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長江下游,是南北交通要道,自此向東長江江面開闊,處在喇叭口的位置,自古乃兵家必爭之地。
江陰是一座江防古城,黃山屬群山之冠。戰國時,江陰屬春申君黃歇封地,故名「黃山」。山在距城區2.5公里的長江邊,是長江的狹隘處,素有「江海門戶」、「鎖航要塞」之稱。黃山有席帽、馬鞍、龍頭諸峰,平均高91米。登高山之頂,北望靖江,與孤山對峙;周圍山峰,綿延30餘公里,閱不盡的大江南北兩岸風光。
黃山炮台位於江陰黃山風景區,又稱。黃山炮台享有「江河門戶」,「鎮航要塞」之稱,自古為軍事要地。據史書記載,春秋時,吳國已在席帽山築烽火台;南宋時,韓世忠、辛棄疾等名將曾在此駐防禦敵。清康熙年間始築炮台。經道光、同治至光緒,炮台已初具規模。辛亥革命後,改土炮為洋炮,增築堡壘。黃山炮台遺址,現尚存12座鋼筋水泥炮台,成為一組完整的要塞炮台群。在黃山,還出土萬斤古炮一尊,身鑄「耀武大將軍」字樣。
現黃山已建成公園。有黃山公園門樓、黃山博物館、望江亭、盤石溪流、陳毅詩碑,整修了古炮台、藏兵室、彈藥庫等,成為鑑賞黃山炮台遺址和眺望長江風光的旅遊勝地。每當中秋時節,江潮洶湧,甚為壯觀,這就是江陰著名的八景之一「黃山秋濤」。長江上最大的公路橋——江陰長江公路大橋也屹立於此,可在這裏俯瞰觀賞。
北扼長江、南控太湖,自古就是兵家必爭之地;抗日戰爭中淞滬會戰結束後作為江南滬寧線上的交通要道、長江咽喉,自然成為了中日雙方交戰的主戰場。江陰是中國海軍的重要基地、長江咽喉,經過參謀本部5年的經營,被譽為東方馬奇頓。江陰保衛戰自1937年8月16日拉開序幕開始至1937年12月2日江陰防線失守,前後共歷時108日。江陰保衛戰是抗日戰爭中罕見的陸海空三棲立體作戰,也是抗戰期間唯一一次海軍戰役。
大事記
11月13日,重藤支隊會同第16師團在常熟白口登陸。
11月14日,日軍第十三十團攻佔瀏河鎮,太倉失守。
11月19日,日軍佔領常熟、蘇州、嘉興,吳福國防線全線失守。蘇南戰事急劇惡化。
11月21日,大批日機空襲江陰,轟炸了江陰縣府、利用紗廠、南菁中學等目標,江陰縣迅速進入戰時狀態。
11月22日,日軍開始猛攻江陰,第10軍以第13師團為前衛,在上海作戰中損失過半的第9師團以及戰力較完整的王牌精銳師團第16師團、第11師團跟進,向錫澄線發動攻勢。
11月25日,澄錫線南部重鎮無錫失守,澄錫國防線也隨即被攻破,中國軍隊放棄錫澄國防線;同日日軍從水、陸2個方向開始包圍。
11月27日,南部重鎮青陽失守,日軍艦隻開始炮轟,抗日戰爭種最壯烈的海軍對戰開始。
11月29日,常州、宜興相繼失守;日軍由陸路攻打江陰縣城。
11月30日,定山陣地失陷,花山陣地被突破多處,江陰城防進入最艱難的階段,守軍決定突圍。
12月1日,日軍攻佔花山;凌晨4時,守城的103師第112師全師突圍,縣城守軍由馬萬珍旅長率領轉往鎮江,炮兵則繼續掩護撤退,鵝山炮台與黃山炮台被毀;下午5時,日軍突入江陰縣城,江陰淪陷。
本次戰役中第112師殺傷日軍兩千餘人,全師傷亡師長以下1000餘員,自甲午戰爭所建造的海軍船隻全部損失於江陰保衛戰中,江陰保衛戰也是抗日戰爭期間唯一一次海軍戰役;日軍戰史稱第11戰隊雖然得到陸軍報告已攻克江陰,但直到2日傍晚仍聽到該方面的激烈炮聲。似乎有部份炮兵在要塞撤退後仍自發對日寇進行炮擊,由此可見守城部隊的決心。
綜合評定:澄錫國防線的棄守無疑是淞滬會戰和南京保衛戰中的一大敗筆;至此南京門戶大開,從淞滬戰區到南京一馬平川,已無險可守,撤退變潰退,軍心大亂;雖然太湖北岸主攻的是日軍的幾大精銳師團,但如果能配合依託澄錫國防線死守無錫以及依託蘇浙皖交界的山區抗擊(在抗戰勝利之前,我新四軍就已經在蘇南、浙皖交界開闢了革命根據地,蘇南除各大縣城以及蘇州東部、上海西部以外的絕大多數農村都是新四軍的抗日根據地了),拖延日軍的進攻,為南京的撤退爭取時間,那麼南京大屠殺所造成的損失也不會如此巨大。
;
html|sitemap|shenma-sitemap|shenma-sitemap-new|sitemap50000|map|map50000
0.3157s 3.8678MB