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初期,在今天的朝鮮半島上有三個國家並立,分別是朝鮮半島北部的高句麗(又稱:高麗)及分佈在朝鮮半島南部東南方向的新羅和西南方向的百濟,三國在朝鮮半島呈品字形排列。三國之見時戰時和、時敵時友,紛紛擾擾,打了幾百年,誰都想滅掉對方統一半島,但誰都又沒有能力滅掉對方,這就是朝鮮歷史上的「三國時代」。
三國中,高麗勢力最為雄厚,百濟、新羅稍弱。起初,新羅與高麗結盟對付百濟,百濟一弱,高麗勢力就南下了,又威脅到新羅,於是新羅又與百濟結盟對付高麗……新羅因為總是投機取巧,一會兒聯手百濟打高麗,一會兒聯手高麗打百濟,打來打去高麗和百濟發現了,原來一直漁翁得利的是你新羅!真是豈有此理!
高麗和百濟總算回過神兒了,開始聯手打新羅!現在輪到新羅叫苦了,跑到大唐向太宗哭訴:「高麗、百濟,累相攻襲,亡失數十城,兩國連兵,意在滅臣社稷。謹遣陪臣,歸命大國,乞偏師救助。」
這三個彈丸小國打的熱鬧的時候,作為宗主國的大唐也沒有不作為,幾次派遣使者到三國進行調停,但是高麗和百濟面對來自的調停令,總是採取一副「外稱順命,內實相仇如故」的策略——通俗講就是當面一套背後一套,官方說法就是陽奉陰違。
三國都是打不死的小強,但也經不起長年累月戰爭的折騰,就開始尋找外援了。外援很重要!大唐!倭國!二選一!
中日之間的第一次交鋒,竟然在各自不知情的情況下發生了。兩個地區強國(倭國自以為自己是強國)竟然由三個小小的屬國在衡量其實力孰強孰弱,並且,勝出的一方,將成為百濟或者新羅或者高麗的外援。經過百濟君臣的反覆衡量,最終,他們選擇了倭國作為自己的外援。
此時的高麗和百濟是盟友,於是。他們也選擇了倭國作為自己的外援。而經過新羅君臣的反覆衡量,最終,他們選擇了大唐作為自己的外援。
高麗、百濟、新羅三個國家的命運自此就已經確定了!李世民的陰謀先是隋末時,新羅趁大隋派遣百萬大軍攻打高麗的時候。在高麗背後捅了一刀,奪了高麗方圓五百多里的國土。
挺過了隋國百萬大軍壓境的高麗,趁隋末中原大亂、無暇東顧的時候,又揮兵南下,攻打新羅。時間到了626年(唐高祖李淵武德九年)。新羅、百濟兩個國家派遣使者到大唐,向唐朝告狀:高建武(時任高麗國王)封鎖我們兩個國家從陸地上來的道路,導致我們不能及時來朝貢。
大家都知道,但凡向老師打小報告的人都沒有好下場。高建武聽說兩個國家聯名去告狀,心想:你們敢到告我的狀?打!不打不解氣!於是對着兩國就一通猛揍。
兩國招架不住,就向大唐告急,李淵便派員外散騎侍郎朱子奢到高麗去做和事老,朱子奢跟高建武說了些什麼,我們今天已經無從考證了,反正這個人很能忽悠。他回去了之後,高建武就向大唐「上表謝罪」了。
到了642年(唐太宗李世民貞觀十六年),高麗國最高領導層內部發生了分裂,高建武想除掉一些內部頗有勢力的並危急到王位的將領,而高麗國西部大人(官職)淵蓋蘇文,因勢力最大,為人最為囂張,於是便成為了高建武要搞掉的第一個刺頭。
於是高建武就跟一班忠於自己的大臣商量着,要殺掉高建武,可惜事情敗露。反而為淵蓋蘇文所殺,史書記載「盡殺之,死者百餘人。焚倉庫,因馳入王宮。殺建武。」
殺掉高建武之後,蘇文知道自己不能做國王,因為當時在高麗要做國王是必須由大唐來冊封之後才是合法的,於是他就決定扶一個傀儡上台,最後選擇了高建武的侄子高藏,也就是後來的高麗寶藏王!同時。蘇文授予自己為大莫離支(類似於唐朝的中書令及兵部尚書,說簡單點就是丞相、攝政王)。
自此,高麗國大權全部落入蘇文手上大唐本着不干涉屬國內政的原則,依然冊封高藏為高麗王、遼東郡王,讓他管理高麗,但是高麗的實際統治權並不在高藏手上,他只是個傀儡,朝政全被淵蓋蘇文所把控,淵蓋蘇文是個鐵腕的軍事獨裁者,其為人呢,史書也有記載:「須貌甚偉,形體魁傑,身佩五刀,左右莫敢仰視」。
淵蓋蘇文作為高麗的實際掌權者,朝鮮歷史上的民族英雄,出入極為風光,上下馬都要屬下官員趴在地上,供他踩着上馬、下馬,治國根本也是實行嚴刑峻法,暴政而治,導致老百姓在路上見面都不敢說話,只能「道路以目」。這樣一個人,和平的不愛好,鷹派的代表,一心想滅掉新羅,以報當年奪城失地之國恨,在他的駕駛下,高麗這台戰爭機器轟隆隆地開向新羅。
643年,太宗本着為屬國的和平穩定負責的態度,派司農丞相里玄獎(注意,司農丞是官名,相里玄獎是人名)出使高麗,以求高麗能夠罷兵,不要再攻打新羅了。這裏有個細節,從相里玄獎的官職上,你或許可以看出李世民派遣使者背後的真正秘密。司農:上古時代負責教農民種植的官員漢代始設,掌管錢糧的官員。
丞:主官的副手。司農丞,農業部部長的副手。大家可以看出,李世民派出去調節國家間糾紛的外交官員竟然是從農業部選的,而且只是農業部部長的一個小副手。所以,可以得出結論,唐太宗並不想真正地調節兩國間的矛盾。
那他為什麼又要派使者去高麗呢?謎底只有兩個:一,做給新羅看的,讓新羅知道,我有在努力調節矛盾;二,淵蓋蘇文為人暴戾,必不會聽從唐朝農業部的一個小秘書的一面之詞就罷兵停戰,肯定會拒絕唐政府的建議,為大唐出兵高麗尋找一個藉口!我相信!我才是李世民派遣使者的真正目的!非為救火!實為添柴!玄獎到了高麗之後,淵蓋蘇文接見了他。
淵蓋蘇文是個粗人。直接問:答應我的條件,我就停戰!玄獎:你要什麼條件?蘇文:讓新羅把搶我的地盤還給我!玄獎:都以前的事情了,不要追究了。
玄獎沒有理會蘇文的反應,繼續說:再說了。你們三個國家的地盤什麼你的我的,都是我大唐的,我大唐都沒發話,你在這兒說什麼搶啊還啊的?蘇文:那你就回去吧。玄獎:你如果執迷不悟,我大唐就來滅掉你。(明年發兵擊爾國矣。蘇文:那你就來打吧。
好!李世民要的就是這個結果!御前會議相里玄獎從高麗回來之後。向李世民報告了淵蓋蘇文的態度。李世民怒了,他知道玄獎出使是這個結果,但是沒有想到淵蓋蘇文竟然這樣囂張。
必須出兵征討高麗!但是征討高麗不是李世民一個人就能做到的,他需要一班大臣的支持,否則,自己千里迢迢出去打仗,家裏沒人管理是不行的。
於是憤怒的李世民決定馬上召開御前會議!商談出兵高麗的事情。一班開國大臣都到場了,李世民:淵蓋蘇文弒殺我冊封的國王,打壓異己,殘虐百姓。這是第一罪;又違背我的調停令,肆意侵暴同為我朝屬國的新羅,這是第二罪。
此賊不除,大唐何用?第一個站出來說話的是褚遂良,時任諫議大夫,順便說一句,他的前任是魏徵。現在大家知道這個職位是幹什麼的了吧?
諸位應該也能猜測到他大概要說些什麼!褚遂良:淵蓋蘇文雖然弒殺高建武,但是現在的高麗王還是高家的,再說了,蘇文扶植的高藏雖然是個傀儡。但是也得到了你太宗皇帝的冊封,現在是名正言順了,於法合理!以此為藉口出兵,反而有失大國信譽。
其實。褚遂良知道,僅憑以上說辭是說服不了李世民的,他真正擔憂的是接下來說的話:「今乃渡海遠征小夷,若指期克捷,猶可也。萬一蹉跌,傷威損望。」
就是說。取勝了還好,如果戰敗了,那有損我大唐顏面!況且,現在李世民是在氣頭上做出征討高麗的決定,極不明智(更興忿兵,則安危難測矣)。
如果想出兵高麗,可以等心平氣靜時再坐一起來討論。李世民沒有反駁,只是靜靜地看着身邊的大臣,最後目光落在了一班武將身上。李世民是馬上打天下、弒兄逼父奪位的主,必定有一幫跟他一樣熱血的武將站出來替他說話。
兵部尚書、英國公李世績站出來反駁褚遂良:以前薛延陀入侵我大唐,陛下就打算出兵滅掉他,但是被你的前任魏徵給否決了,才導致薛延陀壯大起來,現在成為我大唐的禍患,如果那時候就聽陛下的,現在我大唐北方邊境早就安寧了!
李世民見狀,瞄了褚遂良一言,補充了一句:「確實如此,這都是魏徵的過失,聽了他的話之後不久我就後悔了,但是又不能反悔,怕大家以為我聽不進忠言啊!」(然。
此誠徵之失,朕尋悔之而不欲言,恐塞良謀故也。)可見,高高在上的皇帝也有憋屈的時候啊。人家可以說:罵你反對你,那是對你好,希望你能做個好皇帝,希望我大唐繁榮昌盛。你能拿人怎麼着?只能陪着笑臉聽唄!對於褚遂良來說,這是事實,自己不能反駁,心想,去就去吧,你說這份兒上了,我也不能攔着了,否則哪天高麗壯大了,又威脅到我大唐東北部邊界,那又要怪我頭上了。
褚遂良的剛說服自己,卻又聽到了一聲驚天霹靂!「朕要御駕親征!」褚遂良蒙了!高麗,離長安五千多里,而且要攻伐高麗,必須要經過東北遼河流域的無邊沼澤(史稱:遼澤),數十萬前朝隋國的士兵都命喪於該地,危險之極。再說現在剛剛新立的太子李治還很幼稚,沒有處理國政的經驗,邊境地區也不是太安寧。更重要的是一個小小的高麗,犯不着李世民以九五之尊親臨險境。
褚遂良把心中的顧慮以及擔憂當着李世民的面全說出來了,目的就一個——去高麗可以,陛下您不能去!李世民決心已定,不再理會褚遂良和其他群臣的反對之聲,起身離開。他還有更重要的事情——戰前準備!
凌煙閣之最「唐興,「近代稱為名將者,英、衛二公,誠凌煙之最。」衛,即衛國公李靖!英,即英國公李世勣!我們先了解一下李世勣的簡歷:姓名:李世勣原名:徐世績(後高祖李淵賜其國姓為李氏)生卒年:公元594年——669年人生閱歷:17歲,從軍,投靠瓦崗寨的翟讓,過上了刀光劍影、血雨腥風的日子;23歲,官至左武衛大將軍,封東海郡公;24歲,投靠李世民,任右武侯大將軍,封曹國公(諸位都回想下,自己24歲時都在幹嘛,我24歲時,剛剛走出大學校門);
32歲,并州都督;47歲,兵部尚書;49歲,特進(比其他列侯有特殊地位)、太子詹事、同中書門下三品(跨過這一步就是宰相了);……主要功績:這個……實在太多了,恐怕幾頁紙也寫不完。那我就說簡單點吧:隋末群雄如王世充、宇文化及、劉黑闥、徐圓朗、輔公袥等等等等,都曾是他的手下敗將!
這是在國內,國外呢,也有很多,我就說兩個吧:與突厥戰,突厥「遣使請和」!與薛延陀戰,僅憑三千輕騎追得薛延陀八萬精騎落荒而逃,最後還沒跑掉,一個王爺被斬殺、一個首領被俘獲、俘虜五萬多人……現在的李世勣51歲了!我已經有三年時間沒有跨上戰馬了。
對於這次征討高麗,我是積極的主戰派,為了大唐,為了信任自己的皇帝,我扛起了帥旗!今天,我將再次舉起馬刀,用我的經驗和智慧、我的謀略和膽識,帶領這支大軍走進那個未知的國度!走向那個吞噬了數十萬中華子弟的戰場!(未完待續。)
html|sitemap|shenma-sitemap|shenma-sitemap-new|sitemap50000|map|map50000
0.0224s 3.9072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