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三日,在太平公主準備發動政變的前一天,李隆基開始按照名單抓人,他只派出王毛仲一人,帶了十幾個心腹,三百名士兵及馬匹,並攜帶最重要的東西——詔書,就分別把太平公主的心腹—常元楷/李慈/賈膺福/李猷/蕭至忠/岑羲分別逮捕並當場斬首。
就這樣,太平公主一黨勢力已經完全瓦解,再無反擊之力。
太上皇李旦聽到事變聲響,急忙登上承天門門樓躲避,並問左右發生何事?此時在太上皇身邊的兵部尚書兼宰相郭元振(應該是事先有安排好的)回答:
「皇上前些時候奉令(太上皇令)殺竇懷貞等叛逆,今天執行,沒有別的事!」
這真是睜眼說瞎話!不過李旦也久歷風波了,他知道這時候只能裝傻,就順水推舟下詔宣佈竇懷貞等的罪狀;並大赦天下,除了叛徒親友不赦以外。隔天,李旦又下詔宣佈,所有國家朝政事務,全由皇帝(李隆基)處理,自己不再過問國事,並在當天遷到百福殿居住。
太平公主跑到山上的寺廟眾躲起來,但三天後就被找到了,李隆基命令她在家自殺。
至於太平公主一黨其它人的下場,不再一一細說,大家也應該猜得出來;但比較戲劇性的還是我們的「三陪男」崔湜先生,本來李隆基念着他老婆女兒的「舊情」,心中有愧,決定放他一馬,所以沒有處死,只打算流放竇州(廣東省信宜市),不料他的同夥,新興王李晉在被處決時,嘆息說:
「這個密謀,本是崔湜提出,今天我死,崔湜卻活着,豈不冤枉!」
正巧,在審理過程中,負責下毒的元姓宮女也被供了出來,她又供出崔湜是下毒的主謀,這下,妻女的關係也救不了他了,李隆基命他在流放途中自殺。
至此,太平公主一黨,全軍覆沒,李隆基開始真正的統治了大唐帝國!
開元諸臣
必須是姚元之!
先天二年(公元713年),李隆基在擺平了太平公主一黨之後,開始真正的統治大唐帝國!
擺在他眼前最重要的事,就是封賞有功之臣,所有參與政變的人都得到加官進爵,在此我們就不一一描述。
而原先被太平公主同黨霸佔的幾個位置也空了出來,李隆基一一把自己的人馬補上去。郭元振原本就是兵部尚書兼宰相,官位不動額外給了封賞;劉幽求從流放地回來,升為尚書左丞兼宰相,而原來的尚書左丞張說則升為中書令,可以說皆大歡喜。但李隆基覺得還是不夠,因為這些人雖然是自己的人馬,也都在某些方面有才能,但真正要治理國家,李隆基覺得還需要一個人。
李隆基當政時期,大唐帝國面臨以下幾項重要問題:
其一:官員素質良莠不齊
這是因為在中宗李顯及睿宗李旦兩朝,韋後/安樂公主/太平公主相繼干政,任用私人,賣官鬻爵現象十分普及,例如前面提到的李顯讓七公主設立公主府,大開賣官及任用私人的捷徑;太平公主幹政時,為了跟李隆基對抗,大量提拔自己的人馬擔任朝中重要位子,而這些人又大量安插自己的親信當官;更嚴重的是斜封官(注)的大量存在,不但造成冗員充斥,也造成各部門機關運轉不暢,整頓吏治,成為首要的任務。
(注)斜封官:也被稱作「墨敕斜封官」,是唐朝的非正式任命的官員,由於任命狀是斜着從側門交付中書省執行,且其上所書「敕」字用墨筆(與中書省黃紙硃筆正封的敕命不一樣),故得名。
其二:土地兼併的日益嚴重,流民上升
唐代開國繼承北魏/北周/隋朝實施均田制,人民由政府授田,對買賣有非常嚴格的限制,但開國近百年(唐朝在公元618年建立)後,權貴透過非法買賣土地逐漸併吞了大量平民的土地,使得不少平民失去土地,成為遊民,對社會安定造成不少影響。
其三:邊疆不靖
自唐開國以來,最大的外患是突厥,高祖李淵對突厥基本上是採取妥協的政策,太宗李世民是採取軟中帶硬的策略,讓突厥吃了幾個敗仗,後期突厥比較順服,但也沒有完全解決問題,仍然時叛時服。自高宗以後,東北方的契丹及奚部落,西南方的吐蕃,也開始入侵邊疆,雖然雙方對戰互有勝負,但總體仍是不小的問題,而解決邊疆問題,不只要有武將,整體的運籌帷幄,外交政策,後勤支援等,處理起來都是非常龐大且困難的事。
其四:稅賦徵調及運送
唐代定都長安,位於關中平原,大家的印象是這裏沃野千里,供應首都糧食,應不成問題,但事實上到了隋唐時期,由於過度開發及人口密度大幅增加,關中平原已經無法供應整個大長安的糧食消耗。唐高宗及武后當皇帝時都曾經數次為了糧食問題帶領大批官員到東都洛陽,稱為「就食東都」,中宗李顯也為了這件事大發脾氣說:「天下哪有逐食天子?」長安糧食不足,米價騰貴的另外一個例證是白居易的故事(注)。可見關中糧食不足,成為常態,而洛陽雖然有充足糧食與物資,主要卻不是來自本地,而是來自各地運送而來,特別是南方各地,所以賦稅徵調及運送問題,是帝國能持續運作的頭等大事。
(注)白居易初到長安,去見當時的詩人顧況,顧看了白居易的名字,就取笑說:「長安米貴,居大不易」。後來看白居易的詩有「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一句,就說:」有此文才,居亦易矣「,雖是取笑,但可見當時長安米貴及物價高的狀況!
其五:組織複雜,宰相意見不一
唐代的中央政府組織較秦漢時代雖然有改善,但也更顯複雜。秦漢時代,政事主要由丞相總攬,後期有時會因為大司馬(或大將軍)權盛而轉移到大司馬的手上,但主要集中在一人,紛爭較少。而唐代設三省,分管立法/審議/執行,一旦各省意見不一,或是結黨互斗,當皇帝的就很頭痛。後續在開元前期,這問題仍然很突出,反而在後期因為李林甫當政,把所有反對他的人都陷害得差不多了,這問題反倒解決了。當然,這是後話。
面臨這些問題,李隆基想起一人,就是在武后時期就已經被大家公認是最有謀略與最能解決問題的大臣,姚元之!
對於李隆基心理的想法,同樣一清二楚的人是時任中書令的張說,張說是個自負的人,垂拱四年(688年)時,武則天策試賢良方正,親臨洛陽城南門主考,張說應詔對策為天下第一,所以對滿朝文武他是不怎麼瞧的上眼的,但是只有姚元之,張說對他的存在感到恐懼!
為了不讓姚元之為相,張說的鬼點子是找個位置把他安插上去,這樣皇帝短期就不會打姚元之的主意了,於是就指示殿中監(管理皇帝生活諸事)姜皎(注三)對皇帝說:
「皇上前陣子想要找人接任河東總管一直沒有合適的人選,我這邊有一個合適的人選可以推薦」
「是誰?」
「姚元之文武全才,一定可以勝任!」
「大膽!這一定是張說的主意,對吧?你竟敢當面欺騙,其罪當誅!」
姜皎嚇的趕緊叩頭認罪,李隆基才饒了他一命。
(注)姜皎的職位,是負責照顧皇帝生活起居的,有點像韓國宮廷劇中的尚膳大人,照顧皇帝的生活起居,最容易說上話。張說找他來向皇帝進言,鬼腦筋讓人佩服,只是這時李隆基還在腦筋清明的年代,所以伎倆被識破了!
註定當宰相的人
為什麼李隆基一定要找姚元之為相,而張說又這樣忌憚呢姚元之呢?我們來看看姚元之的經歷吧!
姚元之,原名姚元崇,唐高宗永徽元年(公元650年)出生於陝州(河南省三門峽陝縣),父親當過州刺史,也當過都督,算是世家子弟,但因為祖父/父親都是以武藝致仕,在家風影響下,練得一身武藝。
父親在他十三歲時去世,姚元崇隨母親回到娘家廣成澤(河南省汝州市)附近,廣成澤古稱廣成苑,歷來是狩獵有名的地方,在這個地方,姚元崇的專長更得到發揮,他成日就是騎射狩獵,以呼鷹逐獸為樂,生活過的非常逍遙自在。
大概在他二十歲的時候,有一次姚元崇一如往常的帶着家人去打獵,這一次他們又取得了不錯的收穫,於是一群人就在野外把捕獲的野味架起來燒烤,又把酒燙好了準備,一時油脂四溢,酒香遠播。
就在這時候,有一位相貌清奇的老者,騎一頭毛驢緩慢地走過來,老者毫不客氣地下驢,拿起肉就吃,拿起酒就喝。
姚元崇是個豪放不羈的人,看見這種情況,也不在意,而且請家人好好的招待老者,一群人在野外高談闊論,吃的意興橫飛。那老者似乎見聞甚廣,講的好多事故姚元崇都是聞所未聞。
酒飽飯足之後,只見老者忽然仔細的打量姚元崇,好一陣之後,老者開口:
「年輕人,你可曾讀書進學」
姚元崇坦白回答:「我自小好武,騎射武藝都還精通,至於文章經典,實非所常長「。」
老者言:「我想指點你一條明路,你可願意聽從?」
「承蒙賜教,還請長者言無不盡!」
老者言:「我叫張璟藏,對於相人一道,略知一二,我觀你面相,貴不可言,但適才才與你談論,感到你於文理之道,未有深究,若你能折節苦讀,將來成就不可限量,位至王佐宰相之位,不在話下!」
姚元崇說:「可我從未進學,如何習成博學之士?」
「我跟你說,三國時呂蒙原本來不讀書,後來發奮讀書,三個月就另人刮目相看,我剛剛跟你對談,發現你雖然讀書不多,但天賦甚高,權變通達,若能發奮,比有大成」
「感謝指教,姚元崇日後若能有所成,乃是長者所賜!」
這個張憬藏是誰呢?他是當時非常有名的算命大師,特別專長於面相,新唐書有他的傳記,他幫劉仁軌(第一次中日大戰時,在白江口打敗日本/百濟聯軍的統帥),魏元忠(武后時的大臣,為官至宰相)看過相都非常準。
姚崇抱着姑且一試的心態開始讀書,沒想到閱讀越有興趣。首先,他因為門蔭的關係當了孝敬皇帝的挽郎。孝敬皇帝就是高宗李治與武后的長子李弘,當時是太子,死的時候被破例追贈為孝敬皇帝,挽郎就是在靈柩抬出去時在旁邊唱輓歌的人,這個職位還不好當上,在唐代通常是官二代的青年男子才能擔任。
接下來姚元崇又考中「下筆成章科」制舉(唐朝的科舉分常舉與制舉,常舉就是經常舉行的科舉,如大家熟悉的明經科/進士科等;制舉是皇帝臨時下詔舉行的科舉,名目就五花八門),然後被分發到濮州當司倉參軍(糧倉管理長,大約是八品官)。
姚元崇雖然算是官二代,但無奈父親去世甚早,無人能在仕途上給他庇護,所以他的升官並不快,到了四十多歲時,才很勉強的升到了夏官郎中(兵部下面的司長,五品官),但是就是在這個位置上,姚崇展現了他非凡的才能。
張憬藏幫劉仁軌看相的故事還有一個插曲,就是劉仁軌是跟一個同鄉叫靖思賢的一起去算命,張憬藏卻不收靖思賢的禮物,說:「依相法,你會年老孤苦,客死他鄉」。
後來劉仁軌當到尚書右僕射時,靖思賢對別人說:「張憬藏算劉仁軌算得很準,但是我現在有三個兒子,房產田地俱全,並不如他所說,所以看起來他也有算不準的時候。」沒想到這話說後不久,靖思賢三個兒子相繼死去,田園房產散盡,自己流落異鄉,寄居親戚之家老死!(未完待續。)
html|sitemap|shenma-sitemap|shenma-sitemap-new|sitemap50000|map|map50000
0.0203s 3.8873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