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鷗相機和墨子光學屬於是光刻機鏡頭的配套公司。
當然了,當年的配套企業,現在已經是成長為全球的巨頭。
從這個事情也能夠看得出,一個超級大項目,對於技術發展的帶動性,是極其巨大的。
光刻機需要到的技術相當多,投入了大量的資金進去進行研發。
技術研發出來之後,也是被拿來了進行商業化應用。
在技術轉化上面,陳懷慶旗下的企業,做得都相當不錯。
有技術轉化支持的。
研發人員有獎勵,其他人員對技術轉化做出了貢獻的,也自然有獎勵。
陳懷慶講究的,就是重賞之下必有智士。
聰明人在華國,從來都是不缺的。
但是,聰明人們大多數時候,都處於一個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狀態。
沒好處,還惹麻煩,那誰願意做事情呢?
「在硬件上面,有不少國家甚至有比我們更好的硬件。但我們也是有着優勢,那就是晶片和系統。」
晶片這塊就不用多說,四象科技在晶片研發上面可謂不計成本的來進行。
只要有需求,就是投入資金進行研發。
需求驅動研發!
想要進行技術研發,可不僅僅只是光有錢就行的事情。
論有錢的話,那些石油土豪,沒錢嗎?
有句話叫做富得流油,用來形容他們,簡直量身定做的詞語。
可是這些石油土豪除了為世界貢獻石油之外,在科技進步這塊,好像也並沒有什麼貢獻。
也不對。
海水淡化這塊,人家靠着有錢,還是刺激了海水淡化技術的進步。
華國就有海水淡化公司在某些沙漠石油國家去修建了海水淡化工廠。
當然,我們主要以技術入股,由他們出資金。
工廠的設備,自然是能夠在國內採購的,就在國內採購。
扶持國內的企業就不講了,應有之意。
另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點,那就是在國內採購,價格上面足夠便宜。
國外有不少的製造企業,零部件就在華國採購。
沒別的原因,就因為能夠節省成本。
成本是給製造企業節省的,不是給消費者。
在銷售價格不變的情況下,企業能夠獲得更高的利潤。
如果銷售價格下降,企業也是能夠依靠更低的成本在市場競爭當中佔據優勢。
打價格戰雖然討厭,但是有效。
想要發展科技,除了錢之外,還得要有足夠的人才。
人才怎麼來?
自然又得要說到強大的教育。
教育是一個國家發展的基石和最大動力來源。
四象科技作為國內晶片設計執牛耳者,自然和各大高校專門的進行人才培養合作。
每年別看大學生有幾百萬,可是,每年的大學生最終能夠從事科學技術研發的人,並沒有多少。
從事研發工作,不僅僅要天賦,有天賦的人,多得是。
光是以天賦來論,肯定不現實的。
努力、堅持、耐受得寂寞等等。
有的研究,一輩子都出不了成果,比如說可控核聚變技術,需要幾代人來接力做這個事情。
對於研究人員來講,可能都不知道,自己這輩子,是否最終能看到,正式應用的那天。
晶片有四象科技,至於說系統開發,也是有專門的團隊來進行。
墨石軍工的裝備,控制系統全部都是自己的團隊來進行研發的。
國內在系統開發人才上面,一直都不缺。
格尼賽思這麼多年時間,為國內培養了大批的系統開發人員。
每年格尼賽思都會從學校招相當多的人進公司,不斷有新員工被招入,自然就有很多的員工離職。
國內不少互聯網公司的高層,都有在格尼賽思工作的經歷。
陳懷慶在墨石軍工待了不短的時間,現在的裝備,紛紛的開始電子化。
從發動機到各種輔助系統,要是沒有晶片和系統,整個就一廢鐵。
「考慮到以後可能會遭受到emp武器的攻擊,癱瘓電子系統,所以我們自用版的裝備,還專門的設計了機械系統。即使電子系統不能夠使用,裝備也能夠繼續運行。」
沒有了電子系統的輔助,肯定在戰鬥力上面大打折扣。
這一點,只能夠靠對士兵的嚴格訓練來彌補。
當然了,對於外貿版的話,就不講究了。
整個設計思路,和民用產品的思路一樣的,就是越傻瓜式操作越好。
畢竟,會購買墨石軍工產品的國家,一般也不會面臨emp武器的打擊。
都屬於菜雞互啄,純看裝備能不能碾壓。
陳懷慶這段時間裏面,一直都是待在渝州。
世界經濟形勢不好,對於陳懷慶來講,也就那樣。
笑看風雲起!
陳懷慶還去墨塔動力航天發動機有限公司了。
看名字的話,好似是墨塔控股旗下墨塔動力下屬子公司。
實際上,航天發動機這邊,是米拓投資作為大股東。
這邊的股份構成挺是複雜的。
主要研發生產大推力火箭發動機,以及導彈發動機。
導彈的發動機別看是一次性的,但是在技術要求上面,也相當的高。
陳懷慶主要來看逐天火箭發動機的,這是現階段華國最大推力的火箭發動機,達到178噸。
和全球最大推力的火箭發動機rd-171系列還有着巨大的差距,但是對於華國來講,逐天火箭發動機已經足夠滿足我們的外太空探索任務。
一步一步的走,沒有必要說一下子就吃成一個胖子。
除了逐天火箭發動機之外,還有更大推力級別的火箭發動機在進行研發。
rd-171火箭發動機的最大推力達到了846噸,這屬於前聯盟的航天工業成就。
前聯盟在民用工業上面很差勁,但是在這類軍工上面,還是相當強大的。
前聯盟為什麼不同時發展民用工業呢?
大概率的,因為人口的原因。
前聯盟人口最多的時候,才是2.8億人。
除去老人和小孩,勞動力人口,也就一億多人。
其中還得要有農業人口,以及其他行業的人口。
能夠從事工業的人口數量,就不多了。
從原材料的開採到運輸,再是到工廠內進行加工成基礎工業材料,送到製造工廠。
整個工業產業鏈下來,需要多少工人、工程師、技術研發人員以及管理人員,還有後勤人員。
華國有着九億的勞動力人口,都還覺得人有着些不夠呢!
當年的工業自動化水平不高,產業線上面,對工人數量的需求,可比現在要高。
前聯盟不是不想搞民用工業,而是不能。
真的當人家傻啊?
明明知道自己短板,就不想辦法補。
html|sitemap|shenma-sitemap|shenma-sitemap-new|sitemap50000|map|map50000
0.0484s 5.0068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