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51年12月25日,芒戈基河三角洲。
三艘東非運輸公司的船隻從蘇伊士港開到了新華灣外海的時候,就被一艘由灣內駛出的交通艇截住,然後三艘船隻匯合了一艘新近下水的笛型運輸船(裝載了大量拓荒物資),直接調頭駛向了新華夏島西部的芒戈基河三角洲地帶。
東岸的大海船根本不敢靠近珊瑚礁密佈的近海,因此,他們在外海碇泊處放下了許多小艇,然後來回駁運,效率低就低點吧,總比船毀人亡要強。這可不是開玩笑,新華夏島在「古代」(也許要追溯到白堊紀)很可能是與非洲大陸連在一起的,這從其西海岸(莫桑比克海峽)的海水深度遠小於東海岸就能看得出來——海水下面到處是淺灘和珊瑚礁,尤其是科摩羅島一帶,那裏可是有科摩羅海底高原之稱的。
從中央大高地上向西注入莫桑比克海峽的諸河及其支流,順着地勢奔騰而下,將整個新華夏西部的石灰岩、砂岩和火山岩的沿海地帶刻蝕成了一條條「走廊」。此外,河水攜帶下的大量泥沙沖積分佈在廣闊的低地區,久而久之之後,陸地戰勝了海洋,原本是大海的地方再次淤平,成為肥沃的沖積平原。
而在這些面積廣闊的沖積平原中,最著名同時也是最大的當屬以馬任加為核心的布瓦納盆地,以及在其南邊的默納伯盆地了——當然,鑑於某個老給東岸人找麻煩的土著王國的因素,新華夏開拓隊隊長史欽傑已經大筆一揮,將此盆地正式定名為大慶盆地,寓意為慶祝必然到來的征討默納伯王國的軍事行動的勝利。
東岸人的四艘大海船此時停泊的芒戈基河三角洲一帶,便是大慶盆地中面積最大、農業條件最好的一個河口三角洲了。同時,這個面積達兩千平方公里以上的沖積平原,同時也是整個新華夏島上屈指可數的幾個三角洲之一。
與此同時,這裏的氣候毫無疑問是炎熱的,降雨量也不甚多。即便是在所謂的雨季(即夏季)。由於北半球的東北信風越過赤道後偏轉向東南,再加上原本位於莫桑比克海峽的低氣壓帶擴張到沿海陸地上,以及中央高地對雨水的截留,這些都使得西部沿海盆地的降水量大為減少。尤其是西南部,由於蒸發作用的強烈,簡直就是半乾旱地帶了。
東岸人由於是第一次開發芒戈基河一帶,因此手頭沒有本地的氣象數據,而棉河港那邊。由於前期工作的疏忽,記錄的溫度、風力、日照以及降水數據也少得可憐,因此關於芒戈基河三角洲的數據就只能靠猜了。
新華夏開拓隊下轄的農業局估計,木倫達瓦河口的年降雨天數應該在60天左右,年降水量為700毫米;而芒戈基河三角洲的數據很可能需要在此基礎上削減三分之一左右,即這裏的年降水量很可能只有450-500毫米左右,且這些雨水都會在一兩個月內集中下完;至於棉河、圖萊爾一帶,年降水量能有三百出頭就不錯了。降水的總體趨勢是越往南就越少,同時氣溫也越涼爽,沿海淺灘、珊瑚島礁也越多。
而對於東岸人即將種植的甘蔗有着重要影響的溫度。這點東岸人都不擔心,因為無論是在芒戈基河三角洲還是南邊的棉河一帶,年積溫一般都在8000攝氏度以上(後世芒戈基河出海口的年平均溫度為24.9℃,絕對最高溫度38.2℃,河流流量最大的一月,為1251立方米/秒;圖萊爾為23.8℃,絕對最高溫度為39.8℃),非常適合甘蔗這種作物的生長。
這個地方其實早就被新華夏開拓隊盯上了,其時間大約在大溪地甘蔗被引種到歸化港植物園的時候,當時史欽傑就派出了由少許探險隊員組成的隊伍。先後乘船數次在此登陸,很是考察了一番此地的各種狀況,最後發現芒戈基河三角洲一帶最適合這種具有重大經濟價值的作物的生長。
如今借着這次戰爭的東風,新華夏開拓隊終於決定在此地設立定居點。然後大力推廣種植甘蔗,必要的話後續還會設立機器榨糖廠、釀酒廠,以提高產品的經濟附加值。這個定居點的規模,說實話還是不小的。按照史欽傑的打算,是將這個定居點建設成東岸人在島上的另一個經濟重鎮,就如同塔城港那樣的煤業重鎮一樣。使其成為開拓隊政府的另一大搖錢樹——很可能還是最賺錢的那一個呢。
總計四艘大海船的登陸行動整整持續了好幾天才結束,一千名因平日裏表現出色而被「大赦」(即獲得自由身份)的波蘭戰俘,加上兩千餘名被史欽傑截留下來的明人移民(山東裁汰下來的僕從軍官兵及其家屬)一起,連劃帶趟地越過了近海的淺水區,然後在河口附近大舉登陸,並插上了一面華夏東岸共和國的旗幟,正式在這裏宣示主權。
雖然整個西部地區乾旱是主基調,枯黃的草原是主色調,但在芒戈基河河口附近,還是分佈着面積廣闊的森林的。與新華港周邊幽暗濃密的森林相比,這個地方的森林較為「明亮」,而這往往也意味着森林裏樹木較為稀疏。
森林裏的樹種以紅樹林常見樹種為多,如分杈棕、拉菲亞樹(酒椰)、東非糖棕、小酸棗、釋迦榕等屬,另外還有大名鼎鼎的猴麵包樹。對於這些樹木,新華夏開拓隊其實是持一種保護態度的。蓋因無數年來,隨着本地土著的無節制砍伐以及不斷冒起的野火,這些明亮森林的面積已經大為減少了。而森林面積的縮小,很容易就會使得這些半乾旱地區的土壤荒漠化,最終使得整個地區的生態環境急劇惡化——這並不是危言聳聽,而是後世馬達加斯加真實發生過的事情,由不得不吸取教訓。
因此,此番前來的四艘大海船中,就有一艘船運來了大約二十萬塊紅磚及少量石灰水泥——也就夠建十套八套東岸標準制式房屋的。先期抵達此地的移民們,將利用這些建築材料修建起一座小磚窯、小石灰窯和小水泥窯,本地石灰岩資源豐富、黏土也不少,正適合發展這些基礎卻又重要無比的建築材料行業。至於這些移民們臨時居住的房屋,那很簡單,有一艘船上就裝滿了新華造船廠等單位歷年造船、造家具積累下來的各種木材邊角料,用來搭建房屋、倉庫、牲畜欄什麼的,再合適不過了。
而關於定居點的選址問題,其實也很講究。現在已經是12月底了,洶湧的河水已經填滿了芒戈基河的河床(在旱季,河床有相當部分面積是裸露在外面的,砂質的河床上長滿了蘆葦和水草),因此這註定了東岸人不能將定居點設在距離河岸太近的地方,以防河水流量突然加大——常有的事,這取決於上游中央高地上的降雨量多寡——而泛濫至兩岸導致受災;再說了,這河兩岸的水泊沼澤地帶也相當不少,蚊蟲孳生繁多,不好好改造的話很容易讓居民們得上瘧疾從而死亡,故定居點的選址還是再向南考慮一下為妙。
基於這種考慮,主持本地拓荒工作的農業部官員麥金利(前愛爾蘭逃奴夏爾.麥金萊,108藥酒的發明者之一,現海軍上士麥金萊的兄長)決定將定居點設置在距離後世穆龍貝不遠的地方。這裏的土地較為乾燥,不會孳生什麼蚊蟲,但也有一些芒戈基河的小支流,好好改造一番的話還是可以修建成一個人工湖泊的,這可以作為本地居民們的飲用水和生活用水來源——前提是修建一個水處理及供水設施,這在環境惡劣的熱帶地區尤為重要,能有效減少死亡率。
與此同時,這個定居點的名字也已經有了,那就是新萊堡,以給本地這批來自山東萊州府的拓荒者們一些念想(同時芒戈基河也被正式命名為新萊河)。新萊堡唯一的缺憾,大概就是港口條件較差,無法停泊大船了——甚至就連中型船隻都無法停泊,估計也就吃水淺的小型漁船可以進出一下了,且也頗為麻煩。總之,這裏缺乏一切構成港口的必要條件,將來如果甘蔗、糖棕產業大發展,榨糖、釀酒以及其他一些深加工甜品大行其道後,如何將這些具有高附加值的商品運出去銷售,還是一個很令人頭疼的問題呢。
說不得,只能由新華夏開拓隊出面,請求本土允許在新萊堡到棉河之間修建一條沿海鐵路了。反正這裏的地形就是沿海沖積平原,修建鐵路的地理障礙根本不存在,但能用來做優質深水港口的還就只有棉河——圖萊爾一處了,其他地方要麼水淺、要麼密佈珊瑚礁,都不適合建港。相信執委會經過論證後最終應該會同意這個計劃,因為整個大慶盆地區域也就只有這麼一個適合建港的出海口,因此其他地區的溝通還真就只能靠鐵路了,不然根本無法進行快速開發。
12月29日,卸載完畢的四艘笛型船揚帆起航,順着東南信風駛向了新華港(繼續運輸建築材料)。而留在新萊堡的定居者們,在嚇退了一小撮前來窺探的薩卡拉瓦遊牧民後,也甩開了膀子,開始了熱火朝天的定居點建設工作。(未完待續。)
html|sitemap|shenma-sitemap|shenma-sitemap-new|sitemap50000|map|map50000
0.0229s 3.9716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