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間第二職業學校,一所在當地主要培養汽車,電器類技術工人的學校。
這種學校在大漢很常見,畢竟漢國的教育體系最核心的地方就是職業教育。
大學教育從嚴格意義上講,只是職業教育的補充,而不是主流。
按照當初龍武二十七年發佈的「勸學令」來看,基本上一個智力健全的漢國人,都至少要完成小學教育,任何阻止他人或小孩完成小學教育的人,都將以搶劫論處,處於一年以上三年以下的懲罰。
雖然這項法律被很多人斥責為「傷害自由」,是一種強迫式的法令,但恰恰是這項法律,讓漢國擁有了全世界最多的中學生和小學生。
這些龐大的中小學生又在層層篩選下,也襯托出了世界第一的大學生。
而這些大學生又幫助漢國完成了科研上的各種突破,成為了當今世界,擁有專利結束最多的國家。
所以就像漢國教育部長周錫說的那句話:
「大漢的強大早在小學課堂和勸學令中,便已註定了!!」
「教育,才是一個帝國,一個國家的根本,任何東西都無法代替教育!!」
龍武十五年,劉鵬發表於西京日報中的一段話,也是這段話,開啟了漢國長達幾十年,不間斷,巨量的教育投入。
而到了如今,漢國每年的教育投入佔到了內閣財政的百分之十,地方財政的百分之五。
每年加起來的資金接近九億華元,這筆錢相對於一支本土艦隊,每年用一支艦隊去辦教育,在如今這個世界,也只有大漢帝國了。
…
「滋滋…」
戴着黑色電焊眼鏡的張海潮低着頭,用手中的電焊槍,焊接着一塊用來實驗的鋼板。
鋼板上的缺口無不表明,這塊鋼板到底已經經過了多少人的手,都已經被焊的面目全非了。
而在他周圍則站着一樣拿着電焊槍,不斷發出火花的少年。
張海潮所在的河間第二技術學校分為初中和中專,算是一家綜合性的技術學校。
(算是一種對新移民的優待,滿歲數可以提前錄取,只不過有些累罷了,畢竟要一邊輔修文化課,文化課還得達標,最次要小學水平)
其中初中學的東西,就比較大眾化,其實就是走高中,大學的那條路,至於中專,在很多人家境普通的人眼中,算是考不上高中和大學的一條技術路線,也是如今大漢主流的技術工人路線。
雖然這兩條路線嚴格來說,有些衝突,但其實是可以相互融合的,按照漢國於龍武二十五年發佈的第三代法令。
凡是上滿兩年初中教育的學生,就可以提前進入中專學習技術,甚至可以一邊上初中,一邊輔修技術。
這條道路,自然是給那些家庭困難,繼續變現的家庭準備的。
當然,其背後的真正原因則是漢國當時的第二次工業化,已經到了關鍵時期,往後就是產業爆炸期。
按照當時的估算,最遲五年,漢國的各項產業的用工人數都會呈現至少一倍以上的高增長。
所謂的「惠及學生」,不過是提前將他們推向市場罷了。
(雖然在漢國,未滿十八歲算是未成年,但其實到了十六歲,就可以申請勤工儉學的簽證。)
「叮鈴鈴」
下課的鈴聲響了,所有人都不約而同的放下了電焊槍,唯獨張海潮,可能是想儘快拿到「初級電焊」的學校證明。
所以一直等到有人喊他,才緩緩收槍。
「喂,你叫張海潮是吧??」
「對,有什麼事嗎??」
張海潮看着眼前的大高個,再看了看自己一米六五,在家鄉算是高個的身材,心裏感嘆漢國本土的人,就是高,吃的就是好。
「我們校隊目前正在招募籃球隊員,你如果願意,就把這個表格填了。」
大高個從兜里掏出一本練習冊,練習冊打開,則是一連串的姓名,以及年齡。
「校隊有什麼用??」
在簽的時候,張海潮一邊看上面那些密密麻麻的名字,一邊抬起頭詢問眼前這個叫韋兵衛,自稱打中鋒的大高個。
(漢國籃足球算是劉鵬眾多惡趣味之一,提前將其正規化。)
「有用啊,當然有啊,你想,加入校隊以後,你就可以修學分,修了學分,你以後考高中的時候,好歹能加幾十分,而且你如果打出了名堂,你還可以被一些球隊的俱樂部特招,你知不知道一個職業的球員一年拿多少。」
「拿多少,總不能一個月上千吧??」
在一個月只有十塊錢補助的張海潮眼中,月收入過千,那就是不得了的事情了,祖宗八輩也沒有見過那麼多錢!!
「過千,那是次等球員的價,伱要是能打到正式聯賽,每年最起碼能拿一萬,這還是基礎,要是贏球了還有獎金,每年風雲杯的總獎金可是三百萬,這麼多錢,一個隊的人分一分,怎麼也得幾萬塊,更不用說你要是出了名,少說一年掙幾萬,甚至幾十萬。」
「我可是聽說目前打的最好,連拿了三屆冠軍的那個江先鋒,可是年入百萬呢!!」
大高個韋衛兵的臉上露出羨慕的表情。
「百萬,那過的是什麼日子,神仙嗎??」
已經賽河間生活了超過一個月的張海潮,對於大漢的物價水平,也基本有了了解,像他這樣一個月拿十塊補助的,每個月基本就處於「餓不死」的節奏。
這筆錢只能用來買糧食,也糧食最便宜和一小部分生活用品,因為糧食最便宜,倒也不至於餓死。
但如果想要過更好的日子基本不可能,甚至他這筆錢,吃也吃不到什麼好東西,當然,他口中的不好,其實對於他來說已經算是好的了,好歹每個月可以吃上幾回肉,比大清的生活要強多了。
但如果想買汽車,那就基本不可能了,甚至隨着放水導致的石油價格上漲,十塊錢可能就加兩箱油了。
(因為放水導致部分能源價格上漲,其中石油是核心。)
而到了現在,張海潮最大的願望就是儘快考到初級電焊證,然後河間本地的一家叫洪澤的機械廠,在裏面干一個月四十塊的短工,改善自己和妹妹的生活。
(正式工起步六十。)
「對了,如果你有時間,可以來校隊試訓,畢竟光靠這紙,可判定不了你到底能不能打!!」
韋衛兵走之前特意提醒了一句。
而還站在原地的張海潮望着對面最少一米九大高個的背影,低着頭不知道在想些什麼。
「丫丫,今天在學校學了什麼啊??」
回到家,張海潮放下二手贈予的舊書包,抱起堪堪個子超過大腿的小妹。
「哥哥,我今天在學校學了一首詩,你看,我背給你聽」
「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
「哥哥,你看我記性好吧!!」
張小丫一副「快誇我」的模樣,逗的張海潮笑的合不攏嘴。
「丫丫,你說如果哥哥工作了,有錢了,咱們要不要搬出去??」
玩鬧一陣後,張海潮按照自己內心的想法,對丫丫發起了試探。
「搬出去,哥哥,這裏很好啊,隔壁的王彤彤人非常好,經常給我送他們家做的好吃的,上次那個叫奶油蛋糕的東西,好好吃啊,我還想再吃一次!!」
提起鄰居小孩送的奶油蛋糕,張小丫就忍不住的舔了舔嘴唇,口水都差點流出來了。
「丫丫,你看,咱們在這棟樓里,其實是個外來戶,那些人其實並不怎麼歡迎我們,等咱們有錢了,哥給買大房子,買好多好多奶油蛋糕,讓你吃不完好不好??」
張海潮說出這句話的時候,其實也很無奈,實際上因為他們家住進這棟公寓樓後,閒言碎語就沒有斷過。
雖然很多人依舊對他們兄妹倆抱以同情,但在這棟大部分都是本地人住戶的口中,他們這些連電器都不怎麼會用,沒什麼文化的新移民,天生就會受到排擠。
所謂的友善,大多數都是表面友善,背地裏不一定被罵過多少回了,這一點在這呆了快一個半月的張海潮比誰都清楚。
「哥哥,我,我們能不能不走,我怕,我怕」
張小丫「哇哇」的哭嚎了出來,讓張海潮更加不知所措。
等到把妹妹哄好後,張海潮走進了那間不大,只有三四平民的陽台,趴在欄杆上,看着天上的繁星。
他有些想家了,想湖廣的老家了,但是他再也回不去了。
姑且不說回去的成本,就是現在的生活也由不得他捨棄,雖然每個人一個月十塊不多,加起來也才二十塊,但是對於兩個未成年人來說,二十塊已經很好了。
最起碼他們的溫飽得到了保證,沒事還能收到所謂愛心人士寄過來的「舊衣物」,剛開始他還覺得大漢的人真好,比滿是污穢的大清強多了。
但現在想想,這幫傢伙只是想展現自己的同情心罷了,所謂的同情,鬧到最後,其實還是「虛榮心」在作祟。
在學校呆了一個來月,張海潮不僅惡補了大漢的一些常識,學會了以前想都不敢想的文化,也察覺到了一部分對他們這些新移民的反感。
這種情況在衙門內其實感觸是不深的,除了移民廳的那次,基本上其他場合,他面對的都是「笑臉」,只不過他很清楚,這些笑臉下面,更多的還是冷漠和不屑。
畢竟就像那個湖廣老鄉說的那句話:
「我們這種工作,笑容本身就是工作的一部分,別人對你笑,不一定是客氣,那只是工作內容罷了。」
而真正讓他感到害怕的,其實是一些人明目張胆的反對,甚至在學校,有個沒腦子的,直接上來就是一句:
「你們這些人來大漢幹什麼,來搶劫嗎??」
雖然這傢伙後來被老師處分了,但他能夠清晰的感覺到一絲隔閡,尤其是其中一部分人嘲諷的眼神,好似在告訴他,他們才是漢國人,你不是,你只是寄生蟲!!
雖然他很想反駁出那句「你們的父母當初也是移民過來的」,但是他到底還是沒有膽子說出來。
或者說因為要在大漢生存下去,他不敢表達自己內心真實的需求。
其實這也是大漢內部目前面臨的主要問題之一。
最大的問題就是新老移民的問題,或者說是已經本土化幾代人的移民,對於外來新移民一種打心眼裏的排斥。
因為本土化的原因,他們從小上的就是大漢的小學,中學,乃至大學,他們工作以後,也是買車,買房,乃至交納稅金的主力。
他們天然的認為自己是這個強大帝國的主人,天然的排擠那些說話帶着土腔土調,連國語都說不利索的新移民。
對於他們來說,這些新移民,其實很大程度是拉低了自己的工資,尤其是一部分「福利」的。
如果沒有這幫人,他們會享受到更好的待遇,犯罪率也會下降不少。
(一部分人將犯罪率增高描述為新移民的進入,但真實情況是隨着時代的發展,經濟犯罪的機會也在增多,很多其實都是經濟犯罪,而不是直接犯罪,一小撮人在裏面混淆視聽,但是大眾其實就願意聽到這樣的新聞,因為只有這樣,他們才能給自己找一個可以貶低的對象,嚴格意義上說,新移民的存在,很大程度上讓老移民產生了優越感,畢竟人這個物種,是需要對比的)
雖然目前大漢官方層面上,對於移民,依舊持開放,甚至花錢補貼的重視態度,但對於一部分已經身處高位,掌握大量帝國權利的本土派眼中,移民最適合的地方其實是東非,是鮮卑,是各種各樣的海外殖民地。
而不是在他們眼中「神聖」的本土,在他們眼中,本土是屬於他們這些帝國有貢獻,祖上付出過生命的人。
他們理應享受帝國所擁有的一切,包括繁榮,包括榮耀!!
但每年源源不斷出現在漢國本土的新移民,又無時無刻不在和他們爭奪「生存空間」。
雖然就像劉鵬曾經說的那句「美洲足夠大,足以容納半個世界」一樣,美洲大陸的寬廣,哪怕到現在,七千多萬人口,還是看起來非常空曠。
但對於已經在這四十年拿到最多土地,最大資產的本土派來說,他們眼中的帝國,其實是很小的,
小到只能容納他們,容納他們財富和地位。
在他們看來,每年的新移民,就像蝗蟲大軍過境一樣,他們會將好不容易漲上去的人均收入大下來,會將帝國本來分配給他們的福利吞噬。
要知道每年的移民部拿到的經費可是五億華元,這筆錢完全可以用來提高本土的教育,醫療,但是卻要丟在沒有實際價值,說話還粗魯的新移民身上。
甚至在某位叫金石光巡撫看來,最好的辦法就是停止本土移民,將移民全部疏散到海外殖民地,這樣即開發了缺少人手的海外殖民地,還減少了至少三億華元的經費。
(海外移民為兩億多華元,但這只是內閣撥付的經費,不算當地自發的移民費用)
而這位金巡撫的話,自然受到了一大批本土派官員的支持,他們打着「開發海外」的名頭,不斷的上書要求停止本土移民。
甚至給出了本土生育率已經足夠覆蓋移民人數,沒有他們,我們依舊可以在本世紀破億的大數據。
甚至組織了一批所謂的經濟學家論述移民對經濟的傷害。
其中培養成本,拉低收入,影響消費,是他們慣用手段。
其實新老移民的問題早在第二次美洲戰爭之後就出現了,當時還鬧過一陣,最後用其他手段壓下來了。
後來斷斷續續又來了幾次,雖然最終還是被上面的鐵拳打擊了,但是這並不意味這些東西沒有了。
恰恰相反,因為壓制的緣故,這些年反彈的極為厲害,只不過礙於皇權和內閣的命令,不敢公然違背罷了。
但是不違背,不代表他們不會選擇用歧視這種下作的辦法來對抗。
張海潮遇到的其實就是這種情況。
歸根結底,其實說穿了,還是大漢帝國的本土發展已經到了生根發芽,長成大樹的階段。
就像植物都會互相爭奪陽光一樣,這些自詡「大漢帝國合法公民」的本土派,其實已經也是這樣的情況。
他們對於帝國,乃至新移民,更多的是一種「老子已經佔住了,你們別來」的排斥感。
更重要的是,因為工業化的緣故,也因為汽車電器這類劃時代產品的出現,大漢的生活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轉變,而新生活背後就是新文化。
以本土派「汽車家電」的生活方式,天然對剛剛從農業進入工業的新移民,產生對抗,甚至天然的優越感與蔑視。
而站在陽台上抬頭望星星,嘴裏念叨着家鄉的張海潮,其實就是這個時代本土文化和舊文化對抗中的經歷者,也是受害者!!
(本章完)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www.dubiqu.com。筆神閣手機版閱讀網址:
html|sitemap|shenma-sitemap|shenma-sitemap-new|sitemap50000|map|map50000
0.0236s 3.9893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