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關之大山敦厚,大山之後緊靠左護右護的正中心炁穴,又有一擎天巨柱,高不可視,隱隱約約,巨柱之上傳來陣陣鶴鳴,少頃,飛下兩隻巨鶴,其中一隻衝着小無飛下,巨風颳過,小無已乘坐在巨鶴寬闊的背上。
唳!!!
巨鶴沖天而起。
小無緊緊爬在鶴背上,努力的仰着脖子不敢往四外觀看,只是一個勁地緊盯着前方白老的模糊身影。
白老有時含笑回頭,背着手立在巨鶴上,有風吹動,衣衫飄飄,一副飄灑脫俗的仙人派頭。
緩慢落在擎天巨柱上,四野惟余莽莽,雲蒸霧集,小無下來鶴背,雙腳落地,上前幾步趕上白老,抓住白老的手,死死不鬆開。
「爺爺,這是哪?」小無四處踅摸。
「我的洞府。」白老衣袖一揮,氤氳的雲霧散開巨大缺口,露出一片府邸,古香古色,雕樑畫棟,唐磚漢瓦,亭台樓閣散佈其間,大門是青木巨製,高三丈有餘,上扣金釘,有黑色紫木牌匾,上書五個金色大字「白玉蟾丹府」。
「白玉什麼丹府?」有個字,小無一時想不起來,身邊手縷長髯擺酷的白老,差點沒拽掉幾根鬍子。
青春騷年,對什麼都好奇,倒是小無先拉着白老跨入宅院,爺倆走過七星長廊,來到院中,「媽呀」一聲喊,小無鑽入白老懷中,哆里哆嗦地又從懷裏露出頭來,眯縫眼向院中蓮塘看去,就聽一聲好笑:「哈哈哈,這就是白師兄選定的弟子嗎?膽子也恁小了點吧?」
院中有一方圓幾百米大的蓮池,在蓮池中央漂浮着一隻三條腿的巨大金蟾,肥大的身軀超過凡間的巨象,身上金光繚繞,渾身綴滿了血紅色的寶石,正鼓着兩隻巨眼,歪着腮幫子,大嘴裂開,好奇的望着白老懷中的小無。
說話的正是金蟾。
「爺爺。」小無藏在懷裏,稀里糊塗說出一句話。「癩……癩蛤蟆!成精了都!!」
三足金蟾耳力好的很,大怒:「小子,你才是癩蛤蟆,你全家都是癩蛤蟆!」
白老尷尬地把小無從懷中拉出來,「小無,別怕,我給你介紹,這是你金師叔,是爺爺在北宋時度化的一隻金蟾,後來我們結為兄弟,同拜在師父門下。」
小無艱難地咽下吐沫,穩了穩神,對着三足金蟾行了個抱拳禮,雙手高高舉過頭頂,大聲道:「金師叔,小子這邊有禮啦。」
「嗯,不知者不怪,免了。」大蛤蟆張嘴一吐,一朵金蓮緩緩飛到小無面前,「師侄,初次見面,不成敬意,這是「洗心池」五百年一熟的金蓮,拿去。」
小無只覺得,面前寶光閃爍,光芒溫潤,剛要上前抓住,白老哈哈笑道:「師弟倒是捨得,五百年的功德金蓮,用處很多;小無目前肉眼凡胎,無法煉化,受之無用,我先替他收着,煩勞師弟,快快打開洞府。」
金蟾點頭,巨大的身子往旁邊一跳,身下升出一間房子,四四方方,房屋四壁閃爍着眾多五光十色的符文,白老手一揮,帶着小無飛身進入。
屋內佈置非常簡單,正中央擺放着一列龐大的書架,書架上密密麻麻整齊陳列着各種書卷,有竹簡;有帛書,有線裝書,還有現代的紙張書;書架前是三五個蒲團,鳳凰草編織而成,淡淡的向四周散發着香氣。
白老正中蒲團盤坐,闔上雙目,萬事不縈於懷,百聞不如一見,他帶小無來的目的已經達到了。
小無猴不定,見白老無動於衷,他在蒲團上折騰了一會,也努力的雙盤,扭的雙腿發麻,無奈站起身來,朝白老身後的書架走去,拿起一本竹簡,見上面寫着花一樣的字,便放下;又拿起一本線裝書,見字是上下,從左到右行行排列,沒幾個字認識,又放回原處;走到最後,書架緊靠牆體,本來是到頭的,可誰知小無走到近前,書架忽地延長,房子也跟着擴大,小無好奇,再往前走,書架再長,空間似乎永無止盡!
「嘿嘿,好玩。」小無發力猛跑,他不信房子會一直長個不停,一口氣跑了十幾分鐘,房子長了十幾分鐘,小無只好停下,側頭一瞅,書架上有本金光閃爍的書,小無信手取過,封面上用簡體字寫着幾個大字「南派丹法」。
小無正要再翻,忽聞身後白老說話:「小無,那本書是送給你的,是爺爺我多年的實修手記,你好生珍藏,細細參閱,等你以後實修境界提高,這書架上的書都是你的,過來,好好坐下吧,聽爺爺講道。」
小無回身一看,爺爺就在身後幾步範圍內,身前盤坐着一位中年大叔,綠色披風,金色袍子,大嘴巴,鼓眼泡,雙眼含光,笑眯眯地端詳着小無,嘴裏不停的嘀咕:「不錯,不錯,這么小的年紀,身上的功德之光確已非常可觀。」
小無忙回身散盤在蒲團上,把書裝入衣兜。
「這是你金師叔,剛才見過了,不必再介紹。」白老又道。
小無盯住金師叔的大嘴巴,嘿嘿一樂,確認無疑。又怕金師叔嫌他無禮,強自鎮定,穩住身形。
《道德經》第一章我們講過了,頭兩句的闡釋爺爺也如你願證實。道可道,名可名,是入世之法,是俗世中的道;非常道,非常名,是出世之法,是我們實修的道;但兩者之間並不是衝突的,而是互補,互相遞進。實修需先盡人道,後盡天道,先修道可道,再修非常道。我現在講什麼是修煉?修真?修道?修仙?」
白老咳嗽聲,「其實,修真,修道,修仙意思差不多,咳咳……咳咳。」
小無好笑又不敢笑出聲,感情爺爺也會逗樂子。
「上古修仙者丹法三乘,我們南派丹法,主張先命後性漸法,追本溯源,丹修分東南西北中五大門派;五大門派丹修中有漸法,有頓法;漸法,漸悟漸修之法;頓法,頓悟頓修之法;實修,先命後性,先性後命,以命帶性,或以性帶命,或守中;近代各家互相汲取經驗,相互融合,發展到現在,性命雙修,守中,佛道漸融入一體。」
html|sitemap|shenma-sitemap|shenma-sitemap-new|sitemap50000|map|map50000
0.0219s 3.8953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