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本人是豫南土着,家鄉是北國江南,江南北國之處。
寫年代文,一方面是為賺一些碎銀貼補家用,另一方面就是出於農家子弟的情感使然,最初定稿時,是準備將主角的身份設定為地地道道的農家子。
通過辛勤打拼,躋身城市職工。
但一聯想起真實農村的景象,又覺得實在難似登天,只得作罷。
想推心置腹的將寫年代文的一些感觸,說與大家,權且做個雜文,以慰先輩。
以下內容皆為客觀陳述,外祖父,祖父口述,余增補筆錄。
無意虛空杜撰,損害同胞同舟共濟,共襄盛典之感情……
太祖治民時,六十年代中葉。
工農分戶籍,非農戶口憑糧本各色票據定額到糧站領米,或者是換取所需副食百貨,按行政和工人兩種身份,不同等級標準領取工資。
八級工普遍工資可達百元之巨,三級工穩定在三十元左右,市面豬肉價格,2毛5分上下,只有災荒年月,鴿子市里價格會拔高許多。
但尋常年歲里,偶爾下頓館子,打打牙祭不是難題。
在此背景下,絕大多數非農戶口談不上多富裕,卻也殷實,至少吃肉穿衣不是難題,像那時候同陣營援助的伊拉克蜜棗,古巴糖,等都被這個階層當了零嘴。
結婚則流行「幾條腿」,即桌椅板凳、櫥櫃等家具的多寡,70年代往後,才流行三轉一響,礦石收音機,大槓自行車,上海牌大鋼表,以及蜜蜂牌縫紉機等。
婚嫁喪娶工廠一應包圓,大多是工人之間內部消化,即一個蘿蔔一個坑,魚蝦各找,組成雙職工家庭等。
鮮少婚配農村戶口,依據政策,非農戶口婚配農村戶口者,所生子女皆為農村戶口,而農村戶口不享受定額糧食,非農免費醫療等待遇。
所以只有一些頗有姿色,美得不可方艷的人機緣巧合下能嫁到城裏,絕大多數農村姑娘為了進城跨越階層,甚至嫁給殘障人士……
房屋雖不許買賣但可免費分配,非重大事故,廠長書記不得無故開除工人廠籍,堪稱有恃無恐的鐵飯碗。
購物消費,大多是在國營百貨商店,以及各色供銷社內。
採購員、炊事員、放映員、廣播員、工廠工人、供銷社職工、汽車師傅、甚至是飯館服務員待遇頗豐。
各處餐館皆懸掛「不得隨意打罵顧客!」等警示標語,然而勸誡無效,形同虛設,被打食客仍不勝其數。
更關鍵的是,這些鐵飯碗還盛行頂班制,老子退休兒勝任,認真詮釋什麼叫一碗傳三代,人走碗還在。
各大工廠自有一套班子,保衛科、附屬醫院、附屬小學、甚至是俱樂部都是內部專享,違法亂紀,公安不得隨便抓人,自有保衛科處置。
教育方面,城市戶口初中畢業可選考高中抑或報考中專,高中可考大學進而深造,中專學費全免,享受財政津貼,畢業包分配國營企業,不乏辦事員編制起步者。
農村戶口則是另一番風景,地里刨食,日夜辛勤勞作只能記一些微薄的工分,至於本村產出糧食,全部打包拉走,人吃馬嚼皆由外地調配,大多是一些地瓜干,馬鈴薯,棒子麵之類。
時運不濟,碰上連年陰雨的潮濕天,拉來的地瓜干、馬鈴薯全部發霉長芽,以至於外祖父那一輩的人,談地瓜干色變。
災荒年歲里,便去揭較為柔嫩的樹皮舂磨成粉,跟撅來的野草攪拌成糊,囫圇吞棗的下肚,咽的時候必須要迅速,以免苦味反芻上來。
三年災害時,出現「人吃人,狗吃狗,老鼠餓着啃磚頭」的鬼域世界。
年歲好時,臨到年關,才敢用這些工分向生產隊換一些大豆,磨成豆腐過過嘴癮,祖父講的一則故事讓我記憶猶新。
當時曾祖父在馬廄里飼養牲畜,牛馬騾子等,集體財產自是小心伺候,在機械化尚未普及的當時,畜力就是最好的莊稼把式,人餓死,牛都不能餓死,曾祖父不敢怠慢,萬分小心。
恰巧家裏有個親戚任生產隊長趕上晉升,第二天鄉里要來人考察,公社裏又人人面有菜色,餓的像泡水饅頭一樣全身浮腫,哪有像樣的糧食招待伺候?
於是弔詭的一幕出現了,曾祖父半夜起來餵草時,那頭精心伺候的耕牛還生龍活虎的甩着尾巴驅趕蚊蟲。
次日天擦亮,曾祖父拿叉子餵牛時,驚愕發現,這頭立下赫赫戰功的耕牛似乎為了感激公社養育之親,無以為報,只能貼心的連夜病倒,被庖丁解牛一般迅速宰殺乾淨了。
等曾祖父再見到這頭牛時,已經只剩下森森白骨,沒一點肉絲。
在公社食堂里,被幾個關係戶下鍋煮湯喝了。
沒蔥姜蒜,只有一些苦唧唧的鹽巴,飄着些不知道是血水還是油的沫子。
雖然心裏難過,但曾祖父仍舊是含淚連喝幾大碗,撐的肚圓……
衣則貧瘠到聞者落淚,一家幾人,愣是湊不出來一套合身的衣服。補丁綴補丁都是奢求,幾個人共穿一雙鞋一套衣服。
苦寒臘月,有人出去辦事才會穿衣,剩下沒衣服的人只能蜷縮在稻草被子裏。
所以那時候是不流行隨意串門的,即使是走親訪友,也要提前告知,好方便鄰居之間互相湊衣服。
住毋需多言,土坯房子,電影隱入塵煙一般的做法。找上幾個相識的本家,挑個陽光明媚的日子掘土壘房,上面鋪層稻草秸稈,外面下大雨,屋裏下中雨,人人背上都有褥瘡。
行,這是奢求了。沒介紹信寸步難行,舉步維艱,農村戶口由於只有工分沒有薪酬的原因,所以出趟遠門,都是習慣性的背上乾糧,或者是拿糧食換些糧票。
改變階層的教育方面,中專是沒有資格的,雷區太多,為求謹慎,可自行搜索。
臨末,徭役賦稅方面是不可或缺的,每年義務參與修渠鋪路,築道挖淤,標誌性建築「某某渠」便是無數豫南農民同志襄助開鑿的,絕大多數徭役,自帶乾糧,不求回報,只求奉獻……
承包責任制後,能分戶單幹了,公糧照交不誤,農業稅徵收到千禧年初,「踢斛」那是屢見不鮮,結結實實一腳,要多補交十幾斤糧食,堪稱農民陰影。
不能細寫,細則不忍卒讀……
喜歡四合院:力推淮茹,丞相甘拜下風
html|sitemap|shenma-sitemap|shenma-sitemap-new|sitemap50000|map|map50000
0.0184s 4.0697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