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 www.bixiale.cc,最快更新異界西遊之島主傳 !
因果鼠的突然偷襲,被那一道屏障,給擠出了這洞口,不禁驚呼道:「是誰?」
因果鼠轉頭一看,只見那人,站立於月光之下,一副仙風道骨的樣子,用西遊記中的原話,那就是:
「大覺金仙沒垢姿,西方妙相祖菩提;
不生不滅三三行,全氣全神萬萬慈。燃武閣 www.ranwuge.cc
空寂自然隨變化,真如本性任為之,
與天同壽莊嚴體,歷劫明心大法師。」
這來人,就是一臉氣定神閒的表情,像是早就知道這因果鼠,今天晚上回來似的。因果鼠,看到此景,知道,是驚動了這山的主人了,而這主人,好像與這「六耳獼猴」的關係不淺,是要庇護這「六耳獼猴」。看來,今日是不能善了了,可是這來人,法力是遠遠在那因果鼠之上,因為這人,躲在暗處跟隨着這因果鼠,可是這因果鼠,卻是一無所知。
看來,這因果鼠,此劫是難逃了。而這因果鼠,也是沒有放棄抵抗,拱起腰來,一副蓄勢待發,想要搏命的姿態。
「且慢。」那個道人開口了。
因果鼠,看他也開口了,俗話說,伸手不打笑臉人,更何況,還打不過,所以,因果鼠暫時放下了爭鬥之心,說道:「你,有何指教?」
道人,見這小老鼠搭茬,說道:「這位道友,是為我這位劣徒而來,這些天來,一直在我的道場,踩點,就是為了今天?」
因果鼠一聽,心一驚,原來,這些天來,自以為神不知鬼不覺的做的那些事情,竟然,都被這老道,收入眼中了,這老道的修為深不可測啊!索性這因果鼠破罐子破摔,說道:「我因果鼠,明人不做暗事,我就說明了,今天,我就是為他而來!」
老道心想:「原來是因果鼠啊!」,接着,說道:「這劣徒,是與閣下有何糾葛,這閣下是要行此偷雞摸狗之事?」
因果鼠說道:「沒有糾葛。」
老道問道:「有仇?」
因果鼠說道:「沒有。」
老道問道:「有怨?」
因果鼠說道:「並無。」
這老道納悶了,說道:「這竟然,閣下,和我這劣徒,並無瓜葛,又無仇無怨,今天,閣下為何,還要來此,找我徒弟的麻煩?」(這兩人,在這洞外對峙,而「六耳獼猴」還是一副沒心沒肺的樣子,在這洞裏面,酣眠。應該,是那屏障太厚了吧!)
因果鼠,說道:「因為,一個任務。」
這道人,笑道:「這道友說笑了,我這劣徒,剛剛修煉不久,還未入世,根本達不到下達任務的標準,這道友,是搞錯了吧!」
這次輪到因果鼠納悶了,說道:「你的徒弟,不是六耳獼猴?」
這道人,哈哈大笑道:「哈哈哈哈,哈哈哈哈,你這小老鼠,也是可笑,我,這劣徒,我取名為孫悟空,實乃靈明石猴啊!」
這因果鼠納悶道:「靈明石猴,什麼靈明石猴啊!」
這老道,是說道:「既然,你誠心誠意的發問,那我就大發慈悲的告訴你吧!周天之內有五仙:乃天、地、神、人、鬼。有五蟲:乃蠃、鱗、毛、羽、昆。這廝非天、非地、非神、非人、非鬼;亦非蠃、非鱗、非毛、非羽、非昆。又有四猴混世,不入十類之種。」
這因果鼠,馬上問道:「敢問是那四猴?」
這老道說道:「第一是靈明石猴,通變化,識天時,知地利,移星換斗;第二是赤尻馬猴,曉陰陽,會人事,善出入,避死延生;第三是通臂猿猴,拿日月,縮千山,辨休咎,乾坤摩弄;第四是六耳獼猴,善聆音,能察理,知前後,萬物皆明。此四猴者,不入十類之種,不達兩間之名。我觀'假悟空'乃六耳獼猴也。此猴若立一處,能知千里外之事;凡人說話,亦能知之;故此善聆音,能察理,知前後,萬物皆明。與真悟空同象同音者,六耳獼猴也。」(這裏,我是摘抄了西遊記中真悟空和假悟空到這如來佛祖面前辨別真偽時,這觀音菩薩和如來佛祖的對話。沒有別的意思,可不是為了湊字數。明眼人都能看出來我上文寫的那個老道是誰了吧!
沒錯,就是菩提老祖。而我也曾經說道過,這菩提老祖,就是那如來佛祖。我現在,將同樣的話,提前了這麼多年,從兩個人口中說出。這也就印證了我的觀點,那菩提老祖,就是這如來佛祖。
這混世四猴,可是連那觀音菩薩,也不知的存在啊!可是只有如來知道,現在,同樣的話,還從了菩提老祖的口中說出,這不就印證了我的觀點嘛!原諒我的小心機吧!
這孫悟空,不管是不是他徒弟,只要是事關取經大計,這菩提老祖(如來佛祖),一定會跳出來,護這孫悟空的。看來,這佛教的西天取經除魔的計劃,已經是實施起來了。
)
「原來如此啊!若不是道友出手,我差點就誤傷了道友的貴徒了。多謝,道友,解我疑惑,請受小的一拜。」因果鼠說着,就跪了下來,沒有一點防禦的架勢,接着說道:「今日發生之事,小的,認打認罰,請上人責罰,」
菩提老祖,卻是是沒有一點動手的意思,說道:「你是因果鼠,是因果一族的?」
「小的,不敢胡言,我確實是因果一族的!」因果鼠說道。
「沒想到啊,天意,天意啊!當年,因果樹的覆滅,沒想到,還有倖存者啊!」菩提老祖感慨了起來。
「上人,是和因果樹有舊?」因果鼠試探性的問道。
「是的,不過,你也不要多問了。」菩提老祖說道。
「是得。」因果鼠應承道。
「對了,你這次,是要完成什麼任務的呢?」菩提老祖說道。
「是那鴻鈞老祖頒佈的捕捉這六耳獼猴的任務,」因果鼠不敢隱瞞,說道。
「可是這六耳獼猴,可是,實難搜尋的呀!」菩提老祖說道。
「是的,小的,也是吃過苦頭的。」因果鼠不好意思的說道。
「好的,聽我一言,這任務還是放棄吧!」這菩提老祖說道。
「為什麼?好吧!」因果鼠,還是無可奈何的答應了。
「對了,你若是完成任務後,想要這鴻鈞老祖,為你,親手做一件什麼事啊!?」菩提老祖說道。
「這復活因果樹,恐怕是鴻鈞老祖,親自出手,也是幾率渺茫的,我是不敢奢望的。我只求,這鴻鈞老祖,能夠找到因果樹的精神碎片,」因果樹傷心的說道。
菩提老祖一聽,也有些感概,對因果鼠說道:「念你是一片苦心,為那因果樹。我看在與因果樹的往日情分上,今日之事,就到此為止,我就不與你多做計較了,不過,日後,你還是好自為之吧!」
因果鼠,連忙在地上磕起了頭,邊磕頭邊說道:「多謝上人,饒命之恩,多謝上人,饒命之恩,」
菩提老祖,也是沒有在意,說道:「你,去吧!」
因果鼠一聽,知道這菩提老祖是下了逐客令了,說道:「還不知上人的稱號,我一定在家中為上人立一個長生牌,」
菩提老祖笑道:「你有這份心,就不錯了,我乃菩提老祖是也,退下吧!」
「是!」知道了菩提老祖的稱號,這因果鼠,也是速速的化為一道閃電,離開了這洞口。
這菩提老祖,在這洞口,卻仍是放不下心來似的,一直站立着。過了許久,才說道:「這千年的取經大計,今日差點,就出了紕漏了啊!到底,是無意,還是有意而為呢?待我施法一番,」
「天地無極,追流溯源,」
而這因果鼠,這離開了洞口之後,也是沒有立刻離開方寸山,他還是有些不甘心啊!所以,第二天,他還是返回了斜月三星洞,不過,這次,他是化身為一隻普通的小老鼠,與那孫悟空,一來二去,就廝混在了一起。(菩提老祖,肯定是知道了這因果鼠的小伎倆,但是,也沒有戳破,也不想要帶來更多的麻煩。畢竟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要想這因果鼠放棄,可不是,簡簡單單的幾句話,就可以打消他的念頭了,只有,在他自己,確認了之後,才能夠死了這條心。)
不過,經過了半年的觀察,這因果鼠,終於是確定這孫悟空是不是靈明石猴不知道,但是肯定不是那鴻鈞老祖任務中提到的那個六耳獼猴。所以,他也是準備離去了。
直到有一天,這孫悟空,在菩提老祖的講課上,突然,就手舞足蹈,情不自禁的笑了起來,這被師傅責罵的,打了三下腦袋。這不止是他們的師兄弟,有些着急。而這因果鼠,在外面看着,也是暗暗,為這孫悟空着急啊!難道,我還沒走,這孫悟空,是要先我一步的被趕出師門,離開這方寸山斜月三星洞嘛!
可是為什麼,這孫悟空,是一點失落的神氣之色都沒有,反而是有些暗暗竊喜的味道。
預知後事如何,就是耳熟能詳的菩提老祖,三更授藝孫悟空的情節,但是,此中,有是引出了不少的故事。且看下回。
(其實啊!這菩提祖師的原型應該就是那五祖弘忍大師菩提祖師。
佛教禪宗第五祖弘忍大師,弘忍大師當時在湖北的黃梅開壇講學,手下足足有弟子五百餘人(和菩提老祖差不多,「那祖師出去的徒弟,也不計其數,見今還有三四十人從他修行。」,都可以算是桃李滿天下了),其中翹楚者當屬大弟子神秀大師。而神秀也是大家公認的禪宗衣缽的繼承人。弘忍漸漸的老去,於是他要在弟子中尋找一個繼承人,所以他就對徒弟們說,大家都做一首偈子(有禪意的詩),看誰做得好就傳衣缽給誰。
這時,神秀是很想繼承師傅的衣缽,學會師傅的真本領的,但又怕因為出於繼承衣缽的目的而去做這個偈子,違法了佛家的無為而作意境。所以他就在半夜起來,在院牆上寫了一首偈子:身是菩提樹,心為明鏡台。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這首偈子的意思是,要時時刻刻的去照顧自己的心靈和心境,通過不斷的修行來抗拒外面的誘惑和種種邪魔。是一種入世的心態,強調修行的作用,而這種理解卻是與禪宗大乘教派的頓悟是不太吻合的。(這可真是搬起了石頭砸了自己的腳了,什麼此地無銀三百兩,這神秀想要繼承衣缽的功利心,實在,是太重了,一點也不像個修禪的僧人。)
所以當第二天早上,看到這個偈子的時候,都說好,而且都猜到是神秀作的而很佩服的時候,弘忍看到了以後沒有做任何的評價。因為他知道神秀還沒有頓悟。
而這時,當廟裏的和尚們都在談論這首偈子的時候,被廚房裏的一個火頭僧惠能禪師聽到了,當時就說這個人還沒有領悟到真諦啊。於是他自己又做了一個偈子,寫在了神秀的偈子的旁邊,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他這個偈子很契合禪宗的頓悟的理念,是禪宗的一種很高的境界,領略到這層境界的人,就是所謂的開悟了。(高低上下,從這首偈子中,立判。)
弘忍看到這個偈子以後,問身邊的人是誰寫的,邊上的人說是惠能寫的,於是他叫來了惠能,當着他和其他僧人的面說:寫得亂七八糟,胡言亂語,並親自擦掉了這個偈子。然後在惠能的頭上打了三下就走了。這時只有惠能理解了五祖的意思,於是他在晚上三更的時候去了弘忍的禪房,在那裏弘忍向他講解了《金剛經》這部佛教最重要的經典之一,並傳了衣缽給他。然後為了防止神秀的人傷害惠能,讓惠能連夜逃走。
這弘忍和這菩提老祖,都是三更傳道都是頭上打了三下就走都是道成就趕走了弟子。這還不明顯嘛!)
(
太上老君
道德天尊是公認的道教創始人,即太上老君。又稱太上道祖、道祖、太清道德天尊、混元上帝、降生天尊、開皇末劫天尊。
在莊嚴肅穆的道教三清大殿***奉着神態端莊的三位尊神,這就是道教的最高尊神「三清祖師「。三清即玉清元始天尊、上清靈寶天尊、太清道德天尊(太上老君)。
道經記載,道祖老君上處玉京,為神王之宗;下在紫微,為飛仙之主。是道教最高尊神三清天尊之一,道祖常常分身降世,傳教度人,弘揚道法。
著有震古爍今的道教祖經--《道德經》五千餘言。
每年農曆二月十五日為道教創始者--道祖老君的聖誕日,為國際道教節。
道教宮觀「三清殿」,其塑像居左位,手執蒲扇。相傳老君居住在太清聖境。《西遊記》中,老君居「離恨天兜率宮」;《封神榜》中,則是「大羅天玄都洞八景宮」。
老君是三清尊神中受到最多香火奉祀的神明,道教相信道家哲人老子是老君的化身,度人無數,因其傳下道家經典《道德經》,故稱老君為道德天尊,也被道教奉為開山祖師。
許多道教祖師都自稱得到老君顯靈的啟示與教誨,如漢朝的張道陵、南北朝的寇謙之等。唐朝皇室更尊奉老君為其始祖。
道家創始人老子的神化格,道教奉為教祖。
據《史記》載,老子曾為中國周代守藏史,因見周德日衰,退隱西遊,不知所終。秦漢之際,黃老道德家推崇黃帝老子為先王聖哲,與儒家之堯舜周孔相仿。漢初關於老子的傳言不一,司馬遷作《史記》已不能確指。此後因黃老道的渲染,老子日漸神化,東漢楚王英、桓帝都曾仿佛教法式祀老子。
延熹八年(165),邊韶作《老子銘》說:「世之好道者觸類而長之,以老子離合於混沌之氣,與三光為終始。」因為有這種社會傳言作背景,五斗米道經書《老子想爾注》乃稱「一散形為氣,聚形為太上老君」。
南北朝(420~589)時,南方道教崇三洞教主三清天尊,北方道教則崇老子神化之太上老君,在南朝道教所傳七部經教體系中,道德天尊所說洞神部經是《三皇經》,老君所說《道德經》是太玄部首經。唐太宗時焚禁《三皇經》,以《道德經》代之。高宗、玄宗又先後為老子加封尊號,推為宗室遠祖,並建太清宮專奉老子,儀規同於朝廷,而實為宗室祖廟,太上老君遂最終確定為太清境洞神教主,即道德天尊。東漢以後,老子化身故事很多,宋元時道士編《太上老君八十一化圖》,集成其說。
《雲笈七籤》雲,「老子者,老君也,此即道之身也。元氣之祖宗,天地之根本也。夫大道元妙出於自然,生於無生,先於無先,挺於空洞,陶育乾坤。號曰無上正真之道,神奇微遠不可得名。故曰:吾生於無形之先,起乎太初之前,長乎太始之端,行乎太素之元。浮游出虛,出入杳冥。觀混沌之未判,視清濁之未分,步宇宙之曠野,歷品物之族群。夫老君者,乃元氣道真,造化自然者也」。
在中華文明浩如煙海的書籍中,在國外被最為廣為翻譯和閱讀的一本書要算是《道德經》。《道德經》中所說的中心思想是:「道」,而「道」是「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的意思雖然比較難明白,但我們可以說「道」的意思是「自然」。
道家認為,個人不應該反對「道」,而是要順從於「道」,按「道」行事。爭權奪利是荒唐的,也是非常不道德的。「道」是不敗的,人應該順其道而行。道家認為水是非常柔弱的,心甘請願地向低處流去,即使遇上最弱的力量,也不表示反抗,然而水卻是不可摧毀的。反之,最堅硬的石頭也有被水擊破的那一天。對於個人,樸素和自然是值得讚揚的。暴力應該被避免,人應當清心寡欲。人不應該改變世界,而是要尊重世界。對於政府,無為而治政策是最聰明的方針。通過更繁複的法制或是強制實行法制,通常是使事情便得更糟。高稅賦和戰爭都和道家的哲學精神相違背。《道德經》的影響巨大。這本書的篇幅很短,中文不到6000字,但其思想的內涵卻是極其豐富。在中國,雖然儒家思想是中國歷代哲學的主流,不過儒家的哲學中吸收了道家的很多思想,儒家還是很尊重道家思想的。
太上老君是道教最高神之一,是三大超級神中的一位。老君的信仰,始於東漢。東漢的張陵(後來的張天師)設天師道,尊為老子為太上老君,後稱「太上道德天尊」。謂其生於無始之時,無因而起,是萬物之先,元氣之先。
)摺疊西出函谷關
春秋末年,老子駕一條青牛,拖一架木板車,向函谷關而去。函谷關守吏尹喜平日裏喜好道學,頗有些道根。老子來之前,尹喜觀星象、望氣,就看見一股紫氣從東方冉冉而來,他於是推算出必有真人要來。當老子駕牛車過關時,尹喜認定老子就是的真仙,就強留老子住了幾天,並召來一些同事,共同聆聽老子給他們講經說道。老子盛情難卻,還給尹喜留下了五千餘字的「天書」,也就是後來著名的《道德經》。老子臨別時告訴尹喜:要他一千天後,去到cd青羊肆去找他。其時,尹喜準時在青羊肆等待老子,只見老子騎着一頭青牛,從空中而下。後來,傳說老子就在那裏度化尹喜得道成仙,並帶他一起到西域向佛門弟子們傳道去了。而在老子度化尹喜的地方,還留有一首詩:西出函關佛事拜,東來魯國聖人參。
摺疊老子演化說
太上老君
太上老君在中國信仰里,由歷史名人而蛻化成的神明,最負盛名的要算這位太上老君了。單憑他的名頭之大及地位之尊就可以證明:太上老君是中國道教最高神明之一,是三位超級神明中的一位;而它的人間形態老子是先秦最著名的思想家之一,老莊學派的開創人,被奉之為道教的鼻祖。自然,歷史人物的老子要「普通」,太上老君是得道後的神。老子生活在先秦的春秋末期,相傳,孔子曾向他請教過問題,他著有五千字的《老子》,此書被視為道家的開創之作及道教的經典。西漢伊始,道家學派黃老學派大興,老子和黃帝受到了先前未有的祭祀,漢人對老子和黃帝的個人崇拜也逐漸達到頂峰,漢代宮廷開始出現祭祀黃老場面。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後,黃老學派開始走入民間,形成黃老道。老子本身的哲學理論加上漢朝子民的敬仰使得老子此時已為共識的神仙,東漢皇帝大張旗鼓去往老子廟祭祀,而老子之母的墓志銘亦說老子是道的化身。
東漢張陵繼承老西漢的黃老道學,創立了五斗米道的教團,用黃老之術教化西蜀少數民族所信仰的宗教,於是老子自然而然成為新教團的教主。自佛教進入中原,這個和中國似曾相識的宗教使得漢朝士大夫普遍認為老子西去印度度化成佛陀。而剛剛傳入中國的佛教,此時微不足道,更是迫切依附在道教上發展,西來傳教的佛教徒也宣稱老子是佛陀的老師。於是,老子化胡的說法成為當時的共識。漢魏時期,老子是早期道教教團組織的最高的神,之後由於一氣化三清降為成熟教團中三清的第三位。
由老子演變而來的太上老君地位雖然不及元始天尊與靈寶天尊,但是仍受到非常高的敬奉,各地都有宮觀奉祀。因為號「太清太上老君」,因此主祀他的宮觀廟殿稱他太清宮、太清殿、老君殿或老君廟。
太上老君,道教天神、教主。為三清之第三位。北魏前稱:道德天尊,是道教最高神明「三清」。元末,化劉氏伯溫順天意助定朱氏江山。至民國初,與江西武功山,順民意點化毛氏澤東以立新國。降8341,以應天數。
太上老君,屢世為王者之師。在商以前,老君即分身下降,隨世立教,事竟則隱,故在世未有誕生之跡。至商十八世王陽甲踐祚之十七年,老君自太清境分神化,托孕於玄妙玉女,經八十一年,於武丁九年二月十五日降生。這是最早關於老君誕生之跡的紀傳。紀傳說:周武王時老君仍為柱下史。號經成子,授道周公,乃游西極太秦,竺乾等國,號古先生。周昭王二十三年老君西過函谷關,度關令尹喜,授以道德五千言。前漢文帝時,老君降於陝河之濱,號河上公,亦曰河上丈人。漢成帝河平二年,老君降於琅琊曲陽,授于吉《太平經》。
後漢明帝元和二年,老君下降,授于吉真人一百八十戒。漢順帝漢安元年,老君降於蜀山鶴鳴山,授天師張道陵,《正一盟盛》秘錄;再降賜《太清中經》九百三十卷,符文七十卷。建康元年又授天師三洞眾經及超度九祖齋直之法。北魏明皇帝神瑞二年,老君降於嵩山,授道士寇謙之《雲中音誦新科之戒》;泰常二年又降賜符錄七十卷。太武帝太平元年,老君降於嵩山,命寇謙之授帝以太平真君之號。唐高祖武德二年,老君降於羊角山,語吉善行,令奏聞云:「我帝祖也」。唐高宗龍朔二年,帝祠老君。乾封元年上尊號玄元皇帝。宋真宗大中祥符七年,故截止於宋。道教徒相信太上老君為至尊天神,常分身降世,無世不存,這是不可動搖的信仰,否則你就不是道教弟子,老子之徒。
太上心印經
太上智光燭照太虛獨此真陽永劫長存手不妄動足不輕行目不外視耳不他聽
口絕閒言心無妄想自朝至暮洗心滌慮無牽無掛更遠累害制外養中退藏於密
惟慎幽獨時時內觀刻刻返照不離方寸惺惺常存守之不敗寂而長照照而常寂
綿綿密密不二不息對境無心遇物不染常應常靜無文無武動觀自在靜養中和
精神內蘊怡養穀神積至久久誠至明生了了常明如如自在純乎以正默默合天
道教認為:心躁動不安之時,持念一〇八遍,可定心。亦可分二次持念,第一次七十二遍,第二次三十六遍。
摺疊老君神咒
太上老君普在萬芳道無不應三界之內六合之中順之者吉逆之者凶
敕命一到雷霆隨行弟子有難幸願汝偕逢凶化吉化殃為祥急急如律令
摺疊太上清心咒
老君曰:大道無形,生育天地;大道無情,運行日月;大道無名,長養萬物;吾不知其名,強名曰道。
夫道者:有清有濁,有動有靜;天清地濁,天動地靜。男清女濁,男動女靜。降本流末,而生萬物。
清者濁之源,動者靜之基。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夫人神好清,而心擾之;人心好靜,而欲牽之。
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靜,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滅。所以不能者,為心未澄,欲未遣也。
能遣之者,內觀其心,心無其心;外觀其形,形無其形;遠觀其物,物無其物。
三者既悟,唯見於空;觀空亦空,空無所空;所空既無,無無亦無;無無既無,湛然常寂;寂無所寂,欲豈能生?
欲既不生,即是真靜。真常應物,真常得性;常應常靜,常清靜矣。
如此清靜,漸入真道;既入真道,名為得道,雖名得道,實無所得;為化眾生,名為得道;能悟之者,可傳聖道。
老君曰:上士無爭,下士好爭;上德不德,下德執德。執着之者,不名道德。眾生所以不得真道者,為有妄心。既有妄心,即驚其神;既驚其神,即着萬物;既着萬物,即生貪求;即生貪求,即是煩惱。煩惱妄想,憂苦身心。便遭濁辱。流浪生死,常沉苦海,永失真道。真常之道,悟者自得,得悟道者,常清靜矣。
仙人葛翁曰:吾得真道,曾誦此經萬遍。此經是天人所習,不傳下士。吾昔受之於東華帝君,東華帝君受之於金闕帝君,金闕帝君受子於西王母。西王母皆口口相傳,不記文字。吾今於世,書而錄之。上士悟之,升為天官;中士修之,南宮列仙;下士得之,在世長年。遊行三界,升入金門。
左玄真人曰:學道之士,持誦此經,即得十天善神,擁護其神。然後玉符保神,金液鍊形。形神俱妙,與道合真。
正一真人曰:人家有此經,悟解之者,災障不干,眾聖護門。神升上界,朝拜高尊。功滿德就,相感帝君。誦持不退,身騰紫雲。
長生吉祥如意咒
太上老君慈恩福俱過往去化共赴龍華
急急如律令
摺疊道德經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老子》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恆也。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老子》第三章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老子》第四章
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
《老子》第五章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老子》第六章
穀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
《老子》第七章
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
《老子》第八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老子》第九章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老子》第十章
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專氣致柔,能如嬰兒乎?滌除玄鑒,能如疵乎?愛國治民,能無為乎?天門開闔,能為雌乎?明白四達,能無知乎?
《老子》第十一章~第八十一章請繼續參考具體典籍。
老子在函谷關前著有五千言的《老子》一書,又名《道德經》。《道德經》、《易經》和《論語》被認為是對中國人影響最深遠的三部思想巨著。《道德經》分為上下兩冊,上下共五千字。
《道德經》是後來的稱謂,最初老子書稱為《老子》而無《道德經》之名。其成書年代過去多有爭論,至今仍無法確定,不過根據1993年出土的郭店楚簡「老子」年代推算,成書年代至少在戰國中前期。
《老子》以「道」解釋宇宙萬物的演變,以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乃「夫莫之命(命令)而常自然」,因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為客觀自然規律,同時又具有「獨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恆意義。《老子》書中包括大量樸素辯證法觀點,如以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兩面,「反者道之動」,並能由對立而轉化,「正復為奇,善復為妖」,「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又以為世間事物均為「有」與「無」之統一,「有、無相生」,而「無」為基礎,「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此外,書中也有大量的民本思想:「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民之飢,以其上食稅之多」;「民之輕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其學說對中國哲學發展具深刻影響。
西出函關
太上老君
太上老君春秋末年,老子騎一青牛,從洛陽向函谷關而來。函谷關守吏尹喜平日裏喜好道學,頗有些道根。老子來之前,尹喜觀星象、望氣,就看見一股紫氣從東方冉冉而來,他於是推算出必有真人要來。當老子駕牛車過關時,尹喜認定老子就是那位真人,就挽留老子留下,希望老子在隱世前能給他們講經說道,給後世留下著作。老子盛情難卻,就給尹喜留下了史上有名的老子五千文,也就是後來著名的《道德經》。
老子臨別時告訴尹喜:要他一千天後,去到cd青羊肆去找他。其時,尹喜準時在青羊肆等待老子,只見老子騎着一頭青牛,從空中而下。後來,傳說老子就在那裏度化尹喜得道成仙,並帶他一起到西域向佛門弟子們傳道去了。而在老子度化尹喜的地方,還留有一首詩:
西出函關佛事拜,東來魯國聖人參。
化胡為佛
老子化胡,老子在道教中是一位非常尊貴的神,被稱為「太上老君」或「道德天尊」,認為他是創立道家思想和哲學的人。事實上,從歷史的角度看,這只是當年佛教從印度西來,在文化上極度自信的中國人卻很少有人相信,印度西來的佛教徒為了更好的讓中國人接受佛教,在中國傳教時自己編造「老子化胡」的故事,道教徒也欣然接受,後道教徒撰寫《老子化胡經》。
老君殿
太上老君既然是道教尊神,肯定受到道家的崇奉,與此同時也得到漢族
民間的供奉,傳說農曆二月十五日則是太上老君的誕辰,許多道家學者都來到河南鹿邑縣東關的太上老君台來朝拜。
驪山老君殿
道教宮觀。在陝西省臨潼縣城南的驪山西繡嶺第三峰上。原為唐代華之長生殿所在地,相傳唐玄宗曾兩次在此遇見太上老君降臨,故稱之為「降聖閣」、「朝元閣」。後殿內供奉太上老君,故名老君殿,昔時殿內所奉太上老君白玉雕像,造型細膩,刀法簡練,神態逼真,栩栩如生,為唐代西域著名雕塑家元兄迦之作,今珍藏於陝西省博物館內,殿內現供太上老君塑像,為近代所塑立。殿內窗明几淨,環境清幽,殿外景色秀美,風光迷人。為陝西省重點道教開放宮觀。
巍寶山老君殿
道教廟宇。在雲南省巍山彝族回族自治縣境內的巍寶山前山。又名清微觀、清霞觀。相傳其址為太上老君點化南詔王細奴邏之地,創建年代不詳,初為南詔祭祀太上老君之所,清代康熙二十二年(1683),湖北武當山全真道士沈妙章建此大殿,殿內原供太上老君銅鑄像,現改為泥塑像,白鬢鬍鬚,神態自若,右手握羽毛扇,左陪祀郭天師,右陪祀張天師,上懸「大赤天宮」、「青霞再現」二匾額;殿左右房舍為道士食宿之所,左側舍額懸「片石含青」匾,內藏《青霞觀山場地界碑記》石碑一通,殿後有「老君打坐石」等名勝。
奉祀活動
道教宮觀中的三清殿,都有太上老君之神像或神位。其神像常作一白須白髮老翁,手執羽扇,居元始天尊之右側位。在道教大型齋醮禮儀中,也均設有太上老君的神位,亦居元始天尊之右側位。太上老君,即道德天尊之神誕日為農曆二月十五日。道教以太上老君為教祖,是日大多舉行祝誕聚會或祈福延壽道場。
html|sitemap|shenma-sitemap|shenma-sitemap-new|sitemap50000|map|map50000
0.0291s 4.0184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