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晴晴在現代的時候,生活在百家村,和她外公家所在的石橋村只有一村之隔。
由於他們那裏屬於山區,從她家到她外公家,直線距離並不遠,但是走起路來,要花費一個小時的時間。
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後,吳晴晴的外公便在他們所在的石橋村承包了一片山林,專門用來種柿子樹。
外公是一個比較有想法的人,雖然沒有文化,但是還是積極的響應號召,想通過奮鬥來致富。
當時的大多數人都選擇了經商,而外公卻選擇了踏實的種果樹。
但是外公為何會選擇種柿子樹呢,因為他覺得種柿子樹的人少,那麼柿子應該會不愁賣,結果被現實打臉了。
最開始,外公家的柿子樹都是外公一棵一棵種下的,因此外公對這片柿子樹林的感情很深。
以至於外公還因為這片柿子樹林發愁過一段時間,到底是為啥呢?還不是因為愁滿樹的柿子賣不出去。
好不容易把小樹苗養成了大樹,好不容易等到柿子樹都結出了柿子。
但是現實卻給了外公幾個響亮的巴掌,滿樹的柿子賣不出去,甚至無人問津。
但是外公哪裏能預測到這些柿子竟然如此的不暢銷,甚至半賣半送都沒人要。
柿子還不易保存,容易腐爛,外公看着自己辛辛苦苦種出來的柿子成百上千斤的爛在地里,能不發愁嗎!
那時,家裏人都勸說外公既然柿子賣不上價,就把這片柿子樹給砍了,種點其他的作物,或者干點其他的事情,不要再在這片柿子樹上糾纏了。
但是外公堅決不同意,還理直氣壯的說道這是他的心血,他不會就這麼放棄。
於是在外公的堅持下,還是將這片柿子樹林保留了下來。
正當外公愁的無路可走的時候,他偶然間聽說供銷社有一種柿子做的零食叫做柿餅。
這位一年到頭難得花上幾元錢的老頭,竟然大氣的花了兩元錢去買了一些柿餅回來吃。
外公品嘗了買回來的柿餅後瞬間信心大增,也起了心思,覺得他那片柿子樹林有救了。
經他多方打聽,終於打聽到了生產柿餅的地方。
為了保住這片柿子樹林,外公就走出了他不經常走出的紅旗公社石橋村,專門跑到外市去學習做柿餅的經驗。
一個字都不認識的老頭,就這樣兩眼一抹黑的出市了。
外公最開始還處處碰壁,甚至被騙過兩次。
但是在他堅持不懈的努力之下,還真的讓他學到了做柿餅的經驗。
吳晴晴經常感嘆他就是缺少了他外公的這份毅力,才導致她長大後,在社會上處處碰壁,事事不成。
自家老媽和舅舅十分的不贊同外公繼續打理柿子樹林,當聽到外公還要外出學習做柿子的經驗時,更是十分的反對,覺得外公這完全是在浪費時間,做一些無意義的事情。
但是令他們都沒想到的是,外公真的把做柿餅的經驗學回來了,而且做出來的柿餅既好吃又好賣,現實啪啪的給了他們幾巴掌。
外公第一年做出的柿餅其實銷量並不好,因為名聲沒有打出去。
經過外公半賣半送的到處推銷他家的柿餅後,他們家柿餅的名聲才這麼被打出去。
十里八鄉的大多數人家都知道了有這麼一家柿餅的存在。
外公家的柿餅生意可以說從第二年開始才蒸蒸日上。
外公做的柿餅不僅軟糯香甜,還博得了眾多人的喜愛,以至於每年柿餅都還沒有做好,就已經被預定完了。
外公家的柿餅都是純手工製作的,從摘柿子,到削皮,再到揉捏、晾曬等等環節,都是用人力一手製作出來的。
每年柿子成熟的季節,吳晴晴的老爸老媽都會帶着吳晴晴兄弟姐妹幾人去幫忙採摘柿子,製作柿餅,要不然上萬斤的柿子,外公外婆老倆口可是處理不完的。
吳晴晴的外公,只有他老媽和她舅舅兩個子女。
舅舅一直在外地打工,舅母和兩個表哥也跟着一起在外地生活。
舅舅一家難得回老家一次,因此吳晴晴的媽媽經常帶着他們兄弟姐妹幾人去外公家幫忙。
吳晴晴十分的愛吃柿子,因此一到柿子成熟的季節,就算她老媽不叫她,她也會十分積極的跑去外公家。
按照吳晴晴老媽的話說,讓吳晴晴去她外公家,就是放狗攆羊,越放越遠。
小時候的吳晴晴只要一到柿子成熟的季節,就非要在外公家待着。就連上學,也要從離學校更遠的外公家出發去上學。
吳晴晴就是為了多吃一些這難得的美味,就是為了等到柿餅做好時,第一時間嘗到這今年新做的柿餅。
因為這些美好的回憶,吳晴晴長大了還經常向兄弟姐妹和堂兄們感嘆,小時候的生活是如此的自由,如此的美好。
長大了就一切都變了,生活中總是有各種磕磕跘跘,總是要被各種現實束縛。
長大了想要自由,真的就只能幻想了。
雖然製作柿餅的過程十分繁瑣,但是外公外婆都很享受這個過程,可能是因為年年做柿餅,他們倆都已經形成了習慣。
最開始這片柿子樹林是外公外婆兩人在打理,吳晴晴的老媽帶着一家人偶爾去幫下忙。
但是隨着外公外婆年歲的增長,外公外婆也沒有能力再支撐下去了。
外公便把在外地打工的舅舅舅母一起叫了回來,讓他們一起幫着看顧這片柿子樹林。
起初舅舅舅母是不願意的,他們覺得就算這片柿子樹林能賺錢,也不賺不了幾個錢,還不如他們打工賺的錢多。
但是等他們自己真正打理這片柿子樹林後,才動了心,做一年的柿餅可比他們打工一年的收益強多了。
這片柿子樹林在舅舅舅母的經營下越來越大,舅舅舅母又另外承包了一些山林來種植柿子樹。
隨着柿子產量的逐漸增多,舅舅舅母還成立了自己的柿餅作坊,請起了幹活兒的工人。
但是他們依舊保持着傳統的製作方法,只做手工的柿餅。
最開始外公家的柿餅因為味道好,銷量高,柿餅的收入成為了外公外婆一項不錯的經濟來源。
到後來舅舅舅母經手後,擴大了柿子樹的種植規模,成立了柿餅作坊。
柿餅的收入不再是一點點,柿餅的生意已經成為了他們家的一項產業。
他們家也成為了他們石橋村的致富帶頭人。
兩個表哥也回到了石橋村幫着一起打理柿子作坊。
看着滿屋的柿餅,一天天的由紅色變成暗紅色,直到成熟,豐收,都會讓人不由的感覺到欣喜。
吳晴晴在不斷的耳濡目染之下,在潛移默化之中,學會了做柿餅的每一個步驟。不管是選柿子,還是捏柿子,或者氣溫的把控。
吳晴晴感覺這些記憶是揮之不去的。穿越後,吳晴晴覺得這些被她塵封的記憶愈加的清晰。
()
1秒記住品筆閣:www.pinbige.com。手機版閱讀網址:m.pinbige.com
html|sitemap|shenma-sitemap|shenma-sitemap-new|sitemap50000|map|map50000
0.0222s 4.1096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