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日,李繼岌到達利州,發現桔柏津的浮橋已經被李紹琛拆了。⊙,於是任命任圜為副招討使,率領七千兵馬,跟都指揮使梁漢、監軍李延安前去討伐他。
董璋率軍兩萬駐紮綿州,遇到任圜,新仇舊恨加在一起,便自告奮勇,與任圜合兵一處共同討伐李紹琛。
李存勖遣中使崔延琛前往成都,途中遇到李紹琛,崔延琛就忽悠李紹琛說:「我奉皇帝的命令來見孟知祥,你如果能延緩一下,就能兵不血刃地得到蜀地。」
忽悠成功,順利過關,崔延琛到了成都,又對孟知祥說李紹琛馬上就要打過來了,要趕緊作好準備。孟知祥聽後立馬挖戰壕,樹柵壘,積極行動起來,並派馬步都指揮使李仁罕率軍四萬、驍銳指揮使李延厚率軍二千前去討伐李紹琛。
李延厚召集諸將說:「年輕體壯勇敢善戰而又想立功求得富貴的人站在東邊,年老有病、害怕而且厭倦行軍打仗的人站在西邊。」最後得到七百精兵,直奔前線。任圜的軍隊在漢州追到李紹琛,
李紹琛出兵迎戰。招討掌書記張礪獻計請求把精銳部隊埋伏在大軍後面,而用老弱病殘前去誘敵深入,任圜聽從了他的意見,讓董璋先帶東川的弱兵前去迎敵,
然後再整體退卻。李紹琛看不起任圜,以為他只是一介書生,又欺他的兵弱,就卯足了勁奮力追擊。就在這時,突然伏兵四起,把李紹琛的軍隊打得大敗。斬殺了好幾千人。
從此李紹琛進入漢州,龜縮城中。不敢出來。
漢州城沒有防禦工事,只是簡單地樹立了一些木頭作為柵壘。初九。任圜進攻柵壘,放火把他們全部燒掉,李紹琛在金雁橋迎戰任圜,大敗之後率十餘騎逃奔綿竹,任圜乘勝追擊,不久將他抓獲。
孟知祥到漢州慰勞軍隊,宴席上將囚禁李紹琛的檻車拉到眾人中間,孟知祥用大杯自酌自飲,對李紹琛說:「你已經拿着皇上給你的符節。又有平定蜀國的功勞,為什麼還擔心富貴不了,而尋求坐這種檻車呢?」
李紹琛說:「侍中郭崇韜輔佐皇帝功勞第一,沒有經過大戰就奪取了東西兩川,突然無罪就被滅族,像我李紹琛這樣的人又怎麼能保全得了自己的腦袋呢?因此不敢回朝。」李繼岌得知李紹琛被俘,於是日夜兼程向東進軍。初五,到達興平,這時聽說洛陽叛亂。又急忙率軍返回西邊,計劃據守鳳翔。不久李紹琛被殺。
李繼岌從興平退到武功,宦官李從襲說:「是禍是福不可預測,但後退不如前進。請您趕快東進解救內難。」
李繼岌聽從了他的意見,於是進軍到達渭水,而這時西都留守張籛己經把浮橋拆毀。
李繼岌無奈。只能帶領大軍順流渡過渭水,當日到達渭南。這時又傳來消息說京師已破,皇帝已死。心腹部屬呂知柔等人聽後都嚇得躲了起來。李從襲對李繼岌說:「大勢己去,王應自圖。」
李繼岌邊哭邊急的來回走動,後來好像恍然大悟般的停了下來,不言不語,趴在床上,命令僕夫李環用繩子把他勒死。任圜趕到後,把李繼岌葬在華州西南。李繼岌年輕時病閹,沒有子嗣。
隨後,任圜接替他率領部隊繼續向東前進。李嗣源命令石敬瑭去安撫他們,士兵們沒有反抗,很順從地歸順了新的政權。
李存勖死了,李繼岌也死了,其他繼承人也是死的死,殘的殘,失蹤的失蹤,考慮到國不可一日無主,大臣們順理成章的推舉李嗣源做新的皇帝。
誰來繼位已經毫無疑問,但怎麼繼位卻成為了新的討論焦點。
李紹真、孔循認為唐朝的國運己經完了,應當自己建立國號。李嗣源沒文化,問左右大臣:「什麼叫做國號?」大臣回答說:「先帝接受唐朝賜姓,後來為唐朝報仇,繼唐昭宗之後,所以稱唐。現在梁朝的人們不想讓殿下的國號繼續稱唐。」
李嗣源說:「我十三歲就侍奉獻祖李國昌,獻祖待我就像親生兒子一樣。後來又侍奉武皇李克用近三十年,侍奉先帝李存勖近二十年,每次謀劃國家大事和攻伐事宜,未嘗不讓我參與。
武皇的基業就是我的基業,先帝的天下就是我的天下,哪有同家而異國的道理!」
於是命令主持政務的人們重新商議。吏部尚書李琪說:「如果改變國號,那先帝就成了與國家沒有關係的人,他的棺材又往哪裏安放呢?
這不僅僅表示殿下忘記了三世的舊主,我們這些做大臣的也是無法自安,過去的朝代以旁支繼承王位的也有很多,陛下現在應當用嗣子在棺材前面即位的禮儀來繼承帝位。」大家深以為然。
於是,二十日李嗣源穿着用粗麻布做成的重喪服,在李存勖的靈柩前即皇帝位,百官們也都穿着白色喪服表示哀悼。
又過了一會兒,李嗣源穿着皇帝的禮服和禮帽,接受冊書,百官們又脫去喪服,穿着喜慶的衣服向新帝表示祝賀。
二十八日,李嗣源下令大赦天下,更改年號。然後酌情留下後宮一百人,宦官三十人,教坊一百人,鷹坊二十人,御廚五十人,其餘奴婢按照他們的意願予以處遣散。把各司、使、務以及有名無實的職務全都予以廢除。
又分派各軍在附近的地方供給糧食,以節省運送的費用。並免除了夏、秋兩季稅賦的省耗稅。
命令節度、防禦等使,元旦、冬至、端午、皇帝生日四個節日聽任貢奉,但不得聚斂百姓。刺史以下官吏不得貢奉。
不久又追尊李存勖諡曰「光聖神閔孝皇帝」,廟號為莊宗。940年,劉皇后被追加諡號為「神閔敬皇后」。
定州王處直
義武節度使。又稱易定節度使,位於今天河北地區。是唐朝遏制河北三鎮的橋頭堡,首任節度使張孝忠是奚族人。
原為成德節度使李寶臣舊將。建中二年(781年),成德節度使李寶臣之子李惟岳謀襲父位,朝廷不許,
李惟岳便聯合田悅等人起兵造反。唐德宗任命張孝忠為新任成德軍節度使,與幽州節度使朱滔合兵討伐李惟岳。
建中三年(782年)正月,朱滔、張孝忠破李惟岳軍於束鹿(今河北辛集)。
契丹人成德兵馬使王武俊臨陣倒戈,生擒李惟岳,縊死於轅門之外,然後傳首京師。成德之亂平叛。唐德宗擔心成德尾大不掉,
乘機將成德節度使分割為義武節度使(定州、易州、滄州)和恆冀都團練觀察使、深趙都團練觀察使,任命張孝忠為義武節度使,王武俊為恆冀都團練觀察使。這一安排讓王武俊相當不爽,一個團練觀察使就想打發他?
沒門,他要的是整個成德,於是暗中與朱滔、淄青節度使李納相互勾結,於是年十一月,朱滔稱冀王。李納稱齊王、田悅稱魏王、王武俊稱趙王再次叛亂,
一直到興元元年(784年),朝廷才招降了王武俊,事後。張孝忠繼續擔任義武節度使,王武俊為成德節度使。張孝忠死後,其子張茂昭襲位。
張茂昭之弟張升璘素來與王武俊不合。曾於座上對其肆意辱罵,王武俊大怒。出兵襲擊義豐、安喜、無極等縣,掠走上萬人。張茂昭率兵嬰城固守,遣使厚謝,王武俊這才罷兵。
不久,張茂昭入朝,在德宗面前分析河北之事,以示忠心,德宗大為喜歡道:「恨見卿晚矣!」並特別賜宴於麟德殿,又賜良馬、甲第、器幣,並以晉康公主許配其子張克禮。
唐順宗繼位後,張茂昭進位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奉旨回鎮赴任,順宗賜女樂二人,張茂昭表示:「天子女樂,非臣下所宜見。昔汾陽、咸寧、西平、北平皆有大功,故當是賜。今下臣述職以朝,奈何濫賞?後日有立功之臣,陛下何以加之?」
唐憲宗繼位後,加張茂昭為太子太保。810年,張茂昭回任,成德節度使王承宗叛亂,唐憲宗命河東、河中、振武、義武諸鎮合軍討伐,張茂昭奉命後善治廩廄,設置烽火亭,整修道路,以待諸軍。
時值元宵佳節,四鎮官軍會師定州,全都由義武負責招待,義武的軍吏認為他們是外軍,請求禁止張燈,張茂昭說:「河東、河中、振武三鎮兵馬都是官軍,怎麼能夠稱作外軍呢!」
於是命令點起燈來,不禁止人們夜行,不關閉坊里大門,一連三晚,都跟往常一樣。
不久,王承宗因義武是討伐軍主力,特率精騎兩萬來犯,在木刀溝與官軍展開大戰,張茂昭親自上陣,以其子張克讓、族子張克儉為先鋒,與諸軍分左右兩翼力戰,
矢如雨下,河中節度使李光顏、河東節度使朱邪執宜也率兵死戰,大敗叛軍,斬首萬級,王承宗僅以身免。
此後,因朝廷全力討伐淮西節度使吳元濟,因此唐憲宗決定放棄成德,下詔赦免了王承宗,張茂昭因功被加封為檢校太尉兼太子太傅。
張茂昭為人忠義,數次懇請入朝,唐憲宗不准,很久之後才命左庶子任迪簡為行軍司馬,前往代替張茂昭,但不久後又以張茂昭為河中、慈、隰、晉、絳節度使,次年,張茂昭病逝,時年五十歲。
之後,義武節度使遂成為朝廷直接任命的藩鎮,以抵制河北的割據,並多次參加對河北三鎮叛亂的鎮壓和昭義節度使劉稹的討伐。
黃巢之亂時,時任義武節度使為王處存。王處存,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人,祖輩為長安富族,父親王宗,曾任檢校司空、金吾大將軍、左街使,遙領興元節度使。
王處存生於富裕之家,少年時即侯服玉食,僮奴萬數,靠着父親的地位,
得到了右軍鎮使的職位,後升為驍衛將軍、左軍巡使。乾符六年十月,出任檢校刑部尚書、義武軍節度使。
875年,黃巢起義軍攻陷長安,唐僖宗出逃蜀中。王處存得訊,像死了老爸一樣,日夜號哭,不休不止,不等朝廷下令,即率本部人馬入援護衛,並先遣兩千人從了
,好人啊!當時,黃巢勢大,天下藩鎮,多受其命,只有前宰相鄭畋守鳳翔,河東節度使鄭從讜守太原,與河中節度使王重榮等人忠於朝廷。
中和元年四月,涇原行軍司馬唐弘夫率軍擊敗黃巢將領林言、尚讓,乘勝進逼京師。
王處存自渭北親選驍卒五千,皆以白繻為號,乘夜攻入京城。黃巢軍見勢不利,乘夜遁去。
王處存進入長安,市民歡呼塞路,部隊因而散亂,黃巢得到消息,自灞上回軍再次襲擊長安,王處存大敗,唐弘夫戰死,王處存只好退出長安,收軍還營。
為了平息叛亂,王處存前後多次遣使前往河東,拜見當時擁有強兵的沙陀軍閥李克用,以姻好為名,請他出兵收復長安,李克用出兵後,黃巢終於退出長安,王處存又遣大將張公慶率勁兵三千,合諸軍擊黃巢於泰山,以功升檢校司徒。
後來,田令孜討伐王重榮,以王處存為河中節度,王處存上章為王重榮申冤:「重榮無罪,有大功於國,不宜輕有除改,以搖藩鎮之心。」
王處存為人謹慎,優撫軍民,折節下士,人多歸之,累加侍中、檢校太尉。
乾寧二年九月,王處存卒,享年六十五,贈太子太師,諡曰忠肅,軍中擁其子副大使王郜為留後,其弟王處直為後院中軍都知兵馬使。
光化三年(900年),朱溫派兵進攻定州,王郜派王處直在沙河抵抗梁軍,結果為梁軍所敗,隨即部隊發生兵變,眾將領推舉王處直為首領,率兵回定州驅逐王郜,王郜逃亡河東,王處直成為義武節度使。
梁軍進圍定州,王處直出絹十萬匹犒勞梁軍,向梁軍求和,表示願意絕晉事梁,與後梁結盟。朱溫上表封王處直為義武軍節度使,累封太原王。
907年,朱溫取代唐朝建立後梁,909年,封王處直為北平王,由此北平國建立。(未完待續。。)u
html|sitemap|shenma-sitemap|shenma-sitemap-new|sitemap50000|map|map50000
0.0215s 3.88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