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砰!」
在離種諤較遠處,一名天武第五軍第一營禁軍手中的突火槍炸膛了,竹製的槍管整個炸裂,迸裂出一片火焰,將那名禁軍及身旁的友卒嚇得不輕。
所幸趙暘早就預料,叫這些禁軍全部身穿步人甲,連手上亦用厚實的皮條纏繞,就是為了防止突火槍炸膛導致有人受傷,因此那幾名禁軍倒也沒有受到什麼傷害,純純嚇了一跳。
「這就有十七支了」
沈遘提筆在一本簿子上記了幾筆,隨即向輔助那名禁軍裝填火藥的工匠詢問火藥劑量。
取代馮京為連中三元,且為今年殿試狀元的他,已在趙暘的推薦下正式成為尚書工部技術司火器監主簿,授文散官承務郎之職,官比將作監主簿,為從九品。
雖說與許多蔭補官員入職的品級相當,但沈遘有進士出身,況且又是今年皇佑元年新科狀元,他的磨勘之路必然要比許多人快捷許多,不需二十年就能爬到趙暘當前的官階,若有功勞則升得更快。
莫以為從九品距正七品只相差二品,但實際上可相差了整整八階呢。
上一個狀元之才就是錢明逸,四十歲不到便成為權知開封府事,儘管當前被貶離了京朝。
而除沈遘以外,范純仁、呂大防、錢公輔、文同、黃氏兄弟幾人如今亦在尚書工部及技術司任職,儘管若干年後這些人要升遷必然會調離他處,但當前工部及技術司作為他們起步仕途的官衙倒也足夠了。
其中對仕途最無欲無求的當屬范純仁與文同,前者只求在父親范仲淹身邊即可,若非趙暘對他范家有恩,他都不會接受趙暘的邀請為官;而後者,若非趙暘邀請,他原本只打算去當一名縣令,照拂當地百姓即可,倒也沒有什麼宏圖大志,隨遇而安地很。
而與此同時,趙暘正在宮內旁觀遼國使團覲見官家。
這次覲見頗為隆重,儘管官家並未在宮內的正殿會見使團,而是在宮內一處池中的亭室,但政事堂與樞密院的幾位相公皆有出面。
在這座三面環水,四面皆透風的亭廳內,官家與遼國使臣蕭孝友對面而坐,一側有陳執中、文彥博、宋庠、龐籍、高若訥、范仲淹幾人陪座,另一側則陪座有陪同蕭孝友而來的遼國從使官。
先是蕭孝友傳達遼主耶律宗真的問候,且呈上遼主贈於宋主的禮物,然後官家回贈,並向蕭孝友詢問遼主的近況:最近身體是否安康啊,子女是否健康啊,遼國國內百姓尤其是漢州百姓生活如何啊,等等等等。
趙暘站在亭外旁聽了片刻覺得很是沒趣,暗暗慶幸自己沒有入亭,轉身準備離開,卻被王守規喚住。
王守規低聲問趙暘道:「下午會宴契丹使者,小趙郎君是否出席?」
趙暘一愣,表情古怪道:「我可以出席麼?」
「當然。」王守規看出趙暘有些誤會,忙解釋道:「為防契丹使者挑刺,下午的會宴當十分嚴謹」
說罷,他向趙暘簡單介紹了會宴規矩,趙暘這才知道似這等國宴嚴謹到什麼程度,比如座次,比如喝一杯酒換幾道菜,再比如用宴的規矩,趙暘聽了半程就已感覺頭大,若非他想見識一下宋國文人如何與遼國使者以詩詞歌賦爭鬥,他怎麼也不願出席這種幾乎毫無自由可言的宴席。
「替我安排個座次吧。」
聽到這話,王守規忙點頭答應,隨即猶豫不決道:「關於座次,及此次用宴幾道酒、幾道菜,皆有嚴格規定,故」
趙暘恍然,無所謂道:「無妨,我只是想見識一下雙方的文斗。」
王守規如釋重負。
歷來朝中官員為了座次等問題結怨者比比皆是,王守規自然也不願因此得罪趙暘,但又不好當着遼國使團的面徇私,免得被對方抓住口實,因此事先與趙暘打聲招呼,所幸趙暘對這些不甚在意。
告別王守規後,趙暘帶着王中正等人徑直出了皇宮,乘坐馬車直奔城外西郊訓練場地。
此時沈遘便將今日又有炸膛之事告知趙暘,而對此趙暘也不甚意外,畢竟突火槍的槍管說白了就是一根竹管,再加固又能加固到哪去?
他搖搖頭對沈遘道:「時日還是太緊迫了,日後可以用銅鑄或鐵鑄槍管,炸膛之事就會有所降低,介時火藥劑量也能有所增加,不至於只有二十步的射程。」
事實上,當前突火槍的水平連二十步的射程都沒有,其有效射程只有兩三丈,若非是想拿來震懾一下遼國使者,這種丟人玩意趙暘都不屑於使用。
和沈遘聊了片刻,又和種家三兄弟及第五軍指揮使陳許打了個招呼,趙暘又立刻乘坐馬車前往他技術司新衙,和在那邊負責監修新衙的范純仁、呂大防、文同、錢公輔、黃氏兄弟打了個照面,才臨近中午時,又急匆匆乘坐馬車返回宮內。
正屋及下午設國宴會請遼國使臣,宴請場地設於文德殿,並非單人單座,而是九人圍坐的方桌,座次有着嚴格的安排,所幸他身邊的王中正就是東頭供奉官,且事先得到了王守規的叮囑,將趙暘領到了座位,否則趙暘估計連座位都找不着。
待坐下後左右一瞧,好傢夥,整桌都是台諫,除御史中丞張觀、郭勸二人不在外,侍御史知雜事李兌,侍御史劉湜,殿中侍御史劉元瑜、賈漸,監察御史何郯、陳旭、張擇行、張中庸等都在。
這幾名台諫也看着趙暘,雙方大眼瞪小眼。
除了前一陣子監考省試的陳旭趙暘還算熟絡,其他人不說沒什麼來往,甚至還有私怨,就比如李兌、劉湜、劉元瑜等。
而遼使蕭孝友及其從使官,則坐在主桌與相鄰的桌席,主桌有幾位相公陪同,相鄰桌席則由張堯佐、曹佾等人陪同,還有幾個則不認識。
隨着宴會開始,宮人先獻果盤,隨即陸續上菜,新菜、老菜、酒菜搭配,酒體由淡到滿,舊盤子也不撤除,盤碗相疊。
雖然王守規事先提醒過今日每人幾杯酒幾道菜都有嚴格的規定,但那指的是桌次,同一桌的酒菜還是相同的。
也許是趙暘在的關係,他這一桌格外安靜,除趙暘偶爾對陳旭說兩句外,其他人幾乎沒什麼交談。
趙暘也樂得清靜,喝一口酒,吃兩口菜,結果引來李兌與劉湜的嗤笑。
「趙正言莫非不知國宴席間規矩?」李兌壓低聲音譏笑道。
趙暘瞥了他一眼,毫不客氣道:「我愛怎麼吃就怎麼吃,你管得着麼?」
「趙正言怎能如此無禮?」劉湜與劉元瑜趁機發難。
眼見雙方要吵起來,陳旭連忙相勸:「諸位、諸位,今日不同以往,我等台諫切莫生事。」
同為監察御史的何郯亦道:「陳御史所言極是,今日一致對外。」
聽到這話,李兌、劉湜、劉元瑜三人也不再說話。
陳旭、何郯二人說的沒錯,今日一致對外,誰故意滋事給遼國使者抓到把柄,便是群起而攻之的罪人。
這事讓趙暘頗感意外,心下暗暗點頭:看來對外,宋國朝廷內部還是頗為團結的。
當然,團結對外並不代表對外立場也一致,比如主戰與主和,而趙暘早已被貼上了主戰派的標籤,被范仲淹視為第二個韓琦,不過葉清臣卻認為趙暘與韓琦有着本質的區別。
隨着宴到中程,菜品逐漸從淡到濃,宴間眾人也陸續從微醉到半醉。
「差不多了。」李兌小聲道。
話音剛落,遼國從使那桌便有人站起,吟詩頌唱宋國及兩國邦交,而宋國這邊亦吟詩頌唱遼國及兩國邦交,若非已親眼見過遼使一方的挑釁,大概趙暘也會覺得雙方和睦融洽。
隨即,遼國使臣圖窮匕見,借詩詞歌賦開始挑釁宋國官員。
不得不說遼國使臣這是挑錯了對手,論帶兵打仗,宋國官員大多不擅戰,甚至不知兵,但論吟詩作對、詩詞歌賦,雙方怕是四六開都難——宋佔六分,遼佔四分。
根本無需趙暘出面,由文彥博、宋庠、龐籍、范仲淹、高若訥等人攜朝中百官,便足以將蕭孝友那二十幾名從使官擊敗,你方作一首,我方便作三首,趙暘親眼看着那二十幾名遼國從使從最初的自信微笑、從容鎮定,到最終面紅耳赤,滿臉不甘卻又無可奈何。
「這一場,拿下了。」李兌淡淡道,語氣波瀾不驚,似乎從一開始就認為大宋必勝。
參與作詩一首的劉元瑜更是自得,輕蔑低聲道:「北邦蠻夷,亦敢與我華夏正統拼試才學,不自量力。」
「噓,慎言。」陳旭小聲提醒。
他所謂慎言,並不是單指劉元瑜稱遼人為蠻夷,更包括「北邦」這個詞,就像遼國使臣之前稱宋國為「南朝」,許多年前,遼國就曾提出與宋國「南北分治」,仿效曾經的南北朝,但宋國並未接受。
就像遼國不承認宋國對承襲漢唐的正統性,宋國也不承認遼國對承襲漢唐的正統性,雙方都自認為自己才是華夏正統,而事實上在趙暘看來,雙方也的確都是,只不過在大一統的格局下,雙方是註定不能共同的,若非一方擊敗另一方,那就是雙方都被後來崛起的第三方掃除,就像歷史上那樣。
相較之下,趙暘對遼國使團中幾個極善詩詞歌賦的文人感到頗有興趣:「那幾個遼人,似乎頗善詩詞?」
「估計是漢州人吧,數典忘宗之輩。」李兌一臉不屑,其餘幾名台諫亦點頭附和。
趙暘環視了一眼眾人,沒有說話。
事實上他知道李兌所謂漢州便是指燕雲十八州等地,他甚至還知道遼國治下燕雲十八州百姓還生活得不錯,反而是宋國後來短暫奪回驗燕雲之地時,宋軍在燕雲之地劫掠殺戮了一番。
當日宴罷後,趙暘返回工部本衙,早已等候多時的范純仁、沈遘、錢公輔等人忙上前詢問宴間結果,得知宋方佔得上風,這幾位進士大為欣喜,吩咐衙內廚子燒了一桌酒菜,眾人歡慶了一番。
次日,即三月二十三日,也是迎遼使的第三日,趙禎果然像宋庠所說的那般,在宮內召開經筵,請來諸學閣學士,邀遼國使臣講解經義,隨即宋遼兩方文人就經義又展開第二輪辯論。
經義這玩意不像詩詞歌賦,作得好作得差一目了然,大多都是你有你的理解,我有我的見解。
故出席經筵的趙暘親眼看到諸學閣學士與遼國使者辯地面紅脖子粗,從最初的細聲細語到最後恨不得挽袖子上去揍人,可謂是精彩至極。
至於經筵本身嘛,枯燥乏味。
總之第二輪比拼,宋遼兩方不相上下,說白了就是誰也沒能說服誰。
好不容易熬到黃昏,趙禎又於文德殿設宴,這次已見識過一回的趙暘乾脆不去了,因為沒什麼意思。
果不其然,次日他派往王中正到宮內詢問,宋方果然贏得了第三輪文采比拼的勝利。
連敗兩場的遼使可謂是氣急敗壞,於二十四日再請趙禎召開經筵,不過這次雙方不再比拼對經義的理解,而是比試術算等才藝。
趙禎原本打算把趙暘搬出來,不過鑑於遼使已敗了兩場,再敗一場怕是不好收場,遂並未叫趙暘出面,而宋廷的宮中文士也不出意外再次被遼國使臣難倒,或者是被趙禎授意放水,總之是輸了一場,為二勝一負。
二十五日,遼使蕭孝友奏請趙禎檢閱觀摩那數百遼國騎兵。
宋國君臣知道對方不懷好意,但也不好拒絕,遂出城到東郊,觀摩那數百遼國騎兵的演練作戰。
不可否認遼國騎兵的戰術執行力確實是強,加上衣甲鮮艷、氣勢也足,僅五百騎左右便帶給宋方極大震撼,相較之下,作為儀仗隊、同時也是確保不會突發狀況的禁軍,包括開封府軍士,在那五百遼國騎兵的威懾下表現地頗為不堪,令趙禎倍感顏面無光,恨不得立刻就拉着蕭孝友等人到西郊,叫其見識一下他大宋的震天雷。
不過最終趙禎還是忍了下來,倒不單純是心疼那五千貫,更主要是擔心刺激到遼國使團,對宋遼邦交造成影響。
總之,這場練兵姑且算是被遼使搬回一程,目前雙方二勝二負。
原以為遼使一方還要磨耗個幾日,直到徹底佔據上風才會開始真正的外交交涉,沒想到次日,也就是二十六日這天,蕭孝友便提出了此行的交涉要求:聯姻、增幣、割地。
聯姻,即要求宋主趙禎將獨女福康公主嫁於遼主耶律宗真的長子耶律洪基,自福康公主出生後,遼國便多次派人求婚,但均遭到趙禎拒絕。
贈幣就不用多說,慶曆年間便增過一回,儘管雙方當時約定不再贈加,但這種事一旦開了口子,遼國的胃口只會越來越大。
至於割地,則是遼使重提瓦橋關以南十縣土地,這是周世宗時期留給宋國的歷史遺留問題,當年富弼出使遼國時就已經駁斥過一回,此次之所以重提,關鍵還是有了依仗。
什麼依仗?
那自然就是黃河改道一事了。
對此趙禎大為驚怒,當即委派宋庠、龐籍、高若訥、張堯佐及趙暘幾人攜鴻臚寺官員作為顧問,與遼使洽談此事。
總之這三項交涉,趙禎一個都不會答應,如何令遼使知難而退,放棄所求,這就是趙暘等人的職責了。一筆閣 www.pinbige.com
html|sitemap|shenma-sitemap|shenma-sitemap-new|sitemap50000|map|map50000
0.021s 3.8829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