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8年,元惠宗妥歡貼睦爾退至上都(今內蒙古正藍旗境內)。蒙古貴族在退回北方草原後繼續保持着政權,這個政權史稱『北元『。北元政權持續了二百六七十年,差不多與明朝相始終,最後統一於清王朝。
南北對峙的開始.
統治全國的元朝滅亡之後,蒙古貴族仍然企圖重新入主中原,不斷組織力量反攻。明朝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對蒙古採取征討和招撫並用的策略。其結果,雙方都沒有能夠如願以償,形成了南北對峙的局面。
北元初期,蒙古貴族依靠的力量主要有三枝:元河南王擴廓帖木兒(又名王保保)率領十餘萬軍隊,佔據山西、甘肅方面。北元丞相納哈出擁二十餘萬眾據守遼東。元梁王管轄之下的雲南還有十餘萬軍隊,策應北元皇帝的軍事行動。此外,北元與東面的高麗、西面的畏兀兒地區仍舊保持着政治經濟的聯繫。:1368年冬,惠宗命擴廓帖木兒從山西出兵奪回大都,軍行途中,明將徐達乘虛襲擊他的後方太原。擴廓帖木兒回師救援,正中計謀,被明軍襲破大營。折兵四萬,僅率十八騎逃入甘肅。山西被明朝佔據。
1369年春夏,北元遠相也速幾次進攻通州(今北京通縣),都被明軍擊退。明軍乘勢北進。惠宗從上都退往應昌(今內蒙古克什克騰旗達里諾爾西岸),宗王慶生、平章鼎住被明軍追及擒殺,一萬將士被俘。上都陷落。1370年四月,駐守在沈兒峪口(今甘肅定西縣北)的擴廓帖木兒與徐達率領的明軍激戰。擴廓帖木兒大敗,僅與妻子和少數隨從北渡黃河,跑到漠北和林,陝西、甘肅也被明朝佔據。
是月,惠宗死於應昌。五月,明軍圍應昌城,一日而下,惠宗之孫買的里八刺及后妃、諸王、官吏等多人被俘,解往京師。惠宗之子愛酞識理達臘率數十騎逃往和林,與擴廓帖木兒會合。
這一年,愛酞識理達臘即皇帝位,稱必力克圖汗,年號宣光(137i一1378),後諾昭宗。
北元節節敗退,明朝打算乘勝徹底打垮它的勢力,以絕後患。1372年,明軍十五萬分東西中三路進攻北元。東路軍一直進至臚朐河(今克魯倫河)、土刺河、阿魯渾河(今鄂爾渾河)和稱海(今蒙古西北哈臘烏斯湖南),打敗了所遇到的北元軍隊,但因征程遼遠,常乏水草,又遭到北元軍頑強的抵抗,自身的損失也很嚴重。西路軍在甘肅永昌、掃林山〔在肅北〕等地擊敗數枝北元軍,並進至亦集乃路(今內蒙古額濟納旗境),降其守軍,再入瓜州(今甘肅安西東)、沙州(今甘肅敦煌西),取得了一定的勝利。中路軍由徐達統率,在土刺河打敗擴廓帖木兒的軍隊,隨後擴廓貼木兒與北元將領賀宗哲合軍,向徐達的主力發起進攻,將徐打敗,明軍死亡萬餘人,中路軍的另一枝軍隊也被打敗。總的看來,這一次明朝對北元的戰爭,以失利告終。明朝在短時期內再不敢深入北方草原作戰,北元則爭取了喘息時間,雙方在邊境地區不斷發生拉據式的衝突,其中以北元方面的失敗居多。1375年〔宣光五年,洪武八年〕,北元皇帝倚為股肱的擴廓帖木兒死於漠北,使北元軍隊失去了一位能征慣戰的驍將。這一年納哈出進攻明朝遼東州城,屢被擊敗。l380年.北元國公脫火赤等經常進擾明邊,在亦集乃遭征討被俘。次年,北元平章乃兒不花在邊境地區被徐達擊敗。
1381年,據守雲南的元軍遭明朝大軍的征討。白石江(今雲南曲靖縣東北)一戰,元軍十餘萬潰敗,被俘二萬。梁王把匝剌瓦爾密見大勢已去,帶着妻、子一同投滇池自殺。與漠北蒙古貴族逐相呼應的這支力量被消滅了。7
明朝在不惜勞師費財屢征北元的同時,對主動投降和戰爭中被俘的大批北元貴族、官吏和軍民,都給予優厚的待遇並予安置。明朝希望藉此招引更多的北元人馬。明初幾十年問,確實有大量的蒙古人和漢人從北方跑到內地,成為明朝的臣民。當然,明朝的最終目的是招降北元皇帝。朱元漳曾封昭宗愛獻識理達臘之子買的里八刺為崇禮侯,不久將他送還漠北,並幾次遣使給愛酞識理達臘送信,勸他及早歸降。但是明朝皇帝從來沒有得到北元皇帝的回音。
脫古思帖木兒的敗亡
根據明代史書記載,脫古思帖木兒可能就是愛猷識理達臘之子買的里八剌。1370年他在應昌被明軍俘虜,1374年被送還。1378年愛猷識理達臘死去,他繼任北元皇帝,稱烏薩哈爾汗,年號天元(1379-1388)。他對明朝繼續堅持毫不妥協的立場。
明朝在進攻脫古思帖木兒之前,需要消滅納哈出。被譽為知兵善戰的納哈出率二十餘萬眾駐紮金山(今吉林雙遼縣東北)一帶,始終沒有受到很大的軍事衝擊。這支強大的勢力,使明朝攻打北元汗庭時的掣肘之患。
1387年,明朝派二十萬軍隊北征納哈出。明軍步步為營,修築寬河(今河北寬城縣)、會州、富峪(均在今河北平泉縣境)、大寧(今內蒙古寧城縣)四座城,用以存積糧草,當作根據地。隨後大軍直趨金山。
明軍壓境,納哈出深感不安。這時明軍派來了使者,勸他投降,不久納哈出的部將全國公觀童歸降了明朝。經過一番猶豫動搖,最後納哈出投降了,二十萬部眾除一些逃散的之外,都作了俘虜,其中僅官員將校就有三干三百多人。納哈出被明太祖封為海西侯。
納哈出舉眾投降,使形勢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明太祖立即委任藍玉為大將軍,征討下一個更主要的目標——脫古思帖木兒。他認為『肅清沙漠,在此一舉『,因此要求藍玉勿失時機,必取成功。
1388年三月,藍玉率師十五萬北進。四月,來到捕魚兒海(今貝爾湖)附近,距離脫古思帖木兒汗帳不過百餘里路程。脫古思帖木兒以為明軍與納哈出作戰不久,糧草匱乏,不會深入北方再戰,沒有作迎敵的準備。而明軍前鋒奔襲他的大營之時,恰好風沙彌天,幾十步外不見人。明朝兵馬突然出現,脫古思帖木兒根本不能作有效的抵抗,太尉蠻子倉促上陣,很快戰敗被殺。脫古思帖木兒帶着太子天保奴、知院捏怯來、丞相失烈門等數十人逃往和林方向。這一次戰役,脫古思帖木兒的次子地保奴、嬪妃公主一百二十三人、官員三千餘、人口七萬七千多、馬駝牛羊十五萬多頭,以及大量印章、圖書、兵器、車輛,都被明軍俘獲。
脫古思帖木兒一行逃亡途中,在土剌河遇到也速迭兒。他和太子天保奴一起被也速迭兒殺死,捏怯來、失烈門逃去,南下投降了明朝。
捕魚兒海戰役使北元貴族遭到最大的失敗。如果說在此之前他們或許還有着重振勢力入主中原的希望,那麼這個希望到這時就完全破滅了。自脫古思帖木兒死,蒙古內部開始陷入連綿不斷的內訌之中,其間雖然有過幾次統一,但對明朝始終未能構成傾覆性的威脅。北元一明朝的南北對峙,從脫古思帖木兒敗亡之後成為定局明朝的北方設置
明朝在二十多年間,對北元進行了一系列軍事征討,取得了很大的勝利。然而他們知道,這離徹底消滅蒙古勢力還差得很遠。蒙古的軍事力量雖然在元朝後期一度衰敗,但是一旦回歸草原,蒙古人很快就恢復了昔日剽悍勇武的素質再次表現出吃苦耐勞、能征慣戰的特點。同時,明朝大軍儘管三五次深入北方作戰,可是由於後勤、生活習慣諸方面原因,並能永久佔據草原地區。北元一蒙古終始是明王朝的巨大威脅。《明史-兵志》說:『終明之世,邊防甚重『,主要就是指對北方蒙古防禦而言的。為了保障北方邊境的安全,明朝在一系列軍事勝之後,在能夠控制的蒙古地區和蒙明邊境建立了許多設置。這些設置,有的旋設旋滅,有的長期存在並有所變化(一)設立羈縻衛所。這類衛所以降附明朝的首領為都督、都指揮使、指揮使、千戶、百戶、鎮撫等官職,自己管理內部事務定期向明廷朝貢。蒙古地區最著名的是泰寧衛(今吉林洮安一帶),初以遼王阿札失里為指揮使;福余衛(今齊齊哈爾一帶),以海撒男答奚為指揮同知;朵顏衛(今綽爾河流域),初以脫魯察兒為指揮同知。泰寧、福余、朵顏三衛統稱兀良哈三衛或朵三衛,一直存在至明朝末年。在三衛的的西北面還曾設立斡難衛(今鄂嫩河流域)、堅河衛(今額爾古納左旗根河一帶)、海剌千戶所(今海拉爾一帶)、哈剌孩衛(今哈刺哈河流域)等,這些衛所在設立後不久都消亡了。在今包頭、呼和浩特、集寧地區一度設立官山、失寶赤、五花城、斡魯忽奴、燕只、瓮吉剌等千戶所,隨着蒙古勢力的逐漸南下,這些千戶所也很快消亡了。
在明朝的西北地區,即今甘肅、青海西部,以及新疆東部先後設立安定、阿端、曲先、罕東、罕東左、沙州、赤斤蒙古、哈密等八衛,以蒙古族首領為指揮使等官,有的還封以王號。
(二)修築長城壕垣。從鴨綠江起,沿着今撫順;昌圖,遼河下游、黑山、義縣、山海關一線,修築了壕垣。東從山海關起,西至嘉峪關,經過十八次大興土石,修築了長城,稱為邊牆,其中宣化、大同之南還修築了內長城,稱為次邊,這就是今日見到的萬里長城。這些化費了無數人力、物力、財力而修築的長城和壕垣,基本上都是為了防禦蒙古騎兵的南下。
(三)沿長城壕垣設置重鎮,派駐重兵。自明初至中葉,明朝先後設置了九個重鎮統領前線軍士,這九個重鎮統稱九邊鎮,即:遼東鎮(治廣寧,今遼寧北鎮)、薊州鎮(治三屯營,今河北遷西縣西北)、宣府鎮(治宣府,今河北宣化)、大同鎮(治所在今山西大同)、山西鎮(治所在今山西寧武)、延綏鎮(治所在今陝西榆林)、寧夏鎮(治所在今銀川)、固原鎮(治所在今寧夏固原)、甘肅鎮(治所在今甘肅張掖)。各鎮都有總兵官、巡撫,數鎮之上還有總督。這些封疆大吏統領的兵力,多時達百萬,少時也有幾十萬,約佔全國兵力的三分之二。如此眾多的兵力,當然基本上也是為了阻止剽悍的蒙古騎兵。
html|sitemap|shenma-sitemap|shenma-sitemap-new|sitemap50000|map|map50000
0.0223s 3.9634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