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番島的東部和西部完全就是兩種不同的景象。讀字閣 www.duzige.com
西部海岸平原寬廣,地形舒緩,氣候溫和。
而中央山脈似乎並不眷顧東海岸,不僅僅將海岸平原積壓成了狹窄的通道,距離海岸沒多遠就是崇山峻岭。
而且大山也無法幫助東邊的百姓遮擋颱風,這裏還是地震的多發地帶。
同樣的,在民風上,西部已經被漢人開發拓墾幾百年,當地的番人也早就跟漢人融合。
其中的大部分已經與漢人無異,甚至他們都用漢人的姓氏,學習漢人的文化。
但是東面的情況就不一樣了。
真正入編的也就只有一個噶瑪蘭廳。
其他地方,按照滿清的慣例是屬於番界,並未納入官府的管制,自然也就無人對其進行教化。
董良卻讓阿福向南邊的番界探索,他知道向南是可以到達台南,從而繞到台西的。
也就是說沿着整座島應該有一條環線。
這條環線是之地理上的道路,而不是實際的道路。
阿福出發了,他的隊伍有三百多人,攜帶了大量的物資,還有噶瑪蘭當地的番人做嚮導。
還沒有到蘇奧番社,海岸線就幾乎要跟大山重合。
他們經過蘇奧一路向南,儘量貼着海岸線前進,不過道路還是越加的險峻。
一山之隔的東邊,董良已經搬進了府城之中。
他的手中拿着一首詩,嘴中反覆地吟誦着:「遍履蘭中地,番莊卅六多。依山茅蓋屋,近水竹為窩。
眾怪疑魑近,心頑奈石何。往來皆佩劍,出入總操戈。
酒醉欣搖舞,情歡樂笑歌。尊卑還可愛,男女實難訛。
八節無時序,三冬亦暖和。未能傳五教,咸曉四維摩。」
「我們華夏也從來不缺少開拓精神。」
董良感嘆道。
他手中的這首詩,是前人蕭竹所作的《蘭中番俗》,描述了民番之間的動態交互和番社的生活場景。這首詩雖然不長,但是卻像一篇遊記般,包含了大量的信息。
「元首,其實這噶瑪蘭廳的設立,當初並非是朝廷的意思,而是民間的推動。朝廷在東番島番界的治理上一直都比較保守,主要是擔心治理番界會引起番人的不滿,從而影響到已開發漢界的安全。到時候朝廷還大費周章,勞師遠征。」
王資雨在一旁介紹道。他暫時還沒有具體的差事,只能留在董良的身邊參政議政。
董良這兩天讓他收集噶瑪蘭廳和番界治理的一些資料。
這些東西在府城文書存檔中能夠找到很多。
董良看向王資雨,示意他繼續說下去。
「先說這噶瑪蘭的設廳吧,從乾隆三十三年的林漢生到乾隆末年淡水人柯有成、何繪、趙隆盛、賴柯登資助漳州人吳沙,前後歷經三十餘年,噶瑪蘭的私墾始漸入佳境。」
「這個漳州人吳沙久居三貂,與噶瑪蘭番社素有貿易交換。知道此處平原水源豐沛,利於耕種。嘉慶二年,吳沙唯恐私墾獲罪赴淡水請給札招墾,淡水同知何茹蓮予之,墾單之上僅有編號,而未注地名與土地四至。」
「嘉慶四年,吳沙後人吳光裔等又以「蘇長發」之名到福建布政使劉拭處請墾,淡水同知李明心以「蛤仔難遠在淡水、三貂以外,距淡城五百里,深林密箐,疊嶂重巒,鳥道紆迴,人跡罕至,三十六社生番性同梟獍,勿許便」相拒。吳沙之子吳光裔等雖數次請墾未果,但官方亦未驅逐申禁,仍由民間開墾如常。」
「元首,其實吳沙墾殖噶瑪蘭與當地番社也做不到和平相處,從蕭竹的詩中就能夠看出,往來皆佩劍,出入總操戈。」
董良點頭道:「炎黃之時,華族僅僅在黃河一隅之地生活,然而我們現在的華夏版圖富源萬里,自然不是用腳丈量出來的。披荊斬棘,用的是斧鉞刀劍,所斬的又何止是荊棘啊。」
任何文明的擴張都不可能單一使用平和的方式,一定是文化輸出、血統融合加上戰爭的綜合推進。
「元首明見。姚瑩曾言吳沙等糾眾入山之初「與番日斗,彼此殺傷甚重」,故而僱請粵人為鄉勇、築土圍以為守護便在情理之中,頭圍是漢人在噶瑪蘭建立的第一個開墾據點,也稱「頭城」。」
「吳沙甚至假稱是奉官令堵截海賊,特來「護番墾田足眾糧而已,非有他也」。社番多順其自然之性,「酒醉欣搖舞,情歡樂笑歌」,有尊卑,無時序觀,亦不為「五教」「四維」所束縛。」
「吳沙最終得以進墾,一是「番性愚,不事耕鑿,間有耕者,用力苦而成功少,故視地步甚惜」;二是為吳沙所言攜有官令蒙蔽,「疑信者半」「斗又屢敗,以為漢人有神助」,後來「番社患痘,沙出方施藥,全活甚眾」。」
這樣就沒錯,恩威並施,才是治番之道啊。
「王先生,如果,我以你為治番大使,授予全權,多久能夠將全島番社納入治中。」董良突然開口問道,他也是剛剛想到怎麼安置這個王資雨。
島上漢地的行政工作,董良已經想好了。
將琉球諸島合併建立琉球行政總署,其下從北到南,依次設立大隅行政公署,管理大隅群島;沖繩行政公署,管理奄美群島和沖繩群島;八重山行政公署管理宮古列島和八重山列島。
那裏依然由向邦擔任總長,董良將從東番島上派遣一部分漢官前去協助他治理地方。
東番島的文教事業雖然不如內地,但是也不算落後。
台灣府有府學,各縣都有縣學,各縣生員加在一起不下數百人,普通的學子更多。
另外還有海東書院、崇文書院、南湖書院、玉峰書院、白沙書院、明志書院共六家書院,皆有百年以上歷史。
董良已經着手將投靠華族之官員,另外再從普通讀書人中挑選一批組建一個培訓班,然後將其充到各地行政公署中。
整個東番島,他同樣準備組建一個行政總署,名為東番行政總署,下設雞籠、淡水、安平、鳳山、嘉義、高雄、彰化等十六個行政公署。
改府城附郭為安平行政公署,為總署治所。
由劉峰良擔任東番行政總署的總長,其下各公署由目前的工作組加上原本縣衙的官吏一同臨時負責行政工作。
華族的各部也將搬遷到這裏。
其實淡水更加適合做島上的行政中心,但是董良接下來要進攻漳州、泉州,將總部放在安平縣在地理上更有優勢。
王資雨顯然沒有想到董良會突然間授予他官職。
他這樣的降官,一般都要觀察一段時間才能任用。
董良竟然直接授予了他治理番民這樣實權的職務。
這個治番大使不可能是個光杆司令,手下必然有一定數量的從員。
要處理一些應急的情況,他還有能夠調動一些軍隊。
另外治番的話,錢糧肯定也是必不可少的。
「元首,如若元首能夠放權屬下,屬下半年可以平番,讓我商賈自由進出番地,三年可完全治番,收回所有土地,按照我華族模式,在番地推廣生產大隊模式。」
王資雨知道自己這個時候在董良的面前絕對不能謙虛。
不過董良搖了搖頭:「我只給你一年時間,就要在番地推廣均田制。子玉,你要知道番地百姓實際上跟我們漢地百姓一樣,他們都嚮往更好的生活,番社的土目同樣壓迫番民,你只要利用好這個矛盾,爭取到普通番民的支持,瓦解掉他們原本的統治秩序,將番地納入我們華族統治之下,其實不難。」
王資雨剛才想到的方式,還是墾殖加教化的老路子,並沒有什麼新意,他說的三年其實還是比較快的了。
但是董良這麼一說,他的眼前似乎打開了一扇窗戶。
()
1秒記住品筆閣:www.pinbige.com。手機版閱讀網址:m.pinbige.com
html|sitemap|shenma-sitemap|shenma-sitemap-new|sitemap50000|map|map50000
0.0212s 3.9393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