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泉明離開了一趟再回長安城,注意到了一個變化。
西城的金光門因為常有商旅的車馬經過,車輪把門洞的道路壓出了兩條深深的凹陷,已到了能讓中間的青石刮到了車梁的地步,這兩年官府無錢,對此的處置是在凹陷處鋪上幾塊土磚,下雨天依舊會積水、泥濘,如今不同了,這道路被重新修繕過,鋪上了整齊、厚實的巨石。
可見抄沒寺產以來,朝廷還是稍微富足了一些。這麼短的時間內就能把收繳的錢財運用到民生治理上,亦可見吏治整頓有成效、官員的效率有了很大的提升。
傍晚,顏泉明先去拜見了顏真卿。
顏家是儒學世家,講究禮數,顏真卿對待侄子非常嚴格,甫一見面就批評了顏泉明行事上幾處做得不妥善的地方。他不知道家族原本生離死別的命運被改變了,該狠狠管教的地方就絕不留情,沒有捨不得罵、捨不得打這回事。
末了,顏真卿道:「縣的案子雖小,殿下卻很關注,你既回來了,明早就去稟報吧。」
「侄兒在路上見到有八百里加急,猜測西邊將有大戰。」顏泉明道,「這種時候,殿下還關心這一樁小案嗎?」
「國事無大小,細微之處可窺大勢。」顏真卿道:「元載欲藉此案對付崔甫,故而殿下讓你仔細核實。現在打仗了,這兩人之間的隔閡難道就消了嗎?」
「是,侄兒明白了。」顏泉明起身準備離開,想了想又道:「侄兒此番巡視所見,社稷安穩,海晏河清,都道殿下治理得當,叔父也可放心了。」
他當年也曾以監察御使的身份巡視,平反冤獄,安撫百姓。顏泉明大概是以他為榜樣,故而有此一言。
顏真卿近來看了太多公文,傷了視力,身子俯得很低,半張臉都隱在暗處,聞言沒太大反應。
「那就好。」
次日,朝議之後,薛白果然首先見了顏泉明。
先問及了縣的案子,顏泉明卻有些猶豫,斟酌着才作了回答。
「鄭直齋算得上是個好官,封小勾也確有些行事乖張之處,但在葛三的案子上,鄭直齋冤枉了封小勾。」
薛白感受到了他的遲疑,淡淡道:「你只要說事實就可以,旁的事,我自有判斷。」
「是,殺縣縣民葛三一家之兇手當是兩名士卒,於天寶十二載的臘月三十因公幹而經過縣,封小勾替他們安排了住處,元月初一,他們在城中征糧,恰遇到了葛三之女,遂跟着闖入其家中,犯下大案後揚長而去。封小勾亦在場,他身為縣捉不良帥,本應羈兇徒,最不濟也要指認出兇徒,可他當時反而隱瞞了兩個士卒的罪名,與他的手下衙役說『若是賊兵來了,拿葛三一家充軍糧也使得,殺了他們又如何』。」
薛白問道:「你確保你說的是實情。」
「此案並非無人目睹,只是迫於淫威而都不敢吐露實情。臣微服查訪,與葛三的許多鄰里都聊過天,不僅問了兇手的具體特徵,還畫了畫像。」
顏泉明說着,便拿出他搜集到的證物、口供,以及一幅他畫的畫像。
薛白原本以為會像那種海捕文書上寥寥幾筆,沒想到顏泉明極擅長丹青,畫的是一幅頗為寫實的人物肖象。
「臣雖未見過他們,但根據目擊者的證詞,畫了幾張與他們確認,反覆修改,稱是有八成相似。」
畫上是兩個並肩而出的漢子,沒有披甲,在軍袍外面裹了厚皮裘,踏的是鹿皮靴,身上佩着弓刀,兩人都有很明顯的外八、羅圈腿。其中一人右臉上有一片刀疤,從右眉連到了臉頰,另一人則是駝背,目露凶光。
這些氣質與特點都是躍然紙上,薛白不得不夸道:「畫得不錯。」
顏泉明道:「葛三家中的牆壁上還留存着被刀劈過的痕跡,臣試過,封小溝的佩刀砍不進黃泥牆,唯有畫上的這種長柄軍刀可以;從地上留下來的血腳印看,兇手的靴子都是在八寸有餘,而封小溝的腳只有七寸;另外,這是兇手當時遺落在葛三家中的兩枚箭鏃」
箭頭是鐵器,打完仗之後常常是要回收的,有時箭杆斷了,清點戰場的士卒會把箭頭剪下來裝着。奉命搜索物資的兵士路上撿些箭頭裝在褡褳里是常事。
薛白接過那箭頭看了一眼,見上面刻有小小的「振二」字樣,沒說什麼。
他仔細確認了顏泉明帶回來的物證和口供,問道:「這些,鄭直齋沒查到?」
「鄭直齋要治罪封小勾,很可能是出於他與縣尉荀鵬之間的不和。荀鵬是科舉出身,年逾六旬而多年未得升遷,此番抄沒佛寺非常賣力,他不僅讓縣內的僧侶還俗,還追回他們多年欠繳的稅賦,逼他們勞役,修縣的水渠,不少僧侶常年養尊處優,不堪忍受這種重活,勞累過度而死。這種情況下,鄭直齋聽聞了封小勾犯的舊案立即派人去捉捕,沒想到竟是鬧出了人命,遂直接將案子辦成鐵案。」
薛白道:「你的意思是,鄭直齋知道這案子不是封小勾做的?」
「他否認了,是否知道只有他自己清楚。」
「既說封小勾是惡吏,鄭直齋沒能捉到別的罪證來對付他?」
顏泉明道:「封小勾雖有跋扈之行,卻也多奉荀鵬的命令行事,能法辦他的事不多。」
「如此說來,他是冤死的?」
「是。」
薛白沒有再問了,思忖着此事。
顏泉明道:「殿下過問這種案子,當是為朝廷大局考慮,臣以為此案維持原判為妥。」
「看來,你知道那兩個士卒是誰人麾下了?」
「臣不知。」
顏泉明說是不知,但薛白命人查訪,很快就查到那兩個兇徒是出自何人麾下。
箭頭是出自振武軍,屬於朔方軍,天寶十三載正是薛白與李亨交鋒之時,振武軍並未參戰,只有與鳳翔之間書信往來時,才派人途經關中。
再跟據時間調當時的記錄,終於是查到他們很可能是郭子儀之子郭麾下兵士。
薛白查這案子的目的是為了震懾元載、崔甫,他要讓他們知道他們的所作所為都有一雙眼睛在看着,他不好欺瞞,可最後查出這樣的結果,不免讓他有些為難。
大戰在即,這種時候挑郭的毛病,很可能起不到震懾人心的作用,反而會激起變亂。
顏泉明說的也有道理,維持原判,封小勾已經死了,只要再敲打一下元載也就無人再為他申冤,這是對局勢最穩妥的結果。
是夜,薛白問了顏嫣一個問題,說若是他也被冤殺了,顏嫣會跑去為他申冤嗎?
顏嫣想了想,道:「那要看情況。」
「哦?」
「你若冤死了,我為你奔走,死亦無悔;可我既懷了你的孩子,當先把孩子養育成人,申冤這種事可是很危險的。」
薛白再看了一遍宗卷,上面並沒說封小勾有幾個孩子,可他卻陷入了沉思。
~~
次日,薛白就把元載、崔甫都召到了宣政殿。
他把顏泉明拿到的證據直接擺在二人面前,道:「你們都曾在我面前義正辭嚴,現在談談看法吧?」
這句話之後,薛白就埋首於別的事務,暫時並不理會這兩人。
崔甫不屑於元載,不願與之站得太近,上前接過宗卷看了看,臉色漸漸起了變化。
他與薛白是同時授官的,心裏對薛白其實隱隱總有一些不太服氣。兩人一起在洛陽當縣尉時,他就有了比較之心了,認為若非薛白的身世,如今成就定然是不如他高的。
但人家是皇子皇孫,這沒辦法。崔甫也認,可心裏難免覺得自己該是宰相人選。
這次縣的案子,崔甫非常相信鄭直齋,更相信自己的判斷,有心給元載以及重用元載的薛白一個教訓。卻沒想到,結果竟大出所料。
元載則是更為震驚,甚至還有些驚恐。
他是早就聽聞縣縣尉荀鵬指責鄭直齋了,是為了罷鄭直齋的官才想要重審封小勾的案子,遂派人到縣命令荀鵬做文章。
換言之,此事他已經籌劃了一段時日,可辛氏才剛剛到長安告狀,事情甫一發動,薛白就把真相甩了出來。
這說明什麼?他的一舉一動,全在薛白的掌控之中,他的心思,沒有一樁能瞞得過薛白。
倘若他秉公辦事,毫無私心也就罷了。但這件事上,他確實犯了大錯――沒有仔細查明真相就出手對付鄭直齋,現在好了,真相是郭的麾下將士殺人了。
如今西北邊防繫於郭子儀,他主張重審的案子矛頭直指郭氏,只怕要被認為是破壞大局,惹殿下不喜了。
元載可不認為,薛白想要在這個時候找郭的人治罪。
宣政殿內安靜了很久,只有薛白偶爾翻動文書的聲音,而看卷宗的兩個人都很沉默,很認真地、一遍一遍地看。
終於,元載看向崔甫,以眼神示意了一下,表示想要與他握手言和。他已經認輸了,想要收回重審封小勾一案的意見,就維持鄭直齋的原判。
崔甫很冷淡,悶不吭聲。
薛白一直不說話,最後,元載先開口了。
「臣行事不周全,雖看出了此案有不對之處,本該先查明真相再奏報。現吐蕃犯境,朝廷當以戰事為重,臨陣恐不宜質問大將。」
說罷,他俯身請罪,把說話的機會留給了崔甫。
崔甫可以說鄭直齋其實是明察秋毫,早已查出了真相,但考慮到西北戰事,沒有追咎於郭,而是把幫凶先繩之以法,是個能臣。
如此一來,這件事就能體面地收場了。元載認栽、崔甫勝了一局,而太子則樹立了威望。
然而,崔甫竟是先請罪了。
「臣任御史中丞,有失察之罪,請殿下責罰。」
薛白道:「御史台短短數月審理了上千樁大小案子,我用人沒有多做多錯的道理,鄭直齋遞交的文書確實也看不出端倪。但,你確實該想想,如何杜絕冤案、錯案。」
「臣銘記於心。」
「這案子,你以為該如何辦?」
崔甫目露堅定,道:「臣請遣監察御史至郭軍中巡查,找出真兇,以示朝廷法度嚴明;縣縣令鄭直齋辦案不嚴謹,冤殺封小勾,當罷官。」
元載吃了一驚,眼珠轉動着,分析崔甫為何要這麼說。
他能理解壁虎斷尾卻理解不了崔甫犧牲一個心腹官員、損失威望,目的卻是與郭子儀的兒子硬碰硬,這是損人不利己的。
如此想來,那崔甫這麼說,便是在說反話,逼他認輸了。
「不可!」元載遂開口道:「郭有功於國,且當時戰亂不止,人命如草芥。豈可因兩個士卒的過錯時過境遷之後又追咎其罪過?天下人只會認為殿下是在秋後算賬,萬萬不可殿下,臣以為,鄭直齋處置得對。」
「這是大唐的法度,朝廷的威嚴!」
崔甫忽然提高了音量,道:「不論戰亂中死了多少人,十萬、百萬,但凡違背軍律殺一人便是有罪。凡案宗遞到御史台,不論犯案者是誰的兵、誰的兒子一律秉公處置,朝廷法度不需看任何人臉色。今若主動包庇,來日地方軍中人人效仿,便是社稷禍亂之根源!」
元載眯了眯眼,愈發警惕崔甫的陰謀。
「好。」
薛白卻已贊了一聲,道:「便依崔中丞之意辦吧。」
「喏。」
元載此時才愣了愣意識到他們是來真的。
只看這件事,他成功罷免了鄭直齋,似乎是贏了崔甫。可他卻覺得自己這次輸了,輸得一塌糊塗。
~~
出了丹鳳門,身後巍峨的大明宮漸遠。元載與崔甫難得並行,說了幾句話。
「沽名釣譽。」
元載譏嘲了一聲道:「崔中丞為了自己的名氣,破壞西北戰局,後果你擔得起嗎?」
崔甫道:「這是風骨,卑鄙之人自然不會懂。」
「我與你談國家大事,你出言羞辱於我,這便是你們七家十姓、名門望族的風骨?」
「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崔甫道,「我為社稷安定深謀遠慮,所作所為,你不能理解,錯不在你。井之蛙出跳梁乎井幹之上,入休乎缺之崖,安知東海之大。」
元載冷笑,道:「國事便敗在你等兼併田畝者之手,深謀遠慮?我為社稷做實務,功在千秋萬古,豈是你等庇護於父祖之門蔭之下的小兒可比的。」
兩人道不同不相為謀,越對話越失涵養,乾脆各自冷哼一聲,掉頭而去。
~~
州。
天還未出伏,艷陽高照,照在黃土之上,官道上揚起的塵土像是帶着逼人的暑氣。
道路兩邊的麥子快要成熟,隨處可見有士卒們赤着上身在麥地里搶收。這是郭子儀坐鎮西陲,實施軍屯的結果。
吐蕃大軍將至,到處都瀰漫着緊張感。
忽然,馬蹄聲從遠處襲卷而來,十餘騎士哈哈大笑着奔過,與此同時也有尖叫聲與哭聲傳來。
有收麥的士卒抬起頭看去,見那些騎士的馬背上或橫放着一些女子,或掛着一袋袋乾糧。
「啖狗腸,他們好生瀟灑,倒留阿爺在此割麥。」
「那些是誰的兵?郭元帥來了以來,軍中許久沒見到有人敢犯紀了。」
「郭元帥待將士們寬仁,偏有些不識抬舉的敗壞他的威名。我以前在李元帥麾下從軍,李元帥治軍才叫嚴苛。」
士卒們說着話,又埋下頭繼續操勞。
過了一會,道路邊有數人驅馬趕來,為首的是個三十多歲的方臉男子,頗有威儀。
此人便是御史台派來的監察御史,名叫韓。
韓是相門子,他父親是開元年間的宰相韓休。
他門蔭入仕,琴棋書畫都很精通,結交的都是名士,再加上名聲好、才華高,雖然出仕以來因父母過世先後有六七年都在守孝,卻還是很快就遷為了監察御史。
此番到州來查案,旁人都害怕得罪郭子儀,唯有韓主動請命,並在面見薛白時說出「臣欲保全郭公之名望,又何懼得罪他?」
可見他很清楚辦這個差事要把握好分寸。
緊趕慢趕,他終於在天黑之前,趕到了郭子儀的大營。
軍中守衛查看了他的官符,將柵欄門緩緩打開,卻是厲聲喝令道:「下馬!」
韓不敢怠慢,翻身下馬,牽馬而行,道:「還請軍士領我去見郭元帥。」
「請吧。御史也莫嫌我等粗魯,實在是今日營中嚴禁無故縱馬。」
韓問道:「營中縱馬,需有軍令。為何是『今日』嚴禁,平常便不嚴禁嗎?」
之所以如此問,因他此來的差事就是要懲治軍中士卒,自是要試探郭子儀對軍律的態度。
他也聽說過,不少在郭子儀、李光弼軍中都待過的將領常常抱怨李光弼軍紀嚴苛,給人的印象仿佛郭子儀的軍律就較為鬆散。但這事是對比出來的,實情如何,還得他親自看看。
那士卒原本不想說,禁不住韓實在是擅長問話,幾句對話之後還是說了。
「這麼大的軍營,原本騎馬也是無妨,偏是昨日楊將軍縱馬撞死了人。」
「哦?這位楊將軍是何人?」
「楊將軍是元帥夫人的奶媽的兒子,與郎君們都是一起長大的。」
「那此事後來如何了?」
「原本事情不大,但正好被白將軍撞見了,白將軍把楊將軍軍法處置,亂棍打死了。」
韓沒有問是哪位白將軍,因知道如今在州的還有曾隨李光弼守河陽的大將白孝德。
他問道:「後來呢?」
「郭元帥家的郎君們得知了此事,今日剛到元帥帳中哭訴,揚言白將軍驕橫,擅自處死大將,要元帥治他的罪哩。」
韓目露思忖,便打算藉此事看看郭子儀的態度,正好衡量這趟辦差的難度。
營地很大,走了許久,他到了大帳,拜見了郭子儀。
地上擺着個大大的沙盤,郭子儀正蹲在那看着,手裏捧着一把茶葉,時不時放在嘴裏嚼着。他吃的肉多,直接嚼茶葉來解膩提神。
「監察御史韓,見過郭元帥。」
「我知道你。」郭子儀道,「令尊是太上皇的魏徵啊。」
韓休生性耿直,常常直諫時政的得失,開元年間李隆基每次歡宴過度,都會問左右「韓休知否?」話音剛落,勸諫的奏書就到了。
那時旁人問李隆基為何不把韓休驅出朝堂,李隆基倒是懂得說「朕雖瘠,天下肥矣,韓休敷陳治道,多直言,朕用之,為社稷計爾」,然後沒幾年就把韓休罷相了。
此時,韓順着這話便道:「現在我到郭公軍中,也想為郭公直言勸諫。」
「哈哈哈。」郭子儀大笑,撫須道:「好好好,我軍中缺的就是這樣直言不諱之人。」
既然都聊到了這裏,韓便提及了方才聽到的楊將軍縱馬傷人一事。
說到這件事,郭子儀便來氣,道:「讓你見笑了,我已將那些不成器的東西叱退了。」
「聽聞楊將軍久經沙場,為國征戰,犧牲良多。諸位郎君為他痛惜,也是應有之意。」
郭子儀擺擺手,嘆惜道:「我這幾個兒子都是蠢材,白孝德殺伐果斷,他們不懂得讚賞,反而痛惜母之乳母子,都是被深閨婦人養廢了!」
韓見郭子儀是真心痛惜,鬆了一口氣,知道這次的差事已經辦成了一半,但他還是並沒有馬上把案子全盤托出。
在他看來,郭子儀治軍確實不算嚴,換作是李光弼,就不只是把兒子們叱退了,只怕得痛打一頓。
相門之子處事風格就是行事穩妥,他打算先把涉案的兇徒找出來再談,畢竟人未必就是郭的麾下。
出了大帳,走了一段距離,韓忽聽到了馬嘶聲。
卻是十餘騎正在營中騎馬,呼嘯着疾馳而來,從他們身邊掠過,差點還撞到了他。
韓連忙撤了幾步,扭頭看去,盯着那絡繹掠過的身影。
「韓御史莫看了他們今天敢騎,肯定是得到了軍令這是郎君們在與元帥置氣呢。」
「好。」
韓正要收回目光,忽然眯了眯。
夕陽的光線下,他緊緊盯住了一個騎士。
那人臉上有一片疤痕,從右眉連到了臉頰上,正在放肆大笑,與旁邊的駝背同袍有說有笑。
「這些是郭將軍麾下嗎?」韓問道。
「御史怎知道?」
韓沒想到這麼巧,剛到駐紮了上萬人的軍營就遇到他要懲治的人,反而踟躇了起來。
此事要辦不難,難的是辦得漂亮,辦得讓所有人都服氣。
他回想着郭子儀的態度,猶豫了一會,最後問道:「敢問,白將軍的營地在何處?」
html|sitemap|shenma-sitemap|shenma-sitemap-new|sitemap50000|map|map50000
0.0218s 3.8745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