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到『歷史賦予的使命』,朱元璋祖孫三人都有些激動,很輕易就接受了這個概念。
作為推崇祖先崇拜,又最擅長記錄歷史的文明,華夏人對『歷史』有着別樣的情懷。
史冊留名,是人一生最高的追求。
先秦時期的刺客,為了青史留名甘願付出生命。
東晉桓溫更是說出了,『大丈夫不能流芳百世,亦當遺臭萬年』,這樣的話。
朱元璋祖孫三人自然也想青史留名,與歷代明君雄主相媲美,甚至想在功績上超越歷代君主。
朱雄英亢奮的道:「歷史的使命交到了大明的手裏,我們就要抓住機會,開創一個前所未有的盛世。」
朱元璋很是喜歡他的雄心壯志:「乖孫有這個抱負就好。」
朱標卻說道:「盛世豈是那麼容易就能開創的,景恪雖然提出了種種改革,還拿出了帝國計劃。」
「但我們誰都不知道最終結果會如何,只能一步步往前走。」
朱元璋頷首道:「我們的每一個決定,都影響着幾千萬蒼生,謹慎一點是好的。」
陳景恪自然不能告訴他們,這些是未來的趨勢,不過他也已經想好了另一套解釋:
「方才我說過,制度奠定在很久以前。」
「我的變法也不是憑空想出來的,而是通過觀察歷史,梳理國家發展的脈絡,從中推演出的結果。」
朱標精神一震,追問道:「你在歷史中發現了什麼?」
朱元璋也立即就坐直了身子,熟悉的味道又來了,開課。
陳景恪清了清嗓子,說道:「首先是關於國家和朝廷,國家的發展其實就是中央集權的過程。」
朱標不解的道:「中央集權?」
陳景恪說道:「對,中央集權,也就是天子的權威越來越大。」
「從原本鬆散的部落聯盟,到建立更加嚴謹的國家,是一次對君主權力的增強。」
「夏商周採取封建制度,天子與諸侯王共治天下。」
「諸侯王擁有極大的權勢,甚至可以反過來取代天子。」
「秦朝大一統之後,改封建制為郡縣制,一個縣令都要君主親自任命。」
「權力再一次集中,皇帝的權力再一次增強。」
「兩漢隋唐時期,世家豪強力量強大,他們通過掌握學問,壟斷了做官的門路。」
「皇帝也不得不向他們妥協」
「唐朝末年世家豪強被消滅,等宋朝建立,再也沒有勢力能掣肘皇權,皇帝的權力進一步增強。」
「大明建立,洪武十三年陛下廢除丞相制,徹底終結了一千多年來皇權和相權之爭。」
「天下大權盡歸天子之手,陛下做到了真正意義上的乾綱獨斷。」
「放在兩漢隋唐時期,皇帝要是敢廢丞相,定然會引起軒然大波。」
「而在我大明,幾乎沒有人敢反對,陛下很輕易就達成了目的。」
朱元璋非常的得意:「你是說,咱廢丞相是順應歷史潮流之舉?」
陳景恪頷首道:「目前來看確實如此,天子大權獨攬,能減少不必要的內耗。」
「任何政策都能得到貫徹執行」
「大明的種種變革都能順利施行,也得益於此。」
「但此舉到底是對還是錯,還要看陛下帶領大明走向何方。」
朱元璋點點頭,說道:「若咱能實現國泰民安,此舉就是明智的,歷史也會給予很高評價。」
「若做不到,就會被天下人唾罵,這個道理咱懂。」
陳景恪說道:「是的,天子大權獨攬,將天下的重擔負於己身。」
「若他不能正確認識自己的責任,大概率是要遺臭萬年的。」
朱標眉頭一皺,提醒道:「景恪,慎言。」
朱元璋卻擺擺手說道:「他說的都是大實話,這裏又沒外人怕什麼。」
「其實廢除丞相制,咱心裏也有些犯嘀咕,不知道這麼做是否正確。」
「景恪你這一番分析,替咱去除了心中的擔憂。」
「接下來就要看咱,如何肩負起歷史給的責任了。」
陳景恪說道:「陛下英明。」
朱元璋卻搖頭說道:「不,咱一點都不英明。」
「以前咱一直將天下視為私有,將百姓視為奴僕,今日才知道何為天子。」
陳景恪贊道:「陛下能有此想,就已經超過歷史上大多數君主了。」
朱元璋只是笑笑,轉而說道:「繼續說,除了中央集權,還有什麼發現?」
陳景恪說道:「還有就是關於民的,或者說是關於人權的。」
人權?
朱元璋眉頭一挑,說道:「我記得你和方孝孺說過這個詞,還讓他去觀察思考其中的深意。」
陳景恪並不意外他知道這件事情,回道:
「是的,人權就是作為人最基本的權力。」
「華夏數千年歷史,也可以看做是人權不斷完善的歷史。」
朱元璋說道:「哦,詳細給咱說說。」
朱標也露出傾聽之意。
陳景恪說道:「先秦時期最底層的人,一出生就被禁錮在村子裏,生老病死都不允許離開。」
「他們沒有自己的姓氏,連名字都不配擁有,地位約等於牲畜。」
聽到這裏,朱元璋臉色變得有些難看。
不是針對陳景恪的,而是想到了自己。
雖然他們有姓氏,可照樣不配擁有正式的名字。
他祖父叫朱初一,父親叫朱五四,他自己在家族行八,所以叫朱重八。
說起來他們是擁有戶籍的平民百姓,可事實上就是兩條腿的牲畜。
陳景恪沒有察覺到他的變化,自顧自的說道:
「秦國變法採用軍功爵制,最底層的人終於擁有了實現階級躍遷的機會。」
「路引制度的施行,讓百姓有機會離開村子,去外面的世界看一看。」
「等秦朝大一統重新錄入戶籍,最普通的百姓也擁有了屬於自己的姓氏。」
「百姓終於獲得了一定的權力,雖然這個權力很小,但也總比以前強。」
「到了唐朝時期,村子依然被高牆圍起,城池內部以坊市隔開,百姓想要外出是非常困難的。」
「出入城池都要有路引,若把守城門的人擅自放沒有路引的人進出,就要受到懲罰。」
「到了宋朝,村鎮的圍牆被拆除,路引制度進一步放開,百姓可以隨意進出城池。」
「雖然我很鄙視宋朝,但在這一點上他們做的確實很不錯。」
「學問在這個時期徹底普及,普通百姓也有機會讀書識字。」
「儘管很難,但比以前沒有任何機會,已經是個巨大的進步。」
「根據史書記載,宋朝的人口流動是非常頻繁的。」
「很多失地的百姓,聚集在各大城市,靠給人做工謀生。」
「而頻繁的人口流動,促進了技術的交流,宋朝的生產力發展非常迅速。」
「瓷器、絲綢、白糖、造船、航海、工商業等等,都得到蓬勃發展。」
「就以鋼鐵產量為例,最高時期達到了年產千萬斤」
「從以上種種可以看出,隨着歷史的發展,百姓也在逐漸獲得更多的基本權力。」
「套在他們身上的枷鎖,在一點點被取下。」
「這是歷史的潮流,逆流而行者,必將被洪流淹沒。
朱元璋的臉色變得極為不自然,因為他就是逆流而行的那個人。
建國之初,他制定了極為嚴苛的人口制度。
強行給人劃分職業,不允許人更換,還限制人口流動。
雖然經過陳景恪糾正,很多政策改了,但有一些依然還在施行。
而且他對陳景恪這套理論,也並不完全支持。
「人口流動確實能促進交流,但也會帶來極大的不穩定。」
「宋朝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不得不將流民中的青壯招入廂軍,從而導致了極為嚴重的冗兵問題。」
「前車之鑑,我大明不可不吸取。」
陳景恪反駁道:「人很難超越時代看待問題,宋朝君臣就是如此。」
「他們忽視了人口流動帶來的好處,只看到了其中的弊端。」
「然後又採用了自己能理解的方式,去解決這個弊端,從而造成了冗兵問題。」
「事實上,這個問題有更好的辦法來解決。」
朱元璋好奇的道:「哦,怎麼解決?」
陳景恪說道:「工商業,宋朝海貿發達,生產的商品遠銷全世界。」
「若他們建立大型作坊,招募流民去做工。」
「既能解決流民問題,又可以生產更多的商品,從海貿獲取更大的利潤。」
朱元璋連連搖頭,說道:「不妥不妥,如此多的青壯聚集在一起,很容易惹出事端。」
陳景恪嘆道:「陛下還是不懂,百姓只有活不下去才會造反。」
「但凡有一口飯吃,誰又想幹掉腦袋的事情?」
朱元璋依然堅持己見:「你說的或許是對的,可朝廷不能冒這個險。」
「況且,生產力發展慢一點,影響也並不大。」
「我們不能因為這一點好處,就冒如此大的風險。」
陳景恪並不覺得奇怪,朱元璋要是支持他的理論,那才有問題。
就連朱標,也不支持他的解決之法。
對他們來說,限制人口流動,是前人留下的智慧,是最正確的處理之法。
「陛下,這個世界不只有大明一個國家。」
「我們止步不前的時候,別人可不會停下等待我們。」
「早晚有一天,會有國家超過我們,然後來侵略我們。」
朱元璋不以為然的道:「不要危言聳聽,就算有國家生產力超過我們又能如何?」
「我大明百萬雄軍,何懼強敵。」
朱標也點頭表示贊同。
就連朱雄英,都有些質疑。
陳景恪心下嘆息,他們根本就不知道生產力意味着什麼。
估計還以為就是織更多的布,造出更精美的物品器具。
看來是時候給他們來一波大震撼了。
想到這裏,他搶過朱雄英的筆,抽出一張白紙畫了幾個圖案。
朱元璋探頭看過來,疑惑的道:「這是什麼?」
陳景恪講解道:「這是我設想中全新的火銃,這是定裝金屬彈。」
「外殼用銅或者鐵製作,裏面封存固定量的火藥。」
「底部安裝一個類似燧石一樣的小東西」
「火銃里安裝一個撞針,用撞針撞擊底部燧石,從而引燃內部火藥,將彈頭髮射出去。」
「如果這個設計能夠實現,從今往後火銃將不在懼怕水,射擊速度也能提高十倍不止。」
「到那個時候,火銃將徹底取代弓弩,成為軍中最重要的裝備。」
朱元璋可太清楚這種火銃一旦成真,威力將是何等的巨大,驚嘆道:
「真是天才般的設想,咱這就讓軍器局的人去研究」
陳景恪阻止:「陛下,軍器局的人連火繩銃和燧發銃都沒研究明白呢,讓他們研究這個有點強人所難了。」
「而且這種火銃最重要的就是定裝彈,就算研究出來了,也沒辦法大規模生產,不具備實戰意義。」
「而且,這種火銃比起我設想中的另外一種機關銃,威力不值一提。」
朱元璋一聽還有更好的,連忙催促道:
「機關銃?快給咱說說是什麼樣子的。」
陳景恪在紙上畫了一個加特林的草圖,又畫了一個彈鏈。
「這是彈鏈,負責給機關銃輸送子彈的。」
「只要不停地轉動這個輪子,子彈就會入雨點一般射出」
「再多的軍隊,在它面前都不堪一擊。」
「嘶」朱元璋忍不住倒吸一口涼氣,他仿佛看到了割麥子的場景。
朱標也眼皮子直跳,這機關銃堪稱殺人機器啊。
在這種兵器面前,靠數量已經很難取勝了。
朱雄英則興奮的道:「好好好,若能將這種機關銃造出來,我大明的軍隊定將橫掃天下。」
陳景恪卻澆冷水道:「但這只是設想,以現在的生產力根本就做不到。」
朱元璋深吸口氣,說道:「原來生產力竟還有這般用處,是咱目光太短淺了。」
陳景恪卻還不打算就這樣放過他們,繼續說道:
「蒙古當年西征,將火藥的製作技術傳給了極西諸國,那裏的人已經造出了火銃和火炮。」
「我能想到的機關銃,他們也定然能想到。」
朱元璋臉色變得異常難看,好半晌才吐出了一句話:
「蒙古人,害人不淺。」
陳景恪繼續火上澆油:「溫差發動機,陛下已經見過了,也設想過它的種種用處。」
溫差發動機先是在宮裏流傳開來,然後傳出宮外,很快就成為貴族官僚之間的新玩具。
很多人腦洞大開,開發它的用處。
有人想着能不能帶動磨盤,有人嘗試帶動馬車,還有人設想裝在船上。
但溫差發動機的實用性確實不強,至少以當前的科技水平,還無法將其實用化。
最終也只能用來帶動風扇,給人吹吹涼風。
「在極西諸國,有一種類似於溫差發動機的機器,名為蒸汽機。」
「就是利用蒸汽的力量來帶動的機器。」
「這種機器實用性非常強,可以用來帶動馬車和船隻。」
「只是現在他們的研究還比較落後,無法將之實用化。」
「可是,數百年來一直有人在研究,早晚有一天他們能造出實用的蒸汽機。」
「到那個時候,他們將蒸汽機裝在船上,就可以遠渡重洋出現在大明的海岸線。」
「還可以將蒸汽機裝在車上,作為運輸工具。」
「在車四周裝上鐵板,就是裝甲車,真正的刀槍不入。」
「再將火炮火銃安裝在蒸汽船蒸汽車上,那將是無敵的利器。」
「如果大明不順應歷史潮流,而是選擇停滯不前,甚至逆流而行。」
「早晚有一天,會被極西諸國打上門來。」
「到時候,面對敵人的鋼鐵洪流,大明要如何應對?」
(本章完)
一筆閣 www.pinbige.com
html|sitemap|shenma-sitemap|shenma-sitemap-new|sitemap50000|map|map50000
0.0427s 3.9858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