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難情緣 874章 品《維摩詰經》(32)

    有些日子是這個消息才會來。就是這麼回事。

    所以燋谷芽不是沒有的東西,你不要以為《維摩詰經》這一路下來,都是在講沒有的東西,他可是有幾個轉接的。

    上面十種比喻是講「幻」,修夢幻觀。

    接下來,從第五大到十九界,是修「空」觀。

    再下來是講真空妙有,用天台宗的止觀來講,中觀的境界出來了,非空非有,即空即有,是真實的事。

    何以見得?下面經文告訴你們。「如須陀洹身見」,須陀洹是初果羅漢,斯陀含二果,阿那含三果,阿羅漢四果。

    初果羅漢證到了以後,貪嗔痴慢疑就薄了、淡了。

    但是貪嗔痴慢疑薄了淡了,就可以證果嗎?

    證果不是功夫,不是修養,是般若見地。

    貪嗔痴慢疑等等是屬於小乘的思惑。

    你縱然貪嗔痴(慢疑還不算)薄了,還不見得證果。

    我們看古人或今天,很多出家人的修養都到了這個境界,沒有貪嗔痴了。

    即使現在課堂上的諸位,貪嗔痴也很少了,但你只在這一個鐘頭里沒有。

    不要認為我這一句話是玩笑,你即使能在一分鐘裏保持沒有,已經了不起了,這就是功德。

    但是這不能算證果,你的見地不到,見惑沒有去。

    見惑是什麼?

    身見、邊見、邪見、見取見、戒禁取見,這些觀念是最難去除的。

    雖然你心中沒有動貪嗔痴之念,但見惑這些觀念去不掉,就是止觀的觀不到,就不能證果。

    所以須陀洹能證果,不論他修白骨觀、不淨觀、念佛,他的貪嗔痴已經伏下去了(還沒有斷),破了身見。

    所以勸諸位趕快修白骨觀,身見真空了,可以證須陀洹果,這是正面。

    《維摩詰經》用了反面,把正面消息告訴我們了,他說「如須陀洹身見」。

    證到須陀洹應該是絕對沒有身見的,對不對?

    所以他是反面告訴你要去掉身見。

    「如阿那含入胎」,阿那含是三果羅漢不還果,本來是不會到這個欲界來入胎了。

    但是三果羅漢還有沒有身呢?

    有的,在色界天,那不是胎生,在大乘來講是化身,在小乘來講是了脫分段生死,還在最輕微的變易生死,沒有徹底了生死。

    不要認為不入胎就了生死,這僅是對欲界而言。

    普通修持想不再到這個世界來的話,必須要證到三果、三禪天的境界。

    禪定功夫到了,貪嗔痴慢疑才能夠伏下去,但是如果見地不透,還是不行的。

    見是最重要的,所以我常要你們留意三界天人,八十八結使。

    配合教理與修持,才是二十一世紀振興佛法的路線。

    《維摩詰經》還是用反面,襯托正面的道理:要到了阿那含果,才能不再來這個人間。

    「如阿羅漢三毒」,貪嗔痴叫三毒,到四果羅漢的境界,貪嗔痴就根本降伏了。

    可是真不起了嗎?

    沒有。

    本經下面天女散花一段,把阿羅漢沒有大解脫的一面露出來了,余習未斷,習氣沒有斷。

    貪嗔痴三毒還是暫時伏下去而已。要把余習完全斷了,除非回心走入大乘菩薩道,入世來修才行,在出世法中是斷不了的。

    十幾年前快二十年了,有一位年輕的法師在此地的一個山洞中打坐,沒有人供養,經人介紹給我,我就供養他。他每個月要下山來我這裏,拿些米和日用品帶回去。過了近一年,我就告訴他,你這樣修是不會成功的,也悟不了道。

    因為你是修行人,我供養你有功德,但是你缺德了。

    他說:「老師,我不會辜負你的期望,我在山頂上已經是無欲境界。」

    我說:「你算了吧!不要吹了!我帶你去聲色場所,你還能保持在山頂上的境界才差不多,你在山上可以,一入世統統垮了。」

    他問我是怎麼看出來的,我說你來到我家中,書架上都是佛經,你看也不看,只坐在客廳看茶几下面的畫報,就憑這一點我就看穿你了。

    他當場懺悔,後來跑去香港還俗,也結婚生子。

    所以說,三毒縱然到阿羅漢境界被伏了下去,不會心向大乘,不在世俗的大火洪爐里鍛煉,是過不了關的!

    哪有這麼容易!所以要學地藏王菩薩的精神,就是硬要在那裏面鍛煉。

    禪宗祖師的偈的你們要記得:

    劍樹刀山為寶座龍潭虎穴作禪床

    道人活計原如此劫火燒來也不忙

    你的禪堂在哪裏?

    就在劍樹刀山上。

    「如得忍菩薩貪恚毀禁」,恚是怨恨心,怨天尤人是恚心。

    嗔心是更強烈的怨恨心。

    得忍辱波羅蜜的菩薩沒有貪恚心,絕對不會犯這個戒的。

    禁就是戒。

    維摩居士說:「修夢幻觀的人,得忍辱波羅蜜的菩薩犯了貪嗔戒是反面說的。」

    為什麼他六度中只提這一條,其他都不提?

    你看《金剛經》,明明是在講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重點卻是在布施和忍辱,布施到了內布施就是般若,中間最重要的是佛拿自己作例子,佛在生前被歌利王一刀一刀慢慢割死而不動念(如項羽的自刎是大英雄氣派,但還是不能與佛的氣度修持相比),說明忍辱波羅蜜的重要。

    做到布施、忍辱這兩項,般若波羅蜜自然成就。

    做不到這一點,就不能成就。

    得忍菩薩還有痴不?

    有的,大乘菩薩貪恚念頭都斷了,無比地慈悲眾生,這一念慈悲就是痴的根本。

    我說是負責任的。

    「入佛煩惱習」,正面地講,成了佛是絕對沒有煩惱習氣的。

    反面地講,對不住,還是有一點點煩惱習氣。

    佛與佛見面也要問:「眾生易度否?少病少惱否?」

    這可不是我亂說的,所以學佛成道難啊!

    學禪的人是不可能離開《維摩詰經》的,但是如果學禪的人籠統地去讀《維摩詰經》就糟糕了,因為你的功夫見地都要拿這個經來核對的。

    「如盲者見色」,盲人哪能看見顏色?

    嘿!絕對看得見。

    《楞嚴經》就露了消息,盲人固然看不見我們看見的顏色,但是他有他的境界,他看見的是黑洞洞的,眼識的習氣還是在的。

    「如入滅盡定出入息」,到了滅盡定絕對了,是講鼻子。

    《八識規矩頌》講入定的境界:「眼耳身三二地居」,眼耳身這三識在二禪都還有,鼻子的呼吸沒有了,嘴也不起作用,不講話了。

    就是到了滅盡定,沒有了出入息,心臟跳動也非常緩慢,可是皮膚的呼吸還是有的。

    因為入滅盡定的人,暖壽識,身識沒有離開。

    如果離開了就入了無餘依涅盤。

    所以這裏講的還是真空轉妙有的實際修持。

    「如空中鳥跡」,空中鳥飛過去是不留痕的,不留嗎?

    留的。

    閃電都有痕跡的,鳥總沒有閃電快。

    十年即千秋,到那個境界是沒有時間長短了,但它是有痕跡的。

    「如石女兒」,石女在古代是有生理缺憾的女性,到了今天,開刀就可以解決了。

    「如化人煩惱」,化人有兩種說法,普通當作是影子,影子好像沒有煩惱,也有的,它是跟着我們的,我們皺眉、它也應皺眉。

    這還不算,只算是邏輯上的強辯,真實的化人是化身,修成了的人可以有意生身。

    這意生身的化身有沒有煩惱呢?

    碰到有些境界照樣會有輕微的煩惱。

    色身上,或者法身境界時,化身還是有煩惱。

    等於我們意境上,煩惱裏面還有煩惱,有時夢中覺得自己還在做夢。

    「如夢所見已寤」,這真是夢中夢了,不是說夢醒了,是夢中覺得自己已經醒了,其實還在做夢,大家都有這個經驗吧。所以,這個境界是有的。「如滅度者受身」,這嚴重了。

    完全得到滅盡定的人,他死後色身被火化了,你說他能不能再投胎?

    能。

    諸佛菩薩都是三界再來人,他們悲不入涅盤,智不住三有。

    他們的再來如滅度者受身,需要色身再來人間,隨時隨地在夢幻觀中。

    「如無煙之火」,這是最後的結論,無煙之火是有的,行雷閃電都是無煙的。

    「菩薩觀眾生為若此。」菩薩觀一切眾生,乃至觀自己在世間,一切如夢如幻。

    其中內容包括了幻觀、空觀、中觀,得到空觀以後才能得到真空生妙有,即空即有的觀法。

    現在《維摩詰經》的中心問題來了,從現在開始,是文殊師利菩薩與維摩居士對話,問到佛教中心的慈悲喜舍。

    經文的原文說得最多的是慈,悲喜舍都沒有多談。

    這裏是一個大問題。

    「如須陀洹身見」,須陀洹是初果羅漢,斯陀含二果,阿那含三果,阿羅漢四果。

    初果羅漢證到了以後,貪嗔痴慢疑就薄了、淡了。

    但是貪嗔痴慢疑薄了淡了,就可以證果嗎?

    證果不是功夫,不是修養,是般若見地。

    貪嗔痴慢疑等等是屬於小乘的思惑。

    你縱然貪嗔痴(慢疑還不算)薄了,還不見得證果。

    我們看古人或今天,很多出家人的修養都到了這個境界,沒有貪嗔痴了。

    即使現在課堂上的諸位,貪嗔痴也很少了,但你只在這一個鐘頭里沒有。

    不要認為我這一句話是玩笑,你即使能在一分鐘裏保持沒有,已經了不起了,這就是功德。

    但是這不能算證果,你的見地不到,見惑沒有去。


    見惑是什麼?

    身見、邊見、邪見、見取見、戒禁取見,這些觀念是最難去除的。

    雖然你心中沒有動貪嗔痴之念,但見惑這些觀念去不掉,就是止觀的觀不到,就不能證果。

    所以須陀洹能證果,不論他修白骨觀、不淨觀、念佛,他的貪嗔痴已經伏下去了(還沒有斷),破了身見。

    所以勸諸位趕快修白骨觀,身見真空了,可以證須陀洹果,這是正面。

    《維摩詰經》用了反面,把正面消息告訴我們了,他說「如須陀洹身見」。

    證到須陀洹應該是絕對沒有身見的,對不對?

    所以他是反面告訴你要去掉身見。

    「如阿那含入胎」,阿那含是三果羅漢不還果,本來是不會到這個欲界來入胎了。

    但是三果羅漢還有沒有身呢?

    有的,在色界天,那不是胎生,在大乘來講是化身,在小乘來講是了脫分段生死,還在最輕微的變易生死,沒有徹底了生死。

    不要認為不入胎就了生死,這僅是對欲界而言。

    普通修持想不再到這個世界來的話,必須要證到三果、三禪天的境界。

    禪定功夫到了,貪嗔痴慢疑才能夠伏下去,但是如果見地不透,還是不行的。

    見是最重要的,所以我常要你們留意三界天人,八十八結使。

    配合教理與修持,才是二十一世紀振興佛法的路線。

    《維摩詰經》還是用反面,襯托正面的道理:要到了阿那含果,才能不再來這個人間。

    「如阿羅漢三毒」,貪嗔痴叫三毒,到四果羅漢的境界,貪嗔痴就根本降伏了。

    可是真不起了嗎?

    沒有。

    本經下面天女散花一段,把阿羅漢沒有大解脫的一面露出來了,余習未斷,習氣沒有斷。

    貪嗔痴三毒還是暫時伏下去而已。要把余習完全斷了,除非回心走入大乘菩薩道,入世來修才行,在出世法中是斷不了的。

    十幾年前快二十年了,有一位年輕的法師在此地的一個山洞中打坐,沒有人供養,經人介紹給我,我就供養他。

    他每個月要下山來我這裏,拿些米和日用品帶回去。

    過了近一年,我就告訴他,你這樣修是不會成功的,也悟不了道。

    因為你是修行人,我供養你有功德,但是你缺德了。

    他說:「老師,我不會辜負你的期望,我在山頂上已經是無欲境界。」

    我說:「你算了吧!不要吹了!我帶你去聲色場所,你還能保持在山頂上的境界才差不多。你在山上可以,一入世統統垮了。」

    他問我是怎麼看出來的,我說你來到我家中,書架上都是佛經,你看也不看,只坐在客廳看茶几下面的畫報,就憑這一點我就看穿你了。

    他當場懺悔,後來還俗結婚生子。

    所以說,三毒縱然到阿羅漢境界被伏了下去,不會心向大乘,不在世俗的大火洪爐里鍛煉,是過不了關的!

    哪有這麼容易!所以要學地藏王菩薩的精神,就是硬要在那裏面鍛煉。

    禪宗祖師的偈語你們要記得:

    劍樹刀山為寶座

    龍潭虎穴作禪床

    道人活計原如此

    劫火燒來也不忙你的禪堂在哪裏?就在劍樹刀山上。學道的人就應該在這上面磨鍊。

    「如得忍菩薩貪恚毀禁」,恚是怨恨心,怨天尤人是恚心。

    嗔心是更強烈的怨恨心。

    得忍辱波羅蜜的菩薩沒有貪恚心,絕對不會犯這個戒的。

    禁就是戒。

    維摩居士說,修夢幻觀的人,得忍辱波羅蜜的菩薩犯了貪嗔戒(沒有講痴)是反面說的。

    為什麼他六度中只提這一條,其他都不提?

    你看《金剛經》,明明是在講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重點卻是在布施和忍辱,布施到了內布施就是般若,中間最重要的是佛拿自己作例子,佛在生前被歌利王一刀一刀慢慢割死而不動念(如項羽的自刎是大英雄氣派,但還是不能與佛的氣度修持相比),說明忍辱波羅蜜的重要。

    做到布施、忍辱這兩項,般若波羅蜜自然成就。

    做不到這一點,就不能成就。

    得忍菩薩還有痴不?

    有的,大乘菩薩貪恚念頭都斷了,無比地慈悲眾生,這一念慈悲就是痴的根本。

    我說是負責任的。

    「入佛煩惱習」,正面地講,成了佛是絕對沒有煩惱習氣的。

    反面地講,對不住,還是有一點點煩惱習氣。

    佛與佛見面也要問:「眾生易度否?少病少惱否?」

    這可不是我亂說的,所以學佛成道難啊!

    學禪的人是不可能離開《維摩詰經》的,但是如果學禪的人籠統地去讀《維摩詰經》就糟糕了,因為你的功夫見地都要拿這個經來核對的。

    「如盲者見色」,盲人哪能看見顏色?

    嘿!絕對看得見。

    《楞嚴經》就露了消息,盲人固然看不見我們看見的顏色,但是他有他的境界,他看見的是黑洞洞的,眼識的習氣還是在的。

    「如入滅盡定出入息」,到了滅盡定絕對了,是講鼻子。

    《八識規矩頌》講入定的境界:「眼耳身三二地居」,眼耳身這三識在二禪都還有,鼻子的呼吸沒有了,嘴也不起作用,不講話了。

    就是到了滅盡定,沒有了出入息,心臟跳動也非常緩慢,可是皮膚的呼吸還是有的。

    因為入滅盡定的人,暖壽識,身識沒有離開。

    如果離開了就入了無餘依涅盤。

    所以這裏講的還是真空轉妙有的實際修持。

    「如空中鳥跡」,空中鳥飛過去是不留痕的,不留嗎?留的。

    閃電都有痕跡的,鳥總沒有閃電快。

    十年即千秋,到那個境界是沒有時間長短了,但它是有痕跡的。

    「如石女兒」,石女在古代是有生理缺憾的女性。

    「如化人煩惱」,化人有兩種說法,普通當作是影子,影子好像沒有煩惱,也有的,它是跟着我們的,我們皺眉、它也應皺眉。

    這還不算,只算是邏輯上的強辯,真實的化人是化身,修成了的人可以有意生身。

    這意生身的化身有沒有煩惱呢?碰到有些境界照樣會有輕微的煩惱。

    色身上,或者法身境界時,化身還是有煩惱。

    等於我們意境上,煩惱裏面還有煩惱,有時夢中覺得自己還在做夢。

    「如夢所見已寤」,這真是夢中夢了,不是說夢醒了,是夢中覺得自己已經醒了,其實還在做夢,大家都有這個經驗吧。所以,這個境界是有的。

    「如滅度者受身」,這嚴重了。

    完全得到滅盡定的人,他死後色身被火化了,你說他能不能再投胎?

    能。

    諸佛菩薩都是三界再來人,他們悲不入涅盤,智不住三有。

    他們的再來如滅度者受身,需要色身再來人間,隨時隨地在夢幻觀中。

    「如無煙之火」,這是最後的結論,無煙之火在今天是有的,電能發熱都是無煙的。

    「菩薩觀眾生為若此。」菩薩觀一切眾生,乃至觀自己在世間,一切如夢如幻。

    其中內容包括了幻觀、空觀、中觀,得到空觀以後才能得到真空生妙有,即空即有的觀法。

    現在《維摩詰經》的中心問題來了,從現在開始,是文殊師利菩薩與維摩居士對話,問到佛教中心的慈悲喜舍。經文的原文說得最多的是慈,悲喜舍都沒有多談。這裏是一個大問題。文殊師利又問:「何謂為悲?答曰:菩薩所作功德,皆與一切眾生共之。」

    慈與悲是分開的。

    維摩居士對於「何謂為悲」的答覆很簡單,絕對沒有自私就是悲心。

    像天下雨,或是出太陽,絕對沒有想留給自己用,普遍地施給一切眾生,不分好壞。

    功德代表善的成就,有功勞有辛苦是功,有建立有所得是德。

    有人問人家有沒有時間,過去我們是問人家有沒有工夫,工夫就是代表時間,有時也寫成工夫。

    功德是佛經借用的,原文出自《尚書》。

    我們常說人功德無量,但是一經說出來就有量了。

    菩薩所作的功德無量無邊,因為他自己不要,「皆與一切眾生共之」。

    回向就是這個意思,以你修持、念經、禮佛等等的功德,與你親屬一切眾生等共之。

    學佛的人有四種最根本、最重要的行為:

    慈、悲、喜、舍。

    有的同道面無笑容,一付來討債的樣子,再不然就是一張嗔恨的臉孔。

    我要你們學佛第一步,先學彌勒菩薩那個歡喜佛的笑容,尤其打坐時兩條腿在痛,你就一邊痛一邊笑嘛!

    笑上三年,你笑慣了,你就不講話臉上都有笑容的。

    笑有什麼好處?

    你一笑神經肌肉都鬆了,打坐咬緊牙齒,何苦呢?

    念佛喊得那麼痛苦,搞什麼東西嘛!

    學佛這基本的四個行為,要倒轉來先學舍,一切放下。

    這個字做不到,那當然也喜不起來。

    第二學喜,再來學悲,最後是慈。

    尤其這個喜很重要,有的同道志大才疏,要想拯救世界,算了!

    你先把自己臉上的細胞救好,松一點,帶點笑容。

    「未成佛道,先結人緣」,臉上帶笑,別人想打你罵你都算了。

    我告訴你們,我學遍所有武功,最後學到一種天下第一拳,就不用再學其他拳了,現在傳給你們,有人要打我罵我,我就拱手跪下:「你都對!」就行了,這是無往而不勝利的。

    你沒有人緣,還能度誰?我常告訴大家,只怕你不成佛,不怕沒有眾生度。

    要成佛要先自度,自度的道理就在慈、悲、喜、舍這四個字了。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www.dubiqu.com。筆神閣手機版閱讀網址:


https://tw.terry-haass.com/%E8%90%BD%E9%9B%A3%E6%83%85%E7%B7%A3-775143/264.html
相關:    魔門敗類  神話版三國  校花的貼身高手  不滅武尊  斗破蒼穹之無上之境  
(快捷鍵←)上一章 ↓返回最新章節↓ 下一章 (快捷鍵→)
 
版權聲明: 好書友落難情緣874章 品《維摩詰經》(32)所有小說、電子書均由會員發表或從網絡轉載,如果您發現有任何侵犯您版權的情況,請立即和我們聯繫,我們會及時作相關處理,聯繫郵箱請見首頁底部。
最新小說地圖
搜"落難情緣"
360搜"落難情緣"

html|sitemap|shenma-sitemap|shenma-sitemap-new|sitemap50000|map|map50000

0.0468s 4.0489MB

TG: @feiwug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