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嫡長子 第444章 守望

    當晚的大朝會之後,英國公張懋也陷入了尷尬之中,他本來地位超然,掌着中軍都督府,可以說是『握兵柄者三十年』,寵冠勛臣。筆神閣 m.bishenge。com

    結果那麼一句『臣的田都是買的,不是占的』給他搞的里外不是人。

    其實不光他難受,還有定國公徐光祚、保國公朱暉以及成國公朱輔,都不很舒服。

    這個時候公爵的還有一位,便是魏國公徐俌,不過魏國公掌南京都督府事,守備南京,離京師的這場風波倒是遠的很。

    而除了公爵,京師里還有各種侯爺、伯爺……

    沒有這些個數量,勛臣也不至於佔了一百多萬畝的田。

    「英國公,眼下要如何?」

    這四個人裏頭,除了張懋年紀很大,保國公朱暉也六十了,倒是定國公和成國公還相對年輕。

    不過保國公朱暉是空活這麼大的年紀。他在弘治年間奉命出征,就幹過畏敵不前、虛報戰果的事情。

    只不過弘治皇帝對待這些人一向優容。即便有大臣揭露,他也是湖弄了事。

    眼下已是正德二年,皇帝的性格越來越鮮明,保國公一方面是年紀大、一方面是知道天變了,所以平時對於朝政以躲為主,基本上從一個勛臣退化成了大地主。

    這次事件,他也最為擔憂。

    只可惜,這會兒似乎英國公也說不出話來。

    保國公只得繼續說:「……當時聽陛下的意思,似乎也沒說要我們退田。事後我又去打聽,內閣、司禮監和錦衣衛,沒有人在查我們田契買賣的事情。陛下……或許並無意要追究?」

    這些事情英國公當然也知道。

    「可外面那些臣子呢?他們那樣議論朝政,卻無一人阻止,陛下是樂見其成了。也怪我,當時只說了一百畝,若說五百畝或許會好些。可我們自己都知道,攤子大了,吃飯的嘴多,陛下貪墨管得緊,田土也管的緊,特別俸祿更沒咱們的份兒,你說這……唉。」

    保國公着急,「英國公,這時候您可不能嘆氣啊。」

    「那能怎麼辦?」英國公有些犯愁,「眼下還好,萬一等到哪一座侯府、伯府去給陛下獻上一萬畝田,那我們才難受。」

    「誰家都不容易。」定國公徐光祚說,「況且,固安縣的刁民鬧事,總不至於罰到我們的頭上,這理不是這麼個講法。」

    但英國公擔心是皇帝沒在講理,而在講交情。

    也就是有福同享有難同當八個字,雖說把這種民亂說成是皇室的大難也牽強了些。

    「我們,還是等等看。」英國公最後說:「陛下明旨僅是退皇莊和中官的莊田。其他的麼,就像保國公所言,連查都沒有查。再說,我們自己去退田,不是此地無銀三百兩麼?」

    對吧?本來皇帝不知道你有那麼多田畝,結果自己交代出去,萬一皇帝追究,可不就是個笑話。

    不過這是另外一種擔心。

    主要的原因還是捨不得,

    他們這些田產都是祖上積下來的,作為後世子孫,本身就有守家財的職責。

    尤其是保國公朱暉,他那麼大歲數,本來對於自己的官位也沒有更進一步的要求,就指着這些地讓生活過得舒坦些。已經沒了權,再沒了錢,那這國公爺當得有什麼意思?

    反正,聖旨又沒有嚴令他們退田。

    英國公還擔心其他人萬一真去聖上面前退田,到時候顯得他們這些人難看,他連這個擔心也沒有,他就是害怕皇帝是不是藏了什麼心思,所以才過來求得一份安心。

    其實朱厚照壓根沒想過通過『擠兌』這種方式就讓這些人因為恐懼或是不好意思,而獻出家財。

    那太幼稚了。

    他主要是利用這些襯顯自己的道德地位。

    而真正的殺招,在於任命顧人儀這樣的知府。

    以他的政治敏感度當然知道,一旦顧人儀這種臣子在這種檔口、走到順天知府這個位置上,那就是不死不休。

    但朱厚照只能這樣做,河北農民大起義就在這幾年。說實話,當初顧人儀的奏疏還是讓他有些震撼,他只知道民牧害民不淺。後來一想,如果退出民牧老百姓還是活得那麼慘,那麼這種人地矛盾得突出到什麼地步?

    中國的老百姓,但凡有稀粥喝都不會殺官造反。

    而對於顧人儀來說,天子的心意他摸清楚了。老百姓的困難,他也看清楚了。他當然會不死不休。

    皇上的田都退了,你們他媽的憑什麼不退田?

    正兒八經買的,那沒話說,可要都是正兒八經買的,北直隸現在應該是樂土,而不該是人間煉獄。

    宮裏的旨意倒也快的。

    皇帝這邊說,那邊就有人去傳。


    王鏊也告辭出去了,但他不是回家,而是去內閣。

    當初,劉健願意去山東,那是幾番操作、再加上劉健本身也有劉木頭的稱號,願意踐行做官為民之心才得以促成

    實際上一般內閣的首揆不太可能再去一省當個布政使,這和面子有些關係,更主要其實也是政治。

    但凡有一點史觀的人都清楚,出仕為官啊,往上走確實難,但更難的是往下走。

    千百年來,當大官的人很多,但好好落地的人,極少。

    就像此時,內閣閣老這種能量的人,要打倒他會有很大的風險,相當於是摸老虎屁股,所以一旦他真的出現頹勢,那就要打到底。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啊。

    不把他弄死,留個半死在那兒,萬一立個什麼功,或是皇帝消氣了,再把他弄回來當閣老,作為他的對手,你說鬧心不鬧心?

    這個道理,劉健、李東陽這種人自然都明白。所以要退,就退回老家。

    那種時候政治對手一般會顧及一些自己的名聲,再加上你顯得無害,老得不能動了,反而安全些。

    對於劉健來說,他還好,因為他身後是李東陽和謝遷,這兩個人不會天天羅織罪名陷害他。

    可李東陽和謝遷就沒那麼好運了。兵部尚書王炳明里暗裏的推動一些事情,他們能不知道?

    包括這次爭銀子,雙方之間有些矛盾,如果他們退而不休,王炳就會如鯁在喉。

    所以他們倒沒想過走劉健的老路,

    直到王鏊表達這個意思。

    兩個人都沉默了。

    王鏊也不客氣,他與謝遷本就是好友,繼續勸說,「我聽聞山東今年的稅賦是漲了的,希賢公我也見了,倒比往年顯得更加精神些,與之交談,多是農桑之事。陛下至今也覺得,當初這份安排頗為巧妙,甚至有幾分自得。千百年後,這份君臣之義也是一段佳話。我實在想不出有什麼不好,怎麼你們兩位都沉默了?」

    謝遷回道:「濟之,不管是我還是賓之,當官多大從不是我們的追求。」

    「這我當然知道,我也相信。」

    李東陽則問:「濟之要入閣了吧?」

    王鏊一愣,「此事還要看陛下的意思。」

    這還有什麼好看的。

    當初要不是去浙閩任什麼總督。王鏊肯定在正德元年就入閣了。

    現在拖上一段時間,等他們二人離開,朝堂之上,誰還能排在他的前頭?

    顧禮卿麼?

    他資歷還太淺。

    楊廷和?那也沒排到呢。

    「若是有濟之在,我們兩人的這條老命,倒也還保得住。」

    他這麼一說,王鏊馬上就聽明白了,他說了另外一層意思,「陛下不允許的事,誰也辦不成。」

    李東陽點頭,然後笑了笑,「其實,陛下確是個厚道人。」

    王鏊的意思,皇帝把你們下到那個位置,目的就達到了,不會再允許有人動你們。

    因為真想置你們於死地,何必分兩步走?先走一步,然後讓人去構陷?哪裏要那麼麻煩,一步就到位了。

    「不過濟之,我確實也老了,於喬或許要再辛苦辛苦。」

    「不急,至少答應陛下的這兩件事要先做完。」

    王鏊也不知道再說什麼,只得起身拱手,「大明兩京一十三省,只有一個山東得了希賢公。還請兩位為了萬千生民慎做考慮!這次的事情也是,陛下不是圈田,而是分田,分給百姓,有些愚人不懂,但兩位難道不知陛下的良苦用心?

    弘治年間的時候,孝廟於外戚多有照護,當中也有侵佔民田等事,當初我們這些人,哪個不是極力上疏要孝廟下令,還田於民?現如今今上不必我等相勸,主動做此事,便是勛臣、官員之田不願意退,陛下也是考慮百姓要緊,立馬退了宮中莊田。我以為,若是陛下要再增幾處皇莊,內閣和朝中大臣才該冒死力諫。」

    李東陽嘆氣,「只是怕有些急了,萬一鬧得動盪不安呢?」

    「百姓之生死,本就是急事。況且,就是急了又能如何?朝中大臣支持,軍中整訓有精銳,那便穩如泰山。什麼叫動盪不安?內閣在這件事上若是反對陛下,才會加劇不安。因而,越是這種時候,我們越該支持陛下才對。」

    分田這種事的確敏感,眼下聖旨還是分皇莊,所以問題不大。

    後邊兒那些個知府把一些文官、勛臣、大戶的田都拿出來晾曬,那局勢就難說了。

    但事情辦到這裏,就是死也不能停,一停,這件事永遠辦不成了。因為下次像顧人儀這樣的人可能就不會提着腦袋去拼命了。

    因為你皇帝放棄過、妥協過、害怕過。



  
相關:  重生之孝看人生  朕乃一代聖君  重生之激盪的十年  重塑人生三十年  重生之激盪年華  重生之只用當個孝子就可以了吧  自2008的重來盛年    大宣武聖:從練功加點開始  誰說我家娘子是妖魔的!  我有話想對這個世界說  人在網王,我有網球小遊戲  
(快捷鍵←)上一章 ↓返回最新章節↓ 下一章 (快捷鍵→)
 
版權聲明: 好書友大明嫡長子第444章 守望所有小說、電子書均由會員發表或從網絡轉載,如果您發現有任何侵犯您版權的情況,請立即和我們聯繫,我們會及時作相關處理,聯繫郵箱請見首頁底部。
最新小說地圖
搜"大明嫡長子"
360搜"大明嫡長子"

html|sitemap|shenma-sitemap|shenma-sitemap-new|sitemap50000|map|map50000

0.0215s 3.9563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