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魏文魁 第十二章 白地將軍

    純文字在線閱讀本站域名手機同步閱讀請訪問

    兵貴神速,是勛不敢在昌黎城內久歇,第二日便率軍渡過了渝水也就是大凌河。復放下舟船,讓才攻取了賓徒、徒河二縣的于禁也自下游得渡。隨即兩軍合圍無慮,一鼓而下,再攻險瀆,因為糧草運輸得慢了一拍,被迫多耽擱了數日。等殺到大遼水畔,是勛估算,遼東軍應當已經在對岸列下營壘,準備決戰了吧?

    險瀆城東南方向約百里外,正當大遼水東岸,有一縣城,數十年後,卑衍、楊祚即拒此以敵司馬仲達也,那地方叫做遼隧。遼東軍若想據大遼水以敵是勛,肯定會把大本營設置在遼隧城中啊,然而奇怪的是,遣軍中勇士泅渡往探,卻說遼隧縣城四門大開,十室九空,不但無兵守備,就連老百姓都跑得差不多了。

    是勛說不上料敵如神,但此番征遼之役,他籌劃已久,又有諸葛孔明等智謀之士襄助,基本上戰略佈局、調動的各種可能變化,都已做過預案,輕易嚇不着他了。然而遼隧已空的消息傳來,卻實在大出是勛意料之外——遼東軍收縮了?連大遼河都不守了?不能啊——再探,再探!

    後來司馬懿征伐遼東,魏明帝在臨行之前問他,估算公孫淵將會如何應對啊?司馬懿就說了:「棄城預走,上計也;據遼水以拒大軍,次計也;坐守襄平,此成擒耳。」司馬懿說的上計,其實那根本不能算計,只是說公孫淵應當認清形勢,及早逃跑——司馬懿就怕公孫淵逃入蠻荒之間,跟他打游擊戰。那他百日破敵的計算就要泡湯。可是如今是勛不怕,終究公孫家還不到公孫淵時代,三世以鎮遼東,公孫度剛死,公孫康才即位。本來就人心不穩呢,真要一跑,你還奢望能捲土重來嗎?

    所以是勛覺得,司馬懿所說的「次計」,才是遼東方面最可能拿得出手的對策,即沿大遼水設防。重重堵截,希望幽州軍糧盡而退。「坐守襄平,此成擒耳」,真要龜縮回襄平城內,那就死定了呀。敵人有那麼傻嗎?不對,其中必有圈套!

    所以他不敢遽渡大遼水,只是一撥撥地派出哨探去偵察對岸形勢。正當此際,許都忽有急報傳來,是勛展開來一瞧,不禁微笑道:「『白地將軍』來矣。」

    所謂「白地將軍」,就是指的夏侯淵。其實他這外號此時還並沒有,是勛是根據後世記載。隨口說出來而已——反正小聲地自言自語,也不會有誰聽見。要說這個外號,其實挺冤枉的。後世往往解為「白痴將軍」,說夏侯淵一勇之夫,壓根兒就不會用兵——別人說他或許是污衊,那可是曹操親筆錄下的,還能有假嗎?

    對於這種說法,是勛是不大相信的。他前一世就挺佩服這位夏侯妙才將軍。此人進軍如風,平隴上、滅宋建、敗韓遂。仗打得不知道有多漂亮,怎麼可能不會用兵?曹操不也誇他「虎步關右。所向無前」,還說自己都不如夏侯淵嗎?怎麼一轉眼就變成白痴將軍了呢?

    有人說,那是曹操為了撇清漢中戰敗的責任,所以故意讓夏侯淵背黑鍋。這種說法最是無稽,完全經不起推敲。原文開頭就是「夏侯淵今月賊燒卻鹿角」如何如何,說明那時候夏侯淵仍為漢中主將,曹操還沒到呢,更沒有退,他有必要把自己身上原本就不存在的黑鍋往部下頭上扣嗎?再說了,當時戰死的除了夏侯淵以外,還有一個益州刺史趙顒,真要有人背黑鍋,那位不是更合適嗎?幹嘛要故意往自家親戚還是愛將、重將身上潑髒水?

    曹操慨嘆、惋惜夏侯淵只知進而不知退,向來衝鋒在前,不顧自身安危,因而最終敗歿,那是有的。《三國志》上就記載,說曹操經常勸誡夏侯淵:「為將當有怯弱時,不可但恃勇也。將當以勇為本,行之以智計;但知任勇,一匹夫敵耳。」按照語法來判斷,不應該是說夏侯淵為「匹夫」,否則「敵」字便成衍文,應該是說他再這麼搞下去,終將為匹夫所殺——就跟孫策似的。

    拉回來再說「白地將軍」,倘若是形容夏侯淵到處燒殺搶掠,所至盡成白地,猶有可說——曹軍的軍紀,放在這年月算不錯的啦,可擱後世看起來,也比土匪好得有限,只是夏侯淵絕非最差的那一個——「白地」而解為「白痴」、無能,這沒有講兒啊。除非是當時俚語,甚至是胡語的音譯——因為夏侯淵麾下就有不少外族的騎兵——只是是勛穿越到此世以後,從來也沒有聽過有類似說法。

    那麼只有一種可能性,便是書中誤記,要麼「白地將軍」其實是別的幾個字,傳抄過程中有所錯訛,要麼整段《軍策令》都是西貝貨。是勛前一世就研究過了,這段記錄初見於《太平御覽》,那是宋朝時候的類書,啥都收錄,中間隔着將近一千年呢,真能信嗎?為啥《三國志》或其它魏晉時期的著作中不見存錄?

    是勛本人是挺看重夏侯淵的,尤其兩人也曾多次搭夥,比如說西鎮關中。在是勛看起來,這位妙才將軍打仗確實很猛,跟整軍雖嚴,用兵卻多少有點兒拖泥帶水的于禁絕然不同。後世往往有種誤解,認為象呂布、夏侯淵之類的猛將,全是莽夫,而毫無用兵之才,然而這終究不是上古荒蠻光注重個人武力的時代啦,完全沒腦筋的人真能為將?還能夠縱橫天下?這票猛將跟曹操比,自然差得多了,要跟是勛比,哪怕是勛腦袋瓜比荀彧還好使,你讓他帶兵跟對方正面磕一架試試?死定了啊!


    所以說,夏侯淵還是挺能用兵的,當然他也不是沒有弱點,正如曹操所言,過於仗恃武勇了,完全不怕以寡敵眾。碰上危機不是暫且退避另找翻盤機會,而是一定要死拚個勝利出來。是勛一開始也想勸勸夏侯淵的,但是後來一琢磨,在原本的歷史上,連曹操都沒能把他這牛脾氣給改過來。我算老幾啊?罷了,不費這唾沫星子了。

    不過是勛此番出兵,最憂慮的就是身邊並無大將,也就個郭淮還湊合,可惜年紀太輕,在軍中也沒有足夠的威望。真要碰上敵軍列圓了跟你死磕。戰術細微之處一個不慎就可能滿盤皆輸啊。天幸曹操派了夏侯淵過來,這回是勛踏實了——那我也不着急渡河啦,先探查清楚了再徐徐而前,最好等妙才抵達了,再跟遼東軍主力迎面撞上。

    那麼。遼東軍是真的收縮防線了嗎?

    話說那韓耀在「逃」歸襄平的途中,就一直琢磨,該怎麼取信於遼東上層,騙得他們的信用,從而完成是勛派他為間的使命呢?光提前日助守昌黎的「妙計」是不夠的,還得有足夠拿得出手的禦敵之策出來。這人腦筋挺快,可謂「十步一計」——雖然大多無用——想來想去,終於被他給編出一套還算靠譜的說辭出來了。

    於是等見了陽儀。他先誇大幽州軍的實力,繼而話鋒一轉,說:「陽公若能聽我。耀觀十萬大軍,不過螻蟻,是勛宏輔,亦草芥耳!」

    韓耀祖籍遼東,遷居豫章,可能是混了南方人的血脈。就此北人而南相,長得瘦瘦小小。挺直了腰才剛到陽儀的肩膀。但他相貌還算清癯,更善於擺架子。風儀不說一時無兩,在遼東這種半文化沙漠的地方,瞧上去也挺學問,挺有派的。所以初入幽州軍營的時候,一句「君侯不欲得平州耶?何如此待智謀之士?」就唬得是勛親解其縛,要仔細聆聽他究竟說些什麼。

    當然啦,聽過以後才知道,這就一徹底的驢糞蛋子表面光。

    如今在陽儀面前也是如此,陽公量不通軍事,光聽韓耀說鑿船之計,似頗有理,惜乎韓忠不用,正在慨嘆鬱悶呢,韓耀又擺出一副「天下英雄皆在我彀中耳」的名士狂態,他當即就迷糊了,也不顧自己身份尊貴,趕緊恭聆妙策:「先生教我。」

    韓耀一瞧對方似乎已經上鈎,不禁暗喜,當然表面上還是一片雲淡風清,將手輕擺,緩緩說道:「吾來時見途中兵馬調動,想乃前赴大遼水,欲因之而拒敵也。然遼水非比江河,又非汛期,其西多密林,乃伐巨木而以索縛之,即可渡也。自遼陽下入海,三百餘里,敵皆可行,而我兵分則力弱,兵合則難御也……」

    這一番話是經過深思熟慮的,說得倒也挺有道理。韓耀說了,大遼水從遼陽(非後世之遼陽市,而在遼中縣境內)一直到大海,這一段三百多里地,兩岸都是沖積平原,而毫無丘陵、險要,幽州軍可以任擇一處或多處,即便無船,砍點兒大木頭綁成筏子也可以橫渡,你可該怎麼堵啊?

    當然啦,遼東軍先期抵達大遼水東岸,自然有時間佈設營壘,爭取拒敵於水面之上,但這樣分散的防禦態勢,對付一兩倍的敵軍還則罷了,韓耀一開口就說幽州軍足有十萬,陽儀雖然不通軍事,也忍不住就會心生疑慮啊——咱原本的計劃究竟行不行呢?是不是有點兒紙上談兵啊?

    其實遼隧這個據點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它正好位於大遼水和小遼水的交匯處,敵軍若從南方橫渡,距離襄平較遠,遼隧的兵馬足夠及時封堵,若從北方橫渡,則必被包夾在兩河之間的狹道上,易被擊破。不過這優勢只是相對而言的,還得看對方究竟怎麼用兵——後來司馬懿就是繞到大遼水上游,從而得渡,遼隧的守兵沒能防住,只好一路猛追,最後退到襄平附近的首山,被魏軍一鼓擊破。是勛所部幽州兵,當然沒有平行時空中司馬仲達千里迢迢帶出來的曹魏中央軍精銳,但問題是勛可以作此對比,陽儀可沒處比去啊。

    所以陽儀越琢磨,越覺得原本的計劃有漏洞——那可該怎麼辦才好呢?莫可奈何,只得虔心求教於面前這位韓先生吧。(未完待續)

    ps:或許會有朋友認為此章大量注水,但最近在網上看了一些帖子,實在為妙才鳴不平,忍不住寫了那麼一大段,還請讀者朋友們理解我的心情,請多原諒。

    ...



  
相關:  勒胡馬  殷墟  洗烽錄  三國外志  龍戰野    武逆焚天  帶着農場混異界  櫻花之國上的世界末日  神級修煉系統  奧特時空傳奇  
(快捷鍵←)上一章 ↓返回最新章節↓ 下一章 (快捷鍵→)
 
版權聲明: 好書友漢魏文魁第十二章 白地將軍所有小說、電子書均由會員發表或從網絡轉載,如果您發現有任何侵犯您版權的情況,請立即和我們聯繫,我們會及時作相關處理,聯繫郵箱請見首頁底部。
最新小說地圖
搜"漢魏文魁"
360搜"漢魏文魁"

html|sitemap|shenma-sitemap|shenma-sitemap-new|sitemap50000|map|map50000

0.0204s 3.9275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