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那些事兒 第85章大周王朝

    隨着雄極一時的大唐帝國轟然倒塌,中國歷史也終於走進了這個最為血腥和混亂的年代。北方五朝先後問鼎中原,南方十國也各自稱霸一方,契丹鐵騎,雄踞塞外,虎視眈眈。萬里山河,刀光劍影,血雨腥風雲暗。

    其後數十年間,兩大民族激烈碰撞,四方豪傑粉墨登場,百戰滅梁的李存勖、契丹雄主耶律阿保機、認賊作父的石敬瑭——劉知遠、郭威、柴榮,你爭我奪,拼死廝殺,千古功名,一堆白骨,問蒼茫大地,又將誰主沉浮?

    本書以生動的語言,翔實的史料,向人全景展示了這一幅鮮血與英魂輝映、屈辱與豪氣共存的歷史畫卷。

    南北朝雖然時間比較長,但其結束之後的隋唐,從制度上並沒有什麼改變,比如說當時隋代地方上的總管,就是從魏晉時期的持節都督轉變來的。而且在南北朝結束後,還出現了盛唐,仍然是重外輕內,以至於安祿山在范陽起兵後,整個中原竟然無兵可派。

    可是在經過了五代之後,中國歷代統治者的思路則轉變為重內輕外,宋代雖然也有節度使,但跟唐代的節度使完全不同,朝廷對地方上的控制力大幅加強。可以簡單的想一下,在五代結束之前,中國的封建社會中出現過三國、南北朝、及五代這三次大分裂時代。時間幾乎佔到從秦朝到五代這一千多年歷史的百分之四十。而在這一千年中,權臣篡位、大規模的將領擁兵割據,擁兵造反發生過多少次,已經很難計算了,因為太多。

    可是到了五代之後,除了吳三桂這個特殊情況外,大規模的武將叛亂就已經沒有了,權臣篡位的事情也不再發生,對比一下還是很明顯的。

    不過這個序還是有點毛病,因為很多朋友看完不理解。就是沒有把道理寫清楚,我在改改,完善一下。多謝提醒了。

    147

    公元951年正月初五,郭威在大梁(開封府所在城)城外的軍營里。接過了後漢李太后傳下的誥書冊文、國寶玉璽,自皋門(開封北門)進入皇宮大內,在崇元殿正式登基,即皇帝位,定國號為周。改年號為廣順。這樣,五代中的最後一個王朝,也就是後周王朝就正式登上了歷史的舞台。

    後周立國之後,總得來說形勢不容樂觀。首先郭威原本是後漢的樞密使,不管他是因為什麼不得已的苦衷,而將後漢顛覆,都不符合中國古代的道德倫理規範,這也是後周立國的一個先天不足。

    其次,後周是在後漢的基礎上立國的,而後漢這個朝代雖然只有短短的四年。但它給國內百姓所造成的傷害卻絕不遜色於五代當中的任何一個朝代。一方面內戰連連,水旱頻發。

    另一方面統治階級窮奢極欲、橫徵暴斂,而且又相互傾軋,鬥爭異常激烈,完全不顧百姓死活,所以到後周開國時,國內的經濟基礎一團糟。再有,就是在郭威稱帝後,國內以泰寧節度使慕容彥超為代表的一些藩鎮,因為此前一直支持後漢政權。所以對郭威心存恐懼,表面上雖然也對他表示歸順,但實際上是口服心不服,時刻準備作亂。

    最後。就是後周所面臨的外部威脅仍然沒有解除,而且這一點,也成為了後周這個新生政權所要經歷的第一場考驗。

    郭威率軍攻入大梁後,滿心以為朝中的群臣們會一窩蜂地擁立他當皇帝,誰知道這幫大臣的神經不知怎麼就集體遲鈍下來了,好像對這件事情根本就不感冒。就連五代騎牆派的代表人物馮道都沒有擁立他為帝的意思。

    郭威對這種情況缺乏思想準備,只好暫時同意擁立後漢河東節度使劉崇的兒子劉贇為帝。

    不過最終郭威還是在澶州(今河南濮陽)再次發動兵變,重返大梁,如願以償地當上了皇帝。而當時劉贇剛剛走到宋州(今河南商丘),也被郭威派人原地扣押了下來(詳見五代風雲卷)。

    後漢河東節度使劉崇是後漢高祖劉知遠的弟弟,他剛聽到郭威攻入大梁的消息後,氣急敗壞,立刻就準備發兵對其進行討伐。

    然而部隊剛剛集合好,他就聽說自己的兒子劉贇已經被立為皇帝。劉崇聽完非常興奮,美滋滋地對人說道:「我兒子當上了皇帝,我還有什麼好要求的,趕緊叫部隊解散!」然後又派人去京城打探消息。

    這時郭威仍在大梁,他正謀劃着篡位,不想跟劉崇發生衝突,就手指自己脖子上的一處刺青說道:「回去告訴你家主人,我是雕過青的人,古今中外,

    全世界範圍內,你們聽沒聽說出現過『雕青天子』?」郭威早年經歷比較坎坷,是普通士兵出身,雖然沒被在臉上刻字,但還是在脖頸後面刺下了一支麻雀,所以人稱「郭雀兒」。

    那使者不知道郭威是在忽悠他,便回去向劉崇稟報。劉崇為人也比較實在,聽完立刻大喜道:「對呀!一個雕過青的人怎麼能做皇帝呢?」於是更加放下心來,坐在家裏等着兒子即位的好消息。

    但實際上郭威說的是個偽命題,因為古代皇帝這個職業的准入門檻比較低,連無賴都可以當皇帝,脖子上刺了只鳥又怕什麼呢?所以劉崇剛剛坐在家裏高興了幾天,就傳來了郭威已經在大梁稱帝,兒子也被扣留在宋州的消息。這一下,劉崇慌得手足無措,趕緊再派使者去見郭威,求他能保全自己兒子的性命,將他送往太原。

    然而劉贇是曾被冊封為皇帝的人,像這樣的人郭威肯定是不會讓他再活下去的,於是便接着忽悠劉崇說道:「老哥你放心吧!劉贇現在挺好的,身體倍棒,吃嘛嘛香!我現在就派人把他接到京師,封個大官兒,安排一個好住處,你在河東幫我守好疆土,我就把你封為王爵,讓你永遠鎮守河東。」

    劉崇聽完之後大呼上當,後悔不已。知道這個兒子肯定是回不來了。不過像他們這種做大事的人,在感情上都比較淡漠,所以也就不管兒子的死活了,

    立即於當年正月十六日在晉陽稱帝。仍以「漢」為國號,史稱「北漢」。也就是在同一天,郭威下令將他的兒子劉贇在宋州處死。


    北漢開國之後,情況也是一團糟。一個是領土面積狹小,只有並、汾、忻、代、憲、嵐、隆、蔚、沁、遼、麟、石等十二州土地。大致包括今天山西的中部和陝西的一小部分,生存空間十分有限。另外北漢的內政方面,也是非常混亂,

    劉崇剛當上皇帝,就對手下人說:「我是因為高祖(劉知遠)的基業,一夕之間,崩於粉碎,這才萬不得已當得皇帝。仔細看一下,我算什麼天子?你們又能算得上什麼大臣?

    因此不能像那些大國一樣過日子。」於是到發工資的時候,宰相這個級別的。每月發給一百串錢,節度使這個級別的,每月發給三十串錢,再往下的官員,也就只能是給點補貼了。

    可是單靠他給開出的這點工資,官員們實在是養不起家,於是只好去貪。劉崇又自知理虧,所以也從不干涉,搞得舉國官員都在明目張胆地貪贓枉法,最終把這個矛盾都轉嫁到老百姓頭上去了。

    然而劉崇遇到的麻煩還不只於此。對他造成最大威脅的,還要說是與北漢處於敵對狀態的後周。因為後周是個大國,劉崇自知無力與其抗衡,所以只得去尋找外援。

    節度使的由來

    節度使有節制調度之意。東漢安帝永初二年(108)。梁懂受命主持西方軍事,為任命為諸軍節度使,這是節度使在歷史上的第一次出現。東漢末年,農民起義如火如荼,朝廷為了適應戰爭的需要,開始任命大量的持節都督。使其成為一個軍區的統帥,其後這些持節都督開始擁兵自重,逐漸脫離了朝廷的控制,成為相對獨立的地方諸侯。

    三國時期,曹操在統一北方的過程中,陸續在重要地區設立軍鎮,逐漸演化成都督區,魏晉年間因循舊制,都在重要地區設有持節都督,使其享有較高的軍政大權。

    所以這一時期的持節都督,可以看成是唐、五代節度使的前身。

    唐朝初年,也曾設有都督,貞觀十三年(639年),全國共有四十一個都督府,分統天下州縣,但後期除少數軍事活動頻繁地區仍然保留外,絕大多數則被省罷。

    貞觀年間曾按名山大川的走勢,將天下分成十道,分別是河南、河北、河東、關內、嶺南、劍南、江南、隴右(六盤山——隴山以西)、淮南、山南(長江以北、秦嶺以南),但這十道僅為地理區域,沒有行政級別,朝廷偶然會向諸道分派觀風、巡察等使,但不常設。

    直到唐玄宗開元、天寶年間,朝廷出於御邊的需要,逐漸在邊防一線設置了平盧、范陽、河東、朔方、隴右、河西、安西北庭、劍南、嶺南等十個軍鎮,其長官則被正式任命為節度使(實為九節度,一經略,嶺南五府為經略使)。

    安史之亂後,朝廷出於平叛的目的,在內地相繼設立軍鎮,直接增至二十餘道,重要軍鎮設節度使,賜旌節,領數州之地。次要軍鎮則設防禦使或觀察使,不賜旌節,多以採訪使兼領。

    其後隨着朝廷對地方的控制力越來越弱,軍鎮數量也越來越多,德宗貞元十四年(798年),賈耽上《十道錄》稱:「國內凡三十一節度,十一觀察」軍鎮數量已經大幅增加。

    至憲宗元和二年(807年),李吉甫上《元和國計簿》,稱:「總計天下方鎮四十八,州府二百九十五。」

    至此大唐國內軍鎮劃分基本成型,並一直保持至唐末。

    唐朝節度使權力極大,受命時賜雙旌雙節,得以軍事專殺,行則建節、府樹六纛,上馬官軍,下馬管民,集軍、民、財三政大權於一身,殺官可至刺史,其僚佐有副使、支使、行軍司馬、判官、推官等,將佐有押衙、虞侯、兵馬使等,文武具備,儼然就是一個小的獨立王國,將其稱之為諸侯絕不為過。

    當然,並非所有的節度使都有割據能力,近代有學者提出唐朝藩鎮可以劃分為「河朔割據型、中原防遏型、邊疆御邊型、東南財源型」或是「長期割據型、一度割據型、京東防內型、西北防邊型、南方財源型」等幾種類型,都有道理。

    但總得來說,在黃巢起義前,唐朝國內藩鎮都是服從朝廷管理的,而且除了河北魏博、成德等少數幾個藩鎮外,朝廷都有能力決定藩鎮節度使的任免。但在黃巢起義結束後,藩鎮勢力變得急劇膨脹,朝廷就再也無法對其控制了。

    節度使權力過大,是唐朝滅亡及五代動亂之源。五代十國中,絕大多數朝代及國家的建立者,都是以節度使的身份起家,僅有南唐的開國皇帝李昪是在中央掌權,可見節度使在當時影響力之大。

    直到北宋建立後,趙匡胤吸取了前代人的慘痛教訓,於乾德三年(965),下令將地方賦稅全部運送中央,僅留一小部分維持日常開支,這就剝奪了節度使的財權。同年又下令諸州府甄選精兵送往中央,又削弱了節度使的兵權。

    到宋太宗時期,又詔令節度使所屬支郡直屬中央,其後又委派朝臣出任知州、知府,使節度使的權限大幅降低,最後只是作為一種榮譽性的虛銜,授予宗室、外戚和有功的文武大臣,節度使這才算是真正的退出了歷史舞台。

    五代十國時期,軍鎮數量暴增,設在原大唐領地上的軍鎮數量超過一百,這還不包括契丹在內地設立的軍鎮及今越南境內的交州靖海軍,其中影響力最大的當屬河東節度使,五代中的後唐、後晉、後漢都是由此而來,其次是河北的天雄和盧龍。

    南方的吳(南唐)因淮南節度使而來,南漢因清海軍節度使而來,吳越因鎮海、鎮東節度使而來,楚(湖南)因武安節度使而來、前後蜀國因西川節度使而來,荊南因荊南節度使而來,閩因福州節度使而來,這些在正文中有述,就不一一贅述了,下面簡單介紹一下另外幾個地方長官的名目。

    觀察使:全稱為觀察處置使,國家方鎮中,重鎮稱節度使,次鎮稱觀察使,其級別略低於節度使,僚屬將佐數量略少於節度使,但同為掌握軍政大權的地方長官。

    防禦使:全稱防禦守捉使,唐朝前期置於西北邊鎮,後期置於內地軍事衝要地區,分都防禦使和州防禦使兩種。都防禦使可領數州,地位略低於節度使。州防禦使掌管一州軍事,往往由刺史兼任,又常與團練使互兼。

    團練使:全稱為團練守捉使,分都團練使﹑州團練使兩種。都團練使設原設在南方不設節度使之地,領數州至十數州不等,常由觀察使兼任,黃巢起義後,都團練使多數升為節度使。州團練使是只負責一州軍事的官職,級別等同於防禦使,常由刺史兼任。(未完待續。)



第85章大周王朝  
相關:    仙府種田  生生不滅  劫天運  網遊之菜鳥很瘋狂  
(快捷鍵←)上一章 ↓返回最新章節↓ 下一章 (快捷鍵→)
 
版權聲明: 好書友唐朝那些事兒第85章大周王朝所有小說、電子書均由會員發表或從網絡轉載,如果您發現有任何侵犯您版權的情況,請立即和我們聯繫,我們會及時作相關處理,聯繫郵箱請見首頁底部。
最新小說地圖
搜"唐朝那些事兒"
360搜"唐朝那些事兒"

html|sitemap|shenma-sitemap|shenma-sitemap-new|sitemap50000|map|map50000

0.0252s 3.8815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