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那些事兒 第一百六十八章【守護老家城門】

    希望總在失望中孕育,就在台城已經撐到極限眼看就撐不下的時候,另一路援軍到了,而且領軍主將為南朝名將,司州刺史柳仲禮。

    司州刺史柳仲禮、衡州刺史韋粲、南陵太守陳文徹、宣猛將軍李孝欽、鄱陽世子蕭嗣、西豫州刺史裴之高等會軍建康城外。柳仲禮是柳津的兒子,韋粲是韋黯的從子。

    這幾路人馬相互間並沒有隸屬關係。

    原來,台城被圍的消息傳開後,蕭衍出鎮在外的兒孫子侄們儘管平時矛盾重重,但大敵當前還是各自派出了援兵。

    蕭衍的侄子合州刺史鄱陽王蕭范派世子蕭嗣與西豫州刺史裴之高、建安太守趙鳳各帶本部人馬赴援。

    侯景初叛東魏的時候,梁朝大舉北伐,蕭衍心中的元帥就是蕭范,但朱異以為蕭范英雄蓋世但為人殘暴,且江右有反氣,不宜把兵馬交給蕭范。言外之意蕭范有了兵馬就會作亂,蕭衍只好用了朱異滿意的蕭會理,因為蕭會理弱弱無謀,出征的時候把自己的轎子上蒙了一層生牛皮,惹得蕭衍臨陣換將以貞陽侯蕭淵明代其北伐,而以蕭范為征北大將軍,總督漢北征討諸軍事,兼任南豫州刺史。侯景佔據壽陽後,蕭范改為合州刺史,鎮守合肥。蕭范早就發現了侯景的問題,但所有奏報都被朱異壓下,如今台城危機,他派出了江西援軍。

    蕭范以裴之高為督江右援軍事,三人駐軍於張公洲,等待接應上流援軍。

    上流的主要軍事區有蜀地的蕭衍第八子武陵王蕭紀、荊州的蕭衍第七子湘東王蕭繹。

    蕭繹移檄所督湘州刺史河東王譽、雍州刺史岳陽王蕭詧、江州刺史當陽公蕭大心、郢州刺史南平王蕭恪等發兵入援。蕭繹還有個職位是使持節、都督荊、雍、湘、司、郢、寧、梁、南秦、北秦九州諸軍事、鎮西將軍。所以他有調動諸州兵馬的權力。

    蕭繹所在的荊州是諸州中兵馬最強盛的州,他派司馬吳曄、天門太守樊文皎等自江陵發兵。世子蕭方等將步騎一萬自公安出發,竟陵太守王僧辯率舟師萬人自漢川載糧東下。

    司州刺史柳仲禮原為討伐侯景的西道都督。此時也引兵入援。

    衡州刺史韋粲剛剛被征入朝為散騎常侍,聞侯景亂後,立即召集了五千兵馬自廬陵倍道兼行直奔建康,到了豫章,江州刺史當陽公蕭大心派人聯絡共同出兵事宜,韋粲飛馬去見大心,勸大心暫時不要着急離開本鎮,因為江州地處長江中游,地位重要。宜虛張聲勢移鎮湓城等待接應上流東去各軍。

    蕭大心於是命中兵柳昕帶兩千人隨韋粲赴援。

    韋粲到了南洲,這時候外弟柳仲禮的步騎萬人到了橫江,韋粲送糧食軍械給柳仲禮,並把自己的金帛拿出來賞賜戰士們,以激勵大家救駕。

    裴之高派出兩百多艘大船接應大家。

    這幾路人馬誰也沒有信心可以單獨與侯景對抗,所以需要大家擰成一股繩,聯合對付叛軍。群龍無首不行,這麼多人馬沒有統一指揮只會是烏合之眾,所以大家商量搞個盟主。

    眾將中以柳仲禮名聲最盛。號為當世名將,柳仲禮自己也像驕傲的小公雞,把自己看做了蓋世英雄,驕傲也需要資本。柳仲禮確實有驕傲的資本,當初北魏名將賀拔勝經略三荊,殺得梁軍節節敗退。最後還是靠柳仲禮止住了賀拔勝的攻勢。當時,梁武帝想念柳仲禮。前線又離不開,沒奈何皇帝讓畫師畫了一幅圖像放在身邊。

    韋粲提議推選柳仲禮做盟主。然而,裴之高一句話也不說。由於裴之高名望素重,所以下流諸軍的將領們沒有人敢說話,幾天過去了,主帥還沒選出來。

    救兵如救火,韋桀真急了,他氣憤地對眾人說:現在我們是同赴國難,目的是除賊。我所以推舉柳司州,只是因為他久居邊疆,侯景對他很是忌憚,況且司州兵馬精銳,我們誰能比?要是論資排輩,柳仲禮在老夫之下,退一步論年齡,他也比我小,我之所以推舉他,一切都是為了江山社稷着想。今日的情形,貴在將士們團結一心,如果人心不齊,大事去了。裴公乃當朝元老,絕不會因為私人恩怨阻撓平賊大計。韋桀願意為大家調解。

    韋桀乘小船到了裴之高的大營,責備裴之高:現在二宮危急,做臣子的應該同心同德共同討賊,豈能自相矛盾。豫州如果一定要自行其事,我便不客氣了。

    裴之高聞言,眼淚下來了:我受國家重恩,自應身先士卒,不過恨自己老朽,不能為國效力,企望柳使君能平定逆賊,我以為大家都商量好了,也不用老夫說什麼了。如果一定懷疑我的心意,我當剖心相示。

    韋桀笑道:我明白裴公的心意了。

    至此,各軍這才承認了柳仲禮的盟主地位,眾軍這才開拔向建康進軍。

    到了新亭,宣城內史楊白華之子楊雄的兵馬也到了,援軍總計有十餘萬,大家沿着秦淮河紮營柵,侯景亦於北岸中興寺一帶樹柵對峙。

    柳仲禮紮營在朱雀航南,裴之高駐軍南苑,陳文徹、李孝欽屯兵丹陽郡,蕭嗣建營小航南。

    當夜,柳仲禮到了韋桀營中,讓韋桀連夜到青塘立營。青塘擋在石頭城中間,韋桀認為侯景必定前來爭奪,而營柵一夜的時間根本立不起來,以自己數千之眾如何與侯景匹敵。

    柳仲禮這才講出自己的計劃:青塘迫近秦淮河,打算將糧船停在這裏,軍糧關係重大,交給別人不放心,因此非兄不可擔當此任。

    韋兄不用擔心兵少,我會差人相助,天明前將營柵立起。到時索虜必無可奈何。

    見柳仲禮如此說,韋粲沒有理由不答應。當即帶領部曲全力推進趕往青塘建柵。

    柳仲禮派直閣將軍劉叔胤前往助陣。

    劉叔胤水陸並進,然而由於大霧瀰漫不辨方向。居然走岔了道,等與韋桀會合已經到了半夜,時間越來越緊迫。諸軍奮力壘柵。

    然而,天亮的時候韋桀的營柵依然沒有完成。

    賊軍斥候報告有援軍在青塘建營,侯景登上禪靈寺門樓觀察梁軍動靜,見梁軍的營柵尚未合龍,侯景知道,倘若營柵壘成,再攻打就困難了。戰機稍遜即逝,侯景立即率大軍渡河出擊。

    索虜傾巢殺來的消息傳到青塘,梁軍副將王長茂勸韋粲據柵防守,但韋粲有劉叔胤相助底氣硬了,認為可以與侯景一戰。

    韋粲命大將鄭逸正面迎敵,劉叔胤從水路繞過去從後面進攻,前後夾擊賊兵。

    然而韋粲沒有想到,柳仲禮也沒有料到的是,劉叔胤是個大軟蛋。

    大敵當前。他磨磨蹭蹭逗留不前,鄭逸孤軍迎敵被侯景擊敗,侯景乘勝追擊,一直殺到韋粲未完工的營柵。韋粲率子弟兵奮力死戰。

    侯景進攻青塘的消息傳到柳仲禮大營的時候,柳仲禮正在吃飯,軍情緊急。他將筷子一扔,來不及披甲即策馬而去。左右七十餘騎緊緊相隨。

    還是晚了,等柳仲禮趕到的時候。韋粲已經戰死,柳仲禮率所部騎兵往來奔馳亂踏,手中長矛飛舞,叛軍數百人登時斃命,投水而死者不下上千人。


    柳仲禮跨馬挺矛直取侯景,侯景的功夫跟柳仲禮根本不是一個級別,眼看侯景就要成為矛下之鬼,靠得最近的賊軍大將支伯仁見侯景危急不及救援,索性來個魚死網破,也不管侯景能不能被刺死,只顧自後揮長刀狠狠地砍向柳仲禮的後背,柳仲禮躲閃不及,後肩被砍中,長矛一偏,侯景閃在一旁。

    屋漏偏逢連陰雨,重傷之下,柳仲禮的戰馬又陷在泥中動彈不得,眾賊各舉長矛一齊刺過來。

    柳仲禮把眼一閉,心道:我柳仲禮一世英名,想不到命喪於此。

    關鍵時刻,梁軍騎將郭山衝過來將柳仲禮救走,賊軍撇下驚魂未定的柳大都督退走了。

    這次戰役對侯柳兩人都產生了重大影響,從此侯景再也不敢輕易渡河作戰,但柳仲禮從此英雄氣短,也不敢主動進攻了,兩人竟然惺惺相惜。

    邵陵王蕭綸收拾散卒與東揚州刺史臨城公蕭大連、新淦公蕭大成等自東道並至,列營於航南,他們見諸軍奉柳仲禮為主,也宣佈受柳仲禮調度。

    本以為有這樣一個名將指揮可以揚眉吐氣一雪前恥,然而,蕭綸錯了。

    援軍兵馬大盛,然而,令蕭綸氣憤的是,柳仲禮根本不召集眾將議事,每日裏只是在營中飲酒作樂,再也不提進攻的事。

    邵陵王親自前來求見等在轅門外多時也沒見着,把蕭綸氣得不輕,心中對柳仲禮恨之入骨。

    對於柳仲禮的質變,常令人感覺匪夷所思,一位曾經叱咤風雲的猛將,就因為一戰失利就徹底改變了性格,最後連老父親在城頭的呼救也置之不理,顯得非常不合情理。我反覆閱讀了《南史》的這段記載,好像讀懂了,如果讓一個人的性情發生巨變,那一定是曾經發生過什麼。

    在導致柳仲禮前後判若兩人的青塘之戰中,當柳仲禮背部中刀,戰馬陷入泥中,侯景叛軍一擁而上刀槍齊聚刺過來的時候,史書中交代騎將郭山衝過來救了他。這段記錄相當可疑,除非郭山是超人。

    如果當時的情況是這樣的:柳仲禮肩部受傷戰馬陷入泥淖中,叛軍一擁而上數十把長矛刺向柳仲禮的時候,旁邊的侯景忽然動了惺惺相惜之情,大吼一聲:不要傷害柳大都督。眾叛軍聞聲撤回了刀矛,郭山衝過來將柳仲禮救走。臨走,柳仲禮看了侯景一眼,羞愧、感激交織在一起。

    撿了一條命的柳仲禮從此英雄氣短,再也不肯與侯景交手,甚至侯景還隔着城牆將一枚玉環扔給他做紀念。

    一切似乎得到了合理的解釋。

    荊州救兵蕭方等、王僧辯、吳曄、天門太守樊文皎、高州刺史李遷仕、前司州刺史羊鴉仁各率人馬趕到。

    既然柳仲禮不肯指揮,部分援軍決定主動出擊。

    鄱陽王世子蕭嗣、永安侯蕭確、羊鴉仁、李遷仕、樊文皎率眾度淮,一舉攻破了賊東府城前柵。然後在青溪水東安營。可惜,好景不長。李遷仕、樊文皎率五千銳卒長驅直入所向披靡,到了菰首橋東。被侯景大將宋子仙伏擊,樊文皎戰死,李遷仕單騎逃回。

    從此援兵誰也不敢單獨行動了。

    援軍雖多卻各懷鬼胎,邵陵王蕭綸與柳仲禮苦大仇深,臨城公蕭大連跟永安侯蕭確水火不容,內部矛盾既多,梁軍軍紀又差,燒殺搶掠跟賊兵無異,在建康百姓眼裏不管是索虜還是官軍跟土匪都一般模樣。所以梁軍並沒有得到建康百姓的支持。

    台城被圍已經三個多月了,當初侯景進攻的時候,大家都知道守城需要糧食,所以城中儲藏了四十萬斛米,並把各個衙門府庫里的錢帛五十萬億都運進了德陽堂,但是大家匆忙之下忘了兩樣東西:柴禾和魚鹽。

    總不能吃生米吧,沒辦法大家只好把尚書省拆了用木料當劈柴燒飯,又撤掉草蓆餵馬。草吃完了,只好給馬餵飯。軍士們吃不上肉,就煮牛皮鎧甲、逮老鼠、捕捉雀鳥吃。沒有鹽的滋味不好受,大內御廚還有些乾苔,味道酸咸。戰士們也搶着吃了。

    再後來,軍人們在皇宮大殿內殺馬,肉少人多不夠分。有人就在馬肉裏面又摻雜些人肉,而那些死了多日的人已經開始變質。所以吃人肉的人往往得病。

    各路大軍到了一月有餘而不能解圍,城中缺糧少水。這還不是最糟糕的的,由於死人不能得到及時處理,很快變質發臭,到處是腐爛物,空氣中瀰漫着一股臭氣,瘟疫爆發了,城中病死的人越來越多,台城越來越像人間地獄。

    城裏的日子艱難,城外的叛軍日子也不好過,附近的百姓早被搜刮一空,東府城裏倒是還有一年的存糧,但是被援軍斷了路干着急。

    侯景已經到了強弩之末,如果援軍齊心協力,與城內守軍裏應外合,江南的一場浩劫也許就可以避免了。

    但是,現在的情況是,城中守軍日子難捱,援軍進退不得,攻城的叛軍日子也不好過,三方陷入僵局,現在比的是誰能夠耗過誰,誰能把誰拖死。

    侯景感覺自己要崩潰了,當初渡江的時候自己手下只有區區八千人馬,現在包圍台城的隊伍達到了十萬之多,這讓他既高興又煩惱,十多萬人的吃飯問題是大事,總不能讓大家餓着肚子拼命吧。

    兵馬強盛的荊州兵在蕭繹的親自率領下從水路東下日益逼近,侯景對此頗為忌憚。

    謀士王偉獻上一條緩兵之計:「台城一時半會拿不下,我軍又面臨斷糧,不如假裝求和,借着和談派人到東府城將儲存的糧米運到石頭城,援軍各部害怕承擔破壞和談的罪名一定沒有人敢出面干涉。糧食有了,士兵們也趁機好好休整,加緊修繕攻城器具,等城中守軍懈怠了,我們自可一擊成功。盟約,不就是一張紙嗎,城破了,誰還會想到背棄盟約的事。」

    &計,好計。」侯景連連點頭。

    於是任約、於子悅奉命到城下向城裏報信,表明侯景求和之意。

    城中以太子蕭綱為首的文武官員們積極響應,他們太疲憊了,太希望得到一絲喘息的時間,現在賊兵主動求和,正是大家求之不得的事情,他們似乎看到了一線希望。

    同一個叛臣講和,朝廷的臉面何在?

    只有蕭衍對此保持了清醒的認識,然而儘管老皇帝滿心不樂意,但拗不過太子和大臣們只好讓蕭綱全權處理和談事宜。

    雙方似乎都拿出了誠意,談判進行地很順利,關鍵是梁朝廷的要求不高:只要侯景願意撤兵,其他一切都好說。

    為了把假的弄得跟真的一樣,侯景不斷地討價還價,最終雙方互相退讓一步,合約終於談成了!

    雙方約定,侯景撤兵後,朝廷割讓江右四州之地給侯景,侯景可以繼續做他的河南王。為了保證合約的履行,雙方交換人質,蕭綱太子的嫡長子宣城王蕭大器出城為質,侯景儀同於子悅、左丞王偉入城為質。

    談判結果交給城中文武大臣們討論,大家一致認為蕭大器是嫡子,未來的儲君,不宜做人質,改送石城公蕭大款出城。

    談判取得了圓滿的成果,既然和談成功,各方停戰。城中傳出旨意,各路兵馬暫停進攻,以侯景為大丞相,都督江西四州諸軍事,豫州牧、河南王。

    雙方在西華門外設壇盟誓,梁朝僕射王克、上甲侯蕭韶、吏部郎蕭瑳與於子悅、任約、王偉登壇結盟。侯景出柵門口,左衛將軍柳津出西華門,兩人遙對歃血而盟,如此充滿不信任的結盟能維持多久?

    如此互相不信任的盟約又能維持多久。(未完待續。。)



  
相關:    神級插班生  發個微信去天庭  仙都  帶着農場混異界  
(快捷鍵←)上一章 ↓返回最新章節↓ 下一章 (快捷鍵→)
 
版權聲明: 好書友唐朝那些事兒第一百六十八章【守護老家城門】所有小說、電子書均由會員發表或從網絡轉載,如果您發現有任何侵犯您版權的情況,請立即和我們聯繫,我們會及時作相關處理,聯繫郵箱請見首頁底部。
最新小說地圖
搜"唐朝那些事兒"
360搜"唐朝那些事兒"

html|sitemap|shenma-sitemap|shenma-sitemap-new|sitemap50000|map|map50000

0.0217s 3.9134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