裝紳弄鬼 第四十九章龍之巫女

    a href="裝紳弄鬼最新章節">

    裝紳弄鬼

    &是……蚩尤麾下的雨師妾?你還活着!其他人呢?」『虎青嵐』一拳砸了過去!卻又驚又喜的收手。語氣中帶着不可置信的喜悅。

    我看的很清楚,眼前古裝女子左手執盂,內盛粼光閃爍,暗影蜿蜒,居然是一條龍,右手若灑水狀,讓我想起,《山海經·海外東經》的雨師妾,人黑,兩手各操一蛇,左耳有青蛇,右耳有赤蛇。《山海經.大荒北經》對黃帝和蚩尤大戰記載中,蚩尤作兵伐黃帝,黃帝乃令應龍攻之冀州之野。應龍畜水,蚩尤請風伯雨師,縱大風雨。黃帝乃下天女曰魃,雨止,遂殺蚩尤。魃不得復上,所居不雨。……這就是雨師妾?

    &已經不是『雨師』,」雨師妾的眼神複雜難明,「現在的雨師,是商羊、是赤松子、是龍,而妾身,只不過是現在的巫咸罷了!」

    我想起《山海經·海外西經》記載的巫咸,右手操青蛇,左手操赤蛇。在登葆山,群巫所從上下也。〃在上古,巫的地位非同一般,地位不在「神」之下,漢宣帝時,秦西上郡採石,礫石崩塌,下面現一石室,裏面壁畫有反縛盜械人。劉秀在《上山海經表》時說:「時臣秀父向為諫議大夫,言此貳負之臣也。詔問何以知之,亦以《山海經》對。窫窳者,蛇身人面,貳負臣所殺也。」以此史實來看,《山海經》所記實不為謬。而《海內西經》載,有巫彭、巫抵、巫陽、巫履、巫凡、巫相,造不死之藥以圖搶救窫窳,此六巫是誰?彭巫,即橎木也;抵巫即帝巫也;陽巫,即陽木也;履巫,即雷巫也;凡巫,即黃巫也。相巫,即湘巫也。誰有能耐吩咐六巫?此非炎帝莫屬。從這一點亦可以推斷出炎帝一族當時聲威的顯赫。

    &海經》是中國最為神秘的一本書。據傳《山海經》之前只有《山海圖》,沒有《山海經》,後大禹將《山海圖》銘刻於九鼎,大臣伯益按照《山海圖》著成《山海經》。按照《左傳.宣公三年》所述,從前夏氏稱帝,遠處方國圖畫萬物,九州之牧貢金無數,夏禹鑄鼎,銘刻萬物,物物皆備,使人眾識別神傳》這段話實際點明了大禹是如何繪成《山海圖》,如何看待《山海經>

    &海圖》並非如現代人想像的是大禹派出調查隊,調查全國山川物產,據以編成《山海圖》和《山海經》作為地質報告。《左傳》所述《山海圖》實際上是大禹根據九州之牧進獻的前代秘藏圖書,古神秘密報告圖畫書加工整理出來的。九鼎之金,是九州之牧交納的貢奉,其中就有圖、書。在古時,一個方國如果向另一個國家進獻本國文物典籍,那就意味着絕對的臣服!秦末劉邦入三秦時,其他大臣忙於爭金奪銀,而謀臣蕭何獨獨只對圖籍感興趣。三國時的張松投降劉備時,見面禮就是巴蜀文物典籍。文物典籍的重要性可見一斑。

    另按照《春秋緯.命歷序》記載的,「人皇氏依山川土地之勢,財度為九州,謂之九囿,囿各居其一而為之長,人皇居中州以制八輔。」人皇,實為炎王。結合《山海經》可知,炎王時確有九州。可見《春秋緯》並非虛構。大九州早在炎王節並時就有了。按照《春秋緯》,炎帝「始立地形,甄度四海」,可見《山海經》的前身——圖畫書要追溯到炎帝時。炎帝時就劃分天下為九州。九州,在炎帝時叫九丘。丘,不讀qiu,而是讀粵東俚僚土話的jau,九丘即後世所謂的九囿,也就是九州之義。

    &丘八索,帝王之書」,這裏的九丘就是九州。《海內經》記載的,「有九丘,以水絡之,名曰陶唐之丘……有叔得之丘、孟盈之丘、昆吾之丘、黑白之丘、赤望之丘、參衛之丘、武夫之丘、神民之丘。有木,青葉紫莖,玄華黃實,名曰建木,百仞無枝,上有九欘,zhu,下有九枸,ju,其實如麻,其葉如芒。大,tài皞,hào爰過,黃帝所為。」

    按《海內經》的意思,九囿實來源於炎帝節並,以大河繞之,名叫陶唐州、叔得州、孟盈州、昆吾州、黑白州、軒轅州、三危州、武夫州、神民州,他上擁有九州,九欘,下擁有九子,九枸。大禹之時,新一代九州之牧即九巫貢獻文物典籍,可見大禹實際上是九州的統治者。而大禹的《山海圖》是覆蓋了整個亞洲、北非東部和美洲阿拉斯加。由此可見,通過治水、弒神,混血種大禹當時是威震世界的。而這一切,竟然發生在4100多年前!而且是在希臘人所謂的,古神的黃金時代!因為涉及古神秘辛,大禹九鼎鑄成後,敬於宗廟,外人莫能一睹真容。九鼎從此成為政權的象徵,也成為天下爭奪的對象。

    本來我作為現代人,很不明白為什麼要爭奪九鼎,九鼎無非是九尊青銅,即使是九尊黃金,其價值也是有限的,天下英雄為什麼要爭奪它?現在我略有所得,或者……其實他們爭奪的並不是那作為青銅的九鼎,而是九鼎上面的世界各地隱世不出的古神祖地和世界神異物產分佈圖。它們的價值比青銅王座價值更大。九鼎上面的亞洲地上神國版圖、交通線、礦產指南、和大沙漠水資源圖、動植物分佈圖是當時彌足珍貴的百科全書,有了它,就有了合縱連橫、問鼎天下的基礎。

    如此說來,在上古,這張《山海圖》就是國家絕級機密!它是戰爭時的軍事文物典籍,和平年代是金、銀、銅、鐵、錫還有一些世人現在不知道的稀有元素礦產等重要戰略資源的藏寶圖,是沙漠行軍的水資源指南,還有其它寶藏和古神文明信息,正因為它如此重要,「大禹」才慎之又慎,銘之於九鼎。

    然而,九鼎卻莫名其妙地失傳了。《史記·封禪書》記載的,「禹收九牧之金,鑄九鼎。皆嘗亨鬺上帝鬼神。遭聖則興,鼎遷於夏商。周德衰,宋之社亡,鼎乃淪沒,伏而不見。」大禹九鼎先後傳夏、商、周三代,戰國時,秦、楚皆有興師到周王城洛邑求鼎之事。秦惠王時,張儀制定策略,希望能奪得九鼎以號令諸侯,至秦末失傳。司馬遷在《史記.周本紀》中說:「周君王赧卒,周民遂東亡。秦取九鼎寶器,而遷西周公於單心狐。後七歲,秦莊襄王滅東周。東西周皆入於秦,周既不祀。」意思是說周赧王駕崩後,周朝百姓就向東逃亡。秦國獲取了曾害死秦武王的周朝九鼎重寶,將西周公趕到單狐。七年後,秦莊襄王滅了東周。東周和西周就都被秦國節並,周社八百年祭祀無人,就此滅亡,「秦取九鼎寶器」,這句話點明了西周滅亡後,九鼎到了秦國。

    又按照《史記.秦本紀第五》記載的,「五十一年,……於是秦使將軍摎攻西周。西周君走來自歸,頓首受罪,盡獻其邑三十六城,口三萬。秦王受獻,歸其君於周。五十二年,周民東亡,其器九鼎入秦。周初亡。」《史記》這段話記載的是東周滅亡後九鼎到了秦國。《史記.周本紀》與《秦本紀》是相呼應的。都說周朝滅亡後,周鼎到了秦國。然而,這裏有二個疑問,一是周朝的九鼎是安放在洛邑的,而洛邑當時是東周公所在地,秦國滅掉的是西周公,怎麼就獲得了東周公的九鼎。此外秦與洛邑相隔350公里左右,中間又有秦嶺龍脈阻擋,周初滅商時,周朝不能將九鼎運到豐鎬,秦國又怎麼能將龐大而笨重的九鼎越過秦嶺龍脈運到秦國?關於周鼎在洛邑。我讀過《左傳.臧哀伯諫納郜鼎》記載的,「武王克商,遷九鼎於雒邑」,又見《史記.周本紀第四》記載的,「成王在豐,使召公復營洛邑,如武王之意。周公復卜申視,卒營築,居九鼎焉。」另外周滅商遷九鼎時,九鼎曾經公開展出過。事見《史記.周本紀第四》,《史記》記載得很詳細:「武王到紂死之處,親自射擊他的屍體,連發三箭然後下車,以輕劍刺其屍體,用黃鉞砍下商紂王之頭,掛在大白旗上。然後到紂王寵愛的二妃之宮,妲己等二女已經自縊。武王又連射三箭,用劍刺,用黑鉞砍下二妃之頭,掛在小白旗上。武王作罷回到軍營。次日,清理路面、社壇及紂王宮殿。又封紂王之子祿父於商之舊地。武王認為商朝初定,就讓弟弟管叔鮮、蔡叔度『幫助』祿父治理商代遺民。此後又命召公從囚犯中釋放箕子,命畢公釋放關押的老百姓,表彰商容之閭。命南宮括把鹿台之財和鉅橋之栗分給百姓,賑濟貧民。命南宮括、史佚公開展出九鼎寶玉!」

    這三則史料,明確指出了周滅商後,遷商九鼎於洛邑。可見周鼎確是商紂九鼎,並且就存放在東周的洛邑。既然秦國滅掉的是西周,那就不可能得到當時得到遠在350公里的東周的九鼎,雖然有可能周代營建洛邑後,周鼎後來又被遷到了豐鎬?其實這同樣不可能。要知道,周鼎存放洛邑是由於九鼎太過龐大笨重,不能運到豐鎬才營造新都放置九鼎的。洛邑與豐鎬之間遠隔350多公里,中間是山脈阻擋,周人以前不能將九鼎運到豐鎬去,以後一樣不能!所以西周君逃亡前,真正的周鼎應該一直在洛邑。況且,九鼎不是小傢伙,想拿就拿,想走就走的。九鼎每一鼎至少在10萬斤左右,九鼎就是九十萬斤!雖然史冊沒有明確記載九鼎之重,但後來秦始皇時有十二銅人可資參考。

    按照《正義漢書五行志》所述:「二十六年,有大人長五丈,足履六尺,皆夷狄服,凡十二人,見於臨洮,故銷兵器,鑄而象之。」這是秦始皇時,甘肅臨洮發掘出十二尊巨像的歷史記載!巨像長五丈,足履六尺是什麼概念!秦始皇集全國之銅鑄造金人十二,《史記.秦始皇本紀》所述:「「收天下兵,聚之咸陽,銷以為鍾鐻,金人十二,重各千石,置廷宮中。」《三輔舊事》一書也載「銅人十二,各重三十四萬斤。漢代在長樂宮門前」。此金人之重量可作九鼎之參考,禹集九牧之金而鑄九鼎,每尊鼎的重量絕不比金人輕!

    我尋思,按照《山海經》,大禹統一了亞州和北非!其疆域比秦朝不知大多少,九牧之金絕對比秦始皇的多得多。另據史料記載,當初周滅商時,為搬運九鼎,動用了相當兵力。我讀過《戰國策.卷一》記載的,「顏率至齊,謂齊王曰:『周賴大國之義,得君臣父子相保也,願獻九鼎,不識大國何途之從而致之齊?』齊王曰:『寡人將寄徑於梁。』顏率曰:『不可。夫梁之君臣,欲得九鼎,謀之暉台之下,少海之上,其日久矣。鼎入梁,必不出。』齊王曰:『寡人將寄徑於楚。』對曰:『不可。楚之君臣,欲得九鼎,謀之於葉庭之中,其日久矣。若入楚,鼎必不出。』王曰:『寡人終何途之從而致之齊?』

    顏率曰:『弊邑固竊為大王患之。夫鼎者,非效醯壺醬甀耳,可懷挾提摯以齊至者;非效鳥集烏飛,兔興馬逝,灕然可至於齊者。昔周之伐殷,得九鼎,凡一鼎而九萬人挽之,九九八十一萬人,士卒師徒,器械被具,所以備者稱此。今大王縱有其人,何途之從而出?臣竊為大王私憂之。』齊王曰:『子之數來者,猶無與耳!』顏率曰:『不敢欺大國,疾定所從出,弊邑遷鼎以待命。』齊王乃止。」這段史料記載了一件有意思的事:秦國出兵西周,索要九鼎,西周公慌了手足,大臣顏率就出了個主意,請齊國出兵相救,許以九鼎酬謝。齊王就出兵解了西周的圍。

    後齊王索要九鼎。西周公又慌了,這時顏率又出了個主意,他親自出使齊國,說九鼎太重太大,不好搬運,如果老人家指示一條捷徑,以便於搬運九鼎。齊王實在是找不到搬運的路,只好作罷。在這裏,顏率說周滅商時,為搬運九鼎動用了八十一萬人馬,雖然是誇張,但至少說明了九鼎是個大傢伙!搬運非常不容易!周滅商紂時,動用相當人力物力,才將九鼎從奄,也就是現在的河南偃師遷到洛邑,今洛陽,那可都是平原地帶,不需要翻山越嶺的,可搬運了不到35公里就再也搬不動了,不得不就地營建洛邑專門安放九鼎!既然周朝不能將九鼎運到豐鎬,在古神甚至混血種都避世不出的時代,秦國靠着凡夫俗子又能夠運到那裏嗎?顯然是不可能的!綜上分析,可以認為秦滅西周公時得到的九鼎應該是仿造的,而且塊頭小了很多。

    可惜司馬遷縱然看出這點,他也不知道九鼎到底在哪裏,在《史記.秦始皇本紀》中,他又記載:「始皇還,過彭城,齋戒禱祠,欲出周鼎泗水。使千人沒水求之,弗得。」司馬遷的記載是矛盾的,可見他也莫衷一是。從《秦始皇本紀》可知,秦始皇肯定也發現了他的周鼎是高仿的,或許有人提供了信息:周鼎沉沒在泗水裏了。所以才有秦始皇派一千餘人在泗水打撈周鼎的舉動。這次打撈一樣是匪夷所思的。泗水遠在山東,距洛邑相距400公里左右,以周初國力之強尚不能遠距離搬運九鼎,在戰火紛飛的戰國末期,亡國之君東周君又如何能在逃亡路上將至少九十萬斤重的九鼎搬運到800里之遙的泗水呢?再者,搬運九鼎是件非常浩大的工程,東周君逃亡時搬運九鼎能神不知鬼不覺,不給世人留下一點線索。這可能嗎?由此看來,周之九鼎其實也不可能被運到山東泗水一帶!

    那麼,唯一的結論是:周九鼎仍在洛邑!問題又來了,為什麼周朝滅亡後秦國未能在洛邑發現九鼎?很可能被東周君就地處理了!至於怎麼處理的,不知道。或許是就地掩埋,或許是投入了洛河或澗河中。疑在澗水的可能性大。按照《史記.楚世家第十》載:「昔成王定鼎於郟鄏,卜世三十,卜年七百,天所命也。周德雖衰,天命未改。鼎之輕重,未可問也。」由此可知郟鄏為成王定鼎之地,其地就在後世的洛陽市內,中有郟水,即今洛陽之澗水。澗水應為郟水之舊名。而且澗與泗字形近,真相可能是九鼎沒於澗水,世人傳抄過程中誤為泗水。

    或許是東周公預料周朝必將滅亡,為不讓九鼎落入敵手,於是決定就地處理,但無論是就地掩埋還是焚毀,都是項大工程,掩埋要挖土方,還要搬運,費時費力。焚毀也不容易,要融化這至少九十萬斤的大傢伙,得多少燃料?得多高的溫度?融化後的青銅塊也是件巨無霸,秦國人不可能發現不了這些痕跡,而這些在史書上竟然沒一點記錄。可能嗎?相比較而言,就地推入澗水,倒不失為一個最簡單便捷的方法。因此,周鼎淪於澗水,這是最可能的答案。即便是東周公將九鼎推入澗水,也要一支龐大的隊伍,要完全保密,是絕不可能的。世人將九鼎淪於澗水記錄在案,可那時沒有印刷術,全靠手工抄寫,抄來抄去,澗水就誤抄為泗水。這或許就是司馬遷《史記》言秦始皇求鼎於泗水信息的由來。分析至此,周鼎在哪裏或許有了答案。真相如何,白虎神這個老古董自然不知道。但我想,如果周鼎真的沉沒於澗水,是否就能確定此九鼎就是大禹之九鼎呢?答案是未必,周鼎是商鼎,這是確鑿無疑的。史有明載,且周滅商,遷九鼎到洛陽時,曾公開展出商九鼎。那麼商九鼎就是大禹九鼎嗎?

    絕對不是。為什麼?白紙黑字的「禹居陽城」,畢竟,自禹之後,定都陽城的有二個帝王,爭奪正統,這就是大禹、益。夏朝以九鼎為社稷神器,國都和九鼎是在一塊的。夏啟戰勝伯益後自然大張旗鼓,宣揚得到了大禹九鼎。此時的夏啟立足未穩,必然面臨兩個選擇:要麼遷都到老根據地,要麼遷鼎。夏啟是怎麼做的呢?按照《博物志》卷九記載:「昔夏啟筮徙九鼎,啟果徙之。」所以,夏啟肯定是是遷伯益九鼎了。問題是夏啟能遷多遠。從前面的分析白紙黑字的周滅商時,在平原地帶遷商鼎時才遷了不到35公里。

    伯益在黔貴東南,那可是高原山區。國力深受打擊的夏啟又能遷多遠,所以夏啟即使是遷鼎,也必然就在倚帝山附近。而且他很可能像周初那樣,另營新都。這個新都可能就是斟尋。據古本《竹書紀年》記載的,「桀居斟尋。」可見到夏朝末年,夏桀是居斟尋的。斟尋在哪?考古學界和歷史學界挖遍了華北,就是不見夏朝蹤影。其實,夏朝起源於中國南方。斟尋,源於帝嚳之子仲熊所封國。仲熊、斟尋與《山海經》中的張鋐、穿胸實為一國,在源於高維通用語的粵東俚僚土話實屬同音互譯詞。按照《海外南經》,穿胸在黔貴一帶,所以,仲熊、張鋐、斟尋、穿胸其實就在後世的滇黔以東,即湘南、贛西、兩粵一帶,而且夏代的斟尋很可能在湘南與兩粵之間!

    為什麼《穆天子傳》所述周穆王:「東遊於黃澤,宿於曲洛。……丙辰,天子南遊於黃室之丘,以觀夏啟之所居。乃於啟室,天子筮獵華澤,其卦遇訟……乃宿於黃竹。天子夢羿射於塗山,祭公占之,疏之。乃宿於曲山。壬申,天子西升於曲山,天子西征,升九阿,南宿于丹黃。齋。戊寅,天子西升於陽,過於靈井公博。乃駕鹿以游於山上,為之石主而實幹。乃次於洹水之陽。吉日丁亥,天子入於南鄭」從《穆天子傳》的這段記載來看,夏啟卻是居於南鄭附近啊?這怎麼解釋。南鄭在哪,一可能是現在秦西南鄭,此外可能是巴蜀南充,三可能是巴蜀闐中。其實《穆天子傳》中的「夏啟之所居」是夏啟復國前的「所居」根據地,不是復國後的國都所在。復國後夏之都城就在斟尋,即黔東南——湘西——贛西一帶。這才是真正的夏朝國都所在!

    可惜的是因為一連串神戰,後來九鼎和《山海圖》均失傳,留給世人的只有那神秘的《山海經》。世人釋讀的很多,但一直沒有人能看懂這些宮廷密檔。即使博學如司馬遷,他對《山海經》也是抱懷疑態度的。按照《史記》記載的,「言九州山川,尚書近之矣。至禹本紀、山經所有怪物,余不敢言之也。」寥寥二句。因張騫出使西域大夏之後、窮盡黃河源頭也未見到崑崙山,司馬遷對《山海經》的真實性大打折扣。

    太史公認為,談九州山河,《尚書》接近於事實,而《禹本紀》、《山經》中所有怪物,他是不敢談論的。這表明,司馬遷是不認可《山經》的。為什麼《史記》中只提到《山經》而未提到《海經》?這是因為司馬遷當時只出現了《山經》,他沒有看到《海經》。事實上,司馬遷錯了,《禹貢》恰恰不是大禹時的地理,大禹時的地理就是《山海經》反映的地理,《海經》反映的怪人怪獸等等怪物並不是我的臆想,它反映的內容是真實的。之所以不被人理解,是因為它們被世人誤讀了!《山海經》不但不是我的臆想,而且是中華文明乃至世界文明之根!原來巫文化,這也是古神之一的創舉嗎?

    &以……他們都不在了……那麼,為什麼是你在這裏?」

    巫咸嘆息着:「畢竟是職責所在,也就是現在的我,是守護夜郎的九牧之一……或者,也是最後的守護者!」我知道九牧就是九牧王……不,九州牧,傳言中是大禹在炎帝之後再度分封九州的九個統治者,如東漢末年的劉備就曾作過豫州牧。但現在我才知道,九牧就是九巫。巫,來源於粵東俚僚土話的mou,後來舊名為「牧」。世人理解為牧豬、牧羊、牧牛意義上的牧,那是世俗化後的誤解!對「牧」字的二種不同理解,體現的是兩種截然不同的三觀。釋為「巫」,體現的是宗教立國,釋為「放牧」之「牧」,體現的是國之大事在祀與戎,類似於西方教廷以各地主教、牧師為基石。


    &麼夜郎……哦,是蛇山的犭也狼一族,我記得夜郎的遠祖叫武米,那個軒轅氏族的後起之秀大禹也叫文命,而文命、武米……武米就是大禹!所以……你也投靠了軒轅氏族!怎麼會!這是背叛,你忘了蚩尤的仇恨嗎!」

    我嚇了一跳,按照《古本竹書紀年輯校訂補》所述:「黃帝至禹,於世三十。」「世」,其義有二,一是指一代,為三十年,所謂世代之世,即是一代。三十年的來歷是因為上古男人三十而婚,《大戴禮記》記載的,「上古男子三十而婚。」,故三十年就有一代人,為一世。另一義,「世」,是古時計年的單位,一世即一百年,相當於英語中的century。如「世紀」中的世,就指一百年。如果按一世30年計,黃帝至大禹為900年。按照《大荒北經》所述「黃帝生苗龍,苗龍生融吾,融吾生弄明,弄明生白犬,白犬有牝牡,是為犬戎,肉食」。此外《海內經》所述:「黃帝生駱明,駱明生白馬,白馬是為鯀。」而弄明又恰恰是駱明之舊名。兩相印證,可見駱明就是弄明,均出於黃帝一族。

    史傳黃帝有二十五子,皆有封國。後世周代的分封制度不應該是無緣之水,其淵源應該在黃帝。弄明,駱明生有二子,一為白犬,是為犬戎;一為白馬,是為鯀族。而鯀是大禹之父,鯀與犬戎又是兄弟,所以大禹一族也與犬戎族緊密相關。大禹是前2100年左右的人,則黃帝當為前3000年左右的人,這與中國相傳的五千年文明是相吻合的。如果按一世100年計,則黃帝至禹有3000年,那麼黃帝就是公元前5000年的人,也就是說,黃帝是7000多年前的人。到底一世是30年還是一百年,按照《山海經》描述的黃帝時的地理和氣候,黃帝大戰蚩尤時,命令南極的應龍助戰,可見那時南極尚未完全冰凍,還適宜人類居住。據此,黃帝至少是7000年前的人!所以一世至少應該為一百年。今夕何夕?

    雨師妾的目光宛若肩負任務的忠實士兵,「跋山涉水,世易時移……現在早已經不是古神的時代了,現在,是夏後之世……「

    隨着雨師妾的惋嘆,我們才知道,現在已經是千年之外,發生了太多太多……軒轅黃帝升仙而去,下傳五帝。五帝治世,古神謝幕,據說一些不甘寂寞的組成了天庭。非但如此,如今的人間世,的確是昨日的古猿,今日的人類當家作主,就算依然混血種執掌大權,經過無數世代的通婚,外表上人神也沒什麼區別。甚至一些史書,已經開始抹殺那些劣跡斑斑古神的存在,而把一切偉光正加諸於在現任人間天子頭上……

    我才知道,我們的地理位置沒變,只是變換了時空,此地為夏地……夜郎。中國古史中的夏朝不僅存在,而且是一個龐大的空前絕後的帝國!夏朝之夏事實上不讀xia,而讀粵東俚僚土話的ha!夏後開也應讀hahauhoi,夏王朝實際上是夏后氏建立的王朝。夏後王朝實際上就是《埃及王表》上的公元前3000年左右的阿哈王朝!阿哈王朝的都城不在埃及,而在中國的滇南貴川一帶,而且很可能就在西蜀。當時的滇黔川是世界的中心,是為中國古史中的炎帝帝都中心區域所在!夏後王朝即阿哈王朝早在公元前3000年前就是一個龐大的帝國,當時覆蓋了整個亞洲和北非。夏后氏的伯陵也就是兩河流域泥板書發現的大名鼎鼎的恩美巴拉格西。恩美巴拉格西,源於西方人對兩河流域楔形泥板文字的舊名,它實際上是「高密伯陵」的粵東俚僚土話舊名。

    公元前2800年以前的上古,並不是教科書上說的所謂的原始社會,那時古神還沒有遠去,或者是天外種族的迴光返照,人神混居,帶動了生產力發展,人眾很富足,是一個粉飾太平的世界,當時社會風氣相當昏亂。正如當初炎帝一族內亂引發了炎黃古神戰,雖然黃帝殺敗蚩尤,但炎帝系最終喪失了帝位。這段歷史就是中國版《五子之歌》,是為天竺《摩訶婆羅多》記載的主要歷史,是為西方《塔納赫》中的五王與四王之戰的不同版本!《摩訶婆羅多》與《塔納赫》主要事實是存在的,這段歷史在《山海經》中均有記載。中國古史所謂夏代的「少康中興」,少康其實是少皞的舊名,即帝嚳,也是軒轅黃帝一族,鵲巢鳩佔了炎帝一族在海外的阿卡德帝國!此事說來話長,從《山海經》和《淮南子》的記載來看,公元前4510年,帝俊古神天庭政權正式加封東夷金天氏遷於西部若水地區,以抗衡一個不斷發展壯大的古神和混血種政權,那就是接受了古軒轅氏族力量,繼而憑着先後戰敗炎帝共工氏族、蚩尤氏族、神農氏等五氏聯盟的根基一統天下的黃帝有熊氏族,人間霸主。按照《史記.黃帝本紀》記載的,「諸侯咸尊軒轅為天子……東至於海,登丸山,及岱宗;西至於空桐,登雞頭;南至於江,登熊湘;北逐葷粥,合符釜山,而邑於涿鹿之阿。」司馬遷的記載應該有來歷。他所說的黃帝的疆域應該出自古籍記載。丸山在哪裏?世人只能從《山海經》記載的名山來找。

    在《山海經》中,和丸山同音的只有槐山、役山,而且都在山東半島至朝鮮半島一線。從《史記》後面提到岱宗來看,此丸山應離岱宗不是太遠。而引申得出岱宗就是泰山。所以丸山應在山東半島至朝鮮半島之間。西至於空桐。空桐在哪?很多考古學家都說在後世的甘肅的崆峒山。其實按照《海內經》,黃帝發跡於司彘之國,按《山海圖》抽絲剝繭,司彘之國在後世的西疆。黃帝族侵攻城略地,不可能將祖宗之地都丟了。所以說黃帝西至甘肅崆峒山的說法肯定是錯誤的。那麼此處的空峒在哪呢?按照天外種族維度通用語,空峒、崑崙、霍臘、賀蘭、黃囊,五者上古實為一類。所以,空峒必與此崑崙、霍臘、賀蘭有關。賀蘭山在黃土高原,可以否定。

    剩下的就只有霍臘山和崑崙山了。而霍臘山在後世的裏海東南。從司馬遷提到西部有雞頭山來看,西部山脈應和雞頭山有關。而在《山海經》時代,從今土耳其到興都庫什山脈之地理確實形如雞頭。並且古人也認識到了這一點。這可以從《山海經.南山經》首經稱第一山為鵲山,中間稱猨翼山,考古學家說猨翼為即翼之誤,末稱箕尾山可以推斷出來。而雞、即、箕三字也是可以同音互譯的,所以雞頭山要麼在土耳其,要麼在興都庫什山脈。南至於江,登熊湘。這好理解。江就是今長江,熊湘就是熊山和湘山。熊hong山,南方語就是衡山。湘山,就是現在的君山。也就是說黃帝南疆到達了湘南。北逐葷粥,合符釜山。葷粥、煇諸同音。而《山海經》中的煇諸山在後世的首都以北。合符之符,就是兵符。合符也就是有會師的意思。綜合上述信息,黃帝的疆域至少西到興都庫什山脈,甚至可能到達了土耳其安納托利亞高原;東至少到達了山東半島,也可能到達了朝鮮半島;北至少到達了首都以北之燕山;南到湘南衡山以南。

    我只是不明白,從《史記》記載的情況來看,黃帝時盛況空前,相當強大,怎麼後來會衰敗了呢。令人扼腕的是,黃帝文才武略無雙,卻處理不好家事,一個兒子青陽被排除繼承權,鬱鬱而終,後來曾孫以其名命名,就是帝摯青陽氏,傳下唐堯一脈。另一個兒子自暴自棄了,拉幫結夥淪為新一代「四凶」。另一個不被承認的兒子……少昊,在父黃帝精心培育下,具有神奇的稟賦和超凡的本領。

    可是身為私生子,少昊不被承認,少年即化名金斯利,被黃帝送到東夷部落聯盟里最大部落鳳鴻氏部落里做人質,之後的神戰中被波及,可是他不但沒事,並取鳳鴻氏之女為妻,成為鳳鴻部落的首領,後又成為整個東夷部落的首領,因為土生金,他改鳥族鳳鴻氏為金天氏。沒人知道,他心中怨毒何等深重。然而黃帝身前文治武功,壓得少昊不敢妄動,只是藏身於蚩尤身後搖旗吶喊,蚩尤戰敗身死,黃帝不久乘龍而去,但軒轅氏族根基依然深厚,而且勢力不斷延伸,今甘肅、青海、巴蜀境內的混血種方雷氏支脈為古神天庭承認的軒轅氏族附庸政權,作為古神軒轅黃帝的得力助手和伴侶之一,黃帝正妻嫘祖作為東夷支脈首領,繼承人地位得到了承認。而融入東夷的繼承人昌意,亦藉助方雷氏族奠定地位。

    黃帝與蚩尤戰爭之後,方雷西陵氏部族水漲船高,發展為西南地區最強大的混血種和古猿附庸文明氏族。幸好,樹大招風,在古神天庭授意下,公元前4053年,東夷少昊號稱傳承黃帝正統,建立少昊金天氏政權。即位稱帝成為後來五帝之一。前4019年,少昊登基,便將矛頭對準了四面楚歌的軒轅一脈。宣稱現今昌意傳下的黃帝軒轅氏政權不是正統。少昊氏以玄鳥之力斬殺末代軒轅氏正統,並在全天下肅清軒轅正統遺黨。西陵方雷氏作為軒轅母族,雖偏安西南,也遭到了打擊。依賴作為東夷分支的身份,勉強得到保全。隱姓埋名的昌意即隱身於西陵方雷氏中。隨即,少昊氏政權指定了當年一同遷居西南的淖山氏所統領的蜀山氏古部族,取代西陵方雷氏,為西南川主,讓古氏族遺民和前朝舊族相互制衡,此為帝王心術。西南地區從此恢復了「蜀」之名,史稱「巴蜀」。前3850年,昌意生混血種韓流,韓流長着長長的腦袋,小小的耳朵,人一樣的面孔,豬一樣的嘴巴,全身長着鱗,兩條腿並生在一起,其腳像豬蹄子,雖然其貌不揚但少而聰慧,天生機智。故前3839年,垂垂老矣的昌意為復興軒轅氏族正統,令韓流隱藏身份入贅,迎娶了淖山氏之女,人稱「淖子阿女」的混血種景仆。

    &子阿女」景仆,小名阿女,其為人允文允武,才貌雙全。此時淖山氏取代方雷西陵氏在川執政後,川東依舊為方雷西陵氏根據地,統治根深蒂固,淖山氏以兩家同根交深,亦不深究。少年阿女就成長於西蜀地區,往來於羌、苗等族之中,亦常常入山採藥、茶等,其蹤跡遍佈後世所謂「茶馬古道」。阿女深得東夷政權之長句芒和其子窮奇的喜愛,而窮奇,其實是此時被尊稱為白帝的少昊的私生子。過繼給句芒掩人耳目,窮奇與阿女在東夷一脈中同輩,便呼阿女為姐。阿女嫁給韓流後,不久,阿女繼承了淖山氏的蜀山氏部族之首的位置,因本名景仆,韓流又是昌意之子,故後世也稱「昌仆」或「昌濮氏」。夫妻二人共同執掌西南苗疆。當初軒轅黃帝接掌軒轅氏族後,深謀遠慮定下了聯炎、聯西,扶助古猿……這三大政策,甚至戰後推行五蟲論,在打印五氏的同時抬高了人族地位。基於這種民族政策,昌濮氏和夫君韓流一起名正言順的在西蜀北地開荒務農,發展農業生產,富國強兵。為了提高川糧產量,改變過去以蟲草、花果、蠶蛹等原始食品為食的現象。景仆和韓流夫妻二人親自前往西北,姬氏一脈的穀神姬棄所開闢的「穀神玄圃」,求得耕種之法,利用巴蜀盆地的特色紫色土,發展糧食生產。自此,川蜀始有「天府國土」之基。不久後,窮奇恢復了合法身份,繼位登基。與之結好的景仆、韓流夫婦亦替代年老體衰的淖山氏治理川蜀,建號女樞氏。女樞氏主外,韓流主內,韓流後被追封為帝乾荒,亦號大荒帝。

    韓流與阿女生子顓頊,故顓頊其實為軒轅氏族正統。顓頊從小跟隨母親居住在蜀山,觀察日、月、星路的運轉和變化,學到了許多天外種族的知識。他極為聰明,對天地變化、社會發展、國家管理等各方面的知識都說的頭頭是道。當時的天下之主窮申雖然盡全力去治理國政,但他是老虎吞天,無處下口,混亂的政局搞得他焦頭爛額,正不知如何是好,知道父親好友後人顓頊有治國奇才,便讓他入朝為官,輔佐他治理朝政。前3800年,顓頊入朝輔佐少昊金天氏族政權,這一年他剛滿十歲。《帝王世紀》記載說:「顓頊生十年而佐少昊,十二而冠,二十登帝位。」看來,這位少年的確是一位了不起的天才。因輔佐朝政有功,窮申令其繼承了韓流生前的顓頊封地,號顓頊氏——或者說,贅婿。前3790年,顓頊滿二十歲,已經協助窮申主理朝政十年,朝中一切大事都聽他的,窮申完全被架空,成了一位掛名天子。他知道自己已經無法再左右朝政了,索性將帝位禪讓給了贅婿之子。顓頊重整河山,遷都於兗州,仍封太上皇窮奇、窮申於臨朐榮養。少昊金天氏政權至此結束,歷史進入顓頊時期。就這樣,顓頊以權臣身份取代了少昊、窮奇、窮申一脈相傳的金天氏族帝位,恢復軒轅氏族稱號,顓頊一系後人美化了這一段歷史。歷史猶如大轉盤一般,由古神混戰開始,被黃帝世系奪取人間政權後,黃帝嫡系勢力又被私生子少昊勢力奪取,如今到顓頊這裏又回到了黃帝世系,甚至執掌天庭。

    顓頊稱帝後,首先對官制進行了改革。廢除了少昊政權基本盤的「鳥官制」,按照降服五氏歸化的五行之說,設立「五官制」。「官」遠古時稱為「正」,「五官」即「五正」。他首先利用自己繼承東夷的淵源,禮請句芒和蓐收歸位東、西坐鎮。蓐收為西方金正之官,主管監督與刑罰;句芒為東方木正之官,相當於大司農職位,主管農業。又恭請昔年軒轅氏的北方盟友古神后土,入主中央,擔任中央土正之官,位比大司徒,主管國計民生。同時任命共工舊部,親附后土的古神禺京,擔任水正之官,又號玄冥神,主管水利工程。最後不念舊惡,邀請戰敗喪子後歸隱於南方的炎帝一系古神祝融,出任火正之官,相當於司馬職位,有征伐不臣的出兵之權。這是中國歷史上最早完善設立的五官制。靠着幾方勢力的支持和相互牽制,黑帝顓頊以水德稱帝,成為新一任古神天庭的天帝。顓頊五年,丙辰,前3785,顓頊命工匠在淇水南岸建造新的都城。歷時三年,新都建成。顓頊將新城命名為帝丘。顓頊八年,己未,前3782,顓頊政權正式遷都於帝丘。顓頊十三年,甲子,前3777年,顓頊提出少昊氏所創立的先天八卦太陽曆存在着許多缺欠和不足,已經不能適應人們生產和生活的需要。於是顓頊便根據天地運行的規律和日月星辰的變化,參照少昊氏的八卦太陽曆,制定了更加適用的顓頊曆法,徹底清除少昊的影響。

    顓頊曆法規定:以孟春為一年的開始,每年正月初一的早晨為立春。一年分為十二個月,每個月三十天,因一年有三百六十六天,故每年的第十二個月為三十六天。一年又分為四季,為春、夏、秋、冬;每季三個月,每月一個節氣,全年共十二節氣,為孟春、仲春、季春;孟夏、仲夏、季夏;孟秋、仲秋、季秋;孟冬、仲冬、季冬。每年根據十二個節氣安排生產和社會活動,使人們的生產和生活都有了一定的規律。顓頊二十五年,丙子,前3765,蚩尤氏的後裔九黎族因仇恨黃帝氏族,對顓頊政權產生強烈不滿。但是,他們深知顓頊政權勢力強大,以武力反抗只能是徒勞,於是,他們便在民間推行巫教,企圖在輿論領域搞垮顓頊政權。《國語,楚語下》記載說:「顓頊政權民神雜糅,不可方物;夫,人作享,家為巫史。」當時的社會狀況是人和神混在一起,神話、傳說、真假難辨。人人都設祀稱神,家家都有通神的巫師,世風日下,人心不古,巫教風行一時。何況其中還有古神推波助瀾,在甘肅臨洮發現的陶罐上畫有一蛙形人,下面畫有巨大的女體,蛙人四圍是上古之「巫」字,即後來出現在兩河流域的所謂「上下四方之王」。這陶罐實際是「以圖表音」的具體體現。蛙圖表示「媧」之象,以女體代表女性。也就是說該圖代表的就是女媧。

    顓頊深入民間考察時,發現這種情況,馬上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他果斷地採取行動,下令禁止在民間推行巫教,禁止私自設祀稱神。同時命后土管理古神相關的事物,一切巫政神事都由后土審核與統一管理。任命祝融以武力管理臣民,不准臣民參與巫教活動。祝融奉命率領武裝部隊巡邏各地,一面無情地鎮壓在民間推行巫教的頑固份子,一面宣傳顓頊政權所主張和提倡的水德,引導九黎民眾接受顓頊政權的文化教育,使民間巫政失去滋生的土壤,社會秩序得到改善。那些曾經的古神盟友也無從下手。

    顓頊三十三年,甲申,前3757春天,有一天陽光明媚,萬里無雲,天氣格外地好,帝顓頊心血來潮,帶領着大臣們到野外去踏青。徐徐的春風吹動着花草樹木,發出各種美妙的聲音,引誘得遊春的君臣如醉如痴。顓頊認為,這是大自然為古猿附庸演奏的最美妙的音樂,意味着軒轅氏族長期以來消除戰禍,恢復環境卓有成效,應該把它保存下來,流傳於後世,於是便命樂師飛龍模仿自然界的八種聲音,創作一支樂曲。飛龍經過多日的鑽研和構思,終於完成了創作任務,寫出了一支題名為《承雲》的曲子。《承雲》又稱《雲門》,是顓頊天庭政權時期歌舞昇平的著名音樂。顓頊晚年時期,共工部族的鷹派不滿后土和禺京等人對顓頊政權稱臣,由浮游挑起,說動共工氏後裔的術器叛亂。

    想當初共工一時心灰意冷,命術器繼位,后土執掌國政,相柳與無支祁執掌軍政。相柳與無支祁聯手排擠后土一脈,恰因聻族異動,后土出走建立幽都,後來投奔顓頊。而相柳與無支祁挾持術器,號稱繼承共工遺志繼續割據一方。此刻顓頊果斷地派軍隊鎮壓,平息了叛亂。術器兵敗後,一部分共工氏直系被殺,餘眾逃往江南,與那裏的炎帝後裔結合在了一起。后土上表請罪,辭去了中央土正的官職。祝融也因厭倦事俗而退隱,將火正之位傳給族弟吳回。后土與祝融辭官,句芒、蓐收亦紛紛離職。顓頊請求四人臨行與自己合力,隔絕了天界與人間的通道,絕地天通,避免因神人衝突,重演上古古神間的紛爭。打造了「建木」神木,以防不測。按照《海內經》敘事順序,建木入口在西蜀一帶。此建木就是三星堆發現的青銅神樹的原型!青銅神樹的九株,實為九州巫神節杖,也是開啟絕地天通的通道所需。一切都很順利,顓頊志得意滿,卻不知這落入了當初五氏的算計。事畢,后土歸於幽都,祝融安居南海,句芒、蓐收不知所蹤。唯禺京留鎮北方,安撫共工族民。顓頊四十二年,癸巳,前3748。顓頊於北方興建玄宮,恩威並施治理共工遺民。

    北極玄宮為北方之宮,北方色黑,五行屬水,加上顓頊以水德為帝,人們又稱玄帝。無支祁等人不滿,找到假死隱居的共工進讒。說顓頊號稱玄帝,是向共工挑釁,要爭奪水神的名號。又說顓頊在擊敗術器後,辱罵共工氏一脈,又重責后土。共工聽聞後大怒,再次出山。與顓頊約戰,再戰不周山。顓頊本非共工敵手,絕地天通後更是疲憊,依賴軒轅氏傳下的人皇之軒轅劍苦苦支撐。幸得伏羲與后土聽聞消息,趕來勸解。共工隨后土定居幽都,疲憊的顓頊則前往火雲洞追隨三皇,閉關隱居。其後,顓頊子孫經歷十二任帝。共工遺民的主戰派叛亂不休,興起洪水與顓頊世人爭執。顓頊氏政權後期,因大洪水的逼迫,全族遷往黃河以北的太行山和燕山及東北高地的平原,雖然大禹治水成功,兒子啟建立夏朝。但內戰導致夏朝衰落,失去了對中原地區的控制,被唐堯傳承的帝嚳高辛氏政權所取代,顓頊政權此後淪落為北方夷國。

    公元前2371年,古神炎帝一系老甲和黃帝一系帝嚳在異國他鄉齊心協力,建立夏後,或阿卡帝國,也就是在蘇美爾復興了夏王朝,統一了亞洲和北非,是為兩河流域發現的阿卡德帝國!「阿卡德」實為「夏開帝」的舊名;薩爾貢、少皞、少康,實為帝嚳一神,也是舊名之故。西方考古學家和歷史學家據楔形文字泥板書,將少皞舊名成了薩爾貢,將夏開帝國譯成了阿卡德帝國。阿卡德帝國遠非西方歷史學家和考古學家所認識的限於埃及、兩河流域和天竺。他們摸到的只是夏後帝國的一條腿!帝嚳的阿卡德帝國實際上覆蓋了亞洲和埃及!後來炎帝一系因為大洪水而失勢,阿卡德帝國落入帝嚳之手。

    從此夏後帝國廢棄炎帝一族的九州封建制度,採取分封制,帝嚳分封八子鎮守亞洲和北非八方,其中伯虎分封在黔貴一帶,是為《山海經》的柏服國;仲熊分封在中國南方贛西一帶,是為《山海經》的張鋐國,張鋐國是為「中國」名稱之源,是為中國古史中的夏代的中康;畢竟贛西在上古並非蠻荒之地,顓頊帝時,那裏是為顓頊帝帝都所在,贛西之名就來源於「顓頊」的上古舊名。季狸分封在後世的波斯、巴基斯坦和天竺,是為《山海經》的季厘之國。實際上季厘是乘厘之字誤。因仲熊,粵東俚僚土話即張鋐是阿卡德帝國即帝嚳的封國,仲熊、張鋐、斟尋,實為一。所以中國夏代之都城,依照張鋐國的歷史,唐堯和夏代都城就在贛西!依柏服,伯虎、白虎、巴虎,巴人廩君一支國歷史,夏之都城就在黔貴或湘西!依照阿卡德帝國的歷史,夏代的都城就在西蜀或橫斷山脈。

    公元前2292年,帝嚳之孫、以祖父青陽命名的帝摯青陽氏之子——位於亞述的唐堯繼續統治埃及,在《山海經》中稱長右族,因為帝摯橫死,蘇美爾帝國勢力收縮,年僅9歲的混血種唐堯臨危受命,繼承長右族首領,也繼承了統治古埃及的王位。唐堯是為中國古史中的帝堯,帝堯姓伊祁,名放勛。伊祁放勛實際就是egyptian,它的意思就是埃及人之王。帝堯繼承埃及王位共98年,取得帝位時間共56年,是為阿卡德帝國的納拉姆辛。此時帝嚳的繼承人,被分封於今波斯、巴基斯坦和天竺的沙爾沙利乘厘繼承了阿卡德帝國帝位,但此時阿卡德帝國已四分五裂,乘厘帝不被承認。「誰是王?誰不是王?」諸侯各自稱帝,世界大亂。沙爾沙利實為《山海經》中狌狌、雙雙、猩猩、三桑之譯音,也就是商湯之祖族。乘厘帝實際就是中國古史中的舜帝!公元前2250年,被分封於埃及的唐堯練兵秣馬統一了亞洲和北非,正式取得阿卡德帝國帝位。

    公元前2231年前後,古神戰風雲再起,西亞和兩河流域洪災肆虐,帝堯率領埃及和亞述軍隊從埃及遷徙中國,驅逐參加中原大戰的軍閥鯀族、共工族、三苗族、驩兜族,佔領輿論陣地批之為「四凶」,唐堯之後,即公元前2194年,位於今波斯的沙爾沙利乘厘取得阿卡德帝國帝位,是為中國古史中的帝舜,也就是天竺教的帝釋天。乘厘、舜帝、帝釋,也是同音互譯的結果。帝舜在位50年,統一了亞洲,流放古神舊貴族,第二代「四凶」混沌、窮奇、檮杌、饕餮,讓他們與神戰污染導致的怪物魑魅自相殘殺,因為大清洗成為殘餘古神的眾矢之的,虞舜至公元前2144年巡遊而突然駕崩。帝舜之後混亂了17年,至公元前2127年,夏后氏的新一代領袖,顓頊的混血種孫子大禹憑着治水大功取得帝位,並光復亞洲和北非。大禹因為治水舊傷,於公元前2082年逝世,在位45年。大禹之後傳位伯益,掌控白夷,黔貴的伯益在位13年。公元前2072年,伯益取得大禹帝位,那麼問題來了,《古本竹書紀年》認為大禹曾和益共同治理洪水,大禹之後,「傳」位於益。

    &是夏代帝王的稱呼。益當了帝王,自然稱後益,但禹的兒子啟不認帳,不稱益為「後」而稱其為非「公、侯、伯、子、男」之「伯」,這五個爵位是西周才有的事。「伯」為五官之長。《禮記》記載的,「五官之長曰伯。是職方。」可見「伯」為當時的職位名稱,為五官之長,相當於後來的相。大禹死後,傳位伯益,故為「後益」。所以益、伯益實際上是同一人。按《史記.夏本紀》的說法,大禹死後,將天下託付給益,啟守喪三年後,益又將帝位禪讓給夏啟,自已僻居箕山之陽。「以天下授益。三年之喪畢,益讓帝禹之子啟,而辟居箕山之陽。」但《古本竹書紀年》卻提供了一個截然不同的說法:「益干啟位,啟殺之。」說益干涉啟即位稱帝,啟殺了他。到底啟是怎樣獲得天下的,權臣益和少年天子啟之間的關係怎麼樣……一言以蔽之,無非是巴蛇吞象。

    &本竹書紀年》所述「益干啟位」,可見啟自認為根正苗紅,不服接班人,在益稱帝後自已也稱帝,他的都城當然不在益所在的陽城。天無二日,國無二帝,啟稱正統帝自然引起後益的兵戈相見,於是最後的神戰開幕,結果是「益干啟位」,啟就殺了益。司馬遷的記載和《竹書紀年》的記載有矛盾。《史記.夏本紀》所述:禹子啟賢,天下屬意焉。及禹崩,雖授益,益之佐禹日淺,天下未洽。故諸侯皆去益而朝啟,曰「吾君帝禹之子也」。於是啟遂即天子之位,是為夏後帝啟。」

    到底哪一個符合史實呢,中國史籍中沒有答案。但《尚書.夏書.五子之歌》和《史記》「五子之歌」提供了一條線索。按照《尚書》及《史記》「五子之歌」記載,夏啟死了以後,他兒子太康即位,帝太康丟了國家,兄弟五人,游於洛汭,寫下了《五子之歌》。「夏後帝啟崩,子帝太康立。帝太康失國,昆弟五人,須於洛汭,作五子之歌。」《史記》及《尚書》的記載有點莫名其妙。太康怎麼丟了國家?失國這樣的大事竟然一筆帶過!?太康兄弟五人為什麼又滯留洛汭?《五子之歌》又是一首什麼歌值得筆之於史?其實五子之歌中的五子是大禹後族。他們各自立國,最後卻丟了國家,兄弟五人與母親被迫流亡大月氏十二年,在流亡過程中創作了《五子之歌》以示警。《五子之歌》實則為亡國之歌!逃亡十二年後,第十三年,兄弟五人開始復國,與伯益後族政府軍展開了一場大戰!雙方的盟國有九個之多,大戰的結果,雙方最後幾乎同歸於盡,只剩下10個人生還,剩下的只有老弱病殘與婦女!歷史一下子被打到了石器時代,應了愛因斯坦的戲謔!最後夏啟在一片廢墟中復國了!這段慘痛的歷史,祖先不願意提及,司馬遷也不知道真相。

    同樣的,《蜀王本紀》所述:「蜀王之先名蠶叢,後代名曰柏濩,後者名魚鳧。此三代各數百歲,皆神化不死,其民亦頗隨王去。魚鳧田於湔山,得仙。今廟祀之於湔。時蜀民稀少。後有一男子,名曰杜宇,從天墮,止朱提。有一女子,名利,從江源井中出,為杜宇妻。乃自立為蜀王,號曰望帝。治汶山下邑,曰郫化,民往往復出。望帝積百餘歲,荊有一人,名鱉靈,其屍亡去,荊人求之不得。鱉靈屍隨江水上至郫,遂活,與望帝相見。望帝以鱉靈為相。時玉山出水,若堯之洪水。望帝不能治,使鱉靈決玉山,民得安處。鱉靈治水去後,望帝與其妻通。慚愧,自以德薄不如鱉靈,乃委國授之而去,如堯之禪舜。鱉靈即位,號曰開明帝。帝生盧保,亦號開明。望帝去時子圭鳴,故蜀山氏後人悲子圭鳴而思望帝。」《蜀王本紀》明顯采自民間傳說,但民間傳說完全走樣了。

    望帝與鱉靈實際是伯益、大禹,巴人的方言舊名,這不是巴人間的戰爭;故事的結局並不是望帝跑了,而是伯益被殺了。雖然如此,但民間神話也不是空穴來風的。從這一點上看,《蜀王本紀》與《山海經》的記載是相符的。只是在具體細節上出了紕漏。時間抹平了一切,歷史幾乎被世人徹底遺忘!所幸有天竺的《摩訶婆羅多》記錄下了這段歷史!《摩訶婆羅多》記錄的是一個五兄弟與老母流亡十二年,最後復國的故事。主要內容與《五子之歌》驚人地一致!但《摩訶婆羅多》更詳細!在《摩訶婆羅多》中,奇武王死後,兒子堅戰尚小,族弟持國把持朝政,稱為持國王。而持國王是一個瞎子,般度族的堅戰長大後,俱盧族的攝政王持國王不願還政堅戰,而想讓自已的兒子難敵繼承王位。堅戰有大批支持者,建立了自已的國家,並舉行了馬祭稱帝。後在與持國王的兒子難敵的賭博遊戲中,堅戰輸掉了自已的國家,連老婆也差點輸掉了。按照賭規,兄弟五人及老母被迫流亡十二年。在流亡過程中,難敵幾次設計陷害堅戰,火燒紫膠宮,堅戰得到情報,從地道中逃走了;在流亡過程中,兄弟暗中積蓄力量,終於在第十三年與難敵展開俱盧之野大戰,雙方參戰兵力達180萬,最後只剩下十個人生還,幾乎同歸於盡。

    滿目瘡痍中,堅戰最後稱帝,此後五兄弟心灰意冷,在傳位給弟弟阿周那的兒子繼絕後,五兄弟遁世,出走大雪山,最後死於途中。這個故事與夏啟和益,以及太康兄弟的故事驚人地一致!這說明夏啟、後益的《五子之歌》所反映的歷史與古天竺的《摩訶婆羅多》的主要情節所指是同一件事!《五子之歌》是《摩訶婆羅多》主要情節的簡化版!《摩訶婆羅多》反映的也是上古歷史。只不過《摩訶婆羅多》將公元前3100年至公元前2000年以來的全部歷史揉合到了一代人——堅戰的身上。這就是《五子之歌》與《摩訶婆羅多》的最大區別。同時按照《摩訶婆羅多》記載,堅戰在位三十六年,後傳位於繼絕。而按照《古本竹書紀年》記載的是:「益干啟位,啟殺之。……即位三十九年,亡年七十八。」《古本竹書紀年》或許將司馬遷所說的「居喪三年」也算在內,減掉這三年,正好是《摩訶婆羅多》中記載的堅戰在位年數36年。所以《摩訶婆羅多》中的堅戰主要地近似於中國古史中的夏啟事跡。

    &訶婆羅多》記載的是小說家言,堅戰五兄弟揉合了中國史冊記載的帝舜、大禹、夏啟及太康兄弟的事跡,它是一個複合體。世人不應將堅戰框定為舜帝、大禹、夏啟或太康中的任何一個,雖然事跡以夏啟為主,但反映的其實是一個整體,即般度族。而持國、難敵則是俱盧族。般度族在哪?般度族即巴蜀的舊名。蜀在上古與「竹」同音。在南方有的方言中,蜀、竹、度是同音字。般、巴同音。所以般度族就是後世的巴蜀。而持國一族的俱盧族,就是《山海經》中的橋國的舊名詞,實際上是一個國家。按照《摩訶婆羅多》記載,持國的都城在象城。象城在哪?象,湘也。俱盧族的持國為伯益一族,即《山海經.中次十一經》倚帝山之狙如族。《中次十一經》記載的,「倚帝之山,其上多玉,其下多金。有獸焉,狀如鼣,féi鼠,白耳白喙,名曰狙,qu如,見則其國有大兵。」倚帝,就是益帝,即益的舊名;這裏的「白耳」,粵東俚僚土話就是伯益,實為伯益的繪聲繪色;狙,qu如也是俱盧的舊名,「見則其國有大兵」,表明了這裏曾經是大戰的地方。這裏就是夏啟復國的主戰場。而按照《摩訶婆羅多》,夏啟,堅戰、後照屬般度族,也就是巴蜀族。所以夏啟失國應是逃到了巴蜀一帶!積蓄力量十二年,最後聯合其它國家與伯益及其盟國展開了上古神戰。

    公元前2070年,夏啟逃亡13年後,發動了征伐伯益的俱盧,夜郎、且蘭、黔之野大戰,主戰場在黔貴、湘南一帶。當時伯益也有古神盟國,雙方大戰,戰爭席捲亞洲,最後夏啟取得勝利。戰勝伯益稱帝。這場戰爭《山海經》中稱之為「巴蛇吞象」。象,就是伯益的都城,也就是湘南「湘」的舊名詞。《海內南經》巴蛇「其為蛇青、黃、赤、黑」隱喻是上古夷人有四支,分別為青夷、黃夷、赤夷、黑夷。黑夷,而「夏禹」之粵東俚僚土話恰與此同音。所以,混血種夏禹實為黑夷之祖,夏代之所以「尚黑」,原因就在於此。「巴蛇食象」,說的就是逃到西蜀的夏啟成為巴人吞併了象城,按照《摩訶婆羅多》記載,這次中原大戰有18個國家,共180萬兵力參戰,戰爭蔓延到了西亞黑海一帶,雙方使用了很多神秘的武器,最後同歸於盡。這完全是一場4000多年前的神戰!俱盧之野大戰,亞洲幾乎被毀滅,只剩下寡婦和老弱病殘!倖存下來的人流傳下了這段歷史。在中國,散見於歷史典籍中,在天竺,則被匯編成了《摩訶婆羅多》。這場中原大戰幾乎將參戰國打到了石器時代!文明從此倒退!公元前2069年夏啟號稱,光復夏朝稱帝,是為中國古史中的中興夏朝。休養生息後,夏啟又派兵征服了四方。按照《山海經》,夏啟到達了兩河流域、興都庫什山脈,在興都庫什山脈的大運山舞九代。由這一點可以肯定,大禹和夏啟實際上統治了整個亞洲包括北非!因為中原大戰是夏啟復國的轉折點,這場神戰的故事也眾口相傳,三人成虎,這就是《摩訶婆羅多》所曲筆的「俱盧之野」大戰。


https://sg.bbin13.com/%E8%A3%85%E7%BB%85%E5%BC%84%E9%AC%BC-71890/827.html
相關:    龍嘯霸九天  嵐風雨泉  魄魔大陸  界王  花妖影帝  
(快捷鍵←)上一章 ↓返回最新章節↓ 下一章 (快捷鍵→)
 
版權聲明: 好書友裝紳弄鬼第四十九章龍之巫女所有小說、電子書均由會員發表或從網絡轉載,如果您發現有任何侵犯您版權的情況,請立即和我們聯繫,我們會及時作相關處理,聯繫郵箱請見首頁底部。
最新小說地圖
搜"裝紳弄鬼"
360搜"裝紳弄鬼"

html|sitemap|shenma-sitemap|shenma-sitemap-new|sitemap50000|map|map50000

0.0319s 3.4539MB

TG: @feiwug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