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那些事兒 第十一章【唐明皇11】

    當然在開元執政的這幾年裏,姚崇還是有很多值得稱道的政績的,他是一個非常務實的人,不崇尚虛華,也從不迷信,特別是對當時的佛教假借渡化眾生之名,行斂財之實,消耗百姓財富,浪費大量社會資源,非常的痛恨。(嗯,有時事情是一體兩面,昨日我們在莫高窟看唐朝的壁畫,當時必定讓費不少民脂民膏,但現在讓當地政府賺不少觀光財,增加財政收入。真是,前人挖窟窿,後人填窟窿,真好!)

    武則天及中宗李顯兩朝,由於崇信佛教,對興建佛寺非常熱衷,甚至很多皇親國戚,大量競賽興建佛寺與雕刻佛像,現今洛陽龍門石窟的佛像,就大多是那時候遺留下來的,雖然造就無數的歷史遺產,供後人欣賞,但對當時的老百姓而言,是一項巨大的負擔。

    此外因為當和尚及尼姑不用繳納稅賦,還可以拿到信徒的布施,所以很多人雖然沒有佛教信仰也跑去出家。姚崇大概不會像阿Q一樣,認為「凡是尼姑必然跟和尚通姦」甚至更惡劣的認為,「和尚摸得,我為何摸不得?」,但確實很多寺廟中的出家人不守清規,甚至藏污納垢,對社會造成不良的影響,這是姚崇所想要改善的。

    開元二年(公元714年),姚崇上疏反對興建佛寺並要求嚴格整頓和尚尼姑的數量,在奏書中,姚崇是這麼說的:

    「佛圖澄不能存趙,鳩摩羅什不能存秦,齊襄、梁武,未免禍殃。但使蒼生安樂,即是佛身;何用妄度奸人,使壞正法!」

    姚崇在這裏把他對宗教的觀念講的十分清楚,那就是如果能使得百姓安居樂業的,就就是佛的化身。在奏章中他舉了四個例子,來說明信仰佛教並不保證當政者能得到好的回報。讀者如果想了解更多,可以自己去百度一下,下面我只做簡潔說明。

    佛圖澄是西域高僧,後趙石勒/石虎都很崇敬他,並建了許多佛寺,但後趙在石虎去世後很快就滅亡(亡於冉閔之手,石虎的養子);鳩摩羅什被後秦帝姚興奉為國師,但姚興去世後,後秦迅速亡於北魏拓跋氏;北齊高澄(高歡長子)崇信佛教,在就在即將篡奪北魏帝位的前夕,被僕人刺殺;南梁開國皇帝蕭衍,到處建佛寺,傾全國之力信佛,而在侯景之亂時餓死宮城。這四個例子是用來說明帝王信奉佛教並不因此而有好的下場或回報。

    其實姚崇有一個更現成的例子可以說,但我估計他不敢,這個例子就是李顯(李隆基伯父),在他當皇帝的那幾年,也一樣四處建寺廟,但李顯的下場就如前文所提到的,相比前面四位,實在好不到哪裏去。所以從這個案例中,我們可以知道,為何寫歷史你最好寫古代史,而不能隨便寫現代史,特別是解放之後的歷史,因為你寫現代史,如果不小心挖了共和國的歷史上某位領導的瘡疤,那他的孝子賢孫,或是政治繼承人肯定要跳腳。為了明哲保身,絕不能隨便說,也不能隨便寫,在這一點上,古今並無太大的不同,所以「革命」尚未成功,紅小將們仍須努力啊!

    無論如何,結果李隆基接受姚崇的建議,下令嚴格淘汰全國的和尚跟尼姑,針對不是真心要出家及行為不端的,強迫他(她)們不許留在寺廟,最後有一萬二千人因而還俗。

    (連載更新)

    如果說,以入世的精神來對待佛教只是體現姚崇信仰的初步,處理蝗災則完全顯現出姚崇勇往直前,不畏天命也不人云亦云的勇者精神。

    開元四年,東部地區蝗蟲成災,把所有的莊稼啃食殆盡,黃河南北的農民,逃亡一空,而地方官員,束手無策。因為傳統觀念,農民不敢撲殺蝗蟲,只敢在農田旁空地設香案,焚香祝禱請蝗蟲離開,可以想見,這方法沒有用。姚崇於是下令捕殺蝗蟲,派御史到各地督導,這時候,汴州刺史(州長)倪若水卻不讓御史進入州境,並公然宣稱:「蝗蟲是天災,不是撲殺就能解決問題,只要在上位者增進品德修養,天災自然消失;劉聰(漢趙帝國第三任皇帝,該國是五胡亂華十九國第一個建立的國家)時代,就是對蝗蟲採取撲殺掩埋的方法,結果災害更大(歷史有記載這一次蝗災,但沒有記載撲殺掩埋)」

    姚崇聽到消息,十分火大,但他知道倪若水之前在中央當過高官,在地方政績也不錯,只是比較頑固一些,對付這種人,必須要讓他心服口服,無可辯解才行,於是寫信給他,在信上用倪若水的講法來對付他,信上是這麼說的:「誠如倪州長所言,劉聰本來的品德修為就不是太好,所以克制不住妖孽;但當今天子盛德,妖孽肯定無法超過其恩德。所以關鍵在地方長官,如果按你的講法,是不是閣下的恩德不足,所以蝗蟲才會危害汴州?」

    倪若水看到這封信,知道自己已經讓姚崇給繞進圈子裏了,如果再堅持不遵從,姚崇將信的內容一公開,自己就糗大了?所以只好乖乖讓御史入境,督導人民撲殺蝗蟲。

    在滅蝗上,姚崇的方式是這樣的,他在奏章上說:「蝗蟲其實很怕人,所以容易驅趕,而且每塊田地都是有主人的,讓他們去救自己的田地,一定會不辭辛勞,請同意讓老百姓在夜裏燃火,蟲會被光吸引,就容易撲殺,然後把蟲焚燒,挖坎掩埋,一定能消滅蝗蟲。」

    滅蝗政策實施後,取得很大的成效,雖然蝗災持續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但因為有採取滅蝗政策,所以沒有發生大饑荒,姚崇在這件事情上,確實對人民的幫助很大。

    前面說過,在姚崇賣力演出,李隆基熱情贊助的情況下,政變的主要功臣,姚崇的政治對手們,新此時已經是「死的死,逃的逃,還有些人滾到山溝里」,都已經遠離權力中心。

    為了讓姚崇能好好做事,不讓他有後顧之憂,李隆基精心挑選了他心目中最佳二把手——盧懷慎,擔任黃門監(門下省最高長官;姚崇此時是中書省最高長官,紫徽令)。

    盧懷慎最大的優點是什麼呢?他最大的作用就是沒有作用!這句話可不是我自己編的,而是我們的皇帝老子,李隆基先生說的,而且是在當事人盧懷慎先生面前說的。


    事情是這樣的,有一次姚崇因為兒子的喪事請了十幾天的假,政事堂的公文堆積如山,盧懷慎處理了老半天,沒有幾件事敢做裁決,束手無策,眼看這樣下去不是辦法,只好去稟告皇帝看該怎麼處理。(這樣的宰相我們該如何評價他?無能還是守分?端視你從哪個角度來看他)

    李隆基是這麼告訴他的:「我把天下交給姚崇,而你是我們華麗的擺設,所以別緊張,該幹嘛幹嘛去,政事等姚崇回來就解決了。「

    果然姚崇回來後,一下子就全部處理完畢,世界又開始正常運轉!

    不過盧懷慎很有風度,他知道自己的能力不行,所以主要就扮演配合的角色,雖然外面嘲笑他是「伴食宰相」,但是兩人的組合,效果反而出乎意料的好,而且盧懷慎很正直,多次糾舉出一些不符規範或法紀的事。開元盛世的奠造,他其實有一定的功勞。

    開元四年,盧懷慎去世,臨終前推薦宋璟/李傑/李朝隱/盧從願等人,李隆基接受了。

    盧懷慎去世後,接替他的人是源耀乾,雖然同樣是宰相,不過是以黃門侍郎的身份兼任。

    有一次,姚崇患瘧疾,每次源耀乾來報告政事時,李隆基一聽就知道源耀乾是否請教過姚崇,通常請教過姚崇的,李隆基都會表示滿意,沒有請教過姚崇的,李隆基通常會有意見,然後就會說:「為何不請教姚崇?」源耀乾覺得這樣自己太麻煩了(可能也太丟臉了),就上奏請求,把姚崇遷到四方館(接待外國賓客的),家人也可前來侍候。姚崇認為自己患病,不適合住哪裏,想要推辭,李隆基說:「讓你住四方館,是為了帝國利益,只恨無法讓你住在皇宮內,不用推辭!」

    (連載更新)

    盛極而衰,福兮禍所倚,禍兮福所伏,乃是自然運行的道理。

    李隆基待姚崇如此之貼心,似乎這個信任牢不可破,山可枯,海可爛,此情永不渝!是嗎?

    當然不是,專制帝王對大臣所講的話,不會比花花公子對女人講的話還可靠多少。

    開元四年(公元716年),就在李隆基對姚崇十分信任,不可或缺的同一年,一件事情的發生,讓李隆基對姚崇的信任有了改變,此時距離姚崇在開元元年擔任宰相只有短短的三年。

    前文說過,姚崇的兩個兒子光祿少卿(宮廷宴會副部長)姚彝,宗正少卿(皇族事務副部長)姚異平常就喜愛結交朋友,也經常收受外人饋贈,外面的風評不是太好,剛開始李隆基認為是別人有意打擊姚崇,所以也不在意,甚至處罰舉發的人,但從「三人成虎」及「曾參殺人」的經驗我們可以總結,只要講的人多了之後,再強大的信任也會動搖。所以自從李隆基的身旁陸續有人在不經意中透露出「姚二代」的劣跡後,李隆基不免也有些懷疑,甚至到後來開始懷疑姚崇是不是有意縱容或是牽涉其中。

    信任就像是玻璃杯,一旦有了裂縫,也就離破裂不遠了。這時,姚崇的一個親信,紫微省(中書省)的主書趙誨,被人舉發接受胡人的賄賂,本來這算不上一件特別大的事,但李隆基突然大發雷霆,不但要求仔細調查,還親自審問。

    眼看親信可能要被判重刑,姚崇不忍心,於是上疏替趙誨辯解,希望能減輕其刑責,不料奏章呈上後如石沉大海般完全沒有回應,而剛好這時候京師大赦,姚崇本以為趙誨可以獲得減刑,單獨名單公佈,趙誨單獨沒有獲得減刑,被判杖一百,流放嶺南。這樣警告及暗示的味道便相當濃厚了。

    至此,姚崇已經完全了解皇帝心中的不滿,他思前想後,決定急流勇退,於是斷然以年老體弱為由(姚崇本年66歲),上疏請求辭去宰相職位。李隆基雖然不無遺憾,但終究批准,姚崇免除所有職務

    ,只保留開府儀同三司(散官,無具體職務,可上朝參與大臣奏事)。

    那麼李隆基為什麼會轉變態度呢?

    我以為最主要的原因是一種逆反的心理,姚崇當初要求皇帝答應十大條件才接任宰相,而十大條件對皇帝來說是很大的忍耐,等於是一種君臣間的契約,對李隆基來說,為了國家好,我可以忍耐,但同樣的,你姚崇身為大臣也必須表現過人的道德情操,這樣你對我的要求才是合理的,可是我李隆基犧牲自己,做了很大的克制,卻發現你姚崇縱容兒子,縱容親信做一些不道德的事,這樣李隆基在心態上就很難忍受,必然爆發。

    歷史上有一個非常相似的例子就是明神宗(萬曆皇帝)與張居正的故事。張居正是明神宗的老師,在張居正還活着的時候,明神宗非常尊敬與信任這位老師與大臣,給他幾乎相當於君王的權力,但張居正死後不久,明神宗就大肆清算張居正,只差沒有鞭屍而已,為什麼?因為張居正死後,他的政敵紛紛上書指控張居正罪行,特別是生活驕傲奢侈的一面。皇帝派人調查,發現其中有很多是真的。而張居正卻是在講學時口口聲聲要皇帝遵循聖人簡樸之道,這讓皇帝不得不懷疑張居正在皇帝面前是一套,背後又是另外一套,最後對張居正的看法產生180度的變化。(詳見黃仁宇著作:萬曆十五年)(未完待續。)



第十一章【唐明皇11】  
相關:    穿越者縱橫動漫世界  一品唐侯  龍零  劫天運  九域神皇  
(快捷鍵←)上一章 ↓返回最新章節↓ 下一章 (快捷鍵→)
 
版權聲明: 好書友唐朝那些事兒第十一章【唐明皇11】所有小說、電子書均由會員發表或從網絡轉載,如果您發現有任何侵犯您版權的情況,請立即和我們聯繫,我們會及時作相關處理,聯繫郵箱請見首頁底部。
最新小說地圖
搜"唐朝那些事兒"
360搜"唐朝那些事兒"

html|sitemap|shenma-sitemap|shenma-sitemap-new|sitemap50000|map|map50000

0.0315s 3.7788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