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震自然不會大跳槽去學地質。
他早就打算好等這邊事情都辦完,就儘快趕去雲安和倒騰原石的楊家兄弟見面。
趁着現在原石價格不高,好料子多,儘可能的多弄一些儲存起來。
如果運氣好遇到未來的那些標王、玉王的絕不能讓它們落在別人手裏。
隨着悠長的汽笛聲響起,火車緩緩開動,張震揮手作別了柳教授一行。
現在越來越忙,車輛成了必不可少的工具。
他讓老楊和熊戰今天必須把新車買了,自己開車急匆匆趕回了學校。
辦公室內,齊老正在看張震昨天抄寫的筆記,臉上寫滿了驚嘆和喜悅的表情。
見張震進門,齊老放下手中稿紙長嘆一聲道,「一日千里啊,自從上次在濼南看過你的書法之後,到現在還不足一月,你的境界又提高了不少。
老師是趕不上咯,不遠的將來我也得稱你一聲大師了,好,好啊!」
張震急忙謙遜道,「這是您教導有方啊,要不是逼我抄筆記,要不是筆記內容如此精彩,我也不會進步如此神速。」
齊老欣慰一笑,「天縱之才無需斧鑿,這是你天資和勤勉積累出的成就......」
槐婷婷抱着小包進門,正聽到師生二人在相互吹捧,弄得她臉都紅了。
齊老輕咳一聲道,「其他人我都打發去博物院幫忙給瓷片編號去了,婷婷來得正好,和我們一起去看東西吧。」
說着一指桌子上的竹籃,「張震拎着東西,咱們走。」
這是個大號籃子,能裝下幾十斤地瓜那種。
張震拎起來感覺輕飄飄的,好奇打開蓋子一看。
籃子裏竟然裝了白水羊頭、燒羊肉、醬牛肉、五香花生米、還有兩個鹹鴨蛋和兩瓶二兩裝小二。
這是去看東西?怎麼感覺像是去上墳?
張震着開車在齊老指引下,來到了位於乾門外的一座茶館兒。
齊老和服務員招呼一聲,帶着兩個學生,直奔二樓。
寬敞的二樓之上,沒有隔斷包廂,一眼看到頭的大廳里擺着數不清的方桌圓桌。
最盡頭還弄了一個小舞台,不過此刻上面空無一人。
散座上倒是來了不少人,多數是鬚髮皆白的老者,再就是帶着厚厚眼鏡片的學者文化人。
大家見到齊老來了,竟然不約而同地起身打招呼。
齊老笑呵呵地讓大家都坐,他帶着學生們挑了個最顯眼位置坐下。
張震看了一眼別的桌,發現都擺着了不少自製吃喝。
老話說得好,吃飯穿衣亮家當,有人桌上東西十分豐盛,有人卻比較寒酸,甚至還有人還品着小酒在嗑鹽霜瓜子。
原來齊老讓他來看的就是這些老頭帶的東西。
「愣着幹嘛,擺上啊!」齊老打開籃子,開始往外拿吃喝,張震急忙幫忙。
槐婷婷叫過服務員來,要了一壺碧螺春。
張震擰開二鍋頭,給齊老倒了一杯,輕聲道,「老師您先喝着,今兒咱們看什麼物件?」
齊老衝着對面桌子一努嘴,「就看他們帶來的。」
張震這才發現,這些人幾乎都在桌上放着一隻包袱,裏面鼓鼓囊囊地裝着東西。
他琢磨着,這是一場類似於俱樂部的古董鑑賞聚會。
這些人都是古董圈的,每隔一段時間,就拿出自己收藏的好東西,來交流鑑賞。
齊老剛說完,一位身形佝僂的白髮老大爺,拎着包袱走來。
他把包袱往桌上一放,解開包袱皮露出了一隻二尺見方花綠色硬紙盒。
「老齊,麻煩你給我看看,這是不是哥窯開片。」
哥窯瓷,屬於北宋五大名窯。
明代《宣德鼎彝譜》記載,北宋五大名窯排名為,汝、官、哥、鈞、定,哥窯排名第三。
清代《飲流齋說瓷》又提出了柴、汝、官、哥、定,之說,哥窯排名第四。
由此可見哥窯其地位,在歷朝歷代,乃至現在,都屬於華夏瓷器裏面排名極其靠前的。
其存世量可想而知是多麼的稀少。
張震曾經有幸見過幾件哥窯,自己也擁有過一個小件。
但來到八十年代後,卻第一次有機會接觸哥窯,而且還這麼大,可見此刻他多麼的激動。
齊老示意老者打開盒子。
隨着那個二尺寬的盒子打開,張震一雙眼睛立刻盯了上去。
盒子裏露出一隻米黃色直徑過尺的大碗。
只看了一眼,張震愣住了,額頭上起了一層黑線,這,這是神馬玩意?
就在此時,齊老道,「張震啊,今天我有點眼花,你替我看看吧。」
張震忽而驚醒,回頭滿臉詫異地看向齊老,「老師,這件東西還要看麼?」
齊老一白眼道,「看,人家辛苦拿來了,為什麼不給看?」
這是要幹嘛啊?張震滿腹狐疑,語氣儘量和藹說道,「大爺,您這件東西一眼假啊,連高仿都不是,沒有什麼收藏的必要了。」
那位大爺頓時瞪起了眼皺起了眉頭,額頭上青筋都跳了幾下。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他指着盒子裏東西叫道,「金絲鐵線,紫口鐵足,怎麼一眼假了,怎麼不對了,你給我說清楚,要不然老子和你沒完。」
齊老悠閒地滋嘍一口酒,又吃了兩個酥脆的五香花生米,仿佛根本沒看到眼前的這一出。
槐婷婷滿臉擔憂剛要幫腔,齊老扭頭瞪了她一眼,嚇得槐婷婷不敢吱聲。
這一切被張震看在眼裏,恨在心裏,好啊齊老頭,你今天弄這一出是成心耍我來着?
眼前這老大爺,怎麼看,怎麼像是後世的國寶幫,張震怕他過於激動彈了弦子,急忙道,「大爺別急,聽我說。
哥窯確實因為釉面上的開片和胎體的顏色,有金絲鐵線、紫口鐵足之稱,但這兩項絕對不能當作評定它是否真品的標準。
咱們看一件瓷器,不光要從特點,新老,風格,來判斷,而且還得結合其實用性,文化背景,歷史背景,等等。
首先來說,您這件東西,它是個碗,而且還是個淺碗,試問一下,誰能用超過一尺的碗吃飯呢?
古代官窯器物,都是定製,所以都有記錄,在我的記憶中哥窯就沒有燒制過這麼大的碗。
另外從出土記載來看,五大名窯燒制的碗大多口徑在十幾厘米,罕有超過二十厘米的,你這個都一尺多了啊。
宋代不同於之後的朝代,瓷器都講究實用性。
要是明清兩代出現這麼大的碗,倒也不稀奇,但宋不可能。
另外釉色、開片、修足、胎體,都不對,所以我說它連高仿都不是,再加上火氣十足,賊光閃爍,這玩意出窯絕對超不過十年。」
喜歡鑒寶撿漏從1988開始
html|sitemap|shenma-sitemap|shenma-sitemap-new|sitemap50000|map|map50000
0.0219s 3.9223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