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爺爺將手裏的照片一字排開,放到桌子上面。
在照片的上面,無疑都是秦瓷。
密密麻麻,數十張。
可以清晰地看到,在每一張照片的上面,都有一個人杯子,或是茶壺。
楚雲秋等着眼睛,看了半天,不由嘟囔道,「沒看出有什麼好的啊,就是一普通的瓷器嗎?」
因為東西在照片上面,屬於楚雲秋的多寶瞳只有一個結果,那就是照片。
照片的信息,他鑑定不出來。
所以,楚雲秋頓時懵逼了。
他根本就不懂。
楚雲秋以為自己說話聲音很小,但是被王爺爺聽得一清二楚。
「你懂個屁」,即使是王爺爺,也忍不住爆粗口了,直接白了楚雲秋一眼。
楚雲秋不禁撇了撇嘴,不敢去爭辯什麼。
「你還別不服輸氣」,接着,王爺爺將楚雲秋好好地教育了一頓,讓一旁的陸芷晴咯咯直笑。
秦瓷可以說是華夏幾代陶瓷大師集體智慧,空前絕後的結晶。
他的出現,並不是偶然,而是經過了上百次的失敗才製造出來的。
當時華夏剛剛成立,百廢待興。
條件十分地艱苦。
為了設計和製造出「秦瓷」,集中了當時華夏最優秀的陶瓷人才。
可以毫不猶豫的說,秦瓷是陶瓷大師們嘔心瀝血的顛峰之作,也是他們高度協作、集體智慧的結晶,他們各施其才,在一類瓷器上集中了諸多大師的智慧,堪稱空前絕後。
秦瓷是與宋明時期官窯比肩的不朽藝術傑作,「秦瓷」已與宋明官窯瓷器一起,成為並立於華夏瓷器之林的顛峰藝術傑作和獨特門類,其在工藝造詣上的成就,與宋明官窯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是不可多得的收藏瑰寶。
秦瓷更為難得地是,他的存世量遠遠低於宋明官窯瓷器的存世量。
都是可遇而不可求。
而且只要是秦瓷,沒有損壞,那就屬於精品。
別看秦瓷製造距離現今不足百年的歷史,而且現在技術這麼發達,國家這麼有錢,但是想要製造出當初的秦瓷,一個詞——不可能,因為沒有材料。
秦太祖專用瓷工藝十分複雜、用料昂貴,國家用瓷辦公室為製作「秦瓷」,花重金購買儲量已近枯竭的「臨川高嶺土」,這才製作出的半薄胎高白釉瓷器,可以說通體晶瑩剔透,潔白如玉。
用手指輕輕的敲擊,其聲清脆悅耳,不絕如縷,在光線照射下,器壁成半透明狀。
更難能可貴的是,秦瓷還有一個更大特點,那就是導熱系數低,把它製成壁厚不足毫米的茶杯,注入開水後,用手緊握杯體也無燙手之感。
當時為什麼選擇高嶺土,也是經過一番探討和商議的。
原材料選用瀕臨絕跡的高嶺土,有色金屬礦物質研製,手工磨成的色料,所以瓷質細膩,然後經過手工繪圖,繪於釉下,透過釉層溢於瓷表,所以具有永不褪色的特點。
秦瓷不含鉛、鎘等有害物質,耐酸鹼,產品在一三八零攝氏度至一四零一攝氏度的高溫下燒成,具有耐溫差的特點,從一八零攝氏度到二十攝氏度絕不炸裂,因胚體薄且製作工藝複雜,最大出品率不超過百分之二十,因此殊為珍貴。
據一位參與者講,他當時負責配製彩繪顏料的工作。
在此之前,景德鎮的釉下彩顏料只有青花和釉里紅兩種,至於燒制梅花圖案用的粉紅色顏料無成法可援,他開始和他的同事們屢經試驗,均告失敗;不是顏色欠佳,就是彩繪處的釉面出現龜裂。
於是代表找其「談話」,如不能按時完成任務,將以「軍法從事」。
嚇得他幾天幾夜不敢睡覺,加緊試驗,所幸他們後來試驗出合適的配方,總算圓滿完成了任務。
秦瓷四絕:白如玉,景德鎮獨有的臨川高嶺土,燒制瓷器晶瑩剔透,潔白如玉;明如鏡,瓷器表面光滑瑩亮,如鏡面般泛清銀色光芒;薄如紙,瓷器壁厚不足毫米,以光線照射幾乎透明,注入開水亦無燙手之感;聲如磬,以手指輕扣敲瓷器,其聲清脆悅耳,有如磬樂音。
當年,「七五零一」秦瓷的設計者劉平設計了「水點桃花」的裝飾紋樣,他借鑑古華夏畫的寫意沒骨形式,先用玻璃白水點花瓣,畫出花形,再用水調彩料,在玻璃白上進行第二次點染,下筆準確、輕捷,達到花頭嬌嫩的效果,清新脫俗,工藝不凡。
當時秦太祖對這個花飾非常滿意,親點「水點桃花」方案,作為陪伴自己左右的專用瓷器。
從這以後,「水點桃花」秦瓷也被專用來指代「秦瓷」,亦稱「紅色官窯」等等。
在繪圖工藝上,秦瓷採用了無骨畫和分水填色。
無骨畫是指在精胚上用墨線勾畫輪廓,墨線在燒制過程中達到一定溫度即可自然消失,稱為無骨畫。
分水填色是指墨線中含有一種**油成分,在填色過程中能根據墨線輪廓將顏色自然分開,稱為分水填色,採用分水填色,畫面層次感強,顏色乾淨,不會出現所謂的「髒色」現象。
太祖用瓷,生氣盎然,枝葉疏密有致,花朵大小各異,着色有輕有重,胎細釉潤,明快老練,頗具大家風範,是華夏二十世紀制瓷工藝的最高水平。
這套瓷器的外飾在風格上力求簡潔、典雅、端莊,線條流暢優雅,器形飽滿,古樸大方。
除秦瓷以外的另外一批瓷器,也是全手工製作,造型統一,傳統、飽滿,加工精細到位。
器物上裝飾的「翠竹紅梅」構圖別致,有別於秦瓷的上「水點桃花」。
花頭的正、側有度,花苞分佈得體,整個畫面的造型是由老藝術家黃大師舒松水勾勒,姿態各異,形態生動。
花頭、葉子的混水是出自老釉下裝飾藝術人員之手,用色濃淡轉折相宜,前後有空間感。
枝杆用色老嫩有度,花絲、花蕊錯落有致,整個畫面素潔、高雅。
幾年後,七五零一瓷製作完畢,釉下裝飾組的人員當即解散。
後來雖然在此被國家要求製作,當時因為人員有些不是當初的人員,再也恢復不到當初的巔峰狀態。
而真正的秦瓷,也隨着使用、損壞等等原因,越來越稀少。
······
楚雲秋聽到王爺爺的講述,沉默了。
沒有經歷過那個年代,永遠也感受不到那個年代的真實。(未完待續。)
html|sitemap|shenma-sitemap|shenma-sitemap-new|sitemap50000|map|map50000
0.0248s 3.8973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