲勞,沉醉於新式飛機的強大之中。
航空大隊俯衝轟炸機的選用曾經在海軍上層中引起過爭議,先前裝備的是與空軍一樣的斯圖卡俯衝轟炸機,這種飛機由蘭州飛機製造廠設計生產,空軍對此讚不絕口,海軍上層也有一部分將領很欣賞這種外形醜陋、但攻擊能力強大的飛機。
只是斯圖卡俯衝轟炸機在航母上的能力受到限制,載彈量也能讓人滿意,濰坊飛機製造廠設計生產的無畏者俯衝轟炸機性能更加優越,不過這個地方小廠之前只是生產飛機零件的,沒有整機生產經驗,可以說默默無聞。要不是在投標中被一名技術員注意,也不讓海軍上層矛盾。
口說無憑,海軍決定讓斯圖卡和無畏者通過試驗來決出勝負,最終結果讓人意外,無畏者的表現更好,更符合海軍的要求。被選中後無畏者俯衝轟炸機成為海軍航空兵主力,大戰期間一共生產了三千五百架。
無畏者的性能出色、可靠性和穩定性出眾,金屬蒙皮技術更為成熟,具備穿孔式空氣剎車襟翼,增加了俯衝時的機身穩定性,而斯圖卡還需要額外加裝維持穩定性的副翼。無畏者可收藏式的起落架也比斯圖卡降低了更多的風阻,極速更快。大馬力的發動機、自封式油箱與防彈裝甲和更大的炸彈掛載重量,讓無畏者的攻擊性能超越了斯圖卡。
只是加裝裝甲導致無畏者飛行速度略低於空軍裝備的斯圖卡,緩慢的飛行速度也成為無畏者被詬病的唯一因素。比起來它無與倫比的飛行記錄和極低的失事率更被飛行員們看中。
航母航空大隊裝備的07式魚雷攻擊機是一種最新機種,飛行員們此前從沒有接觸過這種飛機,不過比起俯衝轟炸機,魚雷攻擊機帶給戰艦的威脅更大(對超級戰列艦來說)。在渤海灣軍事演習中,兩艘戰列艦被重創主要是由魚雷攻擊機造成的,俯衝轟炸機和魚雷攻擊機相互配合,無畏者攜帶的航空炸彈雖然不能對五嶽級戰列艦造成致命損失,卻可以吸引防空炮火的注意力,給進入低空的魚雷攻擊機投放魚雷創造條件。
比起來魚雷攻擊機比俯衝轟炸機的戰損更高,它的飛行速度更慢,投放魚雷時的高度很低,很容易被放平的防空炮擊中。魚雷機的生存能力較弱,在戰鬥機的攔截下幾乎等於自殺魚雷機飛行員要面對更大的危險,戰術運用決定了它們較大的損失,為了降低被擊中的可能、增強魚雷攻擊的效果,海軍航空兵選用了各飛機製造廠提供的名單中性能最出眾的一種。
07式魚雷攻擊機不但可以懸掛一枚魚雷,平行海面飛行時速度保持在280-350千米/小時,投雷高度在100米左右進行魚雷攻擊。還可以在投彈高度3000米以上,通過五機編隊水平擲彈,懸掛一枚800千克穿甲炸彈轟炸大型艦隻甲板及上層建築。
不過隨着後來戰爭的推進,各國裝備的戰鬥機質量直線上升,07式攻擊機面對的威脅越來越大、戰績也不再像以往那樣顯赫,損失也變得無法承受起來。在1912年新式的艦載攻擊機全面取代07式攻擊機,截止換裝之前,07式共生產1250架,損失超過130架,大部分損失是在戰爭後期出現的。
專門為艦載航空兵設計的「海盜式」戰鬥機一直到戰爭末期都是航母主力戰鬥機,大戰期間華國一共生產了5500架。這種戰鬥機加速性能出色,強勁的2000馬力發動機賦予了它無與倫比的加速性能和爬升性能,在很長一段時間裏海盜式戰鬥機都是華國乃至世界上飛行速度最快的活塞式戰鬥機。6門12.7毫米機槍或者4門20毫米機炮使其火力強大,在戰鬥中可以將敵方戰鬥機輕易撕成碎片,只是戰爭初期敵國海軍很少有可供海盜式戰鬥機攻擊的對象,即使到了後期,也沒有一架艦載戰鬥機是海盜式的對手。
即使有完備的技術資料、基因人充當干梁的設計團隊和高級技術員、發達的飛機製造工業,華國也用了一年半時間才完成了首架海盜式戰鬥機的原型機。技術難關在於飛機發動機的製造,華國最大的飛機發動機生產商廣州發動機製造廠用了相當長時間才突破發動機技術難關。
海盜式艦載戰鬥機也存在一些問題,比如機鼻過長導致駕駛員的前向視野不佳,以後屢次的改動都試圖改善這一問題,但成效一般。另一個問題是機翼的曲位過低,限制了飛行員的判斷,使飛行員在降落時容易因為操作不當(比如打開戰機起落架之間時有誤),很容易發生意外。
華國在艦載飛機剛剛問世就樹立了幾大高山,讓敵國在大戰期間一直追趕,卻始終沒有突破以上三種飛機的高度,痛苦伴隨着英法美等國科學家幾乎一生。因為簡化設計建造流程,機種沒有多大變化,華國的工業可以最大限度的發揮產能,使海軍航空兵隨時可以得到充足的飛機補充。
文件標有五顆星的絕密標示,沒有通過電報傳送,而是由一個班的憲兵沿途護衛。如此重要的文件是因為它的內容:「華國東海艦隊應於1910年1月29號之前離港,與南海艦隊第二分艦隊組成聯合艦隊後,出擊日本橫須賀港,伺機消滅美國海軍駐紮在橫須賀的戰艦,取得西太平洋制海權,並為後續的戰鬥提供火力掩護!」
呂梁大總統在文件最後的批示是,「華國做好了戰爭準備,外交部門為海軍提供了最好的政治環境,情報部門提供了詳實的情報,華國命運之戰將從此刻開始!」(未完待續。)
html|sitemap|shenma-sitemap|shenma-sitemap-new|sitemap50000|map|map50000
0.0201s 3.9786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