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那些事兒 第23章【暴風驟雨1】

    李亨,唐睿宗景雲二年(711年)九月初三,出生於太子李隆基的東宮。他的母親楊貴嬪(唐朝皇后之下有貴妃、貴嬪、貴人等。

    兒子即位後,她被追贈諡號為「元獻皇后」),出身於關隴地區名門望族——弘農楊氏(郡治在今河南靈寶,血緣屬於隋朝皇室後裔)。

    楊氏的曾祖父楊士達曾在隋朝擔任宰相(門下省納言),武則天的生母就是楊士達的女兒。

    所以,如果母系血緣算起來,李亨的母親楊氏要比父親李隆基還高了一輩呢!幸虧這是在風氣開放的大唐,不同輩分之間的婚姻也就不足為奇了。

    李亨出生以後,就沒能和生母楊氏生活在一起。因為,楊氏僅僅是太子(當時的李隆基)的姬妾,而太子妃(正妻)是王氏(後來成為李隆基的皇后)。在等級森嚴的宮廷中,太子妃的地位當然要比其他姬妾高得多。

    然而,此時的王氏一直沒有生育,楊氏「不敢獨享作為母親的喜悅」,更為了兒子有更好的發展前途,忍痛將兒子送到了王氏膝下。

    所幸,王氏對兒時的李亨百般呵護,待他像親兒子一樣,並對他進行了早期的啟蒙和培養。

    他最初叫「嗣升」,後來多次被改名。先後用過的「官名」(李嗣升、李浚、李嶼、李紹、李亨)多達5個,在古代帝王中創造了一項記錄。744年,他才被最終定名為「李亨」。

    此後再也沒有改動,因此人們習慣上把他叫李亨。也就是說這位經歷坎坷的皇子,直到34歲時終於才有了穩定的名字!

    為個皇子的名字這樣折騰,實屬絕無僅有!作為第3子的李亨,母親的地位也不高,所以並沒有很好的先天條件,他後來被立為太子具有很大的偶然性。

    第一競爭者:李琮(又名李嗣直、李潭)

    他的大哥李琮(?-752年),原名李嗣直,生母為劉華妃(李隆基開元年間對後宮封號進行了改革。設惠妃、麗妃、華妃3妃)。

    由於他一直沒有進入父親的視野,所以史書對他的記載極其簡略,基本上只有他的任職履歷,而沒有多少具體事跡。

    以至於我們對他的能力、品行等。均所知甚少。從僅有的史料中,我們可以推斷,他為人謙和、口碑不錯。可能由於長期沒有擔任實際職務,所以也沒有得罪多少人。他在710年,被祖父李旦封為許昌郡王。

    712年八月。父親即位後,他進封為郯(tán)王。716年,改封慶王,並改名李潭。733年,擔任榮譽太子導師(太子太師),改名李琮。

    736年,又被授予榮譽國家領導人(司徒)。742年,兼榮譽太原地區行政長官(太原牧)。752年五月,李琮病死,被父親追諡為「靖德太子」。李亨即位後。追諡他為「奉天皇帝」。

    第二競爭者:李瑛(又名李嗣謙、李鴻)

    二哥李瑛(706-737年),原名李嗣謙,生母為趙麗妃。最初,他的母親比較得寵,因此他短短32年的人生道路上,前半段顯得非常平順。710年九月,他被封為封真定郡王。712年八月,進封郢王。

    715年正月,被冊立為皇太子。725年,改名李鴻(李隆基也不嫌麻煩。為兒子們一次次的改名,真是無聊之極啊)。

    被立為太子越早,就越會成為其他庶母和兄弟的眼中釘。女人總有容顏老去的時候,嬪妃也總有失寵的時候。當李瑛的母親被李隆基日漸疏遠時。他在父親心中的地位也就會每況愈下。

    第三競爭者:李瑁(又名李清)

    十八弟李瑁(?—775年),生母為武惠妃。年輕貌美的武惠妃受到了李隆基的專寵,她為皇帝生育的兒女地位也就會自然而然地提高。

    武惠妃共為李隆基生育了4子3女:夏悼王李一、懷哀王李敏,上仙公主,壽王李瑁、盛王李琦、咸宜公主、太華公主。

    隨着地位的鞏固和兒子的成年,她開始刻意拉攏朝中重臣。極力想使自己的兒子李瑁(武惠妃此前所生的幾個兒女夭折,所以身為皇18子、相貌和能力較為突出的李瑁,身份日漸尊貴)立為太子。

    李瑁7歲時,在一次拜見兄長永王李璘的過程中,言談舉止符合儀禮,領一旁的父親極為欣賞。

    725年三月,他被封為壽王。727年,成為成都地區的名義上的軍政長官(遙領益州大都督、劍南節度大使)。735年,又被加上了文官最高榮譽頭像(開府儀同三司)。

    和李瑛情況類似的鄂王李瑤(李隆基第5子,生母皇甫德儀)、光王李琚(李隆基第8子,生母劉才人),也都因為母親的失寵而倍感冷落。

    共同的處境,使得他們常常怨言流露,說些對武惠妃和父親不大恭敬的話。「言者無心,聽者有意。」「不怕被賊偷,就怕被賊惦記」。

    他們的這些話,都被武惠妃的女婿、咸宜公主的丈夫(駙馬都尉)楊洄

    、得到後報給了丈母娘。

    武惠妃再把這些「不軌動向」,添鹽加醋地報告給了李隆基。怒不可遏的李隆基當時就有了換太子李瑛的念頭,只是在宰相張九齡的堅決反對下才作罷。

    但是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武惠妃,還是設下了歹毒的圈套要致這些人於死地。

    737年四月,武惠妃假傳旨意召喚李瑛、李瑤、李琚三兄弟與薛鏽(太子李瑛的大舅哥)入宮。

    說是皇宮有盜賊,叮囑他們來是要披掛整齊、帶好武器,保衛父皇。

    當這思想單純的4個人按照約定入宮時,武惠妃卻對李隆基緊急奏報說:「太子三兄弟兵變,已經殺入宮內。」身經多次宮廷政變的李隆基,熊熊怒火立刻被再次點燃。他也不及多想,就立刻下令將4人逮捕。

    在李林甫的建議下,李瑛、李瑤、李琚都被廢為庶人,薛鏽被流放,接着他們又都被賜死。


    多行不義必自斃。武惠妃在擔心冤魂報復的驚恐中,也在這一年死去(李亨即位後,為李瑛平反恢復了他「太子」稱號,並停止了被父親追封為「貞順皇后」的武惠妃的祭祀)。

    我們不明白。以李隆基的智慧,為什麼就不對這起事件進行一些稍微細緻的調查再處置呢?

    就這樣,輕率地一次殺死了3個兒子!已經做了22年太子的李瑛,為什麼要在父親事業如日中天的時候,發動一場只有幾個人參與的「兵變」呢?

    這種一眼就能看穿的騙局。難道真的能把一代雄主李隆基糊弄住?所以,恐怕就只有兩個解釋:

    一是他對宮廷政變這種事「寧可錯殺一千,不可放過一個」;二是他壓根就不想細查,要真這樣的話,這位父親也未免太狠毒了吧!

    民間因為這3個人死得太冤,稱他們為「三庶人」,這就是唐朝政治史上影響很大的「三庶之禍」或稱「三庶人之禍」。

    李亨最初被封為陝王,因為王皇后撫養的緣故,所以受到了一些特殊關照,比其他兄弟少走了很多彎路。716年正月。

    6歲的李亨被授予了一系列的榮譽軍政長官頭銜(安西大都護,安撫河東、關內、隴右諸蕃大使)。

    實際上這些地方,都是副職管事,他只是「遙領」,並不用去就職(再說,一個6歲的孩子能幹什麼呀)。

    從此,唐朝始開始了諸王遙領節度使的慣例。他從小就比較明事理,隨着年齡的增長,更是英姿颯爽。史書上說他:「博聞強記、文筆優美,可以過耳目不忘。」

    更難能可貴的是。他還天性仁愛,既沒有過人的天賦,也沒有鋒芒畢露,從不讓人感到他有什麼威脅(當然。這些記載不一定完全屬實,有一些對皇帝的奉承)。

    開元初年,李亨有幸在賀知章、潘肅、呂向、皇甫彬等名士的教導下,很安靜地在宮中讀書,文化知識與素養提高很快。725年,他的養母王皇后去世。

    727年。已是英姿翩翩的17歲少年、忠王李亨,住到了「十王宅」中,並且又被委任了一些榮譽性軍政職務(朔方節度大使、單于大都護)。

    730年,奚、契丹進犯邊境,李隆基任命他為河北方面野戰軍總司令(河北道行軍元帥),並派最高檢察院檢察長(御史大夫)為首的8位將軍率領10萬大軍前往討伐。

    用了2年時間,奚、契丹被在范陽以北擊潰,李亨「因功」被升為司徒。

    「三庶之禍」後,太子一職空缺,因此重新冊立太子的事情又被提上了議事日程。

    738年,李林甫再次竭力主張冊立李瑁,而李隆基本人則傾向於更成熟穩重的李亨(當時叫李璵)。在猶豫不決的時候,

    李隆基只好向忠誠的高力士徵求意見。高力士當然揣摩到了皇帝的心思,就投其所好地說:「您為什麼要這樣勞心勞力呢,只要立年長的,

    誰還敢再爭辯!」李隆基聽後深表贊同。於是開元二十六年(738年)六月初三,李亨被立為皇太子。

    但是,從被推上政治前台的那一刻起,李亨就被顯而易見的政治威脅所包圍。

    首先來自宰相李林甫,由於李隆基立太子沒有採納他的意見,所以他對李亨極為不滿。同時,他又怕李亨將來會報復他,

    所以千方百計地想加害他。在李林甫與太子之間的較量與鬥爭中,李隆基的內心世界是很值得人深思的。他幾乎不出面遏制或阻攔李林甫對太子的輪番衝擊。

    這說明,他也是不情願看到太子的羽翼豐滿、勢力擴張。對於李亨來說,成長在一個太平盛世,充當一位富有巨大成就感和自信心的帝王的繼承人,很難說是什麼幸事。

    也許,在他的心裏,會不時泛起幾絲淡淡的哀愁。不過,在開元、天寶之交的七八年裏,卻是他此後一生政治生活道路上最為安定的一個時期。

    至少在745年底之前,李亨伴着大唐帝國的輝煌度過了一段頗為難得的好時光。

    746年,對於李亨來說,是個多災多難的年頭。從此,在他的政治生涯中,以往的平靜與安謐已經不可復求了。

    先是年初的「韋堅、皇甫惟明事件」,後是年底的「杜有鄰事件」,使他的地位變得岌岌可危。

    韋堅、皇甫惟明事件

    746年正月十五元宵節之夜,李亨出遊碰見了自己的大舅哥(太子妃韋氏的哥哥)韋堅。之後,韋堅恰好又應邀和李亨的老朋友隴右兼河西軍政長官(隴右節度使兼河西節度使)皇甫惟明在長安崇仁坊的景龍觀聚會。

    而作為邊將的皇甫惟明,此前不久剛向皇帝表示應當將李林甫撤職,又大力讚譽了韋堅的才幹。

    無巧不成書嘛!皇甫惟明的介入,使雙方暗中的較量一下子成為公開的秘密。

    這件事被別有用心的李林甫牽強附會地扣上了,「韋堅和皇甫惟明密謀擁立太子繼位」的罪名,密報給李隆基。李隆基先前也聽聞,太子與皇甫惟明過從甚密,於是也不再調查,直接下令將韋堅、皇甫惟明逮捕。

    接着韋堅被以「謀求進身為官罪」貶為縉雲郡長(太守,治所在今浙江麗水西),皇甫惟明被以「離間君臣罪」貶為播州郡長(太守,治所在今貴州遵義),並被抄家,隨後二人又都被賜死。

    這件事猶如平地一聲驚雷,一下子把太子李亨推到了空前危險的境地。

    李亨見狀極感恐懼,為了逃脫干係,他立即上書替自己辯解,並請求父親批准自己與韋妃離婚,韋妃也聽憑父親發落。李亨的謹慎終於使他度過了這場政治危機,只是共同生活多年的韋妃不得不從此削髮為尼,在宮中的佛寺做了永成陌路的出家人。

    就這,李林甫還不善罷甘休,對此案大加株連,因此被貶或被流放的「涉案官員」竟達幾十人。

    我們既驚訝於「同謀的人」竟然罪名不一,又驚訝於李亨對結髮妻子的決絕,還驚訝於這起不大的事件所造成的嚴重後果!(未完待續。)



  
相關:    生生不滅  九域神皇  重生之日本大作家  武逆焚天  龍零  
(快捷鍵←)上一章 ↓返回最新章節↓ 下一章 (快捷鍵→)
 
版權聲明: 好書友唐朝那些事兒第23章【暴風驟雨1】所有小說、電子書均由會員發表或從網絡轉載,如果您發現有任何侵犯您版權的情況,請立即和我們聯繫,我們會及時作相關處理,聯繫郵箱請見首頁底部。
最新小說地圖
搜"唐朝那些事兒"
360搜"唐朝那些事兒"

html|sitemap|shenma-sitemap|shenma-sitemap-new|sitemap50000|map|map50000

0.0223s 3.7982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