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從挽救嫡長孫開始 第409章 勿謂言之不預也

    因為方孝孺的文章,一個話題突然就變得火熱起來。

    那就是,夏商周的分封和後世的分封,到底有什麼區別。

    有人認為,區別是有的,但遠沒有那麼大。

    其本質還是勛貴集團分餅子,尊王攘夷只是一個巧合罷了。

    況且,尊王攘夷的概念本就是齊桓公提出來的,和夏商周的分封沒什麼關係。

    除此之外,他們還把《華夏簡史》搬了出來。

    這上面有夏商周時期的封國分佈圖,有些封國確實與四夷接壤,後來也通過對四夷的兼併壯大。

    可更多的封國,就處在中原土地上。

    我們不能罔顧事實。

    也有人認為,三代分封就是基於尊王攘夷的思想提出的。

    他們也沒多說,就將《左傳》給拿了出來。

    「分封建國,以潘屏周。」

    這句話和尊王攘夷其實是一個意思。

    他們據此做出推論,齊桓公的『尊王攘夷』思想,不是憑空產生的,而是從古人那裏借鑑來的。

    為什麼他提出『尊王攘夷』,其他諸侯國都不敢反對?

    因為這本身就是他們這些藩屬國能存在的法禮基礎。

    反對『尊王攘夷』,就是反對夏商周分封。

    作為一個藩屬國,反對分封,那不是自己打自己的臉嗎。

    《左傳》的地位毋庸置疑,一下子就將反對之人堵的說不出話來。

    而且左傳裏面相關記載非常多,可見這話不是隨便說的,而是一種普遍思想。

    不過反對派依然不願意徹底認輸,他們承認夏商周分封有「尊王攘夷」的意思。

    但也不能否認其分餅子的事實。

    否則,你怎麼解釋他們在中原分封了那麼多諸侯國?

    對此,支持派也不好反駁,因為這就是事實。

    《華夏簡史》上寫的清清楚楚,現在是個讀書人,都對這些東西耳熟能詳。

    但就在這時,有人提出了一個理論,雙層防線。

    將最有能力的諸侯,分封在四夷邊境,作為周王室的最外圍防線。

    由他們抵擋蠻夷的侵擾。

    齊國、燕國這些諸侯國,都是為此而封的。

    然後周王室又在邊境諸侯國的後方,分封了許多諸侯,形成了第二圈防線。

    第二圈防線的諸侯國實力相對較弱。

    但有邊境諸侯國抵擋外敵,他們可以安心發展,生產更多的物資。

    他們生產的物資,可以更好的支援邊境諸侯國。

    讓邊境諸侯國可以全力與四夷作戰。

    特殊時刻,比如邊境諸侯國一旦失守,第二圈諸侯國能頂上去。

    就算打不贏,也能為周王室爭取調兵的時間。

    周王室居天下之中,手握中原膏腴之地,沒有安全隱患,可以安享天下。

    即便發生了犬戎之亂,也有諸侯國來救援,讓周王室又苟延殘喘數百年。

    這個理論一出,本處於劣勢的支持派頓時就興奮起來。

    看看,看看,這才是真相。

    老祖宗什麼都想到了,都是後人把經給念歪了。

    反對的一方則嗤之以鼻,古人能想到這麼多?

    然而此言一出,就猶如捅了馬蜂窩一般。

    啥意思?侮辱古人,羞辱先賢是吧?

    祖先就是厲害,要不然夏商周國祚能那麼長?

    要不然後人依然在使用周禮?

    沒有周公,哪有今日的華夏文化?

    大帽子一扣,反對派立即潰不成軍。

    支持派乘勝追擊。

    古人的智慧超乎你的想像,很多東西他們都想到了,只是太多被遺忘了。

    還有一些被刻意曲解了。

    夏商周的分封,就是非常完美的制度,事實擺在眼前你有什麼可狡辯的?

    吵着吵着,話題就跑歪了,變成了要不要復興周禮。

    如果復興周禮該怎麼實施。

    總之,大家為了一些有的沒的,打不完的口水仗。

    普通讀書人只是習慣性參與,並沒有意識到,他們成了別人手裏的工具。

    一個話題能在京城被炒作起來,背後往往有推手。

    而推手炒作這些話題,自然是有其政治目的。

    但他們不知道沒關係,有些人知道。

    朝中那麼多大臣,但凡政治敏銳度高的,都察覺到了事情的異常。

    他們開始思考,這幕後推手是誰,目的是什麼?

    話題起源於方孝孺的文章,他是陳景恪的摯友。

    那麼他的這篇文章,會不會是出於陳景恪的授意。

    如果這個猜測是真的,陳景恪的目的何在?

    再往深處想一想,以陳景恪和皇家的關係,這事兒大概率得到了皇帝授意。

    那麼皇帝目的何在?

    復興周禮?別鬧了,誰都知道這是不可能的。

    問題的核心,還是分封。

    皇帝想拿分封做什麼文章?

    到了這一步,問題的答案已經昭然若揭。

    周報上有兩篇文章,前一篇指出目前親王數量不夠,後一篇方孝孺就鼓吹了一波夏商周的分封。

    並隱晦的提出,可以用分封異姓諸侯來解決這個問題。

    分封異姓諸侯!!!

    答案擺在了眼前,卻沒有一個人敢相信。

    都什麼年代了,竟然真的還有朝代願意分封異姓諸侯?

    可如果是假的,這兩篇文章,和現在被炒的很熱的話題怎麼解釋?

    關鍵是,放在以前,錦衣衛早就出動抓人了。

    現在外面都吵翻天了,朝廷一點反應都沒有。

    皇帝就像是瞎子聾子一樣,這可能嗎?

    大家不禁聯想到了之前的謠言,太上皇許諾分封勛貴。

    那時大家都不信,可現在想來,莫不是真的?

    而且越想大家就越覺得疑點眾多。

    朝廷大刀闊斧的變革,勛貴集團始終支持。

    很多革新都是直接拿勛貴開刀的,他們也毫無牴觸的全盤接受。

    當時大家就很好奇,大明的勛貴吃錯藥了?這都不反抗一下?

    還是說你們真就這麼忠於皇帝?

    如果謠言是真的,太上皇許諾大分封,那麼一切就都解釋的通了。

    在分封面前,因革新受損的利益又算得了什麼?

    更何況,就算他們現在不放棄那些利益,等分封之後去了自己的封國,也照樣要全部捨棄。

    難怪,難怪,難怪啊。

    想通了這一切,群臣豁然開朗。

    在心裏藏了許多年的疑問,這一刻全部都有了答案。

    原來這一切都是謀劃。

    太上皇真是老奸呸,老謀深算啊。


    有些人則想的更遠,這不是太上皇的手筆,十有八九是陳景恪的謀劃。

    當世能做出這樣佈局的,只有他一個人。

    當然,這一切都只是猜測,是真是假急需求證。

    他們自然不敢直接去問皇帝,只能去詢問高層和勛貴。

    勛貴們這會兒一個比一個老實,紛紛閉門謝客。

    實在躲不開的,就裝傻充愣,一個字都不提。

    你追問的厲害了,人家馬上就能給你來個現場昏迷。

    而高層面對這個問題,既不反對也不承認,只說一切等太上皇回來自有結論。

    勛貴集團的異常反應和高層的態度,相當於明示了這個問題的答案。

    這事兒是真的。

    然後這個消息就不知道被誰傳了出去,一時間關於大分封的討論蓋過了一切。

    然後大家也同樣面臨一個選擇,要不要支持?

    不出意外,分成了兩派。

    一派認為可以封,但要求必須封在海外。

    『尊王攘夷』嗎,讓他們去海外征服教化蠻夷。

    未來南洋等地,都會變成華夏之地。

    這是處在這個時代的人,共同的功勞。

    更何況,如此一來就能把勛貴都攆出大明,以後朝堂就能清淨不少。

    而且勛貴集團往往會腐化成血吸蟲,趴在國家身上吸血。

    現在把他們都攆走,也解決了一個巨大的隱患。

    一派自然是反對的,認為這是取禍之道。

    從西漢白馬之盟『非劉氏而王者,天下共擊之』開始,就極少有分封異姓諸侯的事情發生了。

    採用過這個制度的國家,就沒有不發生動亂的,也沒有能長久的。

    前車之鑑,後事之師。

    大明怎麼能不吸取教訓呢?

    大家各執一詞,誰都說服不了誰。

    但不管大家怎麼爭論,紫禁城都無動於衷,好像什麼事情都沒有發生過一般。

    群臣一開始反應也很激烈,但後來似乎想到了什麼,也安靜了下來。

    除了私下討論,沒有誰在朝堂上討論此事。

    解鈴還須繫鈴人,這件事情的根子在太上皇身上,他不回來說再多都沒用。

    關鍵是,以太上皇的性格,他要是決意兌現承諾,誰能阻止,誰敢阻止?

    所以大家還是別爭了,等太上皇回來,看他是什麼意思吧。

    十二月底,朱元璋終於在眾人的期盼下回京。

    這次來迎接他的人比去年他回京,多了數倍,可以說但凡能來的人都來了。

    之前一直低調的勛貴集團,也一反常態,非常高調的集體出動前來迎接。

    不知道的還以為他們對太上皇多忠誠。

    知道的人卻明白,他們這是有意為之。

    朱雄英就有些不愉快:「這些人,是不是以為分封之後他就可以為所欲為了?」

    「更何況現在分封還沒開始呢,就敢違背命令,如此高調行事。」

    陳景恪添油加醋的道:「他們這是在逼宮,實在該殺。」

    徐允恭:「」

    「大家確實是有些心急了,不過景恪你也不用扣帽子吧。」

    朱雄英說道:「我看他們就是想逼宮,徐老大你屁股歪了啊。」

    徐允恭很乾脆的閉上了嘴巴,行行行,伱們說啥就是啥。

    陳景恪深以為然的道:「大分封即將到來,他們確實有點飄了,是要敲打一下才好。」

    朱雄英說道:「你說怎麼敲打比較好?」

    陳景恪想了想,說道:「先不要着急,等第一批分封完成再說。」

    朱雄英追問道:「你準備怎麼做?」

    徐允恭則嘆息不已,知道這事兒恐怕無法善了了。

    陳景恪要是當場就發脾氣,這事兒不會太嚴重,處罰也不會多嚴厲。

    他一旦決定後面算總賬,往往要死人的。

    勛貴們要是知道,自己的行為會帶來如此嚴重後果,不知道會是什麼想法。

    不過他也沒有再勸。

    很顯然陳景恪已經有了主意,是勸不動的。

    陳景恪掃了一眼趾高氣昂的眾勛貴,眼睛裏閃過一抹冷意:

    「大明的勛貴之所以比較老實,是有太上皇在震懾。」

    「大分封讓很多人原形畢露了,到了封國必然會有人作威作福魚肉百姓。」

    「這與我們進行大分封的初衷相違背。」

    「所以,有必要找兩個典型殺雞給猴看。」

    「告訴他們,就算是分封了,也是大明的臣子。」

    「在封國他們也不能為所欲為,有些禮法也必須要遵守。」

    朱雄英摸了摸下巴,不確定的道:「你是說,將封國滅掉兩個?」

    陳景恪鄭重的點頭,說道:「對,就是要告訴諸侯王,大明有能力冊封他們,就有能力收回。」

    「只有這樣他們才會老實下來,執行朝廷賦予他們的職責。」

    徐允恭終於忍不住,說道:「這太嚴厲了吧?」

    朱雄英一拍巴掌,說道:「嚴厲什麼,就應該這樣就這麼說定了。」

    他的聲音有點大,正在和群臣寒暄的朱元璋都被驚動了。

    看了看朱雄英,又看了看陳景恪,笑着問道:

    「什麼就這麼定了,你們兩個又有什麼鬼主意了。」

    朱雄英不動聲色的道:「沒事兒,我們」

    陳景恪插話道:「我和殿下在討論大分封的事兒。」

    眾人都愣了一下,沒想到他竟然這麼快就把事情擺枱面上來了?

    都不願意讓太上皇休息一下再說?

    勛貴集團則開心不已,陳伴讀不愧是我勛貴集團的人啊,就是向着我們。

    知道真相的徐允恭,則苦笑不已。

    你們還感激他,卻不知道他已經在想着要你們的命了。

    不過他也奇怪,這事兒不應該私下商量嗎,為何陳景恪要公開說?

    朱元璋不知道剛才他們再商量什麼,但他卻知道,陳景恪不會幫勛貴逼宮自己。

    更何況還得到了朱雄英的認可。

    那麼,他到底再打什麼算盤?

    不過不管他打的什麼算盤,咱都得幫他把這齣戲給唱下去。

    於是就問道:「哦,詳細給咱說說,你們都商量了一些什麼。」

    陳景恪回道:「勛貴們似乎有些飄了,忘記自己是什麼人了。」

    「現在還沒分封就如此了,將來要是分封了會如何可想而知。」

    「我提了個建議,將來找幾個做的比較過分的諸侯國,直接給滅了。」

    「以此來警示諸侯們,大明才是天下之主。」

    「不尊大明號令者,誅。」

    此言一出,現場瞬間安靜下來,所有人都不敢置信的看着他。

    勛貴們的臉色尤為精彩。

    朱元璋一時間也不知道該怎麼回答。

    這種事情一般都是私下商量的,他沒想到陳景恪會公開說出來。

    陳景恪不等他們發問,就主動說道:「諸位是不是很奇怪,我為何會公開道出此事?」

    「大明乃宗主國,天朝上國行事堂堂正正,不搞不教而誅那一套。」

    「現在規矩擺在這裏了,要不要遵守是你們自己的事情。」

    「不遵守造成的一切後果,你們自己承擔。」

    「這就叫勿謂言之不預也。」一筆閣 www.pinbige.com



  
相關:  大唐從挽救長孫皇后開始  盛世華唐    重啟全盛時代  大明流匪  四重分裂  諸天萬界之大拯救  
(快捷鍵←)上一章 ↓返回最新章節↓ 下一章 (快捷鍵→)
 
版權聲明: 好書友大明從挽救嫡長孫開始第409章 勿謂言之不預也所有小說、電子書均由會員發表或從網絡轉載,如果您發現有任何侵犯您版權的情況,請立即和我們聯繫,我們會及時作相關處理,聯繫郵箱請見首頁底部。
最新小說地圖
搜"大明從挽救嫡長孫開始"
360搜"大明從挽救嫡長孫開始"

html|sitemap|shenma-sitemap|shenma-sitemap-new|sitemap50000|map|map50000

0.028s 3.9803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