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那些事兒 第十九章【唐明皇19】

    隔天,阿史那同俄又率領大軍攻打城門,戰事正激烈的時候,張守圭率領伏兵殺出,將突厥軍隊隔為兩段。此時,阿史那同俄率領先鋒部隊,正在攻城,眼看戰事不利,想要撤退,不料郭虔瓘此時也率大軍從城門殺出,突厥前軍措手不及,潰敗,阿史那同俄死於亂軍之中。

    大將石阿失畢統領後軍,看戰事不利,於是率領軍隊撤退數十里,停下來集結兵馬,而阿史那同俄並未歸隊,石阿失畢以為他是被唐軍生擒,於是向唐軍獻出輜重糧秣,希望換回可汗的兒子。不料唐軍告訴他們阿史那同俄已經陣亡,突厥軍隊只好在城下大哭後,帶領大軍離開。

    此戰東突厥軍不只沒有成功,還損失了可汗的兒子。阿史那默啜的殘暴是有名的,大將石阿失畢不敢回國。無奈之下,石阿失畢跟他的妻子一起投奔唐朝,東突厥損失一員大將。

    唐軍取得大勝,郭虔瓘上書朝廷獎勵有功將領,張守圭加封游擊將軍,調到幽州(今北京市)擔任良社府果毅,帶領地方部隊(府兵)。

    幽州這時候主要的敵人不是突厥,而是及契丹及奚部落。

    契丹原本已經降服唐朝,其首領李盡忠及孫萬榮受不了當時營州(今遼寧省朝陽市)都督趙文翽的欺壓,起兵反叛,殺了趙文翽,其時為公元696年(南周時期)。此次動亂後來雖然平定,但營州附近已經殘破,原都督府遂遷往幽州東的漁陽城(今天津市薊縣)。

    (連載更新)

    開元二年(公元714年),并州(山西太原)長史兼和戎、大武(今山西省代縣附近)節度大使薛訥,上書請求攻擊契丹部落,重建營州。李隆基此時剛登基不久,也想要建立一番功業,所以表示贊同,不過朝中大臣如姚崇等都反對,李隆基為了堵住大家的嘴,於是升薛訥的官位,讓其遙兼宰相的職位(同紫微黃門三品),這下大家知道皇帝的決心,也就不再多言。

    這個薛訥是誰呢?說起來是鼎鼎大名的,他的父親就是大將薛仁貴,「薛丁山征西」的男主角就是以他為原型。不過此時薛仁貴早已去世,薛訥也算是老將了(本年六十四歲)。

    薛訥組成征北大軍,率領左監門衛將軍杜賓客,定州刺史(今河北省定州市)崔宣道等將領,及軍隊六萬,浩浩蕩蕩,從檀州(北京市密雲縣)出發,攻擊契丹。

    這時將軍杜賓客警告薛訥說:

    「天氣炎熱,士兵們身穿鎧甲,手拿武器,還要運送糧草輜重,深入敵人國境,很難成功。「

    薛訥回答:「天氣炎熱,牧草茂盛,契丹部落的牲畜,正大量繁殖,我們可以從他們手中取得糧食,一次出擊,就可以消滅他們。良機不可錯失。「於是進軍。

    但薛衲不曉得,契丹人的情報收集極其靈敏,已經準備好陷阱等着唐軍進入

    (連載更新)

    大軍北行,抵達欒水河谷時,突然間,大批契丹人在河谷兩岸的山上出現,他們從山上丟下許多滾木石塊,將退路切斷後,再從山上發動攻擊。唐軍主力軍隊死傷慘重,而且被切割成數塊,無法互相援救。薛訥率領十餘名騎兵突圍,終於逃出一命。契丹人為了譏笑薛訥,打擊唐軍士氣,便宣稱自己大敗「薛婆婆「。而崔宣道率領後軍,聽到主力潰敗後,就趕緊也率軍撤退。

    這次失敗,真是打了李隆基一個大巴掌。皇帝面子無光,下面的人日子自然也不好過,算賬的結果,薛訥下面的八位將領全部在幽州斬首,薛訥本來也應該處死,但他將責任都推到了死人頭上,所以免除一死,革去所有官職,降級為平民。杜賓客因為建議不要輕易進軍,所以被赦免無罪。

    唐軍此次大敗後,無力再發動進攻,於是先採取守勢,靜觀其變。

    而在對手方面,契丹雖然大勝,但因為內部紛爭,也就無法騰出手來攻擊唐軍,邊境於是呈現相對平靜的態勢。

    這時候,前面提到的東突厥可汗阿史那默啜,在被唐軍打敗後,面子無光,出於補償心理,就去找「軟柿子」捏來出氣。開元四年(公元716年),阿史那默啜挑中了位於其國土北方的拔古野部落,於是興起大軍攻打拔古野,在獨樂水大破拔古野軍隊,凱旋而歸。

    樂極生悲,阿史那默啜自以為敵人已經完全沒有戰鬥力,所以在歸途時絲毫沒有戒備,但這次他錯了,「軟柿子」雖然好捏,但有時也會有後遺症。就在大汗得意洋洋的歸途上,拔古野的戰士早已經埋伏在路旁的一座柳樹林中,等大汗進入柳林,就遭遇一陣箭雨猛射,大汗當場落馬,被拔古野戰士頡質略斬殺,頭顱被割下帶走。

    梁萬頃看到張守圭竟然毫髮無傷的回來,而且興高采烈,吊兒郎當的,當下只覺得氣不打一處來,就跟下面的人說:「我只是讓張守圭去牽個馬,他竟然把制服給弄破了,肯定不知道又跑到哪裏去胡混了。左右,把這小子綁起來,給我打!」

    就這樣,張守圭被鞭打了數十下。

    張守圭感到既委屈,又憤怒。他這樣認真努力地幫領導辦事,不但沒有得到任何獎勵,還得到一場不分青紅皂白的毒打。

    他發現,即使自己工作表現的再好,但是只要不能往上爬,就會一直被那些能力不如你,武藝不如你,品德不如你的人騎在頭上。繼續呆在這個縣城已經沒有意義,自己一身武藝,何必委屈自己!

    是離開的時候了,張守圭本來想把局長抓起來狠揍一頓後,再行離開;後來一想,自己是男子漢,無需幹這種偷雞摸狗的事,更不需要為了小恩小怨跟局長過不去。大丈夫,提得起,放得下!


    張守圭想通後,當晚就把行囊收拾了,離開縣城,跑去從軍。

    當兵自然很辛苦,每天跟着軍隊東征西討,天天換地方。但軍隊也相對是容易出頭的地方,張守圭因為身體素質好,講義氣,騎射功夫了得(姿干瑰壯,慷慨尚節義,善騎射),所以很快就混出名頭來,當上的平樂府別將(平樂府在今天廣西自治區)。

    (連載更新)

    這時候朝廷在招募軍隊到西域去,張守圭想西域是邊疆,常常在打仗,我去那邊肯定立功的機會多,於是就自願參加,跟着軍隊到了北庭都護府報到。他們的頂頭上司,就是右驍衛將軍,北庭都護(駐紮地新疆吉木薩爾縣)郭虔瓘。

    北庭都護府管轄的地方主要就是現在新疆的准格爾盆地(北疆)及哈薩克高原,南疆的部分是由安西都護府管轄,駐紮在龜茲(今庫車)。

    這時,東突厥汗國第十九任大汗阿史那默啜,派兵攻擊唐軍的北庭都護府的轄區輪台(今新疆烏魯木齊附近),郭虔瓘命令張守圭率兵援救,不料中途遇到突厥軍隊,張守圭身先士卒,奮勇殺敵,斬殺敵人千餘名,生擒頡斤(即部落首領)一人,敵人震驚。張守圭又率援軍到達輪台,配合守軍夾擊突厥軍隊,突厥軍隊不敵,撤退。郭虔瓘對張守圭首次獨立帶領軍隊的表現印象深刻,決定予以重用。

    這個阿史那默啜,可以說是一個混世魔王,自從延載元年(公元694年)繼承其兄大汗的位置後,一直給唐朝製造麻煩,不斷侵擾邊疆,而其武裝力量最高時,據稱士兵達到四十萬。

    武則天時期,東突厥時時侵擾,女皇帝決定實施和親策略,而女主當國,出手果然不同,過去和親,都是派公主,而此次和親,卻是派出帥哥一枚。

    這個帥哥是誰呢?他是武承嗣的兒子——武延秀,武則天意想天開,派男人去和親,也算是創下和親史上的記錄了。

    (連載更新)

    果然,阿史那默啜不是同志,對基友不感興趣,但又不能說自己要女人不要男人,於是就找了一個藉口,說周朝(南周)看不起他,為何不派李姓皇族的人來,而派姓武的小子。又說要興兵替唐朝討伐周朝(武后時的國號),恢復李唐天下,總之,十分鬧騰。而我們的女皇帝雖然殺姓李的毫不手軟,但遇到這種真槍實刀的也沒辦法,不得不立李顯為太子,阿史那默啜才同意把武延秀釋放。

    武延秀沒有娶上突厥公主,回國後倒是娶了唐朝的公主,即安樂公主李裹兒,不過這時候安樂公主剛死了老公,所以算是二婚,但聽說買一送一,岳母「韋皇后」也奉送,針對這個傳聞,算是野史,為了傳遞正能量,不予採信。

    不過阿史那默啜並不因此就消停,他不是侵擾大唐邊疆,就是攻打周邊其它部族。

    開元二年(公元714年),阿史那默啜不甘上次征討失敗,決定再來一次。這次,他派出他的兒子阿史那同俄、妹夫火拔頡利發、大將石阿失畢組成大軍,直接攻擊北庭都護府。

    郭虔瓘一方面堅守城池,一方面派張守圭走小路回長安奏報。張守圭辛苦回到長安,向朝廷上書建議召集蒲昌(地名不知)、輪台的駐軍夾擊突厥大軍,朝廷同意。(坦白說,寫到這裏我覺得有點奇怪,郭虔瓘為何沒有權利直接調動此二地的軍隊,還要向朝廷奏報,存疑?)

    張守圭到達輪台後,呈上朝廷的命令,於是兩地派出援兵,跟隨張守圭回救北庭。

    張守圭心想,敵人軍隊不少,即使援軍投入,都不見得會有必勝的把握,必須在適當的機會出擊,才能發揮援軍的最大作用。張守圭於是率軍埋伏在突厥軍隊的兩翼,先按兵不動。

    大汗軍隊緊急過來增援時,拔古野的武士早就撤退了,只看到地下一個無頭的屍首仍然在流血,一代梟雄,橫行大漠十數年的大汗,就這樣送了命。

    東突厥帝國失去可汗後,全國恐慌,原本歸附的附近五個部落,又轉而歸附唐朝。

    至此,東突厥汗國的國力不振,繼任的大汗決定暫時修養生息,不再輕易對唐朝及周邊部落動武。

    張守圭在這時來到幽州,雖然處於前線,但沒有太多仗可打,日子也過得挺逍遙的。特別是這一次,可能是要平反他年輕時的遭遇吧,他遇到的上司,幽州刺史盧齊卿非常賞識他,而且認為張守圭未來前途不可限量,所以常常邀請他在同一個蓆子上平坐,而且對他說:

    「你在幾年之後一定會當上幽州或涼州節度使,成為國家大力倚仗的將領,我才要把子孫託付給你,哪敢用對待下屬的禮儀來相處呢?「

    張守圭在幽州幾年,終究耐不住寂寞,他是閒不下來的人,沒仗打就好像沒事做,所以一找到機會就離開幽州,此後穩步上升,到開元十五年時,他已經是金吾員外將軍,任健康軍(駐紮今甘肅省高台縣附近)使。

    寶劍終會出鞘,等待中,張守圭迎來了他人生中大爆發的機會。

    前面提到過,吐蕃自從松干贊布去世後,跟唐朝一直處於對峙的狀態,雙方在河隴(甘肅、青海一線)一帶持續拉鋸戰。在李隆基即位後,吐蕃仗恃自己強大,跟唐朝的往來書信,都是用平等的禮節,措辭傲慢無禮,李隆基心裏一直憤憤不平(大***心態也!)。

    開元十四年(公元726年),封禪大典結束後,宰相張說知道皇帝有討伐吐蕃的意思,為了提早一步避免皇帝說出要征討吐蕃,於是先向皇帝進言說:

    「吐蕃傲慢無禮,屠滅三族都不為過。但我們跟吐蕃之間,兵連禍結已經有十餘年,甘州(甘肅省張掖市)、涼州(甘肅省武威市)、河州(甘肅省臨夏市)、鄯州(青海省樂都縣)都殘破不堪,人民紛紛逃亡,就算打勝仗,所得也不會比失去的更多。最近聽說他們有悔改之意,有心和解。但願皇上能接受他們的歸順,使邊疆人民解除痛苦的生活。「

    李隆基說:「吐蕃向來反覆不定,難保這次是真心想和解,這件事,等我跟王君奐商量一下,再作定奪。「(未完待續。)



第十九章【唐明皇19】  
相關:    網遊之菜鳥很瘋狂  傲世丹神  穿越者縱橫動漫世界  仙都  
(快捷鍵←)上一章 ↓返回最新章節↓ 下一章 (快捷鍵→)
 
版權聲明: 好書友唐朝那些事兒第十九章【唐明皇19】所有小說、電子書均由會員發表或從網絡轉載,如果您發現有任何侵犯您版權的情況,請立即和我們聯繫,我們會及時作相關處理,聯繫郵箱請見首頁底部。
最新小說地圖
搜"唐朝那些事兒"
360搜"唐朝那些事兒"

html|sitemap|shenma-sitemap|shenma-sitemap-new|sitemap50000|map|map50000

0.0327s 3.8879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