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志》稱丁原對呂布『大見親待』,對呂布應該是不錯的。雖然丁原是個大老粗,呂布心裏可能不怎麼滿意,但是殺掉自己的上級投靠敵人在當時是一件極損仁德的事情,呂布怎麼會下手呢?這個問題只有一個答案,董卓開出了天價!讓呂布和并州軍想不動心都難。」
「董卓開出的條件不是金銀財寶,也不是高官厚祿,而是一句話。它記錄在《三國志呂布傳》裏,叫做『誓為父子』。董卓不僅收呂布為義子,而且還立了誓。董卓無子,只有一個女婿牛輔,那麼他的繼承人就是呂布了。這事就很鄭重了,為什麼呢?因為漢代很注重法律上的繼承關係。像袁紹,過繼給叔父家,叔父的爵位、家產都由他繼承,而且不可剝奪。董卓為了瓦解并州軍,不惜指定呂布為繼承人取得呂布和并州軍的信任。這樣的價碼是呂布和并州軍事集團無法抗拒的。」
「終其一生,董卓都未對此反悔過,呂布也一直對此深信不疑。而且當時董卓官拜前將軍,封斄(讀tái,古同『邰』,古邑名,在今中國陝西省武功縣南,秦置)鄉侯兼併州牧,要論官位,董卓的前將軍遠在丁原的執金吾之上。對呂布以上令下,呂布當沒有迴旋的餘地,因為呂布並不是丁原的私人武裝,而是漢官吏。」
「另外被絕大多數人忽略的、但是相當重要的一點是,董卓在其進京的初期,名聲是相當不錯的。《後漢書》《董卓列傳》雲,董卓初時『擢用群士。乃任吏部尚書漢陽周毖、侍中汝南伍瓊、尚書鄭公業、長史何顒等。以處士荀爽為司空。其染黨錮者陳紀、韓融之徒,皆為列卿。幽滯之士,多所顯拔。以尚書韓馥為冀州刺史,侍中劉岱為兗州刺史,陳留孔宙為豫州刺史,潁川張咨為南陽太守。卓所親愛,並不處顯職,但將校而已』。他所選拔的這些人,基本都是名士和名門之後,在各方面都有一定的過人之處,也都頗有人望,而他自己的部屬卻都只被任命為低級職位。」
「《資治通鑑》又曰:『董卓率諸公上書,追理陳蕃、竇武及諸黨人,悉復其爵位,遣使吊祠,擢用其子孫』,陳蕃、竇武乃天下名士,聲望極為崇高,在靈帝時為宦官所枉殺,當時天下士人百姓皆冤之,此等天下大冤而今在董卓手上一朝得雪;大儒蔡邕,先前因為得罪宦官『徙朔方,會赦得還。五原太守王智,……奏蔡邕謗訕朝廷;邕遂亡命江海,積十二年』。董卓進京後,又馬上辟之,『(蔡邕)到,署祭酒,甚見敬重。舉高第,補侍御史,又轉持書御史,遷尚書。三日之間,周曆三台。遷巴郡太守,復留為侍中』。『卓重邕才學,厚相遇待,每集宴,輒令邕鼓琴贊事,邕亦每存匡益』。這個時候董卓儼然是一個賢臣模樣,不但能禮賢下士,還能納諫-----『邕亦每存匡益』,正因為這樣,蔡邕才有在董卓死時,於王允席上發出了那一聲致使他身死的,深感董卓知遇之恩的那一嘆。」
「在這個時候,董卓絕對是個賢臣和天下棟樑的樣子,誰又知道他後來會怎麼樣。因此正可說『設使當初身先死,千古忠奸有誰知』,所以當時不能以助紂為虐之名加罪呂布,何況還有董卓的繼承權那麼大的誘惑。我的推斷是,呂布和張遼歸降之時,董卓並沒有盟誓,想拖一拖看,張楊一遠走河內,就逼得董卓不得不盟誓了。」
「所以,你所說的謬論一說站不住腳,我們不能拿《三國演義》當正史看,您說是不?再說,您自己想想,如果是你,在當時該如何選擇?」眾人一陣鬨笑,那教授老臉一紅,訕訕地坐下。
這時一個年輕人站起來問道:「並涼雄兵,甲於天下,為什麼董卓未能好好整合好這兩隻力量?」
瘦高個讚許地點點頭:「這個問題問的很好!按理說,並涼雄兵都在董卓手裏,董卓一統天下指日可待。事實並非如此,並、涼兩支軍事力量之間,仍存在矛盾,甚至處於敵對狀態。涼州軍的第二人是董卓的女婿牛輔,這個人既沒本事又膽小,這也是董卓不想把繼承權給牛輔的原因之一。但是,牛輔無能,下面的部將心眼就活動了,比如胡軫。胡軫字文才,屬於所謂『涼州大人』,在涼州軍中具有崇高地位。看到董老大準備讓呂布當繼承人,心中就非常不舒服,這不舒服就要出頭找個理由教訓一下呂布。」
「當時董卓軍正在和關東諸侯聯軍作戰,關東聯軍的主力是孫堅部隊。在這次戰爭中,胡軫為『大督』,位置在擔任『騎督』的呂布之上,是全軍統帥。開始董卓軍把孫堅軍打敗了,胡軫一得意嘴上就沒把門的了,揚言『要當斬一青綬』,所謂『青綬』指呂布。《後漢書·呂布傳》說:『(董)卓以(呂)布為騎都尉。』《續漢書·百官志》說騎都尉是比二千石的官,據《漢書·百官公卿表》『秩比二干石以上皆銀印青綬』,因此,胡軫所說的『青綬』當然即是呂布。呂布何等自負,當然咽不下這口氣,你要玩我,我就先玩死你!并州軍紛紛聯絡『孫堅來了,我們馬上跑,讓胡軫自己頂着。』結果是孫堅反敗為勝,董卓軍大敗。這一下涼州軍和并州軍的梁子就從此結下了,如果換了劉皇叔或者曹孟德,保準是皆大歡喜的結局。另外,對於董卓來說,是不希望手下的幾支重要力量關係很好的。董卓想用一隻手看住另一隻手,並涼之兵的勢同水火,我的看法是,董卓至少是默認的甚至是縱容的。這一手歷史上很多英雄都玩得很熟練,不過董卓卻沒玩好,接過就是把自己的小命玩丟了。」
「再說董卓和呂布的關係。《太平御覽》卷五五引《典略》說:『董卓雖親愛呂布,然時醉則罵,以刀劍擊之,不中而後止。』《後漢書,呂布傳》說:『(呂布)嘗小失(董)卓意,卓拔手戟擲之。布拳捷得免,而改容顧謝,卓意亦解,布由是陰怨於卓。卓又使布守中閣,而私與傅婢情通,益不自安。』其實從父子關係來講,父親打罵一下兒子無可厚非。當然也不排除董卓後來後悔了,卻無法反悔,心中焦躁,借着發酒瘋打呂布兩下出氣。問題是呂布只是義子,這樣隔幾天鬧一回,呂布的意見就大了去了,以至『益不自安』,這就說明,呂布認為董卓騙了自己。不僅繼承權沒戲,人身安全都不見得有保障了。」
「到後來王允與僕射士孫瑞密謀誅董卓的時候,董卓已經凶相畢露,是個亂天下的國賊,關東諸侯已然起兵討伐,可說人人得而誅之。呂布為了自己和并州軍的安全考慮,兩人一拍即合。」
「緊接着因為王允不赦董卓部曲,董卓部曲李傕、樊稠、李蒙等十幾萬眾合圍長安城,這個時候呂布顯露了他性格的一角。《英雄記》有曰:『郭汜在城北。布開城門,將兵就汜,言『且卻兵,但身決勝負』。汜、布乃獨共對戰,布以矛刺中汜,汜後騎遂前救汜,汜、布遂各兩罷』。洛陽城中當時以呂布為大將(允以布為奮威將軍,假節,儀比三司,進封溫侯,共秉朝政),他卻率軍出去與人『卻兵,但身決勝負』,固然可以說豪氣蓋天勇武過人,卻表明了他不以大局為念,只顧斬將奪旗,全然是個江湖豪士的形象,混不象個大將所為。後來洛陽城破,呂布與李傕、樊稠戰城中,不勝,遂帶數百騎以董卓頭系馬鞍,駐馬青瑣門外,招王允同走,《通鑑》曰王允以『朝廷幼少,恃我而已』,並要呂布轉告關東諸侯:『努力謝關東諸公,勤以國家為念!』,遂不去死國。這個事情同時也說明了呂布一生都是一個匹夫,這樣的智商和情商連袁紹都不如,更何況老謀深算的曹劉。」
瘦高個並沒有繼續深入,而是開始了結案陳詞。
「亂離人,不如太平之犬。在亂世中,每個人都先要保證自己的生存權,為了生存,人會身不由己地做很多壞事,原因很簡單,做壞事可以活下來,不做壞事就要被做壞事的人殺死。黃巾以人肉為食,劉備在徐沛之間,部隊斷糧,互相殺戮為食。這樣的記載充斥在字裏行間。這就是東漢末年,這就是三國。一個沒有任何秩序的時代,只要能活下來,就什麼都可以做。」
「呂布,作為一個普通人,帶着一支流浪軍隊,四處充當打手和僱傭軍,目的很簡單,就是讓自己和部曲活下來。無論後世如何評價,他的部隊從沒有吃過人,支援過他的人,他都有過厚報,比如替袁紹破張燕,幾百騎破數萬精兵,比如轅門射戟解劉備之圍。至少,他在某種程度上堅持了自己的原則,至少是僱傭軍的原則。而他的一生,是不斷被利用不斷被拋棄不斷掙扎的一生。畢竟,三國初期最強的部隊掌握在這樣一個人手裏,是讓其它諸侯寢食難安的。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
「最後呂布以自己的死,為并州軍事集團最後的精華找到了一個鐵飯碗,那就是張遼率領着呂布軍殘部加入了曹操部隊,成為了虎豹騎的核心。所以,呂布有着狗熊的外表,英雄的心。如果他的心再狠一點,底線再低一點,智商情商再高一點,也許三國的歷史會改寫。」
李布心中大驚,這不就是前上司的「英雄狗熊」理論嗎?那瘦高個走下講壇後,李布一把抓住他,兩個人聊了起來。論壇結束後,兩人意猶未盡,找了個地方,邊喝酒邊吹牛,天南地北、古今中外無有不侃,直到兩個人都醉倒在地。
;
html|sitemap|shenma-sitemap|shenma-sitemap-new|sitemap50000|map|map50000
0.0208s 3.8484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