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已是大亮,但見乾清宮裏,內侍從左至右熄燈,燭火一盞一盞的熄滅。
天子高坐垂簾之後,簾外之人看不清他面上的喜怒,這也是天子保持高深莫測的一等辦法。
而垂簾外,首輔申時行安坐在那,不發一言,由着其他大臣向天子唇槍舌劍。
次輔許國昂然立在下首,不時掃過正在進言的兵部尚書王一鄂。
三輔四輔王錫爵,王家屏都在捻須凝思。
吏部尚書宋纁方才進言受挫後,就站在一旁不再出一言,似有幾分怒氣未平。
戶部尚書石星聽了王一鄂的話,眉頭微動似要出面爭執,但看了一眼垂簾之後卻沒有再說。
至於刑部尚書陸光祖似一直在盤算着什麼,不知是不是等着有什麼一鳴驚人之言。
而暫署工部的楊俊民那是事不關己高高掛起。
左都御史李世達則是一副十分認真的樣子,一般而言這樣的廷議,若非他人動問,他一向不在上面說話的。
至於通政使朱震孟,大理寺卿盧維楨官位低微,他們知道在這樣的廷議中二人處於人微言輕的位子上,故而若沒人詢問,他們絕對不會出言。
但見兵部尚書王一鄂奏道:「……由言官們所奏而知,自萬曆十六年,薊鎮南兵屢屢鼓譟,協眾要恩,其兵氣愈驕,行愈橫,最難束也,此已成薊鎮痼疾。」
這是一筆爛賬啊。
所為薊遼兩鎮的南兵,就是當年張居正當國時,用戚繼光為將所編練。
當時戚繼光鎮守薊鎮時,以所募兩萬南軍為師範,照南兵的架勢編練北軍。張居正當國時,有戚繼光為總兵,薊鎮雲集雄兵十幾萬,使蒙古不敢南犯。
但天子親政後清算張居正,連戚繼光也是跟着失勢,並於萬曆十六年去世。
沒有後台的南軍頓時猶如後娘養的孩子,不受朝廷待見,拖欠軍餉之事時有發生,甚至因此屢屢激起士卒鼓譟。
這些事情眾朝臣都是心照不宣,就算有心為南兵說話,但因為顧忌天子的態度,也是不好說。
因此兵部尚書王一鄂上奏後,朝堂上陷入沉默,沒有人接話。
但聞垂簾後,又傳來一聲磬響。
顯然天子是在催問,怎麼都啞巴了?
申時行捻須,朝堂上一直為南兵說話的是原左都御史吳時來,當年正是他保薦譚綸,戚繼光到薊鎮練兵的。
現在吳時來不在了,誰來為南兵說話?
申時行仍舊穩如泰山,繼續坐在椅上。
倒是許國看了申時行一眼,然後袖子一甩出奏道:「王部堂,近年來戶部入不敷出朝廷欠餉而至各地士卒鼓譟屢有發生,又豈止是南軍一支。」
王一鄂道:「許閣老,薊鎮南兵與別鎮不同,把守京畿重地,每名士卒每月從朝廷支銀一兩五錢,這一年就是十八兩,待遇之優厚乃各邊僅有,然而南兵猶不滿足屢屢協眾挾恩,如此是報答朝廷之法嗎?」
許國笑着道:「王部堂此言差矣,當年薊遼總督譚綸因募南兵曾上奏先帝,燕趙之士雖多慷慨,但自從備胡以來,銳氣盡矣。非募吳越習戰卒雜教之,事必無成。由此可知北兵早已不堪一戰,必須用南兵守衛京畿。」
「至於募兵一年十八兩銀子,譚綸當年向朝廷有所解釋,招募之兵與尺籍之兵不同,尺籍之兵平日受朝廷所養,優恤備至,而招募之兵無素養之恩,有疾即汰,又無歸老之計,若銀兩再不豐厚,無人樂從。」
許國與王一鄂爭執了一陣,王錫爵出班道:「兩位聽王某一言,眼下九邊用兵,朝廷應選將練兵,保番御虜為先,若是驟然裁撤易動搖軍心。」
許國見王錫爵支持自己,當即點點頭道:「不錯,此事朝廷早有定論,兵部不必屢屢瀆奏
。」
王一鄂連連冷笑,好個許國,這麼快就拿內閣來壓自己了,看來是着急要接申時行的班了。
一聲清脆的磬響,天子也認為話題可以結束了。
王一鄂無奈只能拱手退下。
這時張誠出聲道:「陛下坐在這裏半個時辰了,沒聽到一句新鮮的。裁官裁兵以往各部科道都議了不知多少次了,當然廷議嘛,就是要大家說話,如此也好集思廣益。但這些尋常事,幾位閣老部堂大可以到平日裏商議,但眼下御前廷議,皇上從想聽的還是西北,西南,東海的邊事,這些都是當務之急啊。」
張誠說完但聞一聲磬響,天子贊同了他的意思。
張誠話音剛落,這邊剛剛退下的王一鄂卻再度出奏,許國眉頭一皺,看來王一鄂今天是要將官司打到底了。
王一鄂道:「張公公,話不是這麼說,三軍未動糧草先行。一旦打戰,錢糧就是兵家大事。平日裏士卒可以一頓干一頓稀,但一旦上陣每日就要實打實兩斤白米。平日裏九邊欠餉大家睜一眼閉一眼,可上陣不撥足了,下面士卒如何肯賣命?全靠仰仗天恩來報效朝廷嗎?」
「大膽妄言!」田義一聲怒斥。
王一鄂瞪了田義一眼,梗着脖子向天子叩頭道:「老臣無能,不能勝任兵部尚書之職,還請陛下另請賢明主管兵部。」
見王一鄂要在御前辭官,陳矩上前道:「王大人,養兵千日用在一時,不然朝廷養卒兩百年何用?至於九邊欠餉,皇上還屢撥內帑,哪個邊軍至今不感激皇上的天恩。王大人,還請不要讓皇上為難。」
眾人又勸了幾句。
「臣妄奏,還請陛下恕罪。」王一鄂收回成命,站起身退到一旁。
申時行清了清嗓子道:「還是議正事吧,前幾日經略尚書鄭洛上奏,說他一人總理陝西三邊軍務獨木難支,懇請朝廷另擇督臣,總督三邊。此事諸位議一議。」
之前火落赤部犯邊,前任三邊總督梅友松被革職為民,故而三邊總督空缺,暫有經略鄭洛兼顧。
這關乎西北的邊事之上,本該兵部尚書王一鄂出來陳言的,但見王一鄂氣鼓鼓地站在那,這時候誰也不會討沒趣去問他了。
但是此事其他人又不好進言,因為前任兵部尚書曾同亨在此事上與申時行意見相左,最後不得不辭官。
在這等場合上話不能亂說,這關係到站隊問題。要辦實事是要得罪人的。
所以殿上一陣沉默。
這時候張誠問道:「幾位大人怎麼不說了?」
殿內眾官員仍是無人說話,大家都看着王一鄂,但王一鄂竟閉起了眼睛,雙手攏進袖子裏站在那養着神來。
「怎麼方才幾位大人聊起如何開源節流來各個口若懸河,一旦落到了實事,怎麼就不說話了?」張誠笑着與陳矩說道,言語之中是滿滿的嘲諷與奚落。
此話一出戶部尚書石星忍不住要出班進奏時,一名太監推門急匆匆地趕到乾清宮內,與張誠耳語了幾句。
眾文臣心道這是何事?
但見張誠越聽面色越是凝重,然後進入垂簾之內向天子稟告。
片刻後垂簾一挑,但見天子從垂簾後步出。
看來天子終於是按耐不住了。
眾官員抬頭看了一眼天子,都是深感一段日子不見,天子似乎又胖了一些。
但見天子負手立在殿中,待眾官員重新參拜後即問道:「禮部尚書林延潮還沒有到嗎?」
天子金口詢問,門外一名太監進殿稟告道:「啟稟萬歲,方才來報禮部尚書已是剛進了東華門。」
天子道:「速宣!」
「回來。」
「外頭似又下起雪了,用轎子將林卿接進宮裏來。」但見天子吩咐道。
但見這名太監犯難,宮裏乘轎是唯有申時行,張誠方有的恩寵啊。
一般官員哪有?就是內廷急切之間也沒有轎子可用。
但見申時行出聲道:「啟稟皇上,用老臣的轎子去接林尚書吧!」
「可。」
然後天子於殿內踱步,一時之間眾官員也不議論了,其實從方才到現在廷議是一點進展也沒有,一直繞着朝廷沒錢如何開源節流的事扯啊扯。
天子是一點耐心也沒有了,這一次出面打斷,索性直接請林延潮入殿。
這期間大家也不議事了,所有人就等着林延潮一人。
但大家明白僵局就在這裏,朝廷的積弊不是一日兩日的,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難道林延潮能幾句話之間就能解決問題嗎?
這時候,殿外的雪又下大了。
殿內無人說話,靜得是一根針掉落的聲音都清晰可聞。
眾官員默數了好幾遍乾清宮的磚頭,卻聽聞隱約之間沙沙的腳步踏雪聲。
然後宮外一名太監出聲道:「哎呦,林部堂啊你可總算來了,皇上與眾大人都在殿裏等了許久啊。」
但聞一個年輕的聲音在殿外道:「令聖上萬金之軀等候,林某實在是罪孽深重,還請公公立即替我稟告。」
「皇上吩咐了,林部堂來了不必稟告,直接入殿就是了。」
「既然如此,林某也唯有從命了。」
而說完之後,林延潮提起官袍下擺一步一步從台階走上乾清宮大殿,今日自己方到京城,即遇上了九卿廷議,還是天子親自主持,此事實在是令他沒有一點準備。
到了殿前,等到左右把門太監當即推門。
林延潮看了一眼殿中但見天子,申時行,眾官員都正在看着自己。
林延潮心底一凜,這氣氛不對,怎麼看起來像大家都不討論,一副站在那邊乾等着自己的意思。
林延潮沒有想太多,跨過門檻徑直入殿然後向天子參拜後道:「臣林延潮叩見陛下,還請陛下恕臣來遲之罪!」
但聽天子溫言道:「大雪延誤,也是情有可原,林卿平身入列吧。」
「謝皇上!」
林延潮起身後向殿內眾大臣們作了揖,眾大臣們也是欠身回禮。
然後戶部尚書石星,兵部尚書王一鄂都是左右讓了一讓,空出一個身子的地來。
林延潮知道這就是自己的位次了。
往殿上看,申時行坐在連椅上,然後次輔許國站在第一位,下面依次是王錫爵,王家屏,吏部尚書宋纁,戶部尚書石星,數到林延潮自己時正好是第六位。
至於王一鄂即便身為堂堂兵部尚書,位次也在自己禮部尚書之下,再下面是陸光祖,楊俊民,李世達等等。
這時左右太監已是給天子搬來一陣龍椅。
天子面南而座,這就是周易上所說的『聖人南面而聽天下,向明而治』。
天子道:「既是九卿都到齊了,那就繼續議吧,方才說到哪裏了?」
側坐一旁的申時行道:「回稟陛下,方才議到經略尚書鄭洛上奏,說他一人總理陝西三邊軍務獨木難支,懇請朝廷另擇督臣,總督三邊。再之前說的是要不要裁撤南軍。」
天子道:「諸位繼說吧!」
堂上寂靜片刻,然後戶部尚書石星正要出奏。
天子伸手一止道:「石卿方才已是屢次進奏,現在就林卿沒說過話,此事朕要聽一聽林卿的意見?」
林延潮:「???」
林延潮看了一眼石星,天子哪裏有這樣說話的,這不是得罪了石星嗎?而且哪裏有剛到就問事的道理,好歹也讓我歇一口氣啊。
但見天子道:「林卿才識卓著,當初為講官時,朕早已瞭然。後來林卿為大臣的時候,又是屢進耿言,是一個極敢說話的大臣。今日朕下詔召你來,也是想你剛到京師,還沒有與朝中哪位大臣通過氣,所以想來會與朕直言不諱的。」
林延潮聞言恍然,原來如此,天子是這個意思。
自己快兩年沒有回京了,乘着剛到,最必然與朝堂大佬在事上沒有先達成一致,所以天子要自己不要考慮立場,有什麼說什麼。
但是自己要不要直言不諱呢?
這令林延潮犯了難。
林延潮還記得自己上一世剛進體制里的時候,師長曾囑咐自己。
體制里是一個需要收斂個性的地方,多看多做少說,特別是你們這些剛畢業的大學生,最容易犯的一個錯誤就是迷信真理而不相信權威。
事實上這些話林延潮並沒有太認真放在心底里,真理和權威哪個大不是顯而易見的嗎?結果……
這一世林延潮剛進翰林院時,甚至後來到了在內閣辦事時,縱然有三元加持,但收斂了性子,要多低調就有多低調。在張居正,張四維面前,努力克制自己仗着穿越者的先知先見在領導那裝逼的欲望。
但是現在呢?
要不要提意見?自己這一次進京來出任禮部尚書就是決心干一番事的,現在的自己不是當初那個人微言輕的林延潮了。
不過林延潮雖抱着這樣的打算,但在這第一次九卿廷議面前還是猶豫了。
對於火落赤部犯邊的事,以及裁撤南軍的事?其他朝臣們心底頭沒有主意嗎?他們肯定是有的,但是他們為什麼不說?就是怕在御前說了以後當了干係,或者觸了什麼利益相關。
就好比鄭洛的事,朝廷派人去,經略督臣不合,兩個容易干架,西北再打敗戰,就要擔責任。
不派人去,鄭洛在西北無人肘制,出了什麼事,你也要擔責任。
此事對林延潮而言毫無關係,說了以後要擔責任,何必要趟這渾水。
林延潮可以用新官上任還沒了解情況,不敢指手畫腳,而且還是在這樣的軍國大事上的理由來回絕。
但這時天子聲音微冷道:「怎麼連一向直言敢諫的林卿也有什麼不好說的地方嗎?」
林延潮微微抬頭看向天子,自己這時候要不要說?
當直當隱?
當方還是當圓?
林延潮記起來,上一世時網絡上最崇拜的堪稱最會為官的曾國藩,曾說過一句為官以堅忍為第一要義。
何為堅忍呢?
歷史上咸豐皇帝剛登基,下詔求言,也就是求批評求真話,時任禮部右侍郎的曾國藩竟把咸豐的話當真,真寫了一份奏章直言不諱地交上去,結果咸豐氣得是當場跳腳。
還有一事就是曾國藩在江西剿太平天國時,其父曾書麟去世。
曾國藩立即給咸豐上疏丁憂,咸豐皇帝剛受到信時,曾國藩已是走人回家去了。
曾國藩未等朝廷詔令先行離職令咸豐很生氣,但咸豐還要他坐鎮江西,於是讓他奪情。
曾國藩聽了回信要他奪情可以,條件是讓自己任江西巡撫。
咸豐知道後是震怒,直接讓曾國藩不要回來了安心悲痛去吧。曾國藩求官失敗後心灰意冷小孩賭氣般上疏說,以後沒什麼事情,我不會專摺奏事了,咸豐回了三個字『知道了『。
林延潮看了半天,也沒看出這兩件事上曾國藩堅忍在哪裏?
不過他也反推一個結論,為官有的時候不能太懂事。
有時候圓就是方,方就是圓。
所有人都以為我官越大膽子越小,顧忌這顧忌那不敢說的時候,那麼就是我要直言不諱的時候了。
於是林延潮進奏道:「那麼臣就先說南兵的事!」
天子聞言眼睛一亮。
此事與林延潮雖不是利益相關,但這個道理他必須要爭的。他雖不認識戚繼光,但他認識俞大猷啊!
作為深受倭害的福建,哪個閩地百姓不受他們的大恩啊。
林延潮道:「臣以為朝堂上有南兵北軍之爭,以此來比較南兵與北軍哪個更擅戰,甚至引入南北之爭,此乃是別有用心。」
「何為南兵北軍之爭?臣竊以為就是衛所兵與募兵兩種募兵之爭,而不在於南北。」
html|sitemap|shenma-sitemap|shenma-sitemap-new|sitemap50000|map|map50000
0.0245s 3.9108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