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雲流一邊整理着手稿,一邊問道:「老師,我們要回去了嗎?」
方孝孺頷首道:「遼東書編寫完成,朝鮮國人心已定,再留在這裏已無意義。」
「況且,唯物論體系也已成形,是時候回去與各方大儒論道了。」
說到這裏,他抬頭看向洛陽的方向,意味深長的道:
「也是時候回去見見老朋友了。」
葉雲流手停頓了一下,他自然知道自家老師嘴裏的老朋友是誰。
事實上,他和那位也是『老朋友』,只是鬧得有些不那麼愉快罷了。
方孝孺知道他的擔憂,說道:「不用擔心,他不是小肚雞腸之人。」
「況且,在他面前為師還是有幾分薄面的。」
葉雲流感激的道:「勞煩老師了。」
去年他力勸家族配合新政,主動將田畝分拆,最開始遭到了很多族老的嘲諷。
幸好他是家族的長子長孫,正兒八經的未來家主,否則肯定會被認為謀奪家族資產。
不過也正因為他第一順位繼承人身份,讓他獲得了很多人的支持。
其中尤以支脈最為積極原因自不必多說。
後來朝廷鐵拳的砸下,反對派徹底失去了聲音,家族提前一步拆分了田產。
不論是主脈還是支脈,都獲得了土地。
雖然得罪了很多族老,但卻獲得了更多人的支持。
分家之後,大家的財產是一樣的,主脈和支脈的差距被縮小。
以後誰想當家做主,拼的是個人的影響力。
因為分拆田畝一事上的主張,葉雲流在這一點上,已經領先同輩太多。
甚至大部分老一輩都不如他的影響力大。
也因此,他的父親和祖父,都希望他能留在家族,鞏固這種影響力。
不過對於志向高遠的他來說,這一切都無所謂。
婉拒了父祖的提議,毅然決然的踏上了前往朝鮮的商船。
幾經周折終於找到了方孝孺,正式開始學習。
方孝孺這幾年在朝鮮王國可沒閒着,一邊配合朝廷安撫人心,一邊組織人手編寫《遼東書》。
編寫史書,就需要翻閱各種資料,走訪各地進行考察。
在這個過程中,他的歷史觀正式成型。
且他的唯物論思想,也日漸成熟。
兩者奇妙的結合在一起,形成了獨屬於他的唯物主義歷史觀。
然後,他就利用自己《遼東書》總編纂的身份,開始在朝鮮王國傳道。
朝鮮王國的讀書人,大多都沒做什麼抵抗,就更弦易幟了。
尤其是年輕一代讀書人,更是直接將其視為當代聖人。
要問為啥?
因為方孝孺的思想,是在朝鮮王國成形的。
期間很多本地讀書人都出過力,對他們來說這套學問就是自家的。
自家的東西,那自然就不一樣了。
要知道,自古以來朝鮮都是華夏的附庸,他們的學問都是從中原傳來的。
現在本土誕生了一種全新的學術思想,對他們來說意義有多大可想而知。
雖然方孝孺是中原人,他的思想在來之前就已經有了萌芽。
可那又如何?
我們朝鮮王國的讀書人,也是出過力的。
所以,方孝孺的思想,幾乎毫無阻礙的就取代了程朱理學,成為朝鮮王國的唯一顯學。
並且還在以極快的速度,向四周擴散。
同時擴散的,還有遼東書。
這本官方出具的遼東史書,指向性非常明確,一切都起源於華夏。
大家都是從華夏分離出來的。
就算不是直接從華夏分離出來的,那也世代和華夏族群通婚,和華夏人沒什麼區別了。
這個理論《華夏簡史》也提出過。
只不過那本書給出的證據太過於模糊,不可信。
《遼東書》就不一樣了,精確到了大致的時間段和具體的人物。
真實性且不去說,你就說這證據夠不夠充分吧。
以現在大明的地位和華夏文化的強勢,哪個部族會懷疑它的真偽?
他們不但不會質疑,還會將這本書當做鐵證來使用,證明自己不是蠻夷,而是華夏支脈。
當然,方孝孺還是很有節操的,至少比陳景恪有節操一點。
陳景恪那是直接虛構劇情。
方孝孺主編的《遼東書》六分真,三分是推測,只有一分假。
也正是因此,才能騙過遼東本地的讀書人。
這本史書可是在朝廷那裏掛了名的,所以書成之後,朝鮮王朱梓就歡天地喜的給洛陽報喜。
同時還送過去了一套副本。
方孝孺也就是在這個時候,高調的對外宣佈準備返回中原。
還鄭重的給好友寫信道別。
這一下朝鮮國的文壇炸開了,這是我們的文聖,怎麼能讓他走呢?
有資格的,紛紛過來挽留。
更多沒有資格直接面見他的徒子徒孫,則跑到他的府邸周圍靜坐。
短短几天時間,門外就聚集了上千人,並且還有更多人前來。
這一下就連普通人都知道,方文宗要走了。
一時間竟然讓朝鮮的民心產生了浮動,嚇的朱梓也趕緊過來相勸。
朝鮮不可一日無方先生啊。
葉雲流也很是驕傲,這就是我的老師啊,大丈夫當如是。
不過他也很擔心眼前的局面:「老師,現在怎麼辦?」
方孝孺很是淡定,說道:「此事有何難。」
然後他就打開大門,給所有人來了一次演講:
「難道諸位就不想讓我唯物學名揚天下,成為顯學嗎?」
「天下的中心就在洛陽,只有在那裏站穩腳跟,才有資格稱為顯學。」
「我此去中原,並非是棄大家而去,而是為了宣揚唯物學。」
一名年輕人將信將疑的道:「先生真不是棄我等而去?」
方孝孺含笑道:「你叫什麼名字?」
那名年輕人激動的道:「學生金永浩,見過先生。」
方孝孺笑道:「永浩,感謝你來挽留我,我很開心。」
「遼東有你們這些朝氣蓬勃的年輕人,終有一日會變成不弱於中原的繁華之地。」
金永浩激動的已經說不出話來。
其他人也同樣非常的激動,這可是來自於文宗的誇讚啊。
方孝孺這才回答方才的問題:「大家本就是同道中人,我只是比你們先行了一步而已。」
「竟受到大家如此尊敬,實在汗顏。」
眾人紛紛出聲,您太謙虛了,您是我們的指路明燈,是我們人生的導師
方孝孺也深受感動,說道:「大家如此厚待於我,我又怎麼會舍大家而去。」
金永浩興奮的道:「您不走了?」
方孝孺搖搖頭,語氣堅定的道:「正因為如此,我才更要去中原。」
「只有讓我們的學問名揚天下,方才不愧對諸位的厚愛。」
眼見人群又要鬧起來,他提高聲音說道:
「然,只靠我一人,是很難做到的。」
「所以我會挑選一些學子,與我一起回中原,去宣揚唯物之學。」
「嘩。」現場瞬間炸開了鍋。
這次不是為了反對,而是驚喜。
竟然有機會和方文宗一起去中原?那可是太好了啊。
很快大家都再次看向方孝孺,目光里充滿了熾熱。
不只是年輕人,就連很多大儒都心動了。
中原在華夏文化圈裏,具有神聖般的地位。
誰不想去那裏見識一番呢?
如果能留下一些聲音,那就真的死而無憾了。
以前他們不敢去,也沒機會去。
現在機會突然出現在眼前,誰又能不心動呢。
方孝孺顯然早就有所謀劃,他宣佈為了公平起見,讓年輕人比試一翻。
成績最好的跟隨他一起去大明。
沒被選到的也不要傷心,等他們在那邊站穩腳跟,大家都有機會去。
至於大儒,就不能用考試來選拔了。
而是把大家叫到一起互相商議了一下。
方孝孺拿出了同樣的說辭,等站穩腳跟,所有人輪番去。
如此很快就拿出了一份名單。
二十位大儒學者加三百優秀學子,將跟隨他一起前往中原。
葉雲流很是吃驚:「老師,為何要帶如此多人回中原?恐不好管理啊。」
方孝孺露出一個盡在掌握的笑容,說道:
「你是我的親傳弟子,有些事情告訴你也無妨。」
「朝鮮雖然已經併入大明,然時間太短,人心依然有隔閡。」
「其中讀書人最為嚴重。」
這是很正常的,越是讀過書的人,族群意識就越強。
想要徹底融合他們,就更加的麻煩。
尤其是大明和朝鮮之間,還遠隔重洋。
地理上的距離,也會加重這種隔閡。
時間長了,他們甚至會再次生出獨立之心。
「如果我把朝鮮國優秀的年輕人,全部帶到中原。」
「朝鮮本地的文化就會漸漸沒落,而這些年輕人去中原接受教育,自然就會心向大明。」
「如此,就能從根本上解決這個問題,讓朝鮮國永為大明藩屬。」
葉雲流震驚的瞪大雙眼,他沒有想到自家老師竟然還有如此深的謀劃。
等反應過來,由衷的道:「老師深謀遠慮,學生佩服。」
方孝孺笑道:「這其實是我和那位陳伴讀一起商量好的策略」
雖然他數年沒有回中原,但和陳景恪的聯繫從未斷過。
除了交流學問,還商量了很多政治問題。
其中就有吸引四方人才入中原的方案。
將對方的人才吸走,時間長了他們的文風必然會黯然無光。
而那些人才去中原學習華夏文化,自然就親近大明。
他們選擇留下,能為大明的建設添磚加瓦。
如果他們帶着一身所學回國,那就是華夏文化的宣傳員。
如此一來,他們本國就很難在發展出獨立的思想,永遠和華夏一體。
而朝鮮王國,是大明藩屬里除日本外文化最興盛的國家。
如果能在這個國家,建立一套完整的人才掠奪機制,其他藩屬國基本就沒難度了。
而恰好方孝孺在這個國家擁有者獨特的地位。
如果不好好利用一下,那就太對不起他方文宗的頭銜了。
所以他才會如此高調的返回大明,就是等着朝鮮文壇來挽留自己。
然後他順勢宣佈,帶領一批優秀人才,和他一起去大明宣揚唯物學。
「大明那邊已經做好準備,等為師回到洛陽,立即就建立一座書院。」
「然後源源不斷的從朝鮮王國吸納人才」
他所說的書院就在洛下書院旁邊,房子已經建好就等他回去了。
對於如此深遠的謀劃,葉雲流嘆為觀止,並佩服的五體投地。
去大明的人選確定之後,很快就乘船出發了。
不過方孝孺卻沒有跟隨大部分一起走,而是準備先去一趟遼西。
葉雲流很是不解,什麼事情比回洛陽開書院還重要?
等到達目的地,他頓時就明白了緣由。
來拜訪解縉。
去年被貶到遼西泰寧縣為官,他內心很是激憤。
不過他本身並不是那種自暴自棄的人,心裏反而憋着一口氣。
將我貶到這裏,那我偏偏要做出一番成績,然後榮耀回歸朝堂。
他唯一擔心的,是遼西文教很差,沒有人能交流學問。
誰知赴任之後就聽說了方孝孺的大名。
在大明的時候,他就知道這個儒家的異類。
作為傳統的儒家文人,他對方孝孺不討厭但也不喜歡。
如果是在中原,他肯定不會主動和對方打交道。
但到了這種地方,也就沒那麼多講究了。
於是就找來了幾篇方孝孺的文章觀看。
這一看不要緊,震驚的差點從椅子上摔下來。
唯物學?
這是要和理學劃清界限不,這是要另起爐灶,開山立派啊。
此時他對方孝孺的觀感徹底扭轉。
難怪其當初如此的鋒芒畢露,是有資本的啊。
接着,解縉就四處收集方孝孺的文章加以研讀。
對唯物學了解越深,他就越是佩服。
期間自然也產生了很多疑問,於是就試着寫信給方孝孺求教。
本來他以為對方一代文宗,不會理會自己這個末學後進。
哪知道沒多久就收到了回信。
很厚,耐心的解答了他所有的疑問,並且還送了一套文集給他。
這讓解縉開心之餘,對方孝孺更加的尊敬。
之後雙方就保持着頻繁的書信往來,自然而然就成了至交好友。
事實上,方孝孺也被解縉的深厚學問折服。
否則以他的性格,不會如此重視對方。
之前因為俗務纏身,沒辦法親自來拜訪。
這次終於有了機會,自然要過來見上一見。
(本章完)
一筆閣 www.pinbige.com
html|sitemap|shenma-sitemap|shenma-sitemap-new|sitemap50000|map|map50000
0.0216s 3.9858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