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使用第三方小說APP或各種瀏覽器插件打開此網站可能導致內容顯示亂序,請稍後嘗試使用主流瀏覽器訪問此網站,感謝您的支持!
向平沒有說話,神色中隱約露出不服氣,因為這份可行性報告是他們組的博士主筆,然後他來把關的內容。
陳元光的意思說白了就是這份報告不太行,沒有考慮到經濟效益。
問題是科研項目,本身看重的就不是經濟效益。
能在某些指標上全球領先,有助於發文章才是他們實際想要達到的效果。
學術界只有文章這一個衡量指標。
光是衝着陳元光發的那麼多Nature和Science,向平完全認可陳元光的能力,但這能力和電子雷達壓根不沾邊,你有什麼資格來對這種項目指手畫腳。
向平心想,現在這世道是怎麼了,他們申請項目千難萬難,而現在的年輕人不過是做了點和載人航天沾邊的人體冬眠項目,就有這麼多國資願意掏錢贊助。
他不是否認人體冬眠技術的研發難度,而是認為這種大型項目,需要的能力和普通研究需要的能力不太一樣。
他越想越覺得不是滋味。
當陳元光表達對項目意見時,這種感受愈發強烈。
「元光,來說說看你的想法?」毛可比向平更能看得開,他反而有耐心聽陳元光的意見。
「我大致看了下,你們原本是打算分三期,第一期的核心目的是對月球表面進行探測,相當於是作為未來載人登月的一部分。
然後整個三期計劃下來,是希望能監測太陽系乃至更遠的星體情況。
我的建議是專注於太陽系內,把雷達監測範圍縮小,我們可以考慮S波段。
構建S波段的相控陣雷達,並且增加射頻光纖傳輸來增加深空跟蹤的效果。
通過兩者結合來構建深空星體的測繪雷達,這樣可以直接測繪星體表面的地理、水文特徵。」
為什麼華國複眼要把探測範圍做的足夠廣,因為雷達天線陣列去跟蹤和捕捉近地天體,這個技術有非常久的歷史,早在1980年以前,NASA就建了雷達陣列做這件事。
他們到2022年一共跟蹤了接近三萬顆近地小行星。
如果單純只是做這件事,就很low,而擴大探測範圍,然後說自己極大程度擴大探測邊界,達到國際頂級水平,這能給外行很牛的感覺,覺得這錢沒白花。
我們又在某一領域實現了突破。
至於是否有必要,沒人關心,突破了就是好事。
陳元光的實用主義讓他只有一個想法,那就是效率優先,不需要為了追逐某一指標的全球領先而去探測太多龐雜信息。
不如把有限範圍內能做的事情做到最好。
陳元光提出的思路是2030年之後,NASA優化他們雷達天線陣列採取的方案。
毛可聽到這裏有點興趣了:「怎麼樣做能讓射頻光纖穩定下來,這是個難題。
另外測繪雷達應該採取什麼方案,如何規避掉和探測雷達之間信號衝突問題。」
整個過程基本上都是毛可在問,陳元光在答,從原理上解答了毛可的疑惑,至於具體能不能做出來,陳元光也不清楚,這得看毛可以及燕京理工大學電子雷達所的實力了。
陳元光也沒實操過,所以需要依靠高校的實力,不可能所有領域都自己從零開始做。
陳元光估計光靠燕京理工大學還不夠,還得把燕京航天航空大學和華國科學院給拉上一起,因為這是截胡了NASA未來的解決方案,還是有一定難度的。
而整個小行星挖礦是系統性工程,需要數萬名科研人員配合,他們不一定都是光甲航天的員工,這種合作模式可以是投資,可以是收購,可以是供應商關係。
陳元光認為自己要把控關鍵節點,像雷達相陣就屬於關鍵節點,如果能按照陳元光的意思優化出來,那麼登陸小行星的成功率能夠有所提高。
如果用老一套解決思路,一些容易被登陸的小行星,很可能發現不了。
「你覺得怎麼樣?」毛可問。毛可內心覺得現在的年輕人太厲害了,本來以為只是投點錢,結果對方在前沿技術和雷達陣列設計上的水平非常高。
向平很慚愧:「他說的一些術語我都只聽過,沒有深入了解。
我聽到後面覺得很吃力,只能大致懂他什麼意思,想怎麼做,至於具體能不能做出來,我不確定,原理上沒有什麼問題。
落地的話,我們確實沒有這麼做過,加上需要天線模塊的廠商配合。
他們得把精度定位做到非常高的水平,需要搭配低相位失配天線陣列和16T的天線開關,我不確定有關航天工業是否能跟上。
這屬於硬件層面的問題,算法層面,自動識別,圖形補缺,表面地圖水文的生成。
數據量夠不夠大,算法是否能模擬出來不好說。」
這個說白了就是雷達探測到的數據由人工智能算法來做補全,和驗證碼補全有點類似。
毛可笑了笑:「我也不知道能不能做出來,按照他的方式,這次我們能做不小的創新。
像他說的那個低相位失配的雷達設計方案是可以用在軍工上的,能把我們現在的雷達探測精度提升一個等級。
包括他說的模型,如果能做到他說的效果,那能提高主動防禦能力。
光是衝着這個,我們就得去嘗試嘗試。」
毛可眼睛裏的精光在閃爍:「難怪國家這麼重視他,願意給他投錢。
他是開創性的人物。」
毛可給了陳元光非常高的評價:「我去趟部里,我先把消息和部里通氣,看他們怎麼說。
大概率陳元光的方案會通過,通過之後整個項目的保密等級要再提高兩個級別。」
毛可和向平雖然也沒太聽懂為什麼這麼設計,原理是什麼,但是作為行業內專家,他們好歹能聽懂個大概,林甲那是完全沒有聽懂。
她覺得自己就是個安靜的美少女,和一幫理工科技術宅在一起,至於發生了什麼,她連意思都聽不懂。
「其實你可以不來的,你只要知道我們要做這件事就行。」陳元光見林甲還沒回過神來說道。
林甲覺得這工作挑戰性太大了,在挑戰她的極限。
「雖然我聽不懂,但是我多來來,早晚有一天能聽懂。
如果我全程不參與,那我在光甲航天沒有意義,我沒有辨別能力,難道每一筆投資,每一個併購項目都要你親自去談嗎?」
陳元光這次來燕京就只有兩個目標,一個是和毛可聊華國複眼項目,希望成為這個項目的出資方,獲得項目的控制權,二來是收購一家火箭發射的公司。
短期內可以靠SpaceX,長期還是得靠自己,自己要有貨。
最好的方式就是收購。
陳元光知道學文科的要做航天領域的投資不容易,有太多專業課的內容要補:「好,我們和申海溝通一下,你平時可以去交大補補課。
去交大航空航天學院補一些基礎課,後續我給你安排。」
林甲內心是拒絕的,拒絕的話已經到了嘴邊又咽了下去:「好」
陳元光接着安慰道:「你也別有太大的心理壓力,你當成是科普課去上,主要後續你要做投資的話,即便有專門的團隊,也需要你自身有一定的判斷力。、
我不可能每個項目去把關,我只關注最終項目呈現的效果。」
陳元光對光甲科技的架構設計很簡單,研發部門由他親自負責,投資併購部門由林甲負責,他只提需求,具體是高校還是企業實現,就看誰更符合條件。
現在是因為剛起步,公司運轉沒有進入正軌,所以陳元光需要同時顧及研發和投資。
「姚先生,我們想要收購東方空間,我們願意按照2億rmb的市值來完成這筆收購。
你可以選擇套現離開,或者選擇置換成光甲航天的分紅權。」陳元光和林甲來到此行的第二個目的地東方空間在燕京的研發中心。
姚松在這等着他們。
同樣身為大學畢業就開始創業的創業者,姚松的經歷已經夠傳奇,本科清華畢業之後創辦做AI晶片的公司,然後在18年作價3億美元賣給了賽靈思。
東方空間是姚松的第二個創業項目,做的方向和SpaceX主要盈利項目一樣,可回收商業運載火箭。
只是和陳元光比起來,這些成就變得不夠看了。
身為業內人士,姚松之前就知道陳元光的宏偉計劃,他對這個計劃抱有不知可否的態度,認為太難成功,太遙遠了。
也是因為陳元光之前的成功案例,讓投資人願意賭一把他是華國馬斯克。
這次見到之後,陳元光的開門見山反而讓他產生了些許好感,對年輕創業者來說真誠顯然更有效。
「光神,我不缺錢。」姚松很給面子,也很能玩梗:「小行星挖礦這個命題太大太大。
我估計再怎麼短都需要二十年才能看到初步成果落地。
而我做的可回收火箭,有成功案例在,華國有蓬勃的火箭發射需求,有一流的人才,我們估計兩三年就能拿到不錯的成果。
我們創業的時候就拿到了五千萬融資,等明年我們的第一款火箭發射後,最少能融到5個億,我沒有任何理由要賣公司。
不過我們可以合作,光甲科技有什麼發射需求可以找我們。」
陳元光知道對方是天才,天才都有傲氣在身上,會拒絕很正常,「我們只接受收購,短期內合作有SpaceX。
長期的話,如果你們不出售,我們會換其他目標,如果大家都不願意出售,那光甲航天會自己招人來做這件事。
你也說了可回收火箭有成功案例在前,只需要跟着別人的步伐做就好了,東方空間做的不錯,光甲航天同樣可以做。」
陳元光很平靜地說出滿是威脅的話,光甲航天的資金體量,放到華國的這個細分領域來就是鯊魚,是要吃肉的。
姚松同樣信心十足:「我們很快就要發射第一款固體運載火箭了,已經開始做百噸級的大範圍變推力液體發動機研製。
我相信我們還是有一定時間上的優勢,這種優勢能夠吸引到一部分資本入駐,光神,歡迎光甲航天成為商業火箭領域的新玩家,我覺得我們會競爭很長一段時間。」
陳元光見對方意思是很明顯的拒絕,絲毫沒有受到他威脅的影響,而且別說收購,連投資機會都不給他,那也沒什麼好談。
「不一定,我們還會去和星際榮耀、藍箭航天這些同樣在燕京的商業火箭公司聊聊。」
「他們在研發上的實力絕對不如東方空間,光神,與其收購他們,不如另起爐灶。
這些公司都是結果還沒拿到,沾染了一堆大公司病,我沒誇大,你去看了就知道。」姚松語氣坦誠,臉色淡然。
等走完一圈,其他幾家也一樣,對他的到來很歡迎,都是創始人親自來迎接面談,談到收購,要麼開了陳元光壓根不可能接受的天價,要麼直接拒絕,大家都覺得這個領域很有前景,不想這麼早就退場。
「看來大家都很看好商業火箭領域,沒有哪家願意把公司賣掉的,都覺得自己的公司能成為下一個SpaceX,SpaceX我都打算幹掉,更別說你們這些公司了。」陳元光對跑了一天沒有什麼結果很無奈。
他覺得自己是給他們機會,如果他做這一行,最多一年就能有成果。
未來時空裏,SpaceX這類火箭的發射數據都屬於是歷史資料,模型和晶片設計圖更是要靠電子圖書館來找。
陳元光本來都計劃是,收購一家商業航天公司,然後讓這家商業航天公司來做可回收火箭,他會提供模型和晶片,來提高回收精度,做到比SpaceX還更低的成本。
然後光甲航天負責這一塊的研發部門則做更先進的方向,電推進火箭。
現在看來,稍微有點希望的方向,大家都覺得自己手裏的璞玉裏面有寶玉。
「不過這樣也好,先從大家都能理解的領域做出一些成績來,讓投資方有信心。
後續拉投資也更容易。
一來就搞雷達陣列,大家很難明白你這麼做的意義。」陳元光心想。
今天先更4k,今天沒有了,有點卡文。。。
html|sitemap|shenma-sitemap|shenma-sitemap-new|sitemap50000|map|map50000
0.0216s 4.0386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