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學乃是在極微觀的層面,將物質進行重新構建,說是功參造化也不為過。」
「於生活與生產實踐而言,則是經過一系列化學反應,獲得我們期望的目標產物。嗯,劉氫此次的橡膠改性實驗十分成功,可成一篇丹論,來,我們一起祝賀她!」
這是日常小型道會,蒲團首座的劉學勤帶頭,斯峰弟子們一起熱烈鼓掌。向來活潑的劉氫,此時反倒有些扭捏起來。
她那日突發靈感,在進行天然橡膠硫化實驗時,除了例行添加硫磺粉,還額外加了碳粉。
進行了上百種不同組分的配比實驗後,意外得到了一塊黑黢黢的硬橡膠塊。
經過彈性、應力、穿刺等系列測試,大家一致認可,這種新型橡膠是製造外胎的理想材料。
這算是個好消息,可是看到面前七名弟子,劉學勤心中還是忍不住一聲嘆息。
「狄道這邊人才太少了啊!」
這麼多年下來,斯峰內門只有七人。音峰強一點兒,攏共十人,可塞峰卻只有二人。
最近三年,培訓班攤子鋪開,受訓學生每期都在兩百人以上,今年更是突破了三百之數。
這可是劉學勤將受訓年齡調到十二歲以下的情況。
能夠上內門入選分數線的,差不多每期有四到六人的樣子。
但這些孩子大多家境殷實,且多已受過啟蒙教育。臨到要去道場求學,家長往往反悔。
真能來山裏的,不過兩三人而已。
「得想法子加快傳教的速度才行。」
楊莊石炭場已在掌控,啟動哈拉溝鐵廠的時機已經成熟。
但在煉鐵之前,劉學勤決定先建個小型煉焦廠。
這樁生意原本可以放給楊莊,考慮到這行污染實在太大,劉學勤還是決定抓在道場手裏。
想起非洲老百姓家家戶戶露天堆煤煉焦的壯觀場面,劉學勤不敢想,真放下去,這屁大點兒生意得把狄道糟踐成啥樣。
「所以選址可在有山水的高處,洗煤廢水導流到上下兩級沉降池子,待水質澄清後直接排走,淤泥還可以用來堆肥。」
斯峰大弟子曹硼在師尊提出建煉焦廠的提議後,首先提出方案。
看着這位與自己同歲的弟子,劉學勤讚賞地點點頭。
「根據我們以前做的石炭乾餾實驗,煉焦尾氣中還含有煤焦油,煤氣等物,請問需不需要回收利用呢?」
周鐵等幾個師兄已經學到【有機化學】的內容,對煉焦的原理一點就透,故而發問道。
「不要來問我,我把飯做熟了還得餵你是吧?」
「是,弟子知錯。」
被師尊當面挖苦,周鐵慚愧的滿臉通紅。
其他弟子原本躍躍欲試的,此刻都閉上了嘴。
劉學勤也很無奈,苗子都是好苗子,可他們中最多也只是前世高中水平,指望他們從原理到工業設計,甚至連裝備和應用這些全搞出來,是有些強人所難了。
「好吧,加個冷凝器就能把煤焦油分離出來,按照年產一千噸焦炭的設計規模,副產煤焦油約千斤上下,可以回收下來,以後再做進一步精煉。」
「至於煤氣等物,一是量不大,二則關乎生產安全,就排放掉吧。」
「還有一點,煉焦的粉塵,為防止落在自家頭上,你們還要把風向考慮在內。」
這種時候,劉學勤只好將自己的思路和盤托出。
好在沒什麼太難的東西,大家一聽就會了。
接下來是選址和設計圖紙這些工作,內門自會去找外門弟子協作,劉學勤只是把關就行,不需親力親為。
趁這段時間,劉學勤完成了兩本經書的修訂:
【塞音本經精修集注】與【塞音外丹總論】。
前者是在楊壁公之於眾的那版基礎上作了精修,並且加上了塞音老仙親自做的註解。
後者則是老仙親自所作,旨在用數學、物理、化學等科目解釋自然現象,比如日照、降雨、雷電等的基本原理。
由於他在大明沒學過文化,所以寫作大都是半文不白的,例如:
「我用絲綢摩擦玻璃,則玻璃有了電,何以驗之?同相電則互斥,異相電則互吸,譬如磁石。彼用兩塊帶電玻璃靠近,則可感斥力耳。「
「雷電與之大同小異,蓋以云為絲綢,氣為玻璃,相互摩擦,則生成帶電積雨之雲。兩朵或數朵帶異相電之雲遭遇,則放出電流,是為閃電。」
「不同者,含電量殊異也。」
諸如此類,有立論,有假說,有演繹之法。
比起「將斧頭悄悄放在床下,刀口向下,則這家媳婦一定生男孩。」之類的民間偏方,起碼更容易驗證。
科學之外,劉學勤也夾雜了些養生之法,但他開宗明義指出:
此方世界無有靈氣,生靈縱然有根骨,也無法窺得登仙之路。
同時他又指出,即便不用修仙,人壽並非不可延長,只是這種延長也需要合乎天道。據老仙所知,人壽的極限是兩百歲。
以此方世界有據可查的記載顯示,壽命最長的人也不過百歲。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而由於飢餓、戰亂、瘟疫等因由,很多人連成年都活不到,這是非常令人遺憾的事情。
我的養生法一共三點:一曰衛生,二曰營養,三曰運動。
需要注意的是,任何一項,都需要適度,過猶不及。
這些來自後世的理念,在道場以及劉家堡已經推廣開了。
這時候的人身體素質普遍很好,但衛生習慣太差了,很容易得一些莫名其妙的怪病。
所以劉學勤在山上山下都建了公共澡堂,鼓勵大家多洗手、多洗澡。
用宗教的名義推行這些小事只是等閒,何況洗澡確實令人身心愉悅。
美中不足是這時候太缺油料了,斯峰去年做了一批肥皂,連洗髮水都弄出來了。
但產量實在太少,只夠給內門供應。堡子裏也只有長老級別的人物家裏才能用上這個,算是奢侈品了。
原先劉學勤還想在縣裏推廣油菜和大豆來着,可橡膠草排在前頭。連棉花都沒擴產,其它作物只得往後排。
這就是真實的穿越,想幾個月就造槍造炮,那不可能。
別說槍炮了,劉學勤要把這兩本經書付梓,才發現狄道附近州縣連印刷圖書的書局都沒有。
此時的甘肅幾乎就是文化沙漠,別說文化,就連人口都很少。
全省範圍也就一百多萬人口,這還是經過二十年休養生息,再加上移民的結果。
儘管搞個活字印刷出來對塞音道場不是多難的事,但也不能啥都自己造,問題是這行短期內也形不成產業啊。
最近的書局在五百里外的秦州。
劉學勤突然發現,二十三歲的自己,跑的最遠的地方,不過百里外的渭源縣。
秦州,即後世天水市,絕對算個大城市了。
他決定親自走一遭,將自己的傳教事業往東推進一大步。
喜歡塞音老仙鬧大明
html|sitemap|shenma-sitemap|shenma-sitemap-new|sitemap50000|map|map50000
0.0227s 3.9763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