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楚國北伐的主角,實質上是有三個的。
楚、梁、魏,這三個當世排第一、第二、第三的國家,就是這場大戰的主角。
可實際上,從楚軍北伐之後,世人的目光注意,並沒公平的分到三個主角身上,而是一股腦的都投到了楚梁之上。
畢竟這裏是中州,處在天下的中央。
而楚國是原本的第二大國,梁國是第一大國,老大和老二之間爭奪霸主之位,自然引人注意。
至於老二和老三的戰鬥,相較之下,也就不足為奇了。
因此,另一個主角魏國,就仿佛一個小透明一樣,被所有人華麗麗的給無視了。
就仿佛魏國,一瞬間被整個世界,給孤立了一樣,看起來有那麼幾分淒涼。
好吧,他也確實淒涼。
如果說,梁國因為這次楚國的北伐,一瞬間被打垮,丟失了一半領土,幾乎到了亡國邊緣的話。
那麼魏國,就已經差不多快亡國了。
楚國這次北伐,實在是太過突然了。
誰也沒有想到楚國會突然動手,而且動手之後,表現出來的實力,簡直強的嚇人。
魏國就是沒想到的其中一員。
近些年來,楚魏之間,關係其實是很好的,甚至好到超過了鄭國。
畢竟鄭國遠隔重洋,楚國想和對方交流,需要踏過波濤洶湧,危險無常的大海,這其中的變數實在太多了。
可魏國卻不同。
魏國地處北疆,領土就和楚國接壤,不管是襄陽、南陽之間,還是漢中、關內之間,都有着太多通道可以交流了。
而魏國近些年間,因為連年大戰,影響到了國內糧食生產,不得不大量採購糧食於楚國,以此維持國內百姓所需。
僅這一項糧食貿易,那就是每年數千萬兩銀子的交易額。
至於其它各種商品貨物的交易,就更是數不勝數了。
以上還只是經濟上的交流。
在軍事上,早在二十年前,魏國滅周之時,楚國就和對方聯繫上了。
周國的滅亡,魏國固然出力盛大,但楚國的功勞也忽視不了。
兩國的第一次軍事交流,很早的時候就已經開始了。
到了近些年,出於抵抗西邊蠻人異族的需求,楚魏兩國之間,一直都沒有停止過小規模的軍事配合。
兩軍經常聯合起來,對蠻人異族進行打擊。
也正是因為有着這些過往的成功例子在,所以魏國才連年向楚國提出邀請,希望兩邊能進行一次大的軍事聯合。
來次雷霆掃穴,徹底解決西邊的隱患。
至於官面外交上的聯繫,那就更多了。
每年一次派遣外交使節,陸淵和魏帝的書信交流,彼此互相贈送禮物,兩國高層間的互相交好,那更是不勝枚舉了。
所以無論怎麼看,在經濟、軍事、政治三大方面,都有着密切聯繫,友好交流的楚魏二國,怎麼也不像會兵戎相見的樣子啊。
這不合理,也完全沒有預兆啊。
楚國打魏國,能有什麼好處?
就南陽、河南二郡,這兩個中州之地?
是,這兩個郡處在中州,土地肥沃,是上好的地盤,足以依為霸國之根基。
可相比於這小小兩郡,梁國那十幾郡的地盤,難道不是更有誘惑嗎?
你打魏國,會受到一個天下第三強國的拼死反抗,最終能否打下,也結果未知。
可你如果打梁國,那麼不僅魏國會跟着動手,北邊的趙國、徐國、唐國,甚至鄭國都會忍不住跟着一起出兵。
別懷疑,以楚國的號召力,還有周邊各國對梁國獨霸一州的嫉妒與貪婪,這是完全有可能做到的事情。
而只要做成,那就是以楚國為首,合縱魏、趙、徐、唐、鄭等國,針對梁國的一場六國伐梁了。
整整六個霸主國,來圍毆一個梁國,只是想想,就讓人熱血澎湃。
面對六個霸國的圍攻,梁國能否撐住,根本沒有任何疑問,鐵定的必敗之局。
到時各國聯合起來,一起瓜分梁國,彼此都能拿個三五郡,這不比你跟一個魏國死磕中州兩郡香嗎?
事實上。
魏國那邊,操場上一直都有這種聲音,讓楚國站出來,帶着各國一起痛歐梁國。
這種聲音隨着魏國領導的合縱聯盟,飯量失敗,並且慘敗而歸後,就越大了。
以前魏國想着自己當盟主,通過打擊梁國,來逐步獲取好處與威望,慢慢壓下楚國,成為天下的第二大國。
所以那個時候的魏國信心滿滿,熱血澎湃,年年派出使者,去往各國當說客,邀請他們來參加會盟,進攻梁國。
那個時候,魏國可謂風光無限。
一場場會盟,在他們的推動下誕生,並且歷年伐梁,也的確取得了成果。
比如趙國攻取了東郡,徐國攻取了樂安郡,這都是在魏國的會盟之下,所取得的戰果。
只是這個戰國是屬於盟友的,身為盟主的魏國,並沒撈到什麼好處,只是純付出,賠本賺吆喝而已。
這種沒多大好處的事情,自然而然就引得魏國國內有不少人生出不滿,認為東伐梁國,根本就沒有什麼好處。
只是純粹的耗費國力,送自家戰士去送死而已。
但也有不少人認為,眼下正是魏國霸業昌盛的關鍵時刻,經過數次會盟,各國已經漸漸認可了魏國的中州霸主地位。
尤其是跟着撈到了好處的趙徐二國,更是隱隱成了魏國小弟,在國際上處處以魏國為首,儼然只聽大哥的姿態。
而魏國團結的這兩個小弟,三國結成同盟,實力體量上,已經一躍成為了九州第一陣營。
即便是強如梁國,面對這個三國同盟,也是處於下風。
這種情況下,只要魏國能繼續維持下去,拉攏更多的國家加入這個同盟,讓自家的霸業進一步擴張。
那麼等更多國家入盟,聯盟底蘊積累到一定程度的時候,當然能憑藉強大實力,擊垮梁國,奪取中州。
那時作為盟主的魏國,作為領袖,理所應當的,就能攫取這場勝利後的最大果實。
所以眼下的吃苦,是為了日後的更大收穫。
這是百年大計,絕對不能放棄。
就這樣,魏國朝堂上,一派主張撤兵,一派主張堅持,彼此對立了下去。
當今的魏帝,正是看到了這一點,所以才在上位的時候,迫不及待的就發動了一場三國合縱攻梁的大戰。
想要擊敗梁國,奪取一片領地。
這為的,就是安撫國內,已經漸漸分裂的人心。
只要戰爭勝利,這樣既維持了戰爭,又讓魏國得到了好處,可謂照顧到了兩方的利益,又做大了蛋糕,足以撫慰人心了。
可一場慘敗,讓這一切付之東流。
也同樣讓魏國,認清到了自己的虛弱和不足,漸漸從天下霸主的美夢中,清醒了過來。
而清醒的同時,魏國又看到楚國不聲不響,只是一招斷糧,就將擊敗了三國後,聲勢如日中天的梁國給弄得國內大亂,險些一蹶不振。
一場完美的操作,瞬間讓魏國清晰認識到,楚國這個天下第二霸主的含金量。
楚國別的地方怎樣,先不說。
單就這份財力,便足以傲世天下了。
戰爭打的是什麼?
打的就是錢糧。
楚國有錢有糧,同時國內太平了三十年,人口更是不知道有多少。
有錢有糧有人,那可不就是數之不盡的兵馬嗎?
只要楚國出手,能否打贏梁國很難說,但跟梁國打個不相上下,或者說短時間內的不相上下,應該是沒問題的。
而只要楚國能扛住梁國的主力,那麼周圍再有魏趙徐這些國家從背後偷家,只靠梁國後方的那些偏軍弱旅,怎麼可能是三國聯合的對手?
到時梁國主力遠在前線,魏趙徐三國後方偷家,這小小梁國,還不滅定了!
只要能滅了梁國,即便身為盟主的楚國,要吃大頭。
可魏國跟着出兵出力,再加上自身的地位,怎麼着也能從梁國身上,分得兩三郡的地盤吧?
這看着雖然有些少,但已經把魏國在中州的地盤,翻了一倍有餘了。
相比於此前努力十幾年,一直都沒什麼大收穫,已經是個大成功了。
所以關於拉楚國進盟,推舉楚國為盟主的提議,在五年前,魏國長垣慘敗後,就一直成了國中主流共識。
這次邀請楚國來次大規模軍事聯合行動,在很多魏國人看來,便就是為將來楚魏兩國之間,進行聯盟合作的一次預演。
因此,對於這場行動,魏國是很看重的。
於是在兩國出塞後,看到楚國在雍西河隴大出風頭,而自己卻在草原上連連受挫,進展緩慢之後。
想要表現自己價值,想要增加未來邀請楚國的籌碼,魏國就開始奮起了。
首先是三月,魏國上將軍孟成林拋棄後隊,引主力深入草原,突襲火吐羅國的黑水城。
這無疑是兵行險招,稍有不慎,數十萬大軍就要陷在草原之中,死無葬身之地。
可同樣的,這也是破局的妙招。
只要能夠成功,那不僅能一解眼前困局,說不定還能一戰滅亡火吐羅國,取得西征的最大成果。
事實上,他賭贏了,或者說賭贏了一半。
孟成林率領的五十萬魏軍,確實順利突破了火吐羅國的封鎖堵截,打到了其國都黑水城下。
只是雖然順利打到了對方都城,但魏軍對於黑水城的進攻,卻並不怎麼順利。
原因很簡單。
因為在黑水城附近,火吐羅國同樣聚集了三十萬主力,正在籌備着對魏國發起又一輪的反擊和騷擾。
兩邊一個想要突襲,另一個想要反擊,同時又都是主力匯聚。
此時在黑水城下一個碰到,註定要打出狗腦子來。
平心而論,魏軍作為天下第三強國,只要經過他們系統的訓練,那麼培養出來的軍隊素質,確實不差。
孟成林聚集的五十萬主力,可謂魏軍之中,最為精華的力量了。
當他率着這股精銳突襲到黑水城後,與黑水城下的火吐羅軍交戰,瞬間就取得了極大的優勢。
火吐羅軍的精銳主力,在正面交戰中,根本就不是魏軍的對手。
更不用說,他們主力聚集,也才三十萬人。
而魏軍,那邊卻足有足足五十萬人了。
一個更加精銳且人多,一個戰力較低且人少,兩邊打起來誰勝誰贏,根本毫無懸念。
火吐羅軍在魏軍的強攻下,一敗再敗,損兵十萬,根本就不是對手。
魏軍那邊呢?
他們雖然連戰連勝,破敵無數,可同樣也很難受。
因為火吐羅軍,在發現正面交鋒中,自己不是魏軍對手後。
人乾脆就不和你硬拼了。
剩餘的二十萬火吐羅軍,在連輸數陣之後,直接退入了黑水城中。
然後憑藉着這座堅城,直接固守起來,和你魏軍硬耗。
一座修繕齊備,錢糧充裕,有雄厚守軍的堅城有多難打?
看看楚國打大梁城,就知道了。
陸淵領着三百萬大軍,前去圍攻大梁城,可面對這座只有六十多萬守軍的堅城,打了一個多月,都沒能打破對方的外圍防線。
別說攻下大梁城了,甚至連突破它外圍的營壘,摸到城池邊下,都沒做到。
最終因為後方種種事情,不得不糧盡而退,暫時結束了這次大梁攻防戰。
黑水城雖然只是一座草原城,規模防禦都遠不如大梁,但作為一個霸國之都,該有的配置還是有的。
二十萬火吐羅軍,固守此城,孟成林手下才四十多萬兵馬,拿頭去打也打不下來呀。
所以攻城近月,魏軍損兵十餘萬,打的軍心動搖,也沒能奪下黑水城。
反倒是黑水城內的火吐羅軍,隨着草原上各方聚集而來的勤王兵馬到了,數量越來越多,漸漸的壓過了魏軍,達到了四十萬之中。
而孟成林所部,在經歷接連的損失之後,只剩下三十萬出頭了。
並且這三十萬人,軍心動搖,將士疲憊,士氣低落,後勤也被截斷了,面臨着補給短缺的困境。
施展奇計的弊端,這時便展現出來了。
孟成林領軍突襲黑水城,固然起到了奇效,極大的震懾動搖了火吐羅軍。
可同樣的,在他沒能迅速奪下此城,或許城中的物資補給後。
他所率領的突襲本部,也陷入到了火吐羅軍的包圍,與後勤斷絕的困境中。
到了此時,他就算想要撤退,在幾十萬火吐羅軍的盯着下,在對方腹地國土之中,也根本做不到了。
他這路兵馬的最後下場如何,此後再無消息傳出。
只是從草原上傳來的消息。
被孟成林拋棄的後部五十萬大軍,以及數十萬民夫,在主力抽走之後,便受到了火吐羅軍的瘋狂襲擊。
最終該部近百萬人,直接死傷過半,殘部退回到了魏國之後,直接被已經拿下了關內郡的楚軍俘獲,盡數成了俘虜。
是的,成了楚軍的俘虜。
在孟成林深入草原之後,黃欣傳訊陸淵,讓本尊發動北伐後。
作為第一個察覺到時機到來的分身,他的反應也很迅速。
知曉魏國主力短時間回不來後,黃欣就果斷放棄了剛剛打下的河隴之地,領兵折返,趁着魏國沒有絲毫防備的時候,發動了突襲。
在留了百萬民夫,作為預備兵力防守漢中後,剩下一百四十萬大軍,直接殺進了關內郡。
然後,被抽掉了百萬精銳主力,朔方郡又分去了四十萬北疆大軍,用來防備兗州的南遷蠻人後。
作為帝都所在的關內郡,就只剩下十萬魏軍防守了,先天宗師更是只剩下三人。
十萬人對一百四十萬人,先天則是十人對三人。
如此大的懸殊差距,還是有心算無心,根本沒有防備。
你告訴我怎麼打?
事實上,也根本打不了。
當長安城內的魏國君臣,收到楚軍突然反目,百餘萬大軍殺到關內郡的消息時,所有人都是懵的。
接着茫然之後,就是極度的驚恐。
憤怒、害怕、畏懼、慌亂……
各種各樣的情緒,各種各樣的場面,在朝堂上輪番上演。
然後在楚軍不斷逼進的威脅下,心中哪怕再是不甘,再是憤怒,魏國君臣也不得不做出了一個痛苦的決定,東狩。
然而這個決定,才剛剛做出。
南陽那邊就傳來急報。
楚軍突然渡河,對南陽郡的魏軍,發起了突然進攻。
楚軍攻勢凌厲,人數更是難以計數。
現在開戰不過數日,兵鋒就已經直指南陽郡城。
南陽守軍不過二十餘萬,先天才有三人,根本不是楚軍對手,急請朝廷救援。
聽到這消息,原本打算東狩的長安君臣,頓時止住了腳步。
楚國不僅從漢中出兵打關內郡,就連南陽那邊,也動手了?
而且看南陽的奏報,那裏的楚軍,似乎比漢中郡這邊,人數還要更多。
想想也是。
南陽郡距離楚國的帝都巴陵更近,又有漢水長江作為水路運糧,想要調動大軍兵馬,自然要比跨越重重山嶺的漢中更簡單。
所以此次楚軍主力,是在東邊。
關內這裏,只是偏師。
想通這點後,魏國君臣連忙修改的計劃。
原本的東狩,立刻改為了北狩。
東邊已是死地,河南、南陽二郡加起來,也不過五十萬魏軍。
這點人馬,面對數百萬的楚軍,根本抵不得什麼大用,連防守都艱難無比。
去那裏只是自投羅網,傻傻撞入楚國的包圍圈而已。
倒是北邊的朔方郡,還有四十萬北疆精銳主力,而且那裏聯通草原,可以就近溝通草原上的百餘萬大軍。
只要能聯繫到上將軍孟成林,讓其率軍迅速折返。
那麼兩軍會合後,便有兩百萬兵馬,十餘位先天。
屆時,南下和楚軍爭鋒,便有一戰之力了。
喜歡修仙,從長生不死開始請大家收藏:()修仙,從長生不死開始泡書吧更新速度最快。
:
html|sitemap|shenma-sitemap|shenma-sitemap-new|sitemap50000|map|map50000
0.0207s 4.027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