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魏文魁 第十六章 、管他何人

    荊州這票學問家,估計早就跟學宮某個角落裏候着了,就是不肯先上堂,要等是勛到了,有人來通報了,這才排成一列,大搖大擺地進來——在他們想來,我等成名已久,你是個無名小子,今日聚會學宮之中,我們就是先生啊,你就是學生啊,哪有讓先生等學生的道理?

    是勛心說你們擺架子,不懂禮,老子不能跟你們一般見識——終究外面還有那麼多學生瞧着呢。於是站起身來,拱手相迎。只見來的這二十多人,全都高冠博帶,穿着儒服,無一人着公服,按照名望、年資排成一列(估計跟黃射給是勛瞧的那份名單上的排位相同)一步三晃地就進來了。前面四位大儒——潁容、謝該、宋忠、綦毋闓都是先坐定了,才向站着的是勛拱手行禮,後面那些資格嫩點兒,不敢過於托大,都站着還完禮以後,才按次序坐下。

    傅巽算是陪客,當下逐一給是勛介紹這些儒者。其中是勛就光注意了一下潁榮、謝該(好歹這兩位在《後漢書?儒林傳》裏有列名),以及那位後來投靠東吳的潘濬潘承明。這潘濬在演義上就露了一小臉兒,瞧着跟士仁、麋芳是同一路打醬油的貨色,但在實際歷史上,他在東吳一直做到九卿之一的太常,為人清廉剛正,也算一時的名臣了。相比之下,始終仕蜀的李撰和尹默就徹底是小角色。

    諸人坐定了,有僕役端上來熱水。大傢伙兒全都注目潁容——終究這位是老前輩,得由他先開口才成。就見潁子嚴先生端起杯來。稍稍潤了一下喉嚨。然後慢條斯理地朝是勛拱一拱手:「老夫聽聞是先生為鄭康成的再傳、孫公祐的弟子。不知道治何經典哪?」

    來了,來了,果然還是這一句。

    這一句是勛已經不知道被多少人問過了,剛從樂浪跑中原來的時候,他只能老老實實地回答道:「並無師承,未治經典。」可是後來好歹跟孫乾學了幾個月,就不能再這麼妄自菲薄啦。自己治啥經典呢?說起來,當初剛跟着孫乾的時候。主要向他學習《論語》,後來結婚前又去學了一段時間,請教了一些相關《春秋》和《詩經》的問題。

    「經」這個字眼是不能隨便用的,漢代所謂的「經」僅指「六經」,即《詩》、《書》、《禮》、《樂》、《易》、《春秋》,其中《樂經》已亡佚於秦末戰火之中,所以正經能夠研究的也只剩下「五經」而已——《論語》是不包括在內的。所以面對潁容的問話,是勛有兩種回答方法,一就是在比較熟的《詩經》和《春秋》裏挑一個,二是早就打算好的。照抄演義上諸葛亮罵嚴畯的話——

    「尋章摘句,世之腐儒也。何能興邦立事?且古耕莘伊尹,釣渭子牙,張良、陳平之流,鄧禹、耿弇之輩,皆有匡扶宇宙之才,未審其生平治何經典。豈亦效書生,區區於筆硯之間,數黑論黃,舞文弄墨而已乎?」

    但是他正一肚子火呢——你們竟敢在老子面前擺架子,身為儒者而如此無禮——就覺得這大招雖能卻敵,卻也顯得自己學問不足,故意規避問題。終究在外面圍觀的全是些學生,就不是啥黃蓋之流的武將,一開篇就講安邦定國的大道理,學生們未必聽得懂。所以乾脆一梗脖子,傲然答道:「不敢雲治,然『五經』皆在胸中,《三統》、《九章》、《論語》、《孟子》,亦熟習也。」哼,老子其實啥都會,你們想問什麼吧?!

    宋忠聞言,忍不住「哧」的一聲:「閣下好大的口氣。但通一經,可舉博士,安有敢妄言熟習『五經』者耶?」

    是勛當即反駁道:「所謂經者,常也,有五常之道,故曰『五經』。《春秋》仁、《書》義、《禮》禮、《易》智、《詩》信。人情有五性,懷五常,乃成其德,安有執其一端,五性不全,而能名為儒者乎?」

    他這句話也不是原創,前半截來源於《白虎通義》,那是當年漢章帝召集群儒於白虎觀論「五經」異同,完了讓班固綜合研究成果,編纂而成的書。不過原文是說「《樂》仁」,考慮到《樂經》已佚,所以就給篡改成《春秋》了。

    他這是故意露破綻給人抓,果然,綦毋闓一腳踩進了陷阱,當即質問:「《春秋》所言,尊王之大義也,所述亂世,安求其『仁』?」

    是勛冷笑道:「《禮》云:『上下相親謂之仁。』所謂尊王者,即下親其上也,齊桓、晉文尊王攘夷,豈非仁乎?難道閣下以為,尊王非仁乎?」他這是徹底的詭辯,當然駁不倒對方,只不過想趁這個機會轉移話題而已。於是轉向潁容和謝該:「勛聞子嚴先生、文儀先生並研《左氏》,都有宏作,惜乎未能得見。倒要請問,所謂『鄭伯克段於鄢』,《左氏》稱段為『共叔』,何也?」


    是勛心說你們這一票學界泰斗、博士、博士後啥的,攢一塊兒難為我一個研究生還沒畢業的後輩,你們就不覺得羞恥嗎?今天又不是答辯,又不是考試,與其讓你們問我,不如老子來問你們。經義多岐,想要答對了你們所有的問題,實在難如登天哪,可倘若倒過來呢?你們也未必就全都明戲啊。

    潁容和謝該都是研究《春秋左氏傳》也即後世被稱為《左傳》的專家,潁容寫過《春秋左氏條例》,謝該寫過《左氏謝氏釋》,而是勛名義上的師祖鄭玄也通《左氏》,所以他覺得這幾位肯定會出相關的題目來考驗自己。不如老子轉守為攻,先拿《左氏》來難為你們吧。

    鄭莊公的兄弟段,為什麼《左傳》上會寫作「共叔段」?這個「共」是啥意思呢?歷來就有兩派不同的解釋,一出賈逵、服虔。說是諡號。一出後來的杜預。說段最後流亡到共地,所以才稱其為「共叔」,但是全都無法徹底地自圓其說。於是是勛就提出這個問題來了,不管你們怎麼回答,老子全都能駁——答題困難,出題難為人可就簡單多了。

    果然宋忠搶先回答:「為諡也。」這是當時的正解。

    是勛撇一撇嘴:「《諡法》云:『敬長事上為共。』而段叛其兄而背其君,可言敬長乎?可言事上乎?段既死,則諡出於莊公。莊公安肯諱其弟之過,而予以美諡?即便欲與美諡,亦當選以別字,故以『共』字諡之,難道是為了獎掖他為弟不悌的惡行嗎?」

    宋忠啞口無言,他的弟子李撰趕緊站起來幫老師彌縫:「既非諡,料因段敗躥於共,故名為『共叔』也。」

    是勛輕哼一聲:「此所謂膠柱鼓瑟,望文生義者也——桓公十年,虞公出奔共池。何不名為『共公』?」逃到哪兒就以哪兒為名、為氏?真要這麼簡單,還用你們這票經學家幹嘛啊?

    古人的稱號很複雜。很多只是來源於已經失傳的習慣,就不可能有一個統一的標準,再加上記錄者的疏忽、曲筆,以及傳抄者的訛誤,那些經典中的怪問題就多得俯拾即是。問題是大多數儒生都把「五經」也好,《左氏》等「經傳」也罷,都當作聖人或者先賢之言,除非有版本方面的異同可以對照,否則是不敢有絲毫的懷疑啊,無論說得通說不通的,全都要死摳或者生編造其中的「微言大義」出來。

    當然啦,經學不是光摳字眼兒,經學家也不全是腐儒,比方說鄭玄。但這類真有見識,能挖掘經典的內在思想而不惑於文辭的大家就少之又少,而至於王充之類認為聖人也會說錯話的傢伙,則立刻就會被人圍毆,直接踩成異端。

    是勛把自動跳出來找虐的李撰給駁了,然後他就覺得對方必得反問啊:「這也不對,那也不對,那你覺得正解是啥?」說實話哪有啥正解,就是知道沒有正解他才敢問哪。正琢磨着該怎麼糊弄過去呢,還是趕緊再出一題呢?就見宋忠一捋鬍鬚,搶先問道:

    「卿既治《春秋》而讀《左氏》,請教,宣公二年言及叔牂,鄭司農(鄭眾)謂是羊斟,賈景伯(賈逵)謂是宋守門大夫,何者為是?」

    是勛聽了這問題就愣在當場。當然不是說這問題有多深奧,有多難解,而是……我靠你丫轉折也太生硬了吧?我剛把你跟你的弟子給問倒了,你們也不服個軟,也不反問我正確答案,竟然連哈哈都不打一個,直接就換個八杆子打不着的題目反問回來!這就是所謂儒者嗎?咱不帶這樣沒下限的啊……

    他跟這兒發愣,眼瞧着宋忠的表情就挺得意。是勛更怒了,乾脆一擺手:「兩者皆非!」這回換宋忠愣住了,旁邊謝該拱手問道:「願聞其詳。」是勛就說啦:「若以鄭司農所言,叔牂即為羊斟,則斟前有語:『今日之事,我為政。』是坑害華元明矣,安得再敢砌詞以辯?若以賈景伯所言,則華元倘在城外,自然對話者為守門大夫,既已入城,其誰不可與言歟?」

    一般認為,鄭眾的解釋有誤,賈逵的解釋正確,然而是勛偏要語出驚人,說他們倆全都錯了。謝該聽了這話就不禁愕然啊,追問道:「然則叔牂為何人也?」是勛一撇嘴,站起身來:「管他何人!」(未完待續請搜索飄天文學,小說更好更新更快!

    ps:昨兒也不知道哪兒來了位曹彰先生(操zhang199),一口氣給賞了五張評價票和一張催更票,在此多謝了。但是催更票我不明白啊,一張票是不是三千字就夠了?我照原樣一日一更應該就行了吧?那就好,那就好,就這麼的吧,拜託別給兩張以上,我存稿實在不多了……



第十六章 、管他何人  
相關:  勒胡馬  殷墟  洗烽錄  三國外志  龍戰野    帶着農場混異界  冒牌女科學家  養鬼為禍  奧特時空傳奇  
(快捷鍵←)上一章 ↓返回最新章節↓ 下一章 (快捷鍵→)
 
版權聲明: 好書友漢魏文魁第十六章 、管他何人所有小說、電子書均由會員發表或從網絡轉載,如果您發現有任何侵犯您版權的情況,請立即和我們聯繫,我們會及時作相關處理,聯繫郵箱請見首頁底部。
最新小說地圖
搜"漢魏文魁"
360搜"漢魏文魁"

html|sitemap|shenma-sitemap|shenma-sitemap-new|sitemap50000|map|map50000

0.0214s 3.9328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