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1章大興水利
安排完所有郡縣的軍政要務,孫策就解散了眾文武,然後只留下張昭、張確認一下勢力的整體情況。燃字閣 http://m.ranzige.com
像錢糧情況、人口總數和耕地面積,孫策雖然不介意公諸於眾,但對普通官吏也沒什麼意義。
而且小事開大會,大事開小會,也是人類政治的傳統了。
由於是三人議事,孫策就直接帶張昭、張前往梧桐苑的湖邊樓台之間坐下,憑欄遠望。
梧桐苑就在太湖邊上,如今的太湖風光秀麗,湖上不僅有漁船,還不時有觀光、遊覽的遊船划過。
這也足以看出,吳郡饑饉的情況已經大為緩解,財富盈餘,才有富家子弟、名門女子,無憂無慮的在湖上遊玩。
不要憤世嫉俗,看到富家子弟生活優渥,就喊打喊殺。
事實上,如果連富家子弟都輕鬆不起來,那平民的生活只會更惡劣。
就像夏侯淵的從女都要去山上拾柴,那曹操治下百姓的生活能更好了?夏侯淵為了養這個從女都要餓死一個兒子,那普通百姓的生活只會更苦難,恐怕早就易子而食了。
看着太湖上繁華的這一幕,孫策心情大好,問道:「孤將即日北伐廣陵,府庫情況如何,可能給車徒之眾?」
張昭說道:「以如今來看,府庫依舊是捉襟見肘,江東最佳之選還是休養生息。不過魯肅所言亦非常在理,如今正是徐州虛弱,江東以最小代價擴充實力的最佳良機。今日不以三千之眾取廣陵,異日必興師動眾三萬餘。」
府庫捉襟見肘啊。孫策苦中作樂,不禁一笑。這漢末,天下都是真的苦啊。
從進入江東以來,孫策每時每刻聽到的都是府庫不足,糧草危機。
不過千萬不要覺得這是比其他諸侯困窘,事實上這是比絕大部分諸侯都遠勝無數的內政情況。
至少這說明,孫策府庫中還有物資,官府、郡縣、軍隊等一切國家機器還在勉強運轉。
而其他諸侯,那早就崩潰了,瘋狂的橫徵暴斂甚至劫掠百姓,治下生靈塗炭,秩序崩潰,百姓逃離。
除了劉表、張魯等少數勢力外,江東的內政、府庫情況已經是天下最充裕的了。
張昭說道:「明府收豫章、丹陽、會稽三郡,其府庫皆近乎枯竭,給官吏尚且不足,完全不可能支撐車徒之眾。」
「如今加上駐紮在長江沿線的北府軍兩千餘人並吳縣鐵騎千餘人,全軍共兩萬八千人,不算征戰所需,僅每月薪俸便有七百二十萬錢,合糧二十四萬石。」
「五郡七十縣官吏共計一萬七千餘人,每月薪俸四百八十萬錢,合糧十六萬八千餘石。」
「若非官府能鑄錢發薪,僅每月這一千一百萬錢,四十餘萬石糧食,便是無法承受之重。」
每個月一千一百萬錢,全年也不過合計一億三千萬錢,這個數字在漢朝真的不算大,大漢統治尚存時,每年青州、冀州結餘後,要轉移給幽州的錢數就有兩億多。
江東的開發程度較之冀州、青州是落後了一點,可五個郡出一億三千萬錢也不是多大問題。畢竟這要換算成緡,也就十三萬緡。
後世的詩人還曾號稱腰纏十萬貫,騎鶴下揚州呢。
十三萬緡在後世也就一個富戶人家的家產。
不過大漢一直處於錢荒的狀態,貨幣的購買力要比後世高不少。
可即便如此,十三萬緡這個財富,對五個郡來講,也是輕輕鬆鬆的。要是有那種家財萬貫的大商人、大富豪,一家的財富就能解決整個江東全部士吏官校全年十分之一的財政負擔了。
但問題的關鍵在於,江東五個郡,現在為孫策提供賦稅的只有吳郡。其他四個郡,現在還需要官府輸送通寶和財富過去,以解決民生饑饉,並通行貨幣。
要在董卓亂政之後,重新恢復錢貨貿易,發行貨幣實在是太難了。
就不說其他的,官府鑄幣就是一個極大的難題。這個時代的鑄幣可不像後世那麼簡單,開通機器印刷就行了。
想鑄幣一億枚,需要運送大量銅、鉛前往金曹,這開採之費,運輸之費,都極為高昂。
哪怕讓江東敞開了鑄造,一年鑄造兩三億枚江東通寶,壓力也是極大。
所以為了輔助鑄幣,金曹還會搜集民間的五銖錢和小錢,重新熔鑄。
這個時候,別說曹操了。孫策都有挖墳盜墓的衝動,畢竟一個大墓裏面挖出來數十萬錢,甚至數百萬錢,鑄幣的成本和壓力都會大幅下降。
只要一次突破底線,這種事就不再是什麼不可為的禁忌。
好在孫策最終忍住了這種衝動。倒不是他比曹操的意志力要強多少,而是他還沒到曹操那種山窮水盡的地步。他還有一張最大的底牌!
孫策的底牌就是他的夫人周澄。
周澄所創建的吳縣織造署,今年終於不再缺生產材料了,吳郡已經恢復生產兩年了,家家養蠶繅絲,原材料大為充足。
其實中原的絲綢產業規模一直是蔚為壯觀,一個里數百戶人家都養蠶繅絲,能夠產出生絲數千匹!
收絲的小吏、商人往往都需要用船去運輸。
一個里產出就有數千匹,一個鄉、一個縣那真的是能產出數十萬匹生絲。
甚至為了早日將生絲賣出,養蠶繅絲的婦人們還會相伴一同將生絲送到城邑販賣。
這一切使得吳縣織造署的產能終於達到了這個時代技術的極限,每日出絹帛一萬三千餘匹,出澄錦上百匹。
這可是孫策手中能掌握的最大財富,源源不斷的從民間收割回來大量貨幣,包括那些豪強私鑄的貨幣也被收割回來。
曹魏以布帛為貨幣,不是沒有道理的。這種東西,一旦統治恢復穩定,官員勸課農桑之後,朝廷手中的紡織工坊可以源源不斷的產出大量布帛,而且是硬通貨,除了不方便之外,其交易、貨幣屬性拉滿。
當然,江東貨幣能夠流通,除了布帛、金銀作為保證之外,也是因為吳郡的的確確產出了最豐盛的谷糧。
這也是江東其他四郡都急缺的東西,拿着貨幣到吳郡就能買到大量糧食和布帛,這是其他四郡根本沒辦法抗拒的現實需求。通寶、糧食、布帛都產自吳郡,那貨幣怎麼能不在江東其他四郡流通?這也是最真切不過的,貨幣前期投資。這是用吳郡的財富,補貼其他四郡,以恢復四郡民生,確保通寶在四郡通行。
對這個情況,張昭作為總攬軍政要務的重臣,自然要着重向孫策匯稟,說道:「如今吳郡十三縣,共有戶籍十萬八千戶,人口五十六萬人,田畝一千六百萬畝,其中上田共計四百三十二萬七千五百二十一畝。所有田畝產糧總數預估約在九千五百萬石之間,堪堪一億石。」
「以這九千萬石糧食供應吳郡自身則戶有盈餘,但供應五郡之地,則盡顯饑饉。吳郡豪傑、百姓皆頗有怨言。」
這個規模的確是捉襟見肘,還是得精耕細作啊。
鄧艾在淮南屯田,用五萬人,歲完,計除眾費,還能剩下五百萬石作為軍資,六七年間,積糧三千萬石於淮上,可供十萬之眾食用五年。
吳郡近十一萬戶,人口五十六萬,十倍於鄧艾,未扣除百姓之費,也才九千萬石。
差距就差在這個畝產量上。
鄧艾在芍陂種田,盡得水利之便,畝產極高。
而吳郡這一千六百多萬畝良田,其中上田只佔了四分之一,但產出卻佔了一半。
太湖地區到寧紹平原這一帶,絕對是天府之國。這裏是真真正正的江東糧倉,孫策的錢袋子。
什麼時候把這裏盡數開發出來,江東的富庶水平就遠超淮南了。
不過張昭所言,還是讓孫策和張紛紛側目。
張說道:「人口五十餘萬,已經堪比大漢巔峰之時吳郡的人口了吧?」
張昭搖頭,說道:「我查過吳郡上計的卷宗,巔峰之時,吳郡十三縣共計十四萬戶,七十餘萬人。如今吳郡算上中原南遷的十餘萬,近二十萬人,也才巔峰時人口七成到八成之間。」
那也很不錯了。
能保持巔峰時七八成的人口,在大漢如今天下上百個郡國當中,應該也是名列前茅了。
包括江東其他四郡在內,其他郡國那都是十室九空。百姓都逃離故土,或避難進入深山,或聚眾藏於澤野。
一處聚眾數千人者比比皆是。
與這些殘破郡國比,吳郡這十幾萬戶,五十多萬的人口,已經堪稱富庶大郡。
關鍵是人口減少了,耕地面積卻增加不少一千六百萬畝,平均一戶接近一百五十畝,這已經超越了秦漢追求的「一夫攜五口而治田百畝」。大概能與西晉的占田制,每戶擁有的田畝相當。
這顯然要歸功於孫策推行的不立田制,這才使吳郡人口沒有減少太多,平均耕地卻大幅增加。
豪強大戶、宗族百姓都在全力生產,使野無曠土,開闢出大量的耕田。
吳郡五十六萬人的分佈可不是均勻分佈在十三個縣上的,北方流落南下的百姓大部分都在北部各縣,尤其是吳縣、無錫兩地,這裏是太湖沿岸,擁有廣袤的平原,而且基礎設施發達,官府全力興修水利,所以流落百姓和豪強大族都在這裏全力開闢良田。
僅這兩縣戶數就要超過四萬戶,二十餘萬人。耕地面積也得有六百餘萬畝。
孫策問道:「如此多良田,府庫有多少財富?」
張昭回道:「此正是問題之所在,官府每月要消耗上千萬錢發給官員、士吏,這些錢也要去採買糧食。其餘四郡也要到吳郡採買糧食。計除眾費,吳郡府庫只有七千萬錢,府庫加上常平倉總共只有一百二十餘萬石糧食。」
一百二十餘萬石糧食!
這個數字看起來真的是巍巍壯觀了,但如果算成官員、軍隊俸祿的話,也就只堪三個月支出。
而如果發生旱災,這一百萬石糧食甚至不夠救濟吳縣、無錫兩地的百姓。
這一切還是沒有發生大型叛亂的前提。
否則一旦興師動眾,進行平亂,兩萬大軍周轉之費,幾個月就能抽空這百萬石糧食。
孫策算了一下,按賦稅應該抽到近三百萬石的糧食,如今少了一大半,顯然都是用以補貼另外四郡,恢復民生饑饉了。
官府尚且如此,也難怪吳郡百姓怨言四起。
為了推行江東通寶,他們的財富的確是被另外四郡給吸走了。
但孫策意志堅定,說道:「民間百姓只着眼當下,有所抱怨是正常的。官府務必應從長遠計,堅定推行。等到明年,其餘四郡開始豐收,吳郡就能從如今的投資中受益了。彼時,四郡豐稔,而民生凋敝,百廢待興,吳郡的各行各業都將因此而受益。甚至糧價都可能降低。此時切不可因為一時民怨,而放棄江東大計。」
張昭鄭重的點頭,說道:「我之後會召集各縣令、長告諭此事,務必使其穩住民心。吳郡魚米之鄉,若不出禍患,支度這一年應該不難。」
果然小農經濟,就是一切求穩啊。
只要不發生旱災、不產生大型兵亂,小農經濟就能平穩運行,甚至還攢下一點財富,讓社會緩慢進步。
但這隻夠官員、軍隊三個月俸祿支出的糧食,也是讓人揪心。
孫策說道:「既然求穩,那就加大對水利的投資。如今七月正是豐收之季,可以預期之後幾個月錢糧都將有所增長。十月更是將對各縣進行徵稅。這麼多財富不要堆在府庫之中,組織百姓興修水利,將旱田改為水田,蓄水灌溉,使旱澇無憂。接下來直到年底,江東五郡的重中之重,就是興修水利!」
這個興修水利,可就不再像以前一樣那么小家子氣了,修一座湖陂,幾條溝渠,灌溉幾百頃良田。
這一次,將舉全境之力,吳郡七十縣數百鄉全力興修。
至少要一次開闢數百座甚至上千座湖陂,幾千上萬條溝渠,灌溉良田幾百萬畝。
只有這樣,才有可能扛過明年的大旱。
不過孫策抱有期待,或許明年只是袁術治下的淮南大旱呢?
長江以南應該跟淮南的旱澇不同。
html|sitemap|shenma-sitemap|shenma-sitemap-new|sitemap50000|map|map50000
0.0216s 3.88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