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佛的話,讓蘭絕塵不禁啞然一笑,自嘲自己一番,糊塗了,糊塗了。古佛卻微笑道,很多人都是如此,自緣身在此山中罷了。
「大師,聽您這席話,讓晚輩倒是十分好奇,您是如何普度眾生,讓眾生阪依我佛,信徒遍佈天下。」蘭絕塵已經將稱謂改成了大師,語氣顯得很是謙卑。
「孩子,老衲只做一件事情,讓他們不要阪依我佛,不要信佛,於是眾生阪依我佛,老衲的信徒開始遍佈天下。」古佛臉上的笑容和煦燦爛,皺紋凝成一團,如是一朵綻放的黃花。
蘭絕塵和古佛兩人大眼瞪小眼,不過片刻,同時哈哈大笑,其中的奧妙,他們兩人自知。
「眾生皆愚,眾生皆昧,眾生皆惘,眾生皆靈,卻不自知,你我何嘗不是如此,眾生皆醉,誰能獨醒?」蘭絕塵不由得嘆息道。
他也不知道自己究竟是夢境之中,還是處於清醒之中,至少他無論是夢境之中,還是清醒之中,他都會堅持自己心中那一份堅持,不會動搖片刻。
這樣的人是最為強大的,因為他們無懼任何的未來。
即使這是比夢境還要虛幻的現實,對蘭絕塵來說這一切都是實打實在現實里發生的,比夢境還錯綜複雜,太過奇妙,太過迷離。
只要人還活着,腦海還掛念着,你就總會有可能在睡夢中回到起始的地方,然而那段不可能在被觸碰的現實,已經隨着時間這一虛無縹緲的概念而永遠的消散,那種觸不可及的感覺,甚至再回憶起,你會覺得那一切還不如在夢裏看到的東西真實。
就像有天再見到曾經的知己,那已和你的記憶里的人和物無關,你會不禁萌生出,這真的是誰誰誰嗎?這種看似很愚蠢的問題。
可怕的是那些腳踏實地站在現在,珍惜現在,守望未來的修行者,他們並非一帆風順,甚至可以說一生都是用坎坷來譜寫的。
但是現在的一分一秒就是未來的登頂金字塔頂端的一磚一瓦。
蘭絕塵和這尊古佛都是同類人,正是因為如此,兩人第一眼就看出了對方同類的特徵,於是產生了一種相見恨晚的感覺。
水漣漪和慕容情兩女卻聽得一愣一愣的,不知道這一老一少是在打什麼啞謎。
古佛對蘭絕塵點了點頭,微微笑道:「何不向你的兩位紅顏解釋一番?老衲也想要聽聽,你對我之前那句話的了解。」
蘭絕塵自然不會拒絕,於是運用自己上一世所學的知識,開始緩緩道來,他並不擔心自己上一世所學的佛學無用,佛是相通的。
正是印證了古佛那一句,佛即道,道即法,道法自然,如來。
佛教創立時認為參悟佛法需要太高的道德平台需要太高的教育、太深的覺悟和太複雜的煉造過程,是一道靠人性本能很難邁進的門檻。
於是,佛教便創立很多關於天地人的神話,便有了佛教的關於西方極樂與六道輪迴之苦、永生與死亡的應許,讓凡夫俗子因為恐懼死亡輪迴和嚮往極樂淨土而自律。
很多人信佛而迷信佛,這種因信佛而得救,往生極樂,因不信而有罪,下地獄煎熬。用這種哄孩子、嚇孩子的方法讓人去信,雖有利於佛教的實踐和普及,卻也恰恰迎合了人的怕死的一面、貪婪的一面。
這樣的因果關係已經不給人以自覺、自醒的機會,人連追求高尚的機會都沒有,又何以高尚呢?這是智與善的魔術,非讀懂的人不能理解。
可佛經卻告訴世人了,要悟佛法。不因上極樂與下地獄的因果關係而具有的極高人生境界,就是佛法。
佛為拯救世人甘願自己受苦,是肉身的地獄,是靈魂的天堂。
進了佛門,佛立刻就會告訴你,我是不存在的,佛就是你自己。但是,證到如此也並不究竟,佛是什麼?
佛即道,道法自然,如來。
大家都聽說過佛陀拈花微笑的故事,佛陀為什麼要拈花微笑呢?很明顯的,這是一種意義豐富的象徵式語言。
佛陀手中拈動的那朶花正象徵着生命,生命正是那朶從未開到恕放,再到凋零的花。佛陀拈着花,告訴大眾,生命的意義就在自己手中,是自己掌握着自己,並應對它報以歡喜的微笑。
就在對自己的生命報以微笑,對自己的生活報以讚賞的正確觀念下,我們接納了自己,面對自己的環境和遭遇,如如實實地過實現的生活。
當我們放下一切虛榮,放下跟別人互別苗頭,放下不合理的抱負水準時,我們便活在如如實實的生活之中,那就是「如來「的生活,而如來是要從湼盤妙心出發。
禪便是要點亮這盞如來心燈,讓它流瀉着光明的智慧,照亮自己的心靈世界。禪家說,一燈能除萬年暗,正是這個涵義。
禪燈是什麼?
它代表着一個光明智慧,是一個生活的法門。如果用禪者的語言簡要的表達,那就是「真空妙有「。它是意思是,一個人必須懂得把心裏頭的一切障礙、煩惱、不合理的**等等加以清除,這個功夫就是「真空「。
然後依據真正自己的本質,自在地生活,好好地實現,那就是「妙有「。
禪家說:「萬古長空。一朝風月。「
長空就是放下一切虛榮、成見、偏見和貪婪,甚至要放下知識,放下過去經驗所帶來的刻板觀念。當我們放下這些障礙時,我們就能自由的創造。
生活的本質是,自己必須把手中握着「塵土「放開,然後才可能張開你的雙手,握取生命的「明珠「。
當我們放下手中緊握的一切,才有可能去工作,實現生命所賦予的潛能,這樣才可能活得好。
當我們肯把自己的收穫拿來跟別人分享布施給眾生時,我們才能體驗到生活的實現。
修佛,基本的出發點要正確,不要把「空「看作虛無消極,更不能把「如如不動「當作守空修定。真正的空是淨化自己,接納自己,放下貪婪、嗔恕、愚痴、傲慢和懷疑。
真正的「如如不動「是了解自己,接納自己,不被物慾所牽,不做境界色相的奴隸,讓自己的心靈充分地醒覺過來。
這個簡單的出發點就是禪悟的微妙本質。
它孕育了「真空妙有「的生活智慧,使空和有的人生哲學,學以致用,完全融會在當下生活的實現之中,而成為所謂的人生圓滿。
生活並不單是真空妙有和覺悟的理念問題,更重要的是要落實在實現的本身。所以要在生活之中保持禪定,保持不被色相所牽,內心不被外境所動的修養。
這樣才能在生活之中見性,也唯有在生活之中見性,才能回歸到一切現成的禪法,入「平常心是道「的真正義諦。
從而實現搬柴運水是佛,行住坐臥是佛,揚處眉瞬目是佛,澄心靜慮是佛。
禪悟的宗旨就是教人見性成佛的法門。因此,佛一方面是出世間的,是要透過頓悟,度脫一切愚迷,不昧因果。
但是,佛又知道生命本身就是一個見性的歷程,如果不在生活之中見性悟道,便無從證悟成佛,這就是墜入因果,又不昧因果。
所以禪悟佛法是世出世間法不二的,是圓融無礙的生命之道。
蘭絕塵先前道「眾生皆愚,眾生皆昧,眾生皆惘,眾生皆靈,卻不自知,你我何嘗不是如此,眾生皆醉,誰能獨醒?」
當這尊古佛勸人不要信佛之時,有人醒了,有人半醒半悟,有人還在沉睡,有人徹底的睡着了,可是醒過來的,半醒半悟的,卻成為了古佛的信徒,或者或是一個弟子。
他們沒有外面的佛教徒那般狂熱,他們大多也沒有這些佛教徒們這麼高的修為和成就,可是他們卻分部在佛國和朝聖之路,乃至全宇。
蘭絕塵在罪惡之城遇到的那尊佛陀便是此古佛的弟子,古佛僅捏一指,便算出了蘭絕塵曾有恩於自己弟子,對蘭絕塵的好感可想而知。
在古佛的眼中,以魔性主導靈魂的蘭絕塵並不是魔,而是佛,一尊大自在逍遙佛,渾身上下都充滿着說不出的氣質,時而若癲若狂,時而又平靜如鏡,淡然如水。
用佛教的話來形容那便是渾身都充斥着佛性光輝,任何行為都讓人覺得合乎常理,只要是出自蘭絕塵之手。
蘭絕塵先前所說的話很對,這正是他最為真實的想法,也是他對佛最為基本的認識,欲要修佛,就要樹立一個正確的修佛觀念,否則就會像外面那些失去了自己靈魂的人一般。
他們是佛嗎?
他們是佛。
可是他們這樣的修佛之路,有意義嗎?
或許酸甜苦辣人自知,可是在古佛看來他們沒有任何的意義。
蘭絕塵的話很平常,這些大道理其實每個人都懂,可是從其他人的口中說出,特別是從蘭絕塵和古佛這類人口中說出,感覺和效果卻是不同的。
因為他們本身就是一個最好的樣本,一個修佛的樣本。
蘭絕塵他阪依佛門了嗎?
沒有。
佛即道,道即法,道法自然,如來。
搬柴運水是佛,行住坐臥是佛,揚處眉瞬目是佛,澄心靜慮是佛,蘭絕塵渾身上下無處不是佛。
這也就完美的詮釋了蘭絕塵為何會擁有功德環的本質。
蘭絕塵和古佛聊得很歡樂,儘管每一句話都話中有話,充滿了禪意,他們都默契開了一個中心軸,正是因為這樣,兩人聊得越來越深入。
蘭絕塵認為對面這尊古佛並不像是一個走到了歲月盡頭的佛陀,古佛也覺得蘭絕塵並不像是一個骨齡連五十都不到的「孩童」。
他們聊得很開,聊得越來越深,水漣漪聽得如痴如醉,很多東西並非她不懂,可是從自己道侶口中說出來,水漣漪心中總有一種說不出的自豪。
慕容情半懂半不懂,卻也有一些收穫,別忘了她可是擁有雅典娜血脈的神之女。
蘭絕塵和古佛很默契的將話題聊到了阿修羅的問題上,古佛知識量的浩瀚大大的超乎了蘭絕塵的想像,阿修羅似乎是真是存在的一個種族。
這似乎也正是了六道輪迴真實存在的可能性,可是若六道輪迴真實存在,那麼自己那未曾謀面的老爹,究竟想要幹什麼?
古佛言道,阿修羅是人佛之間的中間狀態,有人的性格的天人。
其智力和道德遠在人之上,並是佛家護法神重要組成。佛經對阿修羅的描寫是一種暗喻,一般人不解其意。
佛經說男醜女美,實際上男女都同樣俊美。
佛經說兇猛好鬥,實際是堅韌剛強。
佛經描寫的實際上說的是人,有悟性的人看了就知道說的是自己。
注意一點,佛經明確指出,阿修羅降德的問題,請問有人降德的說法嗎,動物修行得人身,阿修羅降德遭貶變人身。
所以有思考能力不會得出阿修羅道比人道差的結論,也不會得出人的道德好過阿修羅。
實際投生天阿修羅道難過天道修行的話,按理是要轉變自己的貪嗔痴慢疑的,但很多修行人不一定能成功轉變,死了也就會隨緣流轉了,福報大,嗔念重的,就有可能往生到阿修羅道。
這一道也不是一定要按佛教的修行才能去得了,都是隨緣往生,並不是修行成功的去處。
就算是天道的眾生,也有不如人的地方,只不過福報較好而已,福報享完同樣會墮落。
一部流傳於世間的破魔佛典楞嚴經這般言道:
阿難。
云何攝心我名為戒。若諸世界六道眾生,其心不淫,則不隨其生死相續。汝修三昧,本出塵勞。淫心不除,塵不可出。
縱有多智,禪定現前。如不斷淫,必落魔道。上品魔王、中品魔民、下品魔女、彼等諸魔,亦有徒眾。各各自謂成無上道。
我滅度後末法之中,多此魔民,熾盛世間,廣行貪淫,為善知識,令諸眾生落愛見坑失菩提路。汝教世人修三摩地,先斷心淫是名如來先佛世尊,第一決定清淨明誨。
是故阿難。若不斷淫修禪定者,如蒸砂石,欲其成飯,經百千劫只名熱砂。何以故?此非飯本,砂石成故。
汝以淫身,求佛妙果。縱得妙悟,皆是淫根。根本成淫,輪轉三塗,必不能出。如來涅槃,何路修證。
必使淫機身心俱斷,斷性亦無,於佛菩提斯可希冀。如我此說,名為佛說。不如此說,即波旬說。
……
楞嚴經之中詳細的記錄並且定義了阿修羅一族。(未完待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